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 地方法规 »青海省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实施意见

青海省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实施意见

扫描二维码 分享好友和朋友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1-08-11 15:53:43  来源:西宁市人民政府  浏览次数:2044
核心提示: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办发〔2009〕45号)精神,为进一步发挥青海省高原特色生物资源优势,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全省生物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发布单位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布文号 暂无
发布日期 2009-10-09 生效日期 暂无
有效性状态 废止日期 暂无
备注   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   《青海省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实施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九年十月九日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办发〔2009〕45号)精神,为进一步发挥青海省高原特色生物资源优势,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全省生物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生物产业发展应遵循“生态优先、有限目标、突出重点,发挥优势、集中发展”的方针,围绕优势资源开发、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以培育新兴产业,壮大支柱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为主要目的,加快机制创新和资源整合,争取在中藏药、高原生物资源开发与保护、现代农牧业等产业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构筑具有鲜明地域优势和高原特色的生物产业结构,不断提高生物产业规模和综合竞争力。
 
  (二)基本原则
 
  1、突出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的原则
 
  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立足省情,突出重点,选择不可替代性的优势资源,集中力量,统筹安排,重点突破。加速调整和优化生物产业结构,巩固中藏药和特色生物资源开发产业优势。
 
  2、择优扶强,打造精品的原则
 
  着力打造中藏药和特色生物资源开发、特色农畜产品等方面的优势企业。通过高新技术的应用,培育名牌产品,实现资源开发利用关键技术和系列品牌产品的突破,形成对产业有强大带动力,有较强竞争能力的企业和产品品牌,在较短的时间,提高关联产业的整体技术与产品品牌的水平。
 
  3、科学布局,加速集聚的原则
 
  采取重点向生物科技产业园区集中发展的模式,着眼于尽快形成产业集群和产业配套能力,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核心龙头带动作用和产业要素集聚效应,提高产业集群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吸引能力。
 
  4、优化环境,引进和创新并举的原则
 
  坚持扩大对外开放,立足于现有科技、经济、资源及管理基础,集中优势力量,找准制约产业化发展的技术突破口,加大引进、消化吸收、推广应用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力度,不断扩大生物产业发展的空间和领域。通过重大科技攻关与高技术产业化的结合,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率。
 
  5、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
 
  实施生态立省战略,重视高原生态系统的极端脆弱性,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寓资源开发于生态建设中,融产业发展于生态建设中,促进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生态保护和恢复,使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确保生物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以优势、特色资源为依托,以生物资源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开发利用为主线,重点开发濒危、紧缺中藏药材GAP种植、繁育技术和高原动植物高效活性物质提取及产业化。形成以大黄、藏茵陈等中藏药材GAP种植基地为基础的中藏药开发产业;以脱毒马铃薯、双低杂交油菜、牦牛、藏系绵羊等为基础的生物农牧业产业;以冬虫夏草、沙棘、柴达木枸杞、唐古特白刺、菊芋、亚麻等原料基地为依托的特色生物资源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产业。力争使生物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加快,成为青海省高技术的主导产业之一。
 
  二、重点领域
 
  根据资源状况和现有的生物产业基础以及发展定位,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重点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包括中藏药、生物制药)、高原动植物特色资源深加工、生物农牧业、特色生物资源种植、生物环保等产业。
 
  (一)中藏药和生物制药
 
  围绕中藏药产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强化中藏药和其他药物产业的优势地位,集中力量组织实施中藏药产业化重大项目。鼓励和支持省内外中藏药产业研发、产品生产和商贸流通服务企业向西宁市集中。加速推动产业集聚、产品延伸和技术升级,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和产业配套能力,到2015年,建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有一定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依托优势企业和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等产业技术平台,集中力量推进中藏药GAP种植基地、有效成分提取分离、药材质量标准、新型中藏药开发、传统中藏药现代化等系统工作。重点开发抗风湿、抗乙肝病毒、抗心脑血管疾病的特色新中藏药。利用较为成熟的冬虫夏草菌丝体繁育技术、雪莲活性成分发酵制备技术、藏红花组织培养技术等解决紧缺和濒危名贵药材的持续利用。积极推进国家中藏药产业科技创新平台、中国青海中藏药研究中心、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资源工程研究中心等技术平台的创建。利用技术平台重点推进藏茵陈特效肝病治疗新药、虫草多糖抗肿瘤新药、大黄悬浮培养细胞工业发酵大黄酚、冬虫夏草菌丝体发酵液提取虫草多糖、波棱瓜保肝滴丸等研发项目;利用现代制药新技术和新设备,组织攻克特色中藏药产品现代化生产工艺流程,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为相关企业提供科技储备,提升区域中藏药产业化的后续发展能力。全面提升青海生物医药产业的整体实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二)高原动植物特色资源深加工产业
 
  1、特色浆果生物资源高值化利用产业
 
  沙棘、白刺、柴达木枸杞、薄皮核桃、文冠果等资源具有鲜明的青藏高原特色和资源优势,依托优势企业组织基因工程菌、微生物培养和发酵工艺、生物反应器及其发酵过程控制、发酵后处理及降酸、降铅等技术攻关,使青海青沙棘系列发酵果酒高值化、规模化;利用动态逆流提取、超临界萃取和超微粉碎等技术攻关和推广,集中建设沙棘、白刺、枸杞中黄酮、多糖、维生素P、不饱和脂肪酸等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先进工艺集成配套。
 
  将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通过沙棘、白刺、枸杞等原料基地建设,重点发展重要医药中间体、保健食品、化妆品、沙棘、白刺果酒、沙棘冰酒、浓缩液等产品,实现规模化利用浆果资源,促进生物资源的高效利用。有计划的实施荒山荒坡和柴达木盆地沙化与盐碱化土地生态治理建设工程,带动广大农牧民增收。
 
  2、特色畜产品产业
 
  充分利用牦牛和藏系绵羊资源优势,利用高新技术,不断发掘牦牛皮、毛、骨、血、乳、脏器等资源的开发价值,开发和生产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高档原料药、保健食品和营养食品。重点开发生产牦牛SOD、凝血酶、干酪素、硫酸软骨素、牦牛蛋白小分子肽、牛心细胞色素C、肝素钠、胱氨酸等特色产品,提高畜产品利用率和产业化程度。
 
  采用生物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乳制品工业。重点加强高密度发酵与酸乳制造技术、冷冻干燥脱水与高档奶片加工技术、防腐保鲜技术、无菌包装技术等的推广普及和产业化应用,迅速提升乳制品工程化加工制造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根据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市场不断细分的趋势,有针对性开发功能性乳制品,建立与现代畜牧业相适应的现代乳制品加工体系。
 
  采用现代食品加工技术改造肉制品工业。重点加强绿色环保屠宰技术、分割技术、嫩化技术、脱水技术、防腐保鲜技术、无菌包装技术的推广应用,迅速提升肉制品加工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高原牦牛肉的品牌。
 
  (三)生物农牧业
 
  开展油菜、春小麦、青稞、马铃薯、豆类等农作物和牧草新品种的系统选育、常规有性杂交、远缘杂交和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注重优质专用农牧作物新品种选育及繁育技术研究,以品质和效益为中心,培育抗逆、高产、优质、专用相结合的农作物和牧草新品种,为地方粮食安全、经济结构调整、生态移民和发展生物农牧业产业提供强技术支撑。通过优异新基因的发掘功能鉴定、农作物和牧草高效基因转移技术体系和产业化平台建设、特色农业生物品种的脱毒和复壮等技术途径,使产业结构更具特色,并以优质的农牧产品资源促进生物农牧业产业的快速发展。
 
  1、优势农产品产业
 
  围绕优势农产品资源脱毒马铃薯、双低杂交油菜、菊芋、亚麻、青稞、蚕豆、豌豆等,包括高原蜂产品资源,依托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省轻工业研究所、青海大学生命科学院等研发与技术平台,利用优势企业的产业平台,开展农产品的高值化利用技术研究与精深加工、高技术产品开发,带动马铃薯淀粉、亚麻籽油、亚麻胶、环保食用油、青稞葡聚糖、菊芋粉、蚕豌豆蛋白、蚕豆活性小分子肽等高附加值产品的产业化。在生物科技产业园重点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的技术创新,着眼于克服农产品和蜂产品出口的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无害化技术体系和标准。大力发展乐都沙果,贵德长把梨,民和杏,乐都紫皮大蒜、大肠椒,循化线椒、薄皮核桃等优势产业,形成规模生产。
 
  2、生物育种
 
  依托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高原农业研究中心、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等研究机构,利用国家复份种质库(青海)、高原春小麦育种、抗旱节水型专用春小麦、杂交油菜、脱毒马铃薯、中藏药优质种源选育等方面已经取得的系列高技术研究成果,并积极采用外源基因导入、细胞融合、组织培养、脱毒快繁等生物工程技术,培育珍稀花卉、林果、蔬菜幼苗;大力推广甘蓝型单、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脱毒马铃薯新品种。依托青海大学畜牧科学院,引进胚胎移植技术,改良牦牛、建设奶牛胚胎移植示范基地。
 
  3、节水及设施农业
 
  鼓励发展喷洒均匀、自动测墒的微灌、滴灌、喷灌技术,加速推动喷灌、微灌、滴灌成套设备的产业化生产。积极引进开发保墒剂、保水剂、土壤调理剂、水肥调理剂等技术和产品。加强微灌、滴灌和喷灌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农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大力开发工厂化育苗、栽培、养殖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及装备,逐步实现设施农业技术和设备的产业化生产。集中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的设施农业生产示范基地。
 
  (四)特色生物资源种植产业
 
  充分利用中藏药材如枸杞、大黄、秦艽、羌活、藏茵陈等具有青藏高原地域优势开发药品的不可替代性和已经取得的特色中藏药材规范化种植一系列研究成果,加快完善资源繁殖生物学、优异种质筛选及优良品种培育、资源快繁技术体系及优质种苗生产技术体系、特色植物资源种类的规范化栽培及生态抚育示范等共性科技措施。以企业化运作模式,在标准化、规范化的育苗技术体系下结合组织培养快繁技术与工厂化育苗技术,建立GAP种植基地,形成规模化产业,实现以生物技术带动种植产业,种植产业带动后续产业的良性循环。
 
  (五)生物环保产业
 
  结合全省生态建设,在退耕还林草地区,选择和驯化适宜于种植的经济乔木、灌木或药用植物,实现与现有中藏药产业和绿色生物产业的链接;通过人工草地建植,治理“黑土滩”,建设饲草料产业化生产基地,减轻天然草地的压力,缓解草畜矛盾,为三江源地区舍饲畜牧业的发展提供饲草料,推动三江源地区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减压增效工程的实施;开展高原鼠兔食用价值开发研究,把鼠兔变为资源动物,化害为益。
 
  三、产业集群建设
 
  (一)生物科技产业园区
 
  依靠园区内的科研院校及省院合作建设的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所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资源研究中心为技术平台,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和自主研发,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围绕中藏药、特色浆果(沙棘、白刺、枸杞)、蜂产品、优势农产品(油菜、蚕豆、菊芋、马铃薯)、优势畜产品(牛羊肉、乳制品、畜产品综合利用)、兽药、灭鼠剂等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品牌产品,形成产业集群。整合现有中藏药企业,促进传统中藏药产业向现代医药发展,加大现有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吸引新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入园,从整体上提升生物科技产业园区的综合素质。
 
  (二)农业科技园区
 
  以农业高新技术研发、示范及高层次人才培养为主要功能,充分发挥农牧业人才和资源优势,使园区具备高原名优作物种子资源创新、新品种培育的优质作物品种改良创新功能,农艺先进、品质优良、有效服务农牧业生产的标准化、机械化、集约化精品原良种繁育加工功能,具有扩散效应的高原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推广的高原农业科技人才培训功能,成为高原特色鲜明、引领特色农牧业发展方向的现代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农业科技园主攻基因工程育种、组织栽培、工厂化育苗、病虫害防治、新产品替代等农业现代化技术,形成具有技术推广、产业化示范、适度规模经营和产业关联带动作用的大型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为形成高原特色农业区奠定雄厚的技术基础。
 
  四、发展条件建设
 
  (一)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打破传统的部门、行业和条块分割,建立健全以创新为目标的交流渗透和协同互动的科技创新体系。鼓励国有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工程(技术)中心,促进生物技术成果产业化。
 
  以青海大学为依托,以科技研发、企业孵化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为主要功能,充分发挥大学重点学科的优势,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热情,为中小企业提供创新、创业平台,为省内外知名企业提供研发场所。联合国内研究机构、高等院校,进一步提高现有省级重点实验室创新和研发能力,采用合作开发、股份投资、政府资助等形式,重点建设中国青海中藏药研究中心、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资源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公共技术平台,重点开展中藏药研发、生物资源开发、生物工程领域的关键技术研究。强化生物产业创业中心和孵化基地建设,采取有效形式,集中建设专业性、功能性突出的孵化器,提高孵化效率。
 
  (二)人才支撑体系建设
 
  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快培养复合型、高层次科技人才,通过与国内知名高校联合举办研究生班,每年培养高层次科研管理人才100名。每年选拔资助20名企业经营管理者、40名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到国外大公司、大企业、商务基地研修先进管理经验,跟踪国际高科技发展动态。加强省属高校对口学科建设,培养大批中级技术人员。调整优化技术学院、职业技术中学的学科和专业设置,培养大量的技术工人。
 
  建立多渠道的人才引进机制。将引进与争夺顶尖人才作为青海省生物产业人才政策实施的“重中之重”。鼓励支持骨干企业建设博士后工作站,发挥进站博士的创新作用,推出高水平的技术创新成果。大力引进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省级专业拔尖人才、博士生导师、重点学科带头人等高新技术人才。高起点、高标准创办留学归国人员创业园,鼓励留学归国人员来青海创业。
 
  建立和健全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落实并兑现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努力创造有利于优秀科技人才成长和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条件。
 
  (三)投融资支撑体系建设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广泛参与的投融资机制。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扶持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积极引导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对生物企业的信贷支持,为生物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建立多元化的风险投资和融资担保体系,培育风险投资主体。继续发挥好现有风险投资和融资担保作用,同时安排专项发展资金,广泛吸收国内外资本入股,按照高起点、多元化、市场化、规范化的要求,在生物资源开发、出口农业等领域,建立专业化风险投资机构和担保机构。鼓励、引导境内外风险基金和创业投资公司到青海省开展业务。制订风险投资基金管理办法及优惠政策,鼓励上市公司、民间资本和个人出资成立风险投资机构。
 
  积极运用建设债券、可转换债券等金融工具筹集资金。支持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努力拓宽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渠道。
 
  (四)服务支撑体系建设
 
  按照社会化、专业化、网络化、市场化、规范化的要求,推进生物产业服务机构的产业化发展。在生物科技产业园区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综合服务区,形成生物产业发展的综合服务中心。重点支持技术评估机构、管理咨询机构、技术交易及产权交易机构、资本运营中介机构等智力型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发展有利于创新发展的技术标准体系、知识产权评估体系和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服务体系。建立高新技术专家咨询队伍,帮助企业进行技术咨询、技术诊断;发展技术经纪事务;建立和完善系统反映生物产业发展状况的统计指标和评价体系。
 
  五、保障措施
 
  (一)加大组织领导力度。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的生物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省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各级政府及部门必须加强组织领导,按照产业发展重点,加大对生物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落实国家相关优惠政策,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调整改善政策环境。加强生物产业知识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工作。重视相关知识产权的保护,建立产业发展重大问题的协调机制,加强产业发展、技术研究开发、生物安全监管等方面的有机衔接,协调各方资源,调动各方力量,形成推进青海省生物产业发展的合力。
 
  (二)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生物产业发展的支持和引导作用,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各级政府要根据财力增长情况,加大对生物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的投入,省级科技专项资金要对重要生物技术产品研发、产业化示范项目给予重点扶持。生物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发生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再按照研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对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生物企业,按照税法规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土地供应、政府采购等要对生物产业予以倾斜。
 
  (三)加强技术经济合作力度。围绕生物产业发展的需要,积极开展政府间的科技合作,为积极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人才创造条件。筛选生物产业发展中重大技术开发项目、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开展国际合作攻关。以项目为纽带,积极推进优势生物技术企事业单位参与国际科学合作项目。进一步拓宽国际民间合作渠道,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对部分影响大、促进作用强的科技合作和交流项目,省财政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鼓励省内生物企业和东部的高校、研究所进行合作,扩大东部市场。加强与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开拓合作领域和方式。
 
(四)加强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实施力度。通过国家和省级产业发展资金及风险投资的支持,集中谋划实施一批市场前景广阔、技术水平高、产业关联强、带动作用突出的重大生物技术产业化项目;努力争取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国家创新基金项目、贷款贴息项目等国家项目;本着有限目标、集中扶持、突出重点的原则,实行重大专项制度,每年选择一批重大专项进行安排,滚动实施,减少项目数量,从根本上解决生物产业“小而散”的问题。建立生物产业项目储备制度,精选一批市场容量大、技术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对经济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经济效益好的项目进入项目储备库,做到储备一批、开发一批、投产一批,成为生物产业滚动发展的项目源。认真抓好在建重大生物产业项目,建立和完善各种管理制度,降低项目投资风险,保证项目建设质量,加快项目建设步伐。 
 地区: 青海 
食品伙伴网提供标准法规解读、舆情监控、合规咨询、申报注册等服务。
电询:0535-2129301
QQ:2891238009
食品标法圈
实时把握食品标法动态
请扫码关注食品标法圈

声明:

① 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食品伙伴网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食品伙伴网”。
② 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食品伙伴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邮箱:law#foodmate.net(发邮件时请将#换成@) QQ:139307733

 
 
[ 政策法规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关闭窗口 ]

 

 
 
按分类浏览
国家法规 (12129) 国外法规 (3603)
地方法规 (42100) 法规动态 (211)
法规解读 (2943) 其他法规 (345)
推荐地方法规
点击排行
按国家或地区浏览

法规中心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信息服务

Processed in 0.081 second(s), 11 queries, Memory 4.7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