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是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是我省在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新规律中寻求新突破,在振兴老工业基地中积聚新动能,发挥沿边近海优势配合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继续推进“长图吉”战略,加快转型升级、决胜全面小康、建设幸福美好吉林的重要时期。也是我省畜牧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实现突破性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吉林省畜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对于把握并用好机遇,推进全省现代畜牧业健康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与环境
(一)“十二五”主要成就回顾
“十二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强牧惠牧政策的有力拉动下,经过上下共同努力,吉林省畜牧业生产克服了养殖成本增加、生猪和家禽市场价格波动、H7N9禽流感和小反刍兽疫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实现了生产规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为“十三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主要体现在八个方面:
1.全省畜牧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十二五”以来,我们紧紧把握“开展吉林省畜牧业加快发展三年攻坚战”和“实施现代畜牧业四年提升计划”的工作重点,着力推动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畜牧业地位进一步提高,总量规模再上新台阶。到2015年末,全省猪、牛、羊、禽分别发展到2636.7万头、753.9万头、841.4万只和5.6亿只,比2010年分别增长8%、0.6%、19.5%和6.2%,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261.1万吨、107.3万吨、52.3万吨,比2010年分别增长10%、12.2%和20%。畜牧养殖业产值达到1244.9亿元,比2010年增长50%,畜牧业经济占农业经济比重接近43.2%,已经成为全省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来源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2.发展方式明显转变,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加快。坚持政府扶持、多元投入、多方建设的方针,发挥政策导向作用,鼓励引导分散饲养向适度规模养殖转变。建立并落实畜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重点支持养殖大户、合作组织、家庭牧场等新建规模养殖场(小区),支持规模养殖场(小区)实施标准化改造;支持畜牧龙头企业建设高标准的现代化畜禽养殖基地;支持大中型养殖场(小区)建设高效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项目建设。同时,畜产品加工企业扩能升级速度加快。开展畜禽养殖、加工、市场一体化示范项目建设,建设畜牧业全产业链。到2015年末,全省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发展到10600个,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84%;规模以上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畜禽养殖基地88个,加工原料自给率达到29%;建设高效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项目119个,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57%。全省规模以上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05家,屠宰加工能力达到3.7亿头只(单班),猪、牛、羊、禽等畜禽精深加工产品超过1000个。
3.科技支撑能力明显提升。按照强基础、抓源头的发展理念,采取“引育繁”相结合的方针,加快现代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五年来,全省共投入建设资金30.5亿元,扶持改扩建原种场和良种扩繁场212个,从美国、澳大利亚、法国和俄罗斯引进优良种猪、种牛、肉鸡和兔等9个优良品种,畜禽种群结构得到优化。吉林特色地方优良品种保护开发取得重大进展,分别建立了延边黄牛、松辽黑猪、长白山中蜂等品种资源保护场,延边黄牛和松辽黑猪纳入国家品种名录。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长白山黑牛和精气神山黑猪品种开拓了高端市场。全省各类种畜禽场达到450个,比2007年增加170个。组建了全省生猪、肉牛、肉羊、家禽产业技术体系,启动实施了畜禽健康养殖科技服务“345”行动计划,畜牧业科技贡献率由2007年的50%提高到55%。认真落实国家和省级良种补贴政策,平均每年对48.5万头生猪、17.5万头肉牛和3000只绵羊实施了良种补贴。深入实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完成种猪测定2000头、种公猪后裔测定90头,全省良种覆盖率平均达到95%。
4.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全省扎实开展春秋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口蹄疫、禽流感等强制免疫疫病应免畜禽群体免疫率达到100%,免疫抗体合格率常年保持在70%以上。全面落实各项综合防控措施,积极应对动物炭疽、H7N9流感和小反刍兽疫等突发疫情,全省动物防疫形势保持稳定。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全省畜禽产地检疫受理率、检疫证明机打出证覆盖面、动物防疫条件监管面、生猪屠宰检疫率达到100%。全省猪牛羊耳标佩戴率分别达到90.7%、84.7%、90.1%,外调牲畜耳标佩戴率达到100%。圆满完成了永吉免疫无口蹄疫区建设,在国内开创了建设县级区域免疫无口蹄疫区的先例。坚决落实省政府《吉林省免疫无口蹄疫区建设实施方案》,强力推进全省免疫无口蹄疫区建设,强化行政推动和分线指导措施,软硬件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强制免疫、监测预警、动物卫生监督、应急管理四大体系建设快速推进,为全省免疫无口蹄疫区通过国家评估认证打下了坚实基础。
5.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明显提升。多年来,我们高度重视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以“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为目标,有效推进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行政管理、检验检测、监督执法“三位一体”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及工作机制全面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水平和生产环节质量安全控制能力全面提升,畜禽标识使用管理和养殖档案管理水平明显增强。扎实开展“瘦肉精”、兽药、饲料、生鲜乳、畜禽屠宰、涉牧农资打假等专项整治,依法加强“收贮运”环节监督管理,违法添加有毒有害化学物质行为得到全面遏制。强化生产过程控制,全面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积极开展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认定无公害畜产品产地和产品认证560个,规模200余万吨。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向好。同时,按照国家和省里的要求,较好地完成了畜禽屠宰管理职能的整体划转工作。2014年,省畜牧业管理局新增设了畜产品安全监督管理处,进一步加强了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
6.草原奖补政策和饲料产业发展稳步推进。通过进一步完善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的草原承包经营体系,不断加强草畜平衡、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等制度方面建设,使草原禁牧、休牧更加科学、更加合理、更易于实施。各县(市、区)以政府令或通告的形式定期发布禁牧令、休牧令,明确禁牧、休牧的具体时间和范围。到2015年末,全省已落实草原禁牧休牧面积1232.96万亩。积极落实国家草原奖补政策,在实测全省草原面积1232.96万亩的基础上,发放草原使用权证6000份、承包经营权证34000份,2015-2017年下拔年草原补奖资金6.83亿元。确立牧草良种补贴项目161个,落实项目资金4261万元,更新复壮和新建人工草地面积113.1万亩。扎实开展草原防火防灾工作,全省连续37年未发生重特大草原灾害,草原生态得到保护和恢复。全省工业饲料企业发展到260家,工业饲料产量455万吨,实现产值100亿元。
7.创新畜牧业融资机制。“十二五”以来,我们积极开展融资机制创新工作的探索,强化政策导向作用,大力吸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进入畜牧业融资领域。省农行成立了全国首家畜牧业贷款中心,全省组建了一批畜牧业专业担保公司,实现了各商业银行与畜牧业担保业务的联动运行机制和“金融机构+担保公司+养殖场(户)”的融资模式。2009─2011年连续三年全省共安排4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推动畜牧业担保融资工作。目前正常运营的畜牧业专业担保公司达到32家,2009─2014年五年间,共实现担保贷款35.57亿元,占主要金融机构畜牧业贷款总额的40%以上,成为畜牧业融资的重要途径。在落实好能繁母猪、育肥猪、奶牛政策性保险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开展肉牛、肉羊、家禽等政策性保险试点,提高保险覆盖面,建立保险与信贷联动机制。利用土地收益保证贷款政策,探索推进利用养殖圈舍、草场和活体畜禽等畜牧物权开展抵押融资贷款试点,以求从根本上解决好畜牧业发展融资难问题。
8.重大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全省实施优先发展畜牧业战略,多方争取建设资金,加大投入力度,一批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共新建红嘴曙光、龙丹、旭源、众品、华都等24个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完成投资20亿元,新增1.5亿头只屠宰加工能力。目前,全省在建22个亿元以上大项目,规划总投资597亿元,截止2015年完成投资95亿元。“十二五”期间,国家和省累计安排对我省畜牧业全口径项目投资和专项资金及带动社会投入总额达到 50亿元以上。
(二)“十三五”发展环境分析
“十三五”期间,畜牧业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认清形势,发挥优势,克服困难,对于准确把握和制定“十三五”规划至关重要。
努力抓住机遇:
国际上,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世界经济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各国生产、流通、分配等领域紧密联系,向一体化方向发展;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不断加剧。集中表现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新科技革命产生深远影响,经济信息化加速发展。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一下,各国经济增长方式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化,追求数量和速度的增长方式将让位于追求质量和效益的增长方式。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相对减少,而对科学技术、信息和人的素质的依赖程度大大加强。新科技革命还引发了世界性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因技术水平高低不同,从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再到高科技的知识和信息密集型产业,依次从发达国家向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及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形成新的国际分工格局;各国经济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资源配置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世界市场的人为分割被消除,全球统一市场得以出现,各国普遍以此为目标进行经济改革。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内的运行,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体制方面的条件。进一步完善不同市场经济模式的运行机制和效能,将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长期任务。世界经济复苏趋于明显,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常态,社会和经济环境有利于现代畜牧业持续发展。
国内省内,在国家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大环境下,我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抢抓新一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历史机遇,实施“三个五”发展战略,统筹协调推动中东西“三大板块”,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和推进“长吉图”先导区建设。大市场、大流通的开放环境可以加快畜牧业产业化进程,战略区位有利于我省外向型畜牧业发展。聚焦创新转换动能,聚焦协调统筹兼顾,聚焦绿色培育产业,聚焦开放配置资源,聚焦共享稳步发展,将推进吉林新一轮振兴。我省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有利于我们用工业化思维布局和建设现代畜牧业。“十三五”末期,全省城镇化率预计达到60%,可辐射带动周边畜牧业园区和规模养殖小区实现标准化发展。
积极应对挑战: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两突出”特征十分明显。一方面,在制造业与贸易的周期性复苏以及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下,复苏向好势头比较突出。另一方面,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发达经济体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不确定等风险对世界经济复苏的威胁程度加大的特征也比较突出。尽管增长预期有所改善,但全球经济仍面临下行风险。发达国家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不确定性提高将损害市场信心,进而引发金融市场动荡;贸易保护主义升温将威胁全球贸易增长势头。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金融危机和投资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使我们在吸引外资、产品进出口等方面将面临更大压力。
我国农村经济基础依然薄弱,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使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难度增大。我省“长吉图”战略处在起步阶段,畜牧业生产环境开放程度还不够,建设畜牧业强省、实现现代畜牧业压力较大,需要加大基础投资力度和适应性结构调整深度,调整与发展协调互补。
在机遇和挑战面前,要用好我们自身的有利条件,克服不利因素,最大限度地发展和实现现代畜牧业。
用好资源条件:
一是资源优势。我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饲料粮资源充裕,发展生猪、肉鸡、蛋鸡等食粮型畜牧业优势明显;西部辽阔的草原草场和东部林间、林下草地资源丰富,发展肉牛、奶牛、肉羊等节粮草食型畜牧业条件得天独厚。
二是区位优势。国家把东北地区作为全国重要的畜禽生产加工基地进行规划建设,相应的惠牧政策也不断向这一区域倾斜,域内外龙头企业快速向我省集聚,成为拉动畜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三是空间优势。我省土地广阔,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较大;独特的冷凉气候、生态环境适宜发展优质安全畜牧业,畜禽肉类品质好、瘦肉率高、适口性强,竞争优势明显。
四是特色优势。我省的延边黄牛、草原红牛、松辽黑猪、吉林梅花鹿、貂狐貉、兔、蜂等特色产业,在国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具备进一步做大做强的基础和条件;精气神山黑猪、长白山黑牛已经形成品牌优势,倍受消费者青睐,成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新兴增长点。
克服不利因素:
1.三大风险。
一是市场风险。近年来,养殖业特别是生猪生产不稳定,经常出现周期性波动。
二是疫病风险。国内外动物疫情呈多发频发态势,我省边境线长,疫病防控压力不断加大。
三是质量安全风险。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涉及养殖、投入品、屠宰、加工、储存等诸多环节,监管任务越来越重,工作难度越来越大。
2. 两个“瓶颈”。
一是资金“瓶颈”。我省支持“三农”发展的金融机构主要有农行、农发行和农村信用联社,但大部分资金用于支持种植业生产,用于支持养殖业的资金额度相对较小,且贷款门槛高、利率高、单笔额度小、周期短,与畜牧业发展不相适应。
二是用地“瓶颈”。国家将用于经营性养殖的畜禽舍、有机物处置等生产设施及绿化隔离带用地明确界定为设施农业用地,这一政策已经明确。但在具体实施中,受经营权流转、土地性质、防疫条件、环评审核等综合因素影响,规模养殖用地问题越来越突出。资金和土地已经成为畜牧养殖加工企业面临的共性问题。
“十三五”时期,我省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转化发展的空间巨大,畜牧业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努力化挑战为机遇,转潜力为动力,将有效推动我省畜牧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二、畜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三五”我省畜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围绕“决胜全面小康、建设幸福美好吉林”大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可持续发展和全产业链建设统揽全局,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坚持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畜牧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畜牧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畜牧业,用培养新型主体发展畜牧业,突出抓好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促发展、精细化精深化加工提质量、品牌化市场化营销增效益、法制化规范化管理保安全。推动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创建全国重要的食源性优质安全畜产品基地和具有吉林特色的现代畜牧业经济转型升级版,推动我省由畜牧业生产大省向畜牧业经济强省跨越。
(二)基本原则
—— 坚持资源性产业带与战略性经济区域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安排畜牧业生产力布局,以大市场经济为主导发展外向型畜牧业。
——坚持标准化主导畜牧业生产全过程原则,以标准化推动畜牧业发展现代化。
—— 坚持以工业化带动畜牧业现代化原则,以龙头加工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形式引领农户进入市场,带动产业园区和规模经济的大发展。
—— 坚持兽医事业科学健康发展,以“防风险、保安全、促发展”为主线,努力保障养殖业生产安全、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安全。
—— 坚持畜产品质量安全第一的原则,把畜产品生产过程监管,人畜分离和草畜分离,排泄物无害化处理或资源化利用统筹安排。
—— 坚持科技创新原则,培育具有地方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畜禽品种和名牌产品,实现从良种到商品整体质量水平的提升。
(三)主要预测目标
到2020年:
——畜禽养殖业产值达到1600亿元,年均增长5%。畜禽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在全国粮食主产区率先达到50%以上。
——猪、牛、羊、禽饲养量,分别达到2835万头、582万头、906万只和6.6亿只。
——肉、蛋、奶产量,年均增长分别达到283.8万吨、134万吨和32万吨。
——主要畜禽良种覆盖率平均超过95%。
——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群体免疫密度达到90%;大牲畜、猪羊和禽病死率分别控制在1%、3%、5%以内;布病、结核与副结核病等人畜共患病得到有效控制。
——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率、畜禽及其产品检疫率、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达到100%。
——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占规模化养殖场比重达到60%以上,经过达标改造建成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130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场400个。
——畜牧业转化粮食150亿斤;畜禽加工率达到70%。
——养殖户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比重达到54%。
——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到20%以上;草原资源保护和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畜禽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力争突破2000亿元,年均增长5%以上。
三、畜牧业发展的战略布局
“十三五”期间,我省宏观经济环境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国家启动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推进四化同步发展、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和推进“长吉图”先导区建设,这对我省扩大投融资渠道,建立外向型经济布局,提升现代畜牧业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随着我省城镇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畜牧业可以借助小城镇人才、科技、物流及社会服务体系等生产力要素功能的辐射作用,以及工业深加工能力和消费需求的拉动力,配套布局建设相应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形成产加销、科工贸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我省畜牧业战略布局的科学选择将是以推进现代化畜牧业建设、实现畜牧业强省为目标,积极利用有利的经济发展环境和国家对我省重点优势区域布局畜禽品种的政策支持,通过合理调整配置资源,使生产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持续发展现代畜牧业。根据自然资源环境、地理位置和产业发展程度,借鉴“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经验,进一步建设完善三大生产区域和产业带:
一是西部松嫩草原牧业区,包括松原、白城、四平三个地区的长岭、乾安、宁江、通榆、镇赉、大安、洮南、洮北和双辽等9个县(市、区)。该区草原面积2600多万亩,占全省草原面积的90%左右,“十三五”期间,重点发展资源节约型循环牧业经济,进一步完善以肉羊、优质绒毛用羊、草原红牛和鹅为主的草食畜禽型畜牧产业带建设。
二是中部松辽平原牧业区,包括长春、四平、辽源三个地区,松原的扶余县及吉林地区的部分县(市、区)。该区是松辽平原腹地,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饲料和秸秆饲料资源极为丰富。“十三五”期间,紧紧围绕粮食过腹转化和秸秆的开发利用,进一步完善以肉牛、奶牛、生猪、肉鸡和蛋鸡为主的粮食和秸秆转化型畜牧产业带建设。
三是东部长白山牧业区,包括通化、白山、延边三个地区及吉林地区的部分县(市、区)。该区森林面积占总幅员面积的79%,森林覆盖率在60%以上,林下野生饲料资源、草山草坡和蜜源植物十分丰富。“十三五”期间,进一步完善以延边黄牛、长白山中华蜜蜂、特种经济动物为主的山区特色型畜牧产业带建设。
四、畜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和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总体要求,“十三五”期间,我们将突出六项重点任务加快建设现代畜牧业。
(一)加快推进畜牧业全产业链建设
建设畜牧业全产业链,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核心。着眼创新畜牧业经营方式,突出生猪、肉牛、肉羊、肉鸡、奶牛和梅花鹿等优势特色产业,坚持以大项目、大企业为牵动,以基地县市为载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为支撑,采取融合、联盟等发展模式,优化整合标准化规模养殖、精深加工、现代物流等产业资源,加快建设畜牧业全产业链。
一是围绕国家和省级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全产业链。突出皓月、德大、华正、广泽等15个国家级及麒鸣等95个省级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企业改造升级,鼓励企业走精深加工、系列开发之路,打造具有吉林特色的酱卤、熏烤、奶酪、生物制药、医疗保健等系列加工产品,提升核心竞争力。发挥龙头牵动作用,整合配套产业要素资源,健全完善产业链。
二是围绕引进畜牧产业化大项目建设全产业链。突出中粮、雏鹰、正邦、温氏、大润德、正榆等域外引进在建产业化项目,强化指导、协调和服务,促进在建项目尽快投产达效。同时,力争引进骨血、内脏等深加工项目,促进副产物就地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发挥项目投资拉动作用,整合资源、扩大产能、延伸产业链。
三是围绕养殖加工优势主产区建设全产业链。突出畜牧业生产大县,加大协调对接力度,引导重点养殖、加工、营销企业强强联合,开展战略合作,下功夫淘汰落后产能,实现技术改进、产品换代、产业升级。整合国家和省强牧惠牧政策项目资金,优先支持畜牧业生产大县基础设施建设,吸引相关配套企业、服务性产业和技术创新人才,加快向畜牧业生产大县集聚,提升辐射带动功能。同时,大力发展现代饲料兽药产业,引导现有企业通过兼并、整合、重组等方式,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龙头企业集团,培育新兴经济增长点。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建设畜牧业全产业链。
(二)加强动物防疫监督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动物疫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对建设现代畜牧业至关重要。着眼提升动物疫病防控和质量安全监管能力,保障现代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1.加强动物防疫监督体系建设。加强全省免疫无口蹄疫区运行维护管理。强化行政推动和督导检查措施,健全完善动物免疫、疫情监测预警、动物卫生监督和应急管理四大体系,增强综合防控能力,确保全省免疫无口蹄疫区保持平稳运行。
2.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在全省启动建设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鼓励支持畜牧业生产大县和重点龙头加工企业,开展试验示范,总结成功经验,逐步在全省推开。加快畜牧业标准制修订步伐,加大推广使用力度,大力开展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从生产源头上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强化执法检查,严格落实监管责任,推进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畜产品有害物质抽检合格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3.加快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的各项要求部署,进一步加强全省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建设,科学构建务实高效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加快构建以省动物卫生安全处理中心、区域无害化处理场、企业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为主体的,以县乡规划的固定掩埋场地和收集点、乡镇无害化处理池为补充的“五位一体”无害化处理体系。坚持政府监管与市场运作相结合、财政补助与保险联动相结合、区域集中处理与企业处理相结合的原则,深入探索和实践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运行管理机制。强化执法检查,严厉打击违法收购加工销售病死畜禽及其产品等违法行为,坚决遏制病死动物流向市场。
(三)加快推进国家级食源性优质安全畜产品基地建设
现代畜禽养殖基地是建设现代畜牧业的重要基础。着眼创新畜牧业生产方式,突出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大力发展现代畜禽养殖业。
一是加快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现代畜牧业,规模化是基础,标准化是方向。围绕中部优势主产区推进工厂化养殖,西部新兴增长区推进基地化养殖,东部特色产业区推进集约化养殖。强化政策导向作用,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家庭牧场、专业养殖公司等自建联建养殖基地,突出抓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健全完善养殖加工新型利益联结机制,打造企业“第一生产车间”。深入开展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突出抓好600个标准化示范场建设,引领带动现有的养殖场加快标准化改造。
二是加快推进现代畜禽种业建设。畜禽良种繁育水平是衡量现代畜牧科技的主要指标,也是畜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支撑。突出生猪、肉牛、肉羊、奶牛和家禽,兼顾其他畜禽品种,做好优良品种引进和推广工作,重点打造10个达到国际水平的现代化原种场和祖代场、30个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种畜禽场,开展9个具有吉林特色的优质黑猪、高档肉牛、肉用型羊等新品种培育工作。
三是加快推进绿色生态养殖区建设。推进绿色生态养殖,既是我省现代畜牧业建设的突出亮点,也是重要经济增长点。围绕中部粮食主产区,充分利用丰富的秸秆,大力发展秸秆养畜,促进秸秆过腹转化增值。积极推进粮改饲试点,扩大专业饲料作物种植面积,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围绕西部生态区建设,落实好草原奖补政策,坚持草原保护与科学利用并重,探索推进草原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置试点,大力发展草地畜牧业、生态畜牧业,推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围绕东部山区半山区,利用草山、草坡,发展绿色、特色、生态养殖,培育新兴经济增长点。
四是加快推进粪污资源化利用。坚持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结合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农业污染源治理、中部黑土地保护等工程建设,采取以奖促治、以奖代补等形式,突出抓好220个高效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提升综合处理能力。大力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优先推广“农牧结合,种养平衡”的“零排放”模式,促进畜牧业与种植业、农村生态建设协调发展。
(四)加快推进畜产品市场营销品牌化建设
品牌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着眼培育开发品牌,创新营销手段方式,构建新型市场流通体系。
一是实施畜产品品牌战略。坚持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以发展名优、特色品牌为重点,大力开发有机、绿色和地理标志性产品,鼓励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实施品牌开发战略,形成以品牌开拓市场、以市场拉动发展的格局。鼓励企业创建全国知名品牌。做大皓月、德大、华正等现有品牌,充分利用雏鹰、正邦等外埠知名品牌,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积极培育地方特色品牌。以“吉林梅花鹿”、“通榆草原红牛”、“延边黄牛”等地理标志商标品牌为重点,打造一批知名度高、具有地方特色、市场竞争力强的行业品牌。
二是加快培育“互联网+畜产品”新型营销方式。在积极拓展传统营销方式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期货贸易等新型畜禽及其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加强产销衔接,减少流通环节,构建畜产品流通企业、采购商和畜牧合作组织等之间紧密合作的畜商产业联盟,促进畜产品流通新模式、新业态健康发展。
三是加大名牌产品推介力度。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大型展会、品牌招商、新闻发布、96605吉牧e号电子商务等形式,加大“吉字号”畜产品和无疫区公共品牌的宣传推介力度,提升产品知名度,拓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五)加快推进畜牧业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是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标志。明确重点,着力打造现代畜牧兽医信息化服务体系。着眼创新畜牧业管理服务方式,加快推进畜牧业信息化建设。
一是组建全省畜牧兽医技术呼叫服务中心(服务号码96605)。充分发挥信息化在服务现代畜牧业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中的支撑作用,建立呼叫中心,借助智能匹配调度算法构建专家团队和养殖场(户)之间的高效信息沟通渠道。
二是推进畜牧兽医办公自动化平台建设。构建全省统一的畜牧兽医办公自动化平台,省、市、县三级畜牧兽医部门实现公文管理、事务审批、信息发布、知识共享、培训考核等功能,实行无纸化、网络化办公,提高工作效率。
三是全面推进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平台应用。加强二维码等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建立健全以“拱e拱”信息化追溯系统为主的全链条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确保平台在全省屠宰企业覆盖率达到80%以上,并实现与国家追溯平台数据对接。强化畜禽养殖、屠宰、运输、流通等重点环节的联防联控监管工作,形成“源头可追溯、流程可跟踪、信息可查询、处置可备案”的畜产品安全追溯监管网络体系,打造吉林省特色畜产品公共品牌。
四是建设全省动物疫病防控服务平台。重点加强动物疫病防控监测预警系统、应急指挥系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全面提升我省动物疫病综合防控水平。
建设动物疫病防控监测系统,通过强化疫苗冷链物流监管、实验室管理、动物疫病防控指导等工作,结合大数据分析,实现全省动物疫病风险预警和动态监控,提升全省动物防疫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建设重大动物疫病应急指挥系统,实现省市县三级数据互联互通,完善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切实提高应急指挥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五是加快畜牧兽医业务平台研发与整合。建立全省养殖场、屠宰场、饲料企业、兽药企业、生鲜乳企业等各类畜牧业生产企业基础数据库和三医人员、执法人员、肉品检验员等各类人员基础数据库,实现“一个平台、一次填报、一套数据”,构建畜牧兽医综合业务平台。通过平台研发与数据整合建设上下协同、运转高效的畜牧行业智能决策分析平台,全面提升各级畜牧兽医部门行业监管能力和决策能力。
六是基于标准体系建立畜牧兽医大数据中心。参照国家与行业标准规范,编制吉林省畜牧业数据标准、技术标准、业务标准、管理标准。以数据标准为核心,指导和规范吉林省畜牧行业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工作。
建成全省畜牧业大数据中心,加快推进业务系统和基础数据资源整合应用,减少信息的重复采集上报,实现畜牧行业信息采集“一数一源、一源多用”,养殖、屠宰、免疫、兽医、诊疗、检验检测等业务共建共享,实现全省畜牧行业信息“一张表”,消除信息孤岛。
(六)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十三五”期间,要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通过完善畜牧业生产条件和服务条件,提高畜牧业的产出能力和质量水平。在全省范围内,以全产业链建设为重点,规划建设畜牧业四大类重大产业项目,包括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养殖工程1930个、畜牧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工程1349个、畜产品深加工工程23个、饲料工程102个。“十三五”期间计划总投资达到556亿元。
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养殖工程,投资48.3亿元。其中: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升级改造建设项目1700个,总投资20.4亿元;家养梅花鹿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30个,总投资2亿元;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项目100个,总投资5.3亿元;龙头企业集约化畜禽养殖基地建设项目100个,总投资20.6亿元。
畜牧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总投资41.8亿元。其中: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工程,总投资23.8亿元。主要建设畜禽原种场30个,畜禽良种扩繁场200个、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及新品种培育项目25个,种畜禽质量监测项目30个,畜禽良种推广项目4个;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工程,总投资5.3亿元。主要包括县、乡级疫苗冷链体系建设项目、县级兽医实验室建设项目、省市县三级动物检疫监督设施建设项目、市县级动物防疫物资保障体系建设项目、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屏障体系建设项目、动物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场建设项目、种畜禽场垂直传播疫病净化项目和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保障项目等8项1054个项目;草原生态保护与利用建设工程,总投资10.6亿元。主要包括全省草原围栏建设、草原水利建设、退牧还草工程、三化草原治理等四大类项目;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工程1个,总投资1亿元;畜牧业信息管理建设工程1个,总投资1.2亿元,主要是信息管理平台建设。
畜产品深加工工程,总投资462.1亿元。主要包括雏鹰农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栏400万头生猪现代化产业链项目、温氏100万头生猪养殖及粮食收储项目、泰国正大集团有限公司肉鸡产业综合加工项目等23项重点工程项目。
饲料工程,总投资3.8亿元。主要包括粗饲料开发利用建设项目2个、青黄贮项目70个、膨化颗粒打捆草粉饲料项目30个。
五、畜牧业发展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省各级政府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领导小组,开展《畜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落实和推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规划组织实施,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办公室设在各级畜牧部门,负责日常工作的协调调度,综合汇总和情况反馈。各地把实施《畜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作为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抓,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研究部署,分管领导要靠前指挥,抓好落实,为规划实施提供支持,搞好服务,形成合力推进的良好氛围。
(二)逐级落实工作责任。各地要坚持因地制宜和突出重点的原则,明确具体推进措施,逐级、逐年、逐项细化目标责任,建立目标责任落实机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建立督导反馈机制,落实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责任,强化督促检查,把推动“十三五”规划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绩效工作考核范围,推进各项工作落实。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各地要认真落实国家和省里各项强牧惠牧政策,因地制宜地研究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具体扶持政策,能给的政策要给足给到位,实现政策推动效应的最大化。要统筹整合各类强牧惠牧资金项目向规划重点工程项目上倾斜。要加强对畜牧业投资项目及资金运作等方面的监管,防止和杜绝挤占、挪用、截留等问题发生,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放大政策扶持效应。同时,要进一步吸引社会和工商业资本向畜牧业集聚,支持畜牧业加快发展。
(四)创新畜牧业融资方式与保险机制。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发挥资源配置中市场和政府引导作用,创新财政和金融协同支农机制,重点采取财政和农业金融机构双重支持,政府政策推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建立和运营全省性畜牧业专业担保体系;试点建立政府扶持“畜牧业风险补偿基金+其他抵押”融资模式,推广“吉农牧贷”金融创新产品;提升养殖企业和个体养殖户利用商业保险等市场化手段应对暴发动物疫病、发生地震和水灾类自然灾害等灾害事故风险的意识和水平。鼓励畜禽养殖户和各类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自愿参保,扩大畜牧业保险覆盖面,提高畜牧业保险保障程度。探索开展新领域政策性畜禽保险与融资联动金融创新工作,促进畜牧业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畜牧业现代化建设。
(五)强化科技支撑。鼓励龙头企业与省内科研院校加强合作,通过联合建立重点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等方式,在生物技术、产品精深加工及储运、生态环保等前沿领域开展技术攻关,构建新型“产学研”相结合的战略合作创新体系。以现代畜牧业产业技术体系为依托,在提高生产效率、节本增效、疾病防控、环境保护等方面开展12个配套技术试验示范,并在20个实验站进行成果转化,有效解决全省畜牧业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难题。加快推进基层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采取专家包保示范基地、技术指导员包保示范场(户)的形式,大力推广畜禽品种改良、疾病防治、无公害畜产品生产、粗饲料开发利用、粪污无害化处理等5个方面15项实用型技术推广,有效解决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以人才建设为中心,采取集中培训、入户培训、观摩培训等方式,打造一只素质过硬、服务高效、群众满意的基层技术推广队伍和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能经营的新型养殖主体。
(六)稳定和完善畜牧兽医机构和队伍。通过巩固“十二五”以来的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成果,健全省、市、县三级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完善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技术支撑、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和畜牧管理服务四个体系,稳定省、市、县、乡、村五级畜牧兽医工作队伍,落实省、市、县、乡四级畜牧兽医行政、执法、技术支持所需工作经费,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同时,加快探索兽医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政府主导的公益性兽医服务和市场主导的经营性兽医服务相结合的兽医社会化服务新格局初见成效,以执业兽医、乡村兽医为主体,其他兽医从业人员和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兽医社会化服务队伍基本成形,兽医社会化服务业态趋于完善,服务质量明显提升,全社会对兽医服务的需求得到较好满足。
(七)加快改革创新和加大宣传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畜牧业生产经营主体的新活力,针对现代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办法,不断完善政策扶持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促进市场规律和宏观调控“两只手”的有机结合,努力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同时,积极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的新闻媒介作用,大力宣传省委、省政府推动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政策措施,加大发展现代畜牧业典型经验的总结和推广,充分调动社会各界支持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现代化畜牧业发展氛围。
附件:1、吉林省畜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
2、吉林省畜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重点工程项目表
附件:
附件二:畜牧业十三五规划重点工程项目表(修编稿).xls
附件二:畜牧业十三五规划重点工程项目表(修编稿).xls
附件一:十三五畜牧发展数据.xls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