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规草案 » 地方法规草案 »南宁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征求《南宁市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征求意见稿)》修改意见的公告

南宁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征求《南宁市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征求意见稿)》修改意见的公告

扫描二维码 分享好友和朋友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24-06-04 10:39:30  来源:南宁市农业农村局  浏览次数:421
核心提示:我局起草了《南宁市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发布单位
南宁市农业农村局
南宁市农业农村局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 2024-05-30 截止日期 2024-06-28
有效性状态 地区 南宁市
备注  

我局起草了《南宁市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公众如有意见或建议,请于2024年6月28日前通过以下方式提出:

一、登录“南宁市行政立法和决策公开征求意见平台”(http://gkzqyjpt.sf.nanning.gov.cn/)在线提出意见。

二、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将意见发送至:nnnyncjghk@163.com。

三、通过信函方式将意见寄送至南宁市农业农村局发展规划科(南宁市青秀区嘉宾路1号,邮政编码:530028,联系电话:0771-5530091),请在信封上注明“南宁市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修改意见”。

请大家参与和支持!

附件: 南宁市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征求意见稿)

南宁市农业农村局

2024年5月30日

附件

南宁市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

(2024—2026年)

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推动农业领域挖潜提升、增量拓展、绿色转型,推动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科技强农、品牌强农,加快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解放思想、创新求变,向海图强、开放发展,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锚定建设农业强市目标,充分发挥南宁市林果蔬畜糖等特色资源丰富优势,统筹农业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实施现代设施农业提升等“七大行动”,打好粮食保丰收等稳产保供“十场硬仗”,确保多元化食物供给,推动现代农业延链补链强链,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培植壮大财源,高质量建设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的“6+6+3+N”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南宁篇章提供“三农”支撑。

(二)主要目标。通过3年努力,到2026年,农业强市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农业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粮食和糖料蔗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保障。粮食安全根基更加稳固,粮食产量稳定在212万吨以上;食糖安全有效保障,食糖产量80万吨左右。林果蔬畜糖等资源优势进一步挖掘发挥,“菜篮子”“果盘子”“肉案子”“糖罐子”农产品市场供应充足、价格基本稳定,农产品实现多元化、多样化发展,“大食物观”有效落实。

——第一产业增加值迈上700亿元新台阶。“6+6+3+N”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效。蔬菜、淡水产品产业规模稳居全区第一,园林水果、畜禽产业规模稳居全区第二,甘蔗、蚕茧等产业规模居全区前列。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726亿元,年均增长4.5%。

——农业产业整体区域布局调整优化。依据国土空间规划和“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基于产业优势、生态优势、区位优势,合理布局种植养殖区域,统筹布局加工销售环节,推动农业产业向优势区域布局、品种向高产高质提升、生产向生态高效转型、链条向接二连三延展,打造形成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的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

——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稳步提高。设施农业产值达444.5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左右,以设施农业的高效益置换林果蔬等在耕地的效益。农业生产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持续改善,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标准化、数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4.5%。

——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进一步提升。农业多种功能进一步拓展,乡村多元价值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生产和初加工、精深加工协同发展,农产品综合加工转化率达到77%以上,乡村旅游全面提质升级,乡村旅游总收入达到482.65亿元。

——产业联动带农促农增收成效明显。乡村富民产业加快发展,产业联动带农机制有效建立,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高素质农民队伍日益壮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与经济增长同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缩小至2.01:1以下。

二、实施产业提升“七大行动”,促进现代农业质的有效提升

聚焦“两确保、三提升、两强化”重点任务,落实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突出应用导向,实施七大行动,有力有效构建科技创新体制,拓展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的路径,形成更多农业新质生产力。

(一)现代设施农业提升行动。建设以节能宜机为主的现代设施种植业。以棚架设施大棚建设和水肥一体化改造为重点,建设相对集中连片的设施蔬菜基地,力争2026年设施蔬菜产量占全市蔬菜产量的10%以上。重点建设食用菌大棚、工厂化生产车间和加工车间及配套设施设备,力争到2026年全市设施食用菌面积达到25万平方米以上。大力发展果园水肥一体化、设施无病苗繁育、避雨栽培、网棚栽培、补光栽培、果园机械和轨道运输、水果采后商品化处理、产地预冷等设施,力争到2026年设施水果面积保持在60%以上。高标准建设标准小蚕共育室、专业大蚕房、桑园生产设施及配套设备,力争到2026年设施蚕茧产量达到4.5万吨。每年建设设施种植重点项目5个以上。建设以生态集约为主的现代设施畜牧业。每年建设生猪、家禽规模养殖设施重点项目1个以上,力争到2026年创建自治区级以上畜禽生态养殖标准化示范场37家以上,畜禽养殖规模化率保持在78.5%以上,畜禽规模化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配套率达100%。建设以生态健康养殖为主的现代设施渔业。重点建设陆基圆(方)池循环水养殖、陆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等设施渔业。建设现代水产养殖示范基地,重点推进江南空港现代渔业示范带、西乡塘金陵-坛洛现代渔业示范带建设。每年建设设施渔业重点项目1个以上。〔市农业农村局、发展改革委、工信局、自然资源局、财政局、水利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农业延链补链强链提升行动。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发挥各地资源禀赋做好“土特产”文章,发展粮油、茉莉花茶(六堡茶)、果蔬、畜禽、水产品等农产品加工,开发即食食品、休闲食品、方便食品、保健食品等系列化产品。贯彻落实《促进南宁市老友粉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培育壮大老友粉产业。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三区三线”管控要求的前提下,引入一批农产品加工项目到工业园区落地建设,纳入全市重点工业园区布局安排。引进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梯次培育发展“链主”企业、骨干企业,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中小微企业发展产地初加工,重点发展烘干、储藏等仓储初加工,力争到2026年农产品综合加工转化率达77%以上。建设以仓储保鲜和烘干为主的现代物流设施。发展农业品牌数字化产地仓。加快建成以烘干中心为支撑、以烘干点为补充的粮食产后减损绿色烘干体系。加快建设县级冷链物流集配中心,引导冷链物流经营主体在每个县(市、区)至少建设1个具备加工、质检、分级、包装、冷储、冷运等功能的县级冷链物流集配中心。加快补齐产地预冷、清洗加工、分拣包装、仓储保鲜、物流配送等设施短板,分类分级建设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区域性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冷链物流节点设施网络,打造海吉星批发市场、金桥农产品批发市场、南宁农产品交易中心等农产品物流中心。每年建设仓储保鲜和烘干重点项目6个以上,加快“邕”系农业品牌培育营销。以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中国、广西农业品牌目录为重点,培育和提升“邕系”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开展“邕系”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充分利用农交会、广交会、中国农民丰收节等平台开展“邕”系农业品牌营销活动,突出促进脱贫县、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农产品销售。聚焦食品、农产品等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着眼于各地工业园、产业园区、优势企业,大力推行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食品农产品管理体系、有机产品、绿色食品、香港优质“正”印等各类质量认证,积极参与“湾区认证”。持续创建和认定一批供粤港澳大湾区和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支持更多“邕”系农产品获得“圳品”认证。培养农产品网络销售人才,建立长期收购“邕”系农产品的销区采购商队伍和产区农产品经纪人队伍。组织新媒体讲好“邕”系农业品牌故事,让更多“邕”系农业品牌叫响大江南北。力争到2026年,入选国家、广西农业品牌目录达100个以上。每年举办“邕”系农产品产销对接活8场次以上。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争创一批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和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积极参与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路线推介活动。积极争创自治区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办好农民丰收节和“壮族三月三”、中国(横州)茉莉花文化节、宾阳炮龙节等特色节庆活动,打响南宁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特色品牌,打造农文旅融合示范区。力争到2026年全市获评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40个以上,乡村旅游总人数达到0.49亿人次,乡村旅游总收入达到482.65亿元。〔市农业农村局、工信局、商务局、文广旅局、市场监管局,供销社,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农业产业集群园区提升行动。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围绕“6+6+3+N”现代特色产业,配合自治区打造更高水平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产业专业化分工、区域化发展格局。巩固提升三黄鸡国家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和沃柑广西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力争未来3年新增创建2个自治区级(含)以上产业集群。提升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县域为单位布局一批“生产+加工+科技”一体化发展的产业园,力争每年新增获批创建1个自治区级现代产业园。建设农业产业强镇。聚焦1个主导产业,吸引资本聚镇、能人入镇、技术进镇,建设标准原料基地、集约加工转化、区域主导产业、紧密利益联结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强镇,力争到2026年新增创建自治区级(含)以上农业产业强镇2个。高质量建设县域农业产业园区。提升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每年新建成自治区级示范区5个以上、提档升级一批。深化粤桂协作,加快与深圳共建“一县一园”。扩大农业对外合作平台。深化与东盟国家交流合作,推动“两区”“两站”建设提质升级,依托自治区平台建设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配合自治区共建一批海外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鼓励企业与东盟国家企业开展开展现代种业进出口贸易及生产技术等方面合作。大力支持和配合自治区建设中国—东盟水果交易中心。协助自治区推动建设中国(广西)—东盟农作物品种园。配合自治区推动亚行贷款项目、世界银行绿色农业和乡村振兴项目实施。积极参与在柬埔寨和老挝等东盟国家实施现代农业技术合作减贫示范项目,以及中国—柬埔寨鱼米走廊规划建设,建设农业合作“小而美”项目。〔市农业农村局、发展改革委、工信局、财政局、商务局、外事办、林业局、市场监管局、金融办、投促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培育并争取新获认定一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抱团发展,建立大型农业企业集团。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牵头创立乡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申请相关产品质量认证,争创知名品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申请马德里国际商标注册保护。到2026年,自治区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20家(其中国家级15家),市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300家。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水平。推动国家、自治区、市、县示范社四级联创,建设市、县两级示范家庭农场培育体系,引导家庭农场组建农民合作社。在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项目县、家庭农场质量提升整县推进项目县全面创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中心。以县域为单位全面开展家庭农场“一码通”赋码。力争到2026年,全市累计认定自治区级及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15家,认定自治区级示范家庭农场80家。强化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加快培育高素质农民,每年培育高素质农民2500人,每年遴选培育65名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支持开展“头雁”领航基地创建。实施“千员带万社”行动,到2026年全市累计培养100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秀辅导员。〔市农业农村局、人社局、供销社、市场监管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现代种业提升行动。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实施农业种质资源保护项目,落实濒危畜禽遗传资源抢救性保护任务。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资金,支持国家地方鸡种基因库,隆安县、上林县野生种质资源原生境保护区(点)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维护。鼓励支持企业、科研院所、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登记其保存的农业种质资源。大力推进种业创新攻关。配合自治区实施农作物育种联合攻关,协助自治区举办好中国(广西)—东盟现代种业发展大会、“看禾选种”大会、“好种好品”擂台赛等活动。力争到2026年,通过自治区审定(登记)新品种150个以上。提升种业基地建设水平。鼓励试点先行,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发展现代种业,扶持创建一批育制种(苗)基地,积极创建国家级杂交水稻、玉米制种大县,自治区级以上水产苗种原(良)种场,深入推进中央和自治区现代种业提升工程项目建设。扶持优势种业企业发展。对符合条件的国家种业阵型企业给予项目扶持、“桂惠贷”支持,支持南宁市种业企业“走出去”。〔市农业农村局、发展改革委、商务局、金融办,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农业基础支撑提升行动。加强高标准农田及水利设施建设。以灌排设施、地力提升为重点建设内容,优先在大中型灌区、粮食主产区、糖料蔗生产保护区、水源保障条件好的区域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力争到2026年底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28万亩以上,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4万亩以上,统筹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5万亩以上。开展小型农业水利设施建设与管护攻坚行动,提升农田灌溉保障和农业生产综合能力。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积极申报广西现代特色农业“尖峰”项目,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示范。协助推动国家、自治区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实施。完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及条件建设,积极争创农业领域重点实验室,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人民政府创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加强先进农机研发推广。鼓励和支持智能农机装备、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和园艺机械研发,重点攻关水稻育秧插秧机械、甘蔗“分步式”作业机械和丘陵山区动力平台等农机装备,推广农机农艺深度融合的丘陵山区机械化创新技术。争创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和规模养殖全程机械化示范县。落实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及农机新产品补贴试点政策。积极开拓全国和东南亚农机市场。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有序推进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先行示范市建设,加快完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打造精细智慧气象服务,强化科技驱动先行示范发展,开展预报预警核心技术攻关,创新打造南宁气象大数据应用中心,推进人工影响天气服务能力建设,积极争创自治区级特色产业气象服务中心,建立健全极端天气预警预报体系,建设主要作物气象预警精细分析研究项目,发展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加强植保现代技术装备和基础设施能力建设,做好已建成的武鸣区、宾阳县、上林县、马山县、隆安县和横州市等六个重大病虫观测场的运行维护工作。加强基层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强化粮食畜牧水产主产区和疫病高风险区机构队伍建设。用好用足自治区设立的农业生产救灾专项资金。〔市农业农村局、科技局、财政局、水利局、自然资源局、商务局、卫健委(疾控中心)、气象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提升行动。扩大工资性收入。加快布局建设一批农村创业园区,落实返乡入乡创业支持政策。引导企业重心下沉县域,把原料基地建在村、产品加工留在乡镇,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参与务工。盘活乡村人力资源,鼓励有条件的主体创办领办工程服务队,带动就业创业。推进“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乡村工匠“双百双千”培育工程等,培育脱贫地区特色劳务品牌,发展帮扶车间,促进就地就近就业。在重点工程项目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继续扩大劳务报酬规模。拓展经营性收入。持续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实施脱贫地区帮扶产业提升行动,支持农户发展特色种养、手工作坊、林下经济等家庭经营项目,继续推行“企业(林场)+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农户发展林下经济。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支持互联网企业在乡村建设电商采购基地,鼓励乡村创业者开展直播带货。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涉农企业扶持政策与带动农户增收密切挂钩,确保联农带农助农增收。增加财产性收入。稳步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线上交易。鼓励以出租、合作开发、入股经营等方式盘活农村土地、林权等资源资产。深入实施村级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推广“党建引领·能人领办”集体经济模式,抓好新一轮村级集体经济项目扶持计划和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大力发展联农带农作用强的强村富民产业和农业农村社会化服务。完善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机制,加强发展集体经济人才引育,强化集体‘三资’监督管理,抓好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确保农民共享集体经济发展成果。提高转移性收入。加强惠农惠民涉农补贴资金监管,实施惠农资金直达资金管理、资金兑付使用进度与后续资金分配挂钩长效机制,推动资金及时发放到位。〔市委组织部,市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金融办、发展改革委、工信局、教育局、科技局、民政局、财政局、商务局、人社局、住建局、林业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打好稳产保供“十场硬仗”,实现第一产业量的合理增长

守牢粮食安全底线,着力抓好“菜篮子”产品生产供应,培育壮大水果、蚕桑、中药材、茉莉花(六堡茶)等优势特色产业,确保更高水平供给保障。

(一)粮食保丰收硬仗。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在保持面积总体稳定的基础上持续挖潜扩面,提高单产,确保粮食总产量总体稳定,力争到2026年粮油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00亿元。夯实耕地保护和耕地质量根基,强化耕地种植用途管控,防止违法违规占用耕地搞非农化、非粮化经营,落实落细耕地利用优先序,推进撂荒地治理利用,持续实施地力提升工程,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层层分解压实粮油生产任务,持续优化粮油生产结构,扩大双季稻种植,加快建设集水稻育秧、插秧、烘干、仓储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性水稻产业中心,大力推广“双季稻+”一年三造粮生产模式,推动中稻地区发展再生稻,优化耕地轮作制度。因地制宜推广大豆玉米复合种植,充分挖掘冬种马铃薯和特色杂粮扩面潜力。围绕抓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这一头号工程,实施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水稻增密增穗、水稻玉米高产攻关三大行动,以水稻高产攻关示范片创建、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等单产提升项目为抓手,大面积打造示范片,推动粮油绿色高产高效高质发展。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稻谷补贴和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落实稻谷最低收购价,加大对产粮大县的利益补偿和生产激励。健全农业防灾减灾救灾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加强技术集成推广,实现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市农业农村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水利局、自然资源局、粮食和储备局、气象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糖料蔗扩面积硬仗。巩固南宁市糖业优势地位,助力广西守好国家“糖罐子”。加强糖料蔗生产保护区建设,巩固“双高”糖料蔗基地建设成果,支持有条件、连片的“双高”糖料蔗基地完善水利化设施,支持制糖企业建设糖料蔗自营基地,鼓励引导蔗农“并户联营”。集中突破良种和机收两个环节,落实糖料蔗良种良法补贴,支持糖业重点县(市、区)建设甘蔗良繁基地和种茎加工厂,推广糖料蔗脱毒种苗,加大糖料蔗机收补贴力度,推广宜机品种、统筹推进联合收获和分布式机收技术,推动蔗田小块并大块、土地平整等宜机化改造。深入开展糖料蔗完全成本保险及种植收入保险,支持由糖业龙头企业探索统保模式。鼓励制糖企业实施糖料蔗收购价格“首付价+糖价”联动机制,让蔗农充分享受糖价上涨红利。加强甘蔗气象服务,构建“一套模式、两个行动、三项机制、四种服务”的“1234”国家食糖安全战略气象保障体系,持续稳定全市糖料蔗种植面积在175万亩以上,糖料蔗入榨量700万吨左右,三产融合营业收入145亿元以上。〔市农业农村局、工信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金融办、气象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蔬菜提单产硬仗。建设环南宁市都市城郊常年优质蔬菜产业带、夏秋优质蔬菜产业带、冬春优质蔬菜产业带等3个蔬菜产业带,打造横州市、青秀区、邕宁区、良庆区、西乡塘区设施蔬菜重点产区,做优做强全国秋冬菜大基地。优化品种结构,提高瓜菜类、茄果类等高亩产蔬菜种植比例,发展芋头、辣椒等可加工耐储运的蔬菜品种。大力发展设施蔬菜,推广应用集约化育苗、机械化轻简栽培、豇豆“防虫网+”等绿色高质高效种植模式,推动创建20亩以上连片的露地蔬菜和设施蔬菜核心示范片。做好设施蔬菜基地选址,加快建设20个100亩以上的设施蔬菜基地。力争到2026年全市建成集约化育苗中心1个以上,蔬菜亩产较2023年提升10%以上,蔬菜综合产值达到230亿元;秋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200万亩以上,“南菜北运”“西菜东运”供给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市农业农村局、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水果优结构硬仗。坚持以香蕉产业为中心,突出火龙果、柑橘两个板块的“一中心两版块”水果产业发展格局,建立特色多样,优质高效的水果产业体系。鼓励隆安县、西乡塘区、武鸣区发展中秋节前后上市的早熟柚、早熟沙糖橘等特色优质柑橘类水果;支持横州市、良庆区、邕宁区发展百香果、荔枝、龙眼、芒果、李子、葡萄等特色水果;引导武鸣区、江南区适度发展黄皮、杨桃等特色南亚水果;积极推动隆安县、宾阳县、武鸣区开发释迦、燕窝火龙果等名特优稀水果,建设一批特色水果优势区。改造提升老果园,打造一批高标准果园基地。有序压减过剩产能,提高水果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强化柑橘黄龙病综合防控,清理失管弃管、病害严重的果园。建设一批果树无病毒苗木繁育基地。积极开展沃柑采后分级处理,提高优质果、精品果上市的比例,促进优果优价。提升建设南宁沃柑和火龙果优势产业集群。持续创响“中国沃柑看武鸣”、“南宁火龙果,甜蜜你和我”等营销品牌,积极扩大“南果北销”及出口。支持发展水果精深加工,促进延链强链增值。力争到2026年园林水果产量达560万吨,水果产业综合产值达到350亿元。〔市农业农村局、工信局、商务局,邕州海关,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畜禽稳产能硬仗。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科学布局畜禽养殖优势区,合理划定禁、限养区,加快发展现代设施畜牧业,全面提升畜禽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能力。在生猪重点发展区建设智慧猪场,围绕能繁母猪和规模养殖场保有量两个关键,稳定土地、环保和金融等长效性支持政策,优化生猪产能。在家禽优势区建设高效生态养殖小区,加快推进主城区“白条禽”上市,发展家禽深加工和预制菜。深入开展牛羊增量提质行动,推广“农户养母牛、公司育肥牛”模式,扩大牛羊生产规模。支持秸秆资源丰富地区建设一批牛羊高效集约养殖场和高产稳产饲草基地。力争到2026年全市猪牛羊禽肉产量稳定在70万吨,畜禽产业综合产值达到300亿元。〔市农业农村局、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局、自然资源局、工信局、金融办,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渔业拓空间硬仗。加快发展现代化设施渔业,推动“往岸上走,往稻田走”转型升级。加快发展高效陆基集约化循环水养殖,打造一批规模化、设施化、生态化循环水养殖基地。积极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开展大水面生态渔业试点。巩固提升上林县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稳步发展稻虾(蛙)综合种养,鼓励利用“烂泡田”、冬闲田开展稻虾(蛙)养殖。力争到2026年全市陆基集约化(工厂化)养殖水体40万立方米以上;稳定稻渔综合种养面积1.5万亩;全市水产品产量25.9万吨以上,渔业综合产值达到50亿元。〔市农业农村局、发展改革委、水利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茉莉花茶(六堡茶)全链条硬仗。推动茶叶全价利用、跨界开发。重点打造横州茉莉花茶、六堡茶核心产区。提升茶园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提升改造毛茶初制加工厂,推动清洁化、智能化升级。发展新茶饮、茶食品、茶日化用品等精深加工新产品。构建六堡茶、茉莉花茶协同发展的“邕字号”茶叶品牌体系,打造核心区域公用品牌和扶持优秀企业品牌。探索建立完善茉莉花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支持横州市争创国家茉莉花及制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布局建设“一站式”茉莉花集散中心和“茉莉集市”“茉莉集拾”特色市场。组织参加早春茶节、国际茶日、斗茶大会等节庆活动,加快茶文旅融合发展。实施茶叶全产业链建设项目。持续壮大“横县茉莉花茶”区域公用品牌,力争到2026年横州茉莉花茶品牌价值突破175亿元,全市茶叶综合产值突破200亿元。〔市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工信局、水利局、商务局、文广旅局,南宁供电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蚕桑聚集群硬仗。打造蚕桑茧丝绸全产业链,建设蚕桑基础研究与推广应用的前沿阵地、优质原料茧和蚕桑茧丝绸产品的研发生产大基地。重点打造横州、上林、邕宁等三大优质茧丝加工基地,重点提升建设横州、宾阳、邕宁、马山、上林等5个优质蚕茧生产基地县。大力推广“桂蚕8号”“桂桑6号”等蚕桑新品种,发展工厂化、省力化、规模化养蚕,积极推进饲料养蚕。深化蚕桑育种等基础研究,强化蚕桑茧丝绸关键领域科研攻关。推进“蚕茧—生丝—绸缎—服装”全产业链的集聚发展,挖掘开发桑树生态治理、食药用功能等,推进蚕桑全价利用。力争到2026年全市蚕茧产量达7.2万吨,桑蚕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22亿元。〔市农业农村局、科技局、工信局、卫健委(中医药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中药材提品质硬仗。立足南宁市2465种中药资源优势,加强资源保护、挖掘和开发,大力发展“桂十味”道地药材及16种少数民族道地药材,不断壮大桂郁金等特色农业优势产业。持续推进“定制药园”和中药材示范基地建设。扶持推广中药材林下生态种养、野生抚育和仿野生栽培。严格规范农药、化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等药肥使用管理,推行药材品种、投入品使用、销售情况等台账管理制度。健全中药材第三方质量检测体系,强化药材质量监管及结果运用。力争到2026年全市中药材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占比达到60%,全市园地中药材种植规模稳定在12万亩左右,产量3.5万吨,中药材综合产值达到24亿元。〔市农业农村局、林业局、市场监管局、卫健委(中医药局)、供销社,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奶水牛强种源硬仗。支持以企业为主体从巴基斯坦、乌拉圭等国外水牛种源富集区引进优质高产奶水牛种质资源。支持企业“走出去”开拓国外市场,设立海外研发中心。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参与,组建创新联合体,攻关解决奶水牛种业“卡脖子”难题。在横州市、宾阳县、江南区等县(市、区)打造奶水牛规范化养殖小区,推广“生态栏舍+微生物”等现代生态养殖模式。积极推动农作物秸秆和农副产物饲料化研究及奶水牛专用饲草料开发应用,支持水牛乳深加工技术研发,协助自治区制定奶水牛饲养、生鲜乳生产、加工和产品技术规范等系列标准。力争到2026年,全市成年母牛平均单产奶量提高到2.5吨,牛奶产业综合总产值达到15亿元左右。〔市农业农村局、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局,邕州海关,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深刻认识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统筹协调,合力推进落实,统筹各方资源和力量,分产业组建工作专班和专家组。各级党政“一把手”作为第一责任人,要定期研究调度,亲自推动重要政策、重点工作、重大项目落实落地。各县(市、区)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明确任务主动担当,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细化工作措施,分类精准施策,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市直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强化用地保障支撑。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政策,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中合理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及其融合发展用地空间。在安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时,加大对乡村产业发展用地的倾斜支持力度。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统一部署推进宾阳县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支持乡村产业用地供给。稳妥有序开展以乡镇为基本单元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盘活乡村闲置集体建设用地、闲置宅基地、村庄空闲地、厂矿废弃地、道路改线废弃地、农业生产与村庄建设联复合用地及“四荒地”(荒山、荒沟、荒丘、荒滩),重点用于保障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和返乡入乡创新创业用地需要。〔市自然资源局、农业农村局、发展改革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强化资金和金融保障。加大乡村振兴涉农资金统筹力度,过渡期内逐年稳步提高中央、自治区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围绕加工流通、品牌打造,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加快推进全产业链开发。加大各级财政资金统筹整合力度,用于支持南宁市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不断撬动金融社会资本投入。统筹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现代设施农业、农业产业园区等项目建设,发挥“保险+期货”在农业风险管理领域作用,帮助农户规避农产品价格下跌和成本上涨的市场风险。强化财政金融协同联动,积极争取承担实施现代设施农业、高标准农田建设等贷款贴息试点。用好自治区设立的设施农业产业基金和特色农业产业基金。发挥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对涉农经济主体的增信促融支持作用,用好“桂惠贷”创新支农产品和信贷直通车等平台载体,推动金融机构增加农业农村领域贷款投放。运用信息化、大数据手段为贷款主体增信,梳理企业、合作社等重点主体名单,建立与金融机构定期对接、定向推动工作机制。〔市财政局、乡村振兴局、金融办、农业农村局、大数据发展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强化人才与技术支撑。发挥科研院所和高校作用,完善教育体系、培训体系、扶持政策和激励机制,支持培育南宁市本土的农业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英才,做好申报遴选国家级、自治区级人才推荐。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强化公益性服务功能。深入实施高素质农民、乡村产业带头人“头雁”“耕耘者”振兴计划等人才培育项目,培育适应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新农人”。加强“三农”领域领导干部和基层干部培训,提高“三农”工作干部发展农业产业经济的能力。〔市农业农村局、教育局、科技局、人社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强化宣传引导。各地要强化三年行动政策宣传和引导,创新宣传形式,充分利用报、台、网、端、微等各类媒体平台开展全方位矩阵化传播。要加大宣传力度,协调中央和自治区、市级主要新闻媒体大力挖掘和报道南宁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三年行动亮点成效,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要结合实际深入挖掘本地区发展特色产业的好经验、好做法,选树标杆典型加以推广,以点带面推动本地区特色产业水平整体提升。要持续讲好“邕”系品牌故事,围绕扩大品牌知名度重点推出一批宣传精品。〔市委宣传部、农业农村局、文广旅局、市场监管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附表:南宁市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三年行动主要指标表

附表

南宁市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三年行动主要指标表 

 

序号

主要指标

2023年

基期值

2024年

目标值

2025年

目标值

2026年

目标值

1

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

636.4

665.04

694.96

726.24

2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

987.89

1027.41

1068.50

1111.24

3

设施农业产值(亿元)

325.02

349.28

384.35

444.5

4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

2.18:1

2.12:1

2.06:1

2.01:1

5

粮食总产量(万吨)

212.65

212.8

只增不减

只增不减

6

粮食播种面积(万亩)

639.32

639.3

只增不减

只增不减

7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73.2

73.7

74.1

74.5

8

农产品综合加工转化率(%)

73

74

75

76

9

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万亩)

309

318

323

328

10

创建自治区级(含)以上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个)

2

≥2

≥2

≥2

11

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个)

1

≥1

≥1

≥2

12

创建自治区级(含)以上农业产业强镇(个)

7

≥7

≥7

≥7

13

创建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个)

85

90

95

100

14

认定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家)

100

105

110

120

15

认定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家、含国家级、自治区级)

254

265

280

300

16

认定自治区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家)

79

91

103

115

17

认定自治区级示范家庭农场(家)

44

56

68

80

 

 

 地区: 南宁市 
 标签: 农业 
食品伙伴网提供标准法规解读、舆情监控、合规咨询、申报注册等服务。
电询:0535-2129301
QQ:2891238009
食品标法圈
实时把握食品标法动态
请扫码关注食品标法圈

声明:

① 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食品伙伴网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食品伙伴网”。
② 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食品伙伴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邮箱:law#foodmate.net(发邮件时请将#换成@) QQ:139307733

 
 
[ 法规草案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关闭窗口 ]

 

 
 
按分类浏览
推荐法规草案
点击排行
按国家或地区浏览

法规中心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信息服务

Processed in 0.097 second(s), 10 queries, Memory 4.79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