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动物防疫条例(修订草案)》已经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初次审议。现就《甘肃省动物防疫条例(修订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敬请社会各界人士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公众可通过以下途径和方式反馈意见和建议:
1.电子邮箱:gsrdfgw@sina.com
2.电话:0931—8921040
(上午8:30—12:00,下午14:30—18:00)
3.传真:0931—8921049
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21年10月31日。
附件: 1.关于《甘肃省动物防疫条例(修订草案)》的说明.docx
甘肃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
2021年9月29日
附件2
《甘肃省动物防疫条例》(修订草案)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动物疫病的预防
第三章 动物疫病的控制和扑灭
第四章 动物和动物产品的检疫
第五章 动物诊疗与兽医管理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为了加强对动物防疫活动的管理,预防、控制、净化、消灭动物疫病,促进养殖业发展,防控人畜共患传染病,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和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净化、消灭,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动物防疫监督管理以及其他与动物防疫有关的活动。
第三条【政府职责】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动物防疫工作,将动物防疫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并纳入考核体系,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基层机构队伍,加强动物防疫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充实动物防疫、检疫专业力量,建立健全动物防疫体系,实行动物疫病防控责任制度,制定并组织实施动物疫病防治规划。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组织群众做好本辖区内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工作,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予以协助。
第四条【部门职责】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动物防疫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公安、财政、生态环境、住房建设、交通运输、商务、卫生健康、林业草原、市场监管、海关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动物防疫相关工作。
第五条【防疫机构职责】根据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综合设置的原则,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建立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承担预防免疫、监测、检测、诊断、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等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和动物疫病净化、消灭的技术工作。
县级人民政府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承担动物防疫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乡(镇)、街道办事处畜牧兽医机构承担本辖区动物防疫、公益性技术推广服务和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
第六条【从业者防疫责任】从事动物饲养、屠宰、经营、隔离、运输以及动物产品生产、经营、加工、贮藏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照国家规定,依法做好免疫、消毒、检测、隔离、净化、消灭、无害化处理等动物防疫工作,承担动物防疫相关责任。
第七条【财政保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本级政府职责,将动物疫病的监测、预防、控制、净化、消灭,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和病死动物的无害化处理,以及监督管理所需经费纳入本级预算。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村级防疫员参加动物防疫工作的,应当统筹资金保障村级防疫员合理劳务报酬;对动物饲养单位和养殖户参加农业保险按规定给予保费补贴。
第八条 【信息化建设】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推进动物防疫信息化建设,实现饲养、防疫、检疫、屠宰、流通、无害化处理等信息数据实时互通共享,建立全链条可追溯体系,提高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效能。
第九条【宣传教育】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动物防疫法律法规和动物防疫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教育;各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应当做好动物防疫知识的技术咨询和技术培训工作。
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应当加强动物防疫法律法规和动物防疫知识的宣传,增强全社会对动物疫病的防范意识。
第十条【表彰奖励】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对在动物防疫工作、动物防疫相关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动物疫情扑灭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有关单位应当依法为动物防疫人员缴纳工伤保险费。对因参与动物防疫工作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补助或者抚恤。
第二章 动物疫病的预防
第十一条【防控策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动物疫病风险评估和预警预报制度,定期对辖区内动物及动物产品卫生安全水平、动物饲养经营企业生物安全管理水平等进行风险评估,根据动物疫病发生、流行趋势预测,及时发出预警,实行免疫、监测、检疫、监管等综合防控措施,分病种、分区域、分阶段预防、控制、净化、消灭动物疫病。
第十二条【区域化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实施动物疫病的区域化管理,落实国家禁止或者限制特定动物、动物产品跨区域调运等动物疫病分区防控措施;加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和管理,鼓励和支持动物饲养场建设无规定动物疫病生物安全隔离区。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情况,决定在城市特定区域禁止家畜家禽活体交易。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根据疫病防控、环境保护等需要,决定在本辖区特定区域、特定时段,禁止家畜家禽现场宰杀。
第十三条【人畜共患传染病联防联控】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健康、林业草原、兽医等主管部门应当加强信息沟通,建立人畜共患传染病防治的协作机制。
发生人畜共患传染病时,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应当对疫区易感人群进行监测,依法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林业草原、兽医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组织对易感动物开展监测,对感染动物实施扑杀、无害化处理等措施。
患有人畜共患传染病的人员不得直接从事动物疫病监测、检测、检验检疫、诊疗以及易感染动物的饲养、屠宰、经营、隔离、运输等活动。
第十四条【强制免疫】严重危害养殖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的动物疫病应当实施强制免疫。
省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相关部门,根据国家强制免疫计划,制订本省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根据动物疫病流行风险,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报国务院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备案,可以在全省或者特定区域适时增加强制免疫动物疫病病种。
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全省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工作。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按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组织本辖区饲养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做好强制免疫工作;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协助做好相关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通过购买社会化服务等形式,对散养的动物实施强制免疫。
第十五条【动物疫病监测】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按照动物疫病监测计划和本行政区域内动物疫病发生和流行状况,组织开展动物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定期对强制免疫病种的免疫密度和免疫效果进行检测和评估。
从事动物饲养、屠宰、经营、隔离、运输以及动物产品生产、经营、加工、贮藏、无害化处理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对动物疫病监测工作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或者阻碍。
第十六条【防疫条件】动物饲养场和动物隔离场所、动物屠宰加工场所以及动物和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场所应当具备动物防疫条件,取得县级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颁发的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
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有效期为三年。持证人应当按年度报告防疫制度执行情况,并在动物防疫条件发生变化时及时向发证机关报告。
第十七条【防疫要求】动物饲养场和动物隔离场所、动物屠宰加工场所以及动物和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场所应当建立健全动物防疫制度,落实动物疫病强制免疫、消毒、检测、隔离、净化、消灭、无害化处理等措施,配备与其规模相适应的执业兽医或者动物防疫技术人员。
种畜禽场、乳用动物养殖场除前款规定外,还应当定期开展动物疫病检测,接受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健康监测,对检测不合格的种用、乳用动物,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八条【餐厨废弃物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餐厨废弃物的全程监管,防范通过餐厨废弃物传播动物疫病。
第十九条【集贸市场防疫要求】经营动物、动物产品的集贸市场应当具备国家规定的防疫条件。动物集贸市场应当实行定期休市消毒或者市场区域轮休消毒制度。动物屠宰加工场所应当每日及时清空活体动物及其排泄物,并做好消毒和消毒登记。
动物集贸市场、动物屠宰加工场所,应当提供动物运载工具消毒的场地和设施设备。承运人应当对动物运载工具在装载前、卸载后进行消毒。
第二十条【免疫档案】动物饲养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其饲养的动物加施畜禽标识,建立免疫档案,保证可追溯。动物饲养场应当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报告年度防疫制度执行情况。
第二十一条【犬只防疫管理】犬猫等动物的饲养者应当对其饲养的动物实施免疫接种、驱虫、排泄物处置等疫病预防措施。
第二十二条【实验室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兽医实验室建设,提高疫病诊断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
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承担本行政区域内从事病原微生物研究、教学、检测、诊断等活动的兽医实验室的生物安全评估。
第二十三条【禁止性规定】禁止屠宰、经营、运输下列动物和生产、经营、加工、贮藏、运输下列动物产品:
(一)封锁疫区内与所发生动物疫病有关的;
(二)疫区内易感染的;
(三)依法应当检疫而未经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
(四)染疫或者疑似染疫的;
(五)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
(六)其他不符合国家有关动物防疫规定的。
因实施集中无害化处理需要暂存、运输动物和动物产品并按照规定采取防疫措施的,不适用前款规定。
第三章 动物疫病的控制和扑灭
第二十四条【疫情报告】从事动物疫病监测、检测、检验检疫、研究、诊疗以及动物饲养、屠宰、经营、隔离、运输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发现动物染疫或者疑似染疫的,应当立即向所在地兽医主管部门或者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迅速采取隔离等控制措施,防止动物疫情扩散。其他单位和个人发现动物染疫或者疑似染疫的,应当及时报告。
接到动物疫情报告的单位,应当及时采取必要的控制处理措施,并按照规定的程序逐级上报。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瞒报、谎报、迟报、漏报动物疫情,不得授意他人瞒报、谎报、迟报动物疫情,不得阻碍他人报告动物疫情。
第二十五条【疫情认定和公布】动物疫情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认定;其中重大动物疫情由省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认定,必要时报国务院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认定。
省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根据国务院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授权公布动物疫情,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发布动物疫情。
第二十六条【应急预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本行政区域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备案,并抄送上一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
第二十七条【指挥机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防制重大动物疫病指挥协调机构统一指挥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日常工作由同级兽医主管部门承担。
第二十八条【应急准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健全完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制度,加强应急专业队伍建设,定期开展培训和应急演练,储备动物疫情应急处置所需的防疫物资。
第二十九条【应急处置】按照国家规定,发生重大动物疫情,以及发现新的动物疫病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应当按照疫情预警标准,报请本级人民政府启动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
其他动物疫情发生时,县级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控制和扑灭措施。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藏匿、转移、盗掘已被依法隔离、封存、处理的动物和动物产品。
第三十条【重大动物疫情处置措施】发生重大动物疫情时,在封锁期间,禁止染疫、疑似染疫和易感染的动物、动物产品流出疫区,禁止非疫区的易感染动物进入疫区,并根据需要对出入疫区的人员、运输工具及有关物品采取消毒和其他限制性措施;禁止或者限制特定动物、动物产品由高风险区向低风险区调运。
第三十一条【动物防疫补偿】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在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净化、消灭过程中强制扑杀的动物、销毁的动物产品和相关物品,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给予补偿。
因依法实施强制免疫、疫病监测采样造成动物应激死亡的,应当给予补偿。具体补偿标准和办法由省财政部门会同省兽医主管部门制定。
第四章 动物和动物产品的检疫
第三十二条【检疫机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为动物卫生监督机构配备与动物、动物产品检疫工作相适应的官方兽医。
县(市、区)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可以聘用兽医专业人员协助官方兽医实施检疫申报受理、查验资料和畜禽标识、临床检查等工作。动物饲养场、屠宰企业的执业兽医或者动物防疫技术人员,应当协助官方兽医实施检疫。
第三十三条【申报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动物检疫申报点的建设和管理,根据动物养殖规模、分布和地域环境合理设置动物检疫申报点,并向社会公布有关信息。
第三十四条【申报制度】屠宰、出售或者运输动物以及出售或者运输动物产品前,货主应当向所在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并对申报内容的真实性负责。动物饲养场(户)委托收购贩运单位或者个人代为申报检疫的,应当出具委托书,提供申报材料。
第三十五条【定点屠宰】本省行政区域内对生猪、牛、羊实行定点屠宰和集中检疫,逐步实施家禽定点屠宰和集中检疫。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定点场所外从事屠宰活动,农村个人自宰自食的除外。
市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制定本行政区域内动物屠宰加工场所的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
第三十六条【主体责任】动物屠宰加工场所的经营者应当做好下列工作:
(一)设置动物、动物产品检疫必要的场所和设施;
(二)凭有效的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畜禽标识接收动物;
(三)对检疫检验确认为不可食用的动物和动物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
(四)开展规定动物疫病、违禁物质及肉品水分等检测,接受驻场官方兽医监督。
第三十七条【运输要求】检疫合格的动物、动物产品应当按照检疫证明载明的目的地运输,不得转运他地。
第三十八条【非食用性利用野生动物检疫】因科研、药用、展示等特殊情形需要非食用性利用的野生动物,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检疫合格的,方可利用。
人工捕获的野生动物,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捕获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检疫合格的,方可饲养、经营和运输。
第三十九条【证章管理】禁止转让、伪造或者变造检疫证明、检疫标志或者畜禽标识。
禁止持有、使用伪造或者变造的检疫证明、检疫标志或者畜禽标识。
第五章 动物诊疗与兽医管理
第四十条【动物诊疗】从事动物诊疗活动的机构,应当取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核发的动物诊疗许可证,并在规定的范围内开展动物诊疗活动。
第四十一条【诊疗机构要求】动物诊疗机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取得动物诊疗许可证;
(二)有与动物诊疗活动相适应并符合动物防疫条件的场所;
(三)有与动物诊疗活动相适应的执业兽医、助理执业兽医;
(四)有与动物诊疗活动相适应的兽医器械和设备;
(五)有完善的管理制度。
动物诊疗机构包括动物医院、动物诊所以及其他提供动物诊疗服务的机构。
第四十二条【特殊药品管理】动物诊疗机构应当严格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使用和管理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毒性药品和放射性药品等特殊药品。
第四十三条【官方兽医】省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按国家规定确认官方兽医资格人员并公布;县级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按照规定条件任命辖区官方兽医。
第四十四条【执业兽医】执业兽医经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备案后,方可在规定的执业范围内从事动物诊疗活动。
取得执业助理兽医师资格证的人员,应当在规定范围内从事动物诊疗活动。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制定。
第四十五条【乡村兽医】乡村兽医应当在县级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备案后,依法依规从事动物诊疗服务活动,在《乡村兽医基本用药目录》范围内使用兽药,并建立诊疗记录和兽药使用记录。
第四十六条【责任义务】执业兽医、乡村兽医应当按照当地人民政府或者兽医主管部门的要求,参加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和动物疫情扑灭等活动。
第四十七条【兽医培训】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制定计划,定期对官方兽医、执业兽医和乡村兽医进行培训。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八条【主管部门责任】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依照国家规定,对动物饲养、屠宰、经营、隔离、运输以及动物产品生产、经营、加工、贮藏、运输等活动中的动物防疫实施监督管理。
第四十九条【风险评估】省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对从有疫情风险的区域拟调入的动物、动物产品进行风险评估。发生重大动物疫情时,省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根据风险评估情况,可以采取暂停特定区域和限制特定单位和个人跨区域调入动物、动物产品等预防控制措施。
第五十条【检查站设定】公路运输动物应当从省人民政府确定并公布的指定通道及道口进入本省或者过省境。
动物防疫检查站所在地人民政府组织公安、交通运输、兽医主管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兽医主管部门负责建设管理并具体实施监督检查。
未经指定通道及道口输入本省的动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接收。
第五十一条【外引动物管理】养殖者从省外调入用于饲养的动物,应当在引进前五个工作日,向调入地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者乡(镇)、街道办事处畜牧兽医机构报告。
调入的动物到达目的地后,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者乡(镇)、街道办事处畜牧兽医机构报告,并按规定进行隔离观察。
第五十二条【主体责任】从事动物经营、运输活动的单位和个人以及运输车辆,应当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备案,建立动物经营、运输台账,如实填写动物种类、来源、数量、流向以及检疫证明编号等信息。动物运输车辆行程路线的信息应当妥善保存。
未经备案或不符合备案条件的运输车辆不得运载动物。
第五十三条【无害化处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病死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工作的领导,统筹规划建设病死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设施,建立无害化处理机制。
从事动物饲养、屠宰、经营、隔离以及动物产品生产、经营、加工、贮藏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对病死动物、病害动物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从事运输动物、动物产品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监管部门和无害化处理场所做好无害化处理,不得在途中擅自弃置和处理有关动物和动物产品。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买卖、加工、随意弃置病死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
第五十四条【无害化处理】在江河、湖泊、水库等水域发现的死亡畜禽,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组织收集、处理并溯源。
在城市公共场所和乡村发现的死亡畜禽,由所在地街道办事处、乡级人民政府组织收集、处理并溯源。
在野外环境发现的死亡野生动物,由所在地林业草原主管部门收集、处理。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五条【法律责任一】违反本条例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十六条【法律责任二】兽医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履行动物防疫监督管理职责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行政主管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七条【法律责任三】违反本条例规定,经营动物、动物产品的集贸市场未达到国家规定防疫条件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三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并处三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八条【法律责任四】违反本条例规定,运输动物未经指定通道及道口进入本省或者过省境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对运输人处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九条【法律责任五】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屠宰、经营、运输动物或者生产、经营、加工、贮藏、运输动物产品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采取补救措施,没收违法所得、动物和动物产品,并处同类检疫合格动物、动物产品货值金额十五倍以上三十倍以下罚款;同类检疫合格动物、动物产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五万元以下罚款。
前款规定的违法行为人及其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自处罚决定作出之日起五年内不得从事相关活动;构成犯罪的,终身不得从事屠宰、经营、运输动物或者生产、经营、加工、贮藏、运输动物产品等相关活动。
第六十条【法律责任六】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屠宰、经营、运输动物或者生产、经营、加工、贮藏、运输动物产品的,其中应当依法检疫而未检疫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同类检疫合格动物、动物产品货值金额一倍以下罚款;对货主以外的承运人处运输费用三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
违反本条例规定,用于科研、展示、演出和比赛等非食用性利用的动物,应当依法检疫而未检疫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三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一条【法律责任七】违反本条例规定,将禁止或者限制调运的特定动物、动物产品由动物疫病高风险区调入低风险区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没收运输费用、违法运输的动物和动物产品,并处运输费用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
第六十二条【法律责任八】违反本条例规定,转让、伪造或者变造检疫证明、检疫标志或者畜禽标识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和检疫证明、检疫标志、畜禽标识,并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持有、使用伪造或者变造的检疫证明、检疫标志或者畜禽标识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没收检疫证明、检疫标志、畜禽标识和对应的动物、动物产品,并处三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三条【法律责任九】违反本条例规定,藏匿、转移、盗掘已被依法隔离、封存、处理的动物和动物产品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三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八章 附 则
第六十四条 本条例自 年 月 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