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规草案 » 地方法规草案 »海南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关于公布《海南省生态保护补偿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的通知

海南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关于公布《海南省生态保护补偿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的通知

扫描二维码 分享好友和朋友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20-09-30 16:06:35  来源:海南省人大常委会  浏览次数:3383
核心提示:为充分发扬民主,调动公民有序参与地方立法的积极性,经研究决定,将《海南省生态保护补偿条例(草案)》通过海南人大网(http://www.hainanpc.net)全文向社会公布,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意见,以便进一步修改。欢迎社会各界对该法规草案提出意见和建议。
发布单位
海南省人大法制委员会
海南省人大法制委员会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 2020-09-30 截止日期 2020-10-21
有效性状态 地区 海南
备注  
    为充分发扬民主,调动公民有序参与地方立法的积极性,经研究决定,将《海南省生态保护补偿条例(草案)》通过海南人大网(http://www.hainanpc.net)全文向社会公布,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意见,以便进一步修改。欢迎社会各界对该法规草案提出意见和建议。单位和个人的意见和建议可以直接通过网络提出,也可以书面形式寄送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截止时间:2020年10月21日。邮编:570203,地址:海口市国兴大道69号海南广场,联系电话:65361721,电子邮箱:shfgc1605@163.com。
 
    海南省人大法制委员会
 
    2020年9月30日
 
    关于《海南省生态保护补偿条例(草案)》

    的起草说明

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受省政府委托,现就《海南省生态保护补偿条例(草案)》(以下简称草案)的有关情况作如下说明。
 
    一、制定的必要性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决策部署,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2019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联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实施方案》,并提出2020年年底前出台海南省生态保护补偿条例,明确生态保护补偿的领域区域、补偿标准、补偿方式以及监督考核等内容。
 
    二、起草过程
 
    今年2月,我委启动草案的起草工作。通过组建工作专班,遴选技术支撑单位,收集资料、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征求意见等,我委完成草案的起草工作。经省司法厅会同省财政、省人大法工委和财经工委等单位进一步修改,草案分别通过9月22日省政府专题会和9月27日省政府常务会审议。
 
    三、草案的主要内容
 
    本条例不设章节,采用总分结构,共计26条,其中总则5条、分则19条、附则2条,具体如下:
 
    (一)总则。“总则”是本条例的首要内容,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主要明确立法目的、适用范围、基本原则、部门职责、协调机制等内容。
 
    (二)分则。以生态保护补偿类型为划分逻辑,以政府主导型的纵向生态保护补偿、区域间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以及市场化生态保护补偿为主要内容,同时以生态保护补偿活动的监督管理作为重要保障,系统确定生态保护补偿的范围、标准、方式、对象以及监督与管理等内容。
 
    在政府主导型的纵向生态保护补偿方面,先明确一般规定,并根据海南实际情况,选取森林、湿地、海洋、渔业、耕地等重点领域,以及国家公园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域作为重点,根据生态特性分别设置补偿方式、补偿范围、标准考量因素等,既提高了条例的可操作性,也体现了海南地域性特点。
 
    在区域间的横向及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方面,先明确横向生态保护补偿的一般规定,再结合我省实际,从现行的流域生态保护补偿中所存在的问题出发,分别设置了一般条款、环境监测条款与考核依据条款,实现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的区域间激励机制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奖励机制有机结合。
 
    在市场化生态保护补偿方面,结合实际,选取绿色产品标识、水权交易、碳排放权交易等市场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为重点,提出相应要求,并为未来市场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发展留下了接口。
 
    在生态保护补偿的管理与监督方面,为保障《条例》的权责统一,做好管理监督工作,明确了补偿对象,规定受偿义务,并对资金来源、使用顺序、绩效考核、信息公开、法律责任等作出相应规定。
 
    (三)附则。明确了上位法的衔接以及施行日期。
 
    草案及以上说明是否妥当,请审议。
 
    海南省生态保护补偿条例(草案)
 
    第一条  为建立与自由贸易港相适应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生态保护补偿及相关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生态保护补偿应当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平合理、权责统一,市场运作、方式多元,统筹协调、循序渐进的原则。
 
    第四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生态保护补偿工作的组织领导,保障资金投入,建立考核评价机制。
 
    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生态保护补偿工作,将生态保护补偿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水务、林业等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生态保护补偿工作。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由发展和改革、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会同有关主管部门组成的生态保护补偿工作协调机制,制定生态保护补偿工作年度目标任务,研究解决生态保护补偿工作的重大问题。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对森林、湿地、海洋、渔业、耕地等重点领域和国家公园等重点生态区域内承担生态保护责任的有关单位和个人给予补偿。
 
    生态保护补偿的具体范围、方式、标准的制定和调整由省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提出方案,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鼓励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生态功能定位、本级财力状况等因素扩大生态保护补偿范围和提高补偿标准。
 
    第七条  森林生态保护补偿范围主要包括国家级和省级公益林。
 
    公益林补偿实行国家级、省级补偿标准联动。补偿资金重点用于公益林营造、抚育、保护、管理以及非国有公益林权利人的经济补偿等。
 
    鼓励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通过采取与重点生态区域内的非国有林权权利人签订森林生态保护补偿协议等方式,推行商品林赎买。
 
    第八条  湿地生态保护补偿范围主要包括国家级和省级重要湿地。
 
    国家级重要湿地补偿标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省级重要湿地补偿标准由省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及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综合考虑湿地面积、保护等级、区位重要性、物种特有性等因素制定。
 
    鼓励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开展退塘还湿、退耕还湿等重要湿地保护修复工作,省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投入成本、修复面积和成效等因素给予奖励。
 
    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或者其委托单位应当与重要湿地保护的权利人签订湿地生态保护补偿协议。
 
    第九条  海洋生态保护补偿范围主要包括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海域。
 
    鼓励单位和个人按照相关规定向省或者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提出申请,主动开展其环境责任之外的海洋生态保护活动。
 
    省或者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在综合考虑开展生态保护活动的成本及成效等因素,可以对经批复认可的海洋生态保护活动给予补偿。
 
    第十条  省人民政府渔业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省渔业资源现状、生长规律、水产种质等方面的需要,建立休渔、禁渔制度,并会同有关部门及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综合考虑休渔时间、渔民权益损失以及禁捕渔船作业能力等因素制定补偿标准。
 
    省和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渔业主管部门负责落实国家捕捞渔民减船转产补助,对自愿退出海洋捕捞业的渔民和企业提供补助,补助资金主要用于回购渔民捕捞权、专用设备报废拆解、社会化服务和直接发放给符合条件的渔民和企业。
 
    省人民政府渔业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及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综合考虑财力状况、放流数量和物种等因素制定增殖放流补偿标准。
 
    第十一条  省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及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建立健全耕地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综合考虑耕地质量、耕地面积、水资源保障程度、粮食供求状况等因素,对调整耕种方式和种植结构以及采取其他措施提高耕地质量的农户予以补偿。
 
    第十二条  下列重点生态区域列入生态保护补偿范围:
 
    (一)重点生态功能区;
 
    (二)国家公园;
 
    (三)自然保护区;
 
    (四)自然公园;
 
    (五)生态保护红线区;
 
    (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七)国家和本省确定的其他区域。
 
    前款区域有交叉、重叠的,省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在提出生态保护补偿具体范围方案时应当作出具体认定。
 
    第十三条  鼓励生态受益地区与生态保护地区通过签订生态保护补偿协议,采取资金补偿、对口协作、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等方式开展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活动。
 
    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应当报省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四条  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由流域上下游地区自主协商确定。
 
    流域上下游地区应当根据流域生态环境现状、保护治理成本投入、生态保护改善收益、财力状况、流域跨界断面水质水量等因素确定补偿标准。
 
    省人民政府生态环境、水务主管部门应当确定流域生态环境考核指标,定期公布考核结果。
 
    省级财政根据生态保护考核结果、财力状况等因素对开展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成效突出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给予资金奖励。
 
    第十五条  省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建立市场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逐步推进市场化交易补偿。
 
    省人民政府市场监督管理、农业农村及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建立绿色产品标识、绿色金融、绿色采购等激励机制,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省人民政府水务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进本省水权确权工作,鼓励水权人通过节约使用水资源有偿转让相应取水权,获得相应补偿。
 
    省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探索碳排放权交易补偿模式,逐步构建以碳排放权抵消机制为核心的交易机制。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生态保护补偿活动,推进生态保护补偿市场化发展。
 
    第十六条  承担生态保护责任的下列单位和个人可以获得生态保护补偿:
 
    (一)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及其派出机关;
 
    (二)乡镇人民政府;
 
    (三)村(居)民委员会;
 
    (四)集体经济组织及成员;
 
    (五)其他应当获得生态保护补偿的单位和个人。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各领域与生态保护相关的资金作为生态保护补偿资金的主要来源,增加对生态保护补偿的资金投入,构建稳定的生态保护补偿投入机制。
 
    省人民政府可以从国家公园特许经营权使用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作为生态保护补偿资金的来源。
 
    积极引导社会捐赠和争取国际援助等社会资金作为生态保护补偿资金的来源。
 
    第十八条  生态保护补偿资金应当优先用于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修复、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和监管能力建设等,合理保障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群就地从事生态保护工作。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向同级财政主管部门提出生态保护补偿资金分配建议方案,组织做好生态保护补偿资金使用、绩效自评等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核资金分配建议方案和下达预算,组织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和预算监管。
 
    生态保护补偿资金管理办法由省人民政府财政主管部门会同省有关主管部门制定。
 
    第二十条  受偿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或者按照约定履行相应的生态保护责任,落实保护措施,确保生态环境质量保持稳定或者逐步提高。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生态保护补偿成效考核,将生态保护补偿成效与资金分配挂钩,考核结果作为下一年度资金安排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二条  受偿的单位应当将生态保护补偿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公示,并按照规定向主管部门报告生态保护补偿资金的使用情况。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公开生态保护补偿信息、完善公众参与程序,为社会公众参与和监督生态保护补偿提供便利。
 
    第二十三条  受偿的单位和个人未按照本条例规定或者约定承担生态保护责任、履行生态保护义务的,有关主管部门应当责令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可以缓拨、减拨、停拨或者收回生态保护补偿资金。
 
    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五条  法律、行政法规对生态保护补偿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六条  本条例自20XX年X月X日起施行。
 地区: 海南 
 标签: 草案 
食品伙伴网提供标准法规解读、舆情监控、合规咨询、申报注册等服务。
电询:0535-2129301
QQ:2891238009
食品标法圈
实时把握食品标法动态
请扫码关注食品标法圈

声明:

① 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食品伙伴网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食品伙伴网”。
② 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食品伙伴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邮箱:law#foodmate.net(发邮件时请将#换成@) QQ:139307733

 
 
[ 法规草案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关闭窗口 ]

 

 
 
按分类浏览
推荐法规草案
点击排行
按国家或地区浏览

法规中心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信息服务

Processed in 0.181 second(s), 10 queries, Memory 4.63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