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 地方法规 »秦皇岛市2005年食品安全工作实施方案(秦政办[2005]38号)

秦皇岛市2005年食品安全工作实施方案(秦政办[2005]38号)

扫描二维码 分享好友和朋友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1-06-21 01:44:21  来源:秦皇岛市人民政府  浏览次数:1334
核心提示:为了维护全市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保障食品安全,依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和《秦皇岛市2004-2007年食品安全行动计划》,制定2005年食品安全实施方案如下:
发布单位
秦皇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秦皇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文号 秦政办[2005]38号
发布日期 2005-04-07 生效日期 暂无
有效性状态 废止日期 暂无
备注   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市直各有关部门,各有关企事业单位:   为深入实施《秦皇岛市2004-2007年食品安全行动计划》,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将《秦皇岛市2005年食品安全工作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望各有关单位按照方案要求,进一步细化责任,采取有力措施,抓好全年的食品安全工作。   二○○五年四月七日
  为了维护全市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保障食品安全,依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和《秦皇岛市2004-2007年食品安全行动计划》,制定2005年食品安全实施方案如下:
 
  一、 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
 
  2005年食品安全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委六届六次全会、市委九届七次全会精神,围绕“解放思想,破满争先,抢抓机遇,提速发展”工作主题和市委“1+5”工作目标,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政府主导、属地管理、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按照分级量化管理的方法,强化基础、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勇攀高点、狠抓落实,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五大体系,促进食品产业的上档升级,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水平,为构建和谐秦皇岛服务。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2005年食品安全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围绕一个中心,建立两项制度,抓好三个环节,突出四个重点。即紧紧围绕提升食品质量安全这个中心,建立食品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机制,抓好食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三个环节,突出标准化生产、市场准入管理、质量检验检测、食品市场监管四个重点,实施品牌战略,做大做强食品产业,抓好小作坊食品企业的监管,强力推进《秦皇岛市2004-2007年食品安全行动计划》的实施,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目标任务
 
  继续修订和完善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全面推进标准化生产;强力推行食品市场准入制度,扩大准入范围;建立健全食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进一步加大食品市场监管和整治规范的力度;加快诚信经营步伐,积极探索信用体系建设。食品抽检合格率不低于85%;安全食品市场占有率达到75%以上。
 
  具体目标是:
 
  ----修订和完善154项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做好新增5项秤技术规程的修订和发布工作。强力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普及推广蔬菜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91万亩,设施蔬菜面积达42万亩,新增无公害蔬菜达标村40家;标准化果品基地达到40万亩、标准化畜牧养殖示范小区达20家,规模养殖场标准化养殖率达65%以上,畜禽产地检疫率达95%。标准化水产品养殖面积达到27万亩。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有标生产率达95%以上。
 
  ----抓好国家规定的28类食品市场准入和前期准备工作。继续加强老5类和今年7月1日即将实行准入的新10类食品监管;加大新10类食品生产许可证的审核力度;启动实施新13类食品市场准入工作;巩固完善蔬菜、生猪产品市场准入,城市区全面实行猪肉、蔬菜市场准入;四县城关抓好准入试点;抓好果品、水产品的市场试点监测工作,谋划并实施豆制品、熟食(肉)制品的试点准入。
 
  ----完善蔬菜四级检测网络体系,农药残留检测站(点)达100家,加强和完善肉类、果品、水产品检测中心设施建设。加快水产品快速检测站建设。发挥现有检测机构作用,整合检测资源,定期发布检测信息,指导生产,引导消费。
 
  ----培育食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类典型40家,发展壮大食品生产基地或龙头企业16-20家,做大做强品牌效益,推动食品产业化发展。
 
  ----全面推行食品进货备案登记和警示退出制度。城市区及四县城关区500平方米以上的超市都要普遍建立进货备案登记和索票索证制度,大型农贸市场都要建立经营户诚信档案和先行赔付制度。
 
  ----完成餐饮企业和食堂卫生量化监督分级管理工作,继续落实百人以上就餐申报制度,特别要加强大中专院校食堂、中小学幼儿园、机关团体、建筑工地食堂和小餐馆的监管。
 
  三、工作重点和主要措施
 
  (一)加强食品生产源头管理,强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标准化生产是确保食品安全的基础和源头。一是完善农产品生产标准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对现有的154项蔬菜、果品、畜产品、水产品生产技术规程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做好新增5项生产技术规程的编制工作;使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标准化生产有标可依。二是强力推进按标生产。蔬菜标准化生产以巩固无公害蔬菜达标村创建活动为载体,大力实施“5511”科技示范工程(即建立50个蔬菜科技示范村,培养500名蔬菜科技示范户,推广10项蔬菜生产配套技术,培训农民达10万人次),积极引进优良品种,扩大标准化生产的范围,年内无公害达标村总量达到120家,占蔬菜专业村的95%以上,抓好韭菜安全生产专项治理工作,年内完成韭菜无公害生产示范村20个,面积达1万亩。要推进畜牧标准化建设、无公害产地认定工作,新建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小区5个,规模养殖场标准化养殖率达65%以上,优良品种普及率达93%,产地检疫率达97%,屠宰检疫率达100%;果品生产要以巩固无公害果品基地建设为基础,按标准化管理技术,突出抓好100个果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管理为突破口,全力抓好40万亩标准化果品基地建设,使全市果品安全生产尽快上档升级;要全面推行水产品标准化养殖,力争标准化水产养殖面积达27 万亩。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逐渐提高生产者按标生产的意识和技能,扩大标准化种养殖面积。三是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加大生产环境的整治和净化,加大对企业排污的监管,加强对土壤的治理,保证产地环境符合食品安全生产的要求。四是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监管。严格执行有关禁用和限用农业投入品的规定,加强种子、农药、化肥、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的市场监管,特别要严厉查处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及有毒有害物质行为,净化农业投入品市场。五是加强食品加工企业的监管。对各类食品加工企业的主体经营资格和卫生条件进行审核。加大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QS生产许可证的审核验收认证工作力度。加强对家庭小作坊食品加工企业的食品安全监管,研究制定家庭小作坊式食品加工企业管理的具体办法和措施,本着坚持标准,监控流向与帮管结合的方式,强化监督管理,逐步提升档次和水平,确保食品质量安全。
 
  (二)继续实行食品市场准入制度,规范食品市场秩序。实施食品市场准入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举措。一是按国家规定,全力抓好28类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工作。加强老5类和新10类食品的市场监管,禁止无证产品上市销售。加强粮食储运的管理,防止陈化粮流入市场。要采取有力措施,做好啤酒、水产加工品等13类食品生产企业市场准入的前期准备工作。二是进一步巩固完善蔬菜、生猪产品市场准入工作。继续扩大蔬菜市场准入范围,做好4月1日后在三个城市区全面推行蔬菜市场准入工作,抓好四县城关区蔬菜市场准入的试点。抓好青龙县城关机械化屠宰生猪产品市场准入工作。在城市区和四县城关区全面推行猪肉产品市场准入工作。抓好定点屠宰场和肉类市场的监管,巩固现有成果,特别要解决好肉类二次污染问题。抓好北戴河区、山海关区豆制品和熟食(肉)制品市场准入试点;启动建立北戴河水产品检测中心,抓好果品、水产品市场的试点监测工作,积极探索市场准入。三是要突出重点,抓好食品市场专项整治。采取集中整治与日常监管相结合,单独执法与联合执法相结合的方式,围绕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关联度高的品种,突出城乡结合部、乡镇农村重点区域、暑期、黄金周等重点时段,集中开展食品市场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行为,规范我市食品市场的经营秩序。发挥质监、工商、物价等部门的举报工作机制,建立举报联动网络。积极谋划建立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和失信惩戒机制,建立不合格食品追溯和召回制度,引导企业诚信守法。
 
  (三)提高检验检测技术水平,加强食品安全监测。健全的检验检测体系是确保食品安全的技术保障。一是加强完善蔬菜四级检测网络建设。抓好青龙县农残检测中心和终端市场农残快速检测点建设,使现有检测中心(站、点)达到100个。并做好各检测站(点)的检测资质的认证工作。重点抓好海阳批发市场的检测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蔬菜基地、批发、县、市四级检测网络体系。二是提高畜产品、果品和水产品等各类食品的检测能力和水平。完善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的设施,使其达到国家实验室标准,要加大投入,继续抓好市级畜产品、果品和水产品检测中心建设。谋划建立北戴河区水产品检测中心,建立山海关肉联厂“瘦肉精”检测站,建立天桥、马坊、石塘路、兴华东市场甲醛检测点。三是抓好食品质量监测工作。建立覆盖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的食品监测体系,整合各部门的检测资源,发挥各级检测机构作用,加强对食品质量检验检测,实行监测和监督抽查工作“四统一”,即统一计划、统一标准、统一抽检、统一发布。质监、工商等部门要发挥好流动检测车的作用,提高现场快速检测能力。四是强化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和综合利用,探索构建部门间服务生产与消费的信息沟通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四)规范食品经营企业的经营行为,健全市场流通体系。顺畅的产销关系是确保食品安全的有效手段。一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食品超市建立进货备案登记和索票索证制度,在大型农贸市场建立诚信档案和先行赔付制度。加强对进货渠道和食品质量的检查,把好入口关,进一步规范流通领域的经营行为。二是抓好豆制品和熟食(肉)制品保洁封闭经营试点,严格其卫生条件,改善经营环境。三是加强从基地到终端市场的销售网络建设,逐步构建完善的食品流通体系。特别是加强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蔬菜、生猪产品等的生产、加工销售网络建设,继续培育集发蔬菜配送中心、潘官营机械化屠宰加工厂等龙头企业,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保证人民群众放心消费。加强对盐业专营的管理,依法打击私盐违法行为。加强大中院校、休疗院所、宾馆的团购工作,建立从基地到餐厅(食堂)的直接销售网络,保障学生和游客的饮食安全。四是做好餐饮企业的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通过整治和帮扶等有效措施,提高餐饮企业的食品安全水平。特别加强对学校食堂、建筑工地食堂和中小餐馆的监管,从卫生条件到原料来源都要采取有效措施,严格管理。通过实施百人就餐申报制度,将监管关口前移,保证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五是建立食品企业的诚信档案,抓诚信企业的试点工作,形成信息横向沟通的平台,加快食品行业信用体系建设。
 
  (五)采取坚决措施,切实抓好农村食品市场及儿童食品的专项整治。农村市场所辖地域广阔,监管难度大,是假冒伪劣食品制售的高发区,各有关部门要工作重心下移,加强对农村食品市场的监管。要加大打假治劣力度,坚决铲除制假售假的“黑窝点”,切实保证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在消费上更是弱势群体,要采取综合措施,有效遏制制售假冒伪劣儿童食品行为;加大对儿童食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个体商贩、小加工作坊、小食品店的监管力度,切实保证未成年人的饮食安全。
 
  四、几点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协调联动的工作运行机制。从根本上确保食品安全,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各级各部门按照“政府主导、属地管理、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加强对食品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各县区政府要加强食品安全工作机构建设,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从根本上保证县区食安办职能、人员、经费、编制的四落实,提高各级食安办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市直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分兵把口,认真履行职责,协调联动,加强对食品安全行动计划的组织实施,部门之间要相互配合,协调联动,形成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合力。各级食安办要加强对食品安全工作的综合协调、督导检查。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联系会议制度,通过制度完善工作机制,各级政府和相关监管部门都要建立《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建立和完善协调联动的工作运行机制。
 
  (二)严格落实责任,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食品安全工作涉及面广,只有将各环节的监管措施落到实处,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各相关责任部门要按照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秦皇岛市各级人民政府及职能部门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的通知》(秦政办[2004]147号)和市委办、政府办《关于进一步明确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职责分工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切实担负起各自的工作职责,加强从农田到餐桌的各个环节的监管,确保监管到位,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质监、工商、卫生、农业等部门要按照调整后的食品安全职能,研究制定食品安全监管方案,采取坚决措施,将各项监管工作落到实处。各县区和相关部门要将全年的责任目标层层分解,责任到人,建立责任制和责任追究机制,有效防止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抓好宣传培训,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良好的外部环境是确保顺利开展工作的必要条件。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和现有的食品安全信息网站、《食品安全报》、96357专线加强对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在媒体开设专栏,举办食品安全知识竞赛,增强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意识,引导人民群众树立科学、理性、健康的新型消费理念。将7月份确定为食品安全宣传月,集中时间加大力度,对食品安全工作进行广泛宣传。要积极发动基层组织深入宣传食品安全相关知识,通过在主要镇街、村居树立宣传栏、书写板报、有线广播、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提高人民群众的维权意识和参与意识。建立公开举报和媒体公示制度,聘请食品安全义务监督员,强化社会监督,通过监督,及时了解食品安全工作进展情况,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社会氛围。
 地区: 河北 
食品伙伴网提供标准法规解读、舆情监控、合规咨询、申报注册等服务。
电询:0535-2129301
QQ:2891238009
食品标法圈
实时把握食品标法动态
请扫码关注食品标法圈

声明:

① 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食品伙伴网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食品伙伴网”。
② 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食品伙伴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邮箱:law#foodmate.net(发邮件时请将#换成@) QQ:139307733

 
 
[ 政策法规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关闭窗口 ]

 

 
 
按分类浏览
国家法规 (11506) 国外法规 (3603)
地方法规 (40733) 法规动态 (12)
法规解读 (2688) 其他法规 (517)
推荐地方法规
点击排行
按国家或地区浏览

法规中心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信息服务

Processed in 0.065 second(s), 11 queries, Memory 4.6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