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辖市、区人民政府,镇江新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企事业单位:
为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根据省委、省政府2007年全省食品安全工作的总体部署,现就做好2007年全市食品安全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2007年全市食品安全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创建沪宁线上最放心的食品消费城市为目标,强化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方的责任,狠抓食品安全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提高对重点环节、重点品种的监管能力,探索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途径,实现食品安全网的全覆盖。杜绝重特大事故,减少一般事故,为全市人民饮食安全提供保障。
二、工作目标
1.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面积,新增5万亩,累计达到150万亩,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新增35个,总量达到322个;
2.蔬菜高毒农药残留检测平均合格率达90%以上;
3.地产生猪及其产品中“瘦肉精”等违禁药物的非法使用得到杜绝,全年“瘦肉精”平均检出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以上;
4.水产品中药残抽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
5.基本完成28类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任务。米、面、油等加工食品省以上抽查合格率高于全省平均值,食品生产加工环节滥用添加剂的行为得到遏制;
6.大、中型市场、商场、超市和专业批发市场“食品进货查验、索证索票、购销台帐、质量承诺、不合格食品退市召回、市场开办者的质量责任”等六项自律制度覆盖面达100%,城乡结合部及农村地区达90%以上,85%以上的食品个体经营户实行分类指导。农副产品市场的硬件设施和管理全部达到标准化、规范化要求,检测设施配备率及检测实施率达100%。
7.食品安全电子监管系统的试点企业达30家,放心粮油市场占有率达到70%以上;
8.农村食品安全“三网”建设实现乡镇、行政村全覆盖,全市建设农村放心店500家以上;
9.学校食堂、餐饮单位全面实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食物中毒事故及时处理率达100%;
10.完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食品安全投诉举报渠道畅通,投诉举报案件能得到及时、有效处置。
三、工作重点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食品安全工作责任。
由市食安委办牵头,各地、各部门配合,按省有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在上半年编制完成全市食品安全工作“十一五”规划。各级政府把食品安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投入力度,落实工作经费。实行食品安全工作目标管理,落实党政一把手对食品安全工作负总责的责任制和分管领导“一岗双责”责任制。加强基层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和执法队伍建设,开展好食品安全状况综合评价工作,强化考核检查,确保工作责任到位,政策落实到位,保障措施到位,资金投入到位,督促检查到位。各级食品安全委员会和食安委办公室要切实发挥组织协调、综合监督的作用,不断强化部门联动和协调机制的有效运转,进一步发挥食品安全专家库的咨询、服务、培训和科学决策论证作用,积极探索有我市特色的新型食品安全综合监督管理模式,依法抓好食品安全监管。
(二)突出重点品种和环节,强化部门监管职责。
继续抓好粮油、肉、蔬菜、水果、奶制品、豆制品、水产品等七大类品种的安全问题,保证市民饮食安全。
种植养殖环节。全面启动农业标准化示范村创建活动,做大做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力度,推进农业品牌战略,新增5件省级著名商标。加强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标识认证管理,鼓励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与生产基地建立产销合作机制,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做好粮油等重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调查和品质测报工作。不断扩大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试点,初步形成产销一体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网络。全面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进一步健全农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重要农业投入品质量监管制度,严格农业投入品的市场准入管理。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状况监测,从产地环节切断有毒有害物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危害途径。严格落实蔬菜农残例行监测制度,加强定点屠宰场(厂)清理整顿,加强肉类检疫检验,依法查处生猪私屠滥宰违法行为,提高市区“瘦肉精”检测密度,扩大辖市“瘦肉精”检测范围,确保动物源性食品安全。
生产加工环节。全面实行生产加工企业分类监管,抓两头、促中间,提高监管效率。严格执行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提高发证质量、发证率和发证效率。加强对米、面、油、肉制品、奶制品、豆制品、饮料、食盐等重点品种的监管,严肃查处无“三证(照)”生产和无标准生产的违法行为。以食品添加剂、食品包装、容器、工具等为重点产品,以产品合格率低的企业和小作坊为重点企业,以相关产品生产企业集中的地区为重点区域,以滥用食品添加剂、使用非食品原料加工食品、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中非法使用回收塑料等为重点问题,加大日常检查和抽查频次。引导和帮助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加快haccp (危险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gmp (良好生产规范)、is09000系列等食品安全认证工作步伐,全面提高我市食品生产经营质量和安全保障水平。
市场流通环节。严格市场准入制度,严厉打击销售掺杂使假、以次充好、过期霉变、有毒有害和不合格食品的违法行为。继续推行鲜肉、蔬菜“场厂挂钩”、“场地挂钩”制度,推进农贸市场“肉菜粮”放心工程。全面实施入市食品登记备案制度,完善食品安全电子监管系统,适时扩大试点范围。认真开展收购环节原粮卫生质量的检测工作,积极推进放心粮油进社区、乡镇,不断扩大放心粮油市场占有率。强化食品抽检监测工作,加强对食品经销企业的监督管理。充分发挥12315申诉举报站、消费者协会分会、消费者投诉站的作用,确保处理到位,反馈及时,群众满意。
餐饮消费环节。落实《江苏省食品卫生许可证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加大卫生许可审查力度,严格餐饮单位的许可准入。继续推进农村食品卫生管理工作先进乡镇、“五小店”、学校食堂、建筑工地食堂达标建设,强化对农家乐、农家游等休闲用食品和民间红白喜事餐饮卫生管理。积极开展培训和指导,督促餐饮企业和食堂等集伙单位建立健全进货检查验收、食品储存、加工和设施、用具消毒等各项制度,加强食品卫生抽检和对餐饮业、食堂从业人员健康管理的监督检查。落实重要节假日、重大活动的食品卫生监督保障措施,提高对食物中毒和其他食源性事故的紧急医疗救治和调查处理能力,严防群体性食物中毒事故发生。
(三)开展专项整治,净化食品安全消费环境。
加大对农业投入品管理力度,严格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等投入品的销售和使用;加强对生产企业的巡查、执法检查和无证查处,将不符合生产条件的企业坚决清除出市场;针对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粮油、肉、菜、果、奶、豆制品、水产品、饮用水、保健食品、儿童食品以及消费者投诉较多或合格率较低的品种开展重点整治,落实食品市场准入和食品退市制度;继续推进城市“五小店”和农村小食品店、小商贩、小摊点、小作坊、小集市整治;加大重要节日、重要活动期间的联合专项整治力度。进一步强化食盐市场的日常监管,有针对性地开展食盐安全执法活动,强化边界地区、农村地区和城郊结合地区的食盐市场监管。进一步加大对无证摊点的专项整治,把摊点秩序长效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各监管部门要处理好监管与服务的关系,做好对食品企业的帮扶工作,做到一手抓整治、一手抓扶持,促进食品产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四)推进四大体系建设,完善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食品安全应急体系建设。制定出台《镇江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操作手册》,按照《镇江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要求,建立健全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增强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事前预防能力、事中控制、处置能力和事后妥善处理的能力,全面提高应急救援工作水平。
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创建“镇江市食品安全诚信示范单位”工作,建立健全企业生产经营档案和食品安全信用监管档案,落实信用征集评价披露和分类管理等制度,逐步建立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运行机制。在市区开展创建食品安全示范街(店)活动,以点带面,营造诚信经营、放心消费的食品市场环境。按企业信誉度和食品风险度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实行食品安全信用公示制度,不断强化企业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帮助企业树立“保质量、创品牌”的诚信经营理念。进一步发挥食品行业协会的行业自律作用和消协组织的社会监督作用。
食品安全信息管理体系建设。按照《镇江市食品安全信息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要求,各主要监管部门及时向市食安委办公室提供食品安全信息和监管情况,规范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建立和完善各类监管对象基础数据库,实现各部门食品安全信息的互连互通和资源共享,强化信息的汇总和综合分析,探索建立食品质量预警机制,提高信息利用效率。建立方便、畅通的举报渠道,拓宽执法监管部门的信息来源,增强市场监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农业、卫生、质监等部门检测机构的作用,探索建立各部门参加的食品安全监测抽检情况通报会议制度,共认、互认抽查结果,实现资源共享,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监管措施,提高各个环节的食品安全合格率,食品监测抽查覆盖面和总体合格率稳中有升。定期分析研究食品监测抽检情况,全面反映和客观评价全市不同时期、不同品种、不同环节食品的安全情况,对发现的焦点、重点问题,统一制定下达食品抽检监测计划,进一步完善食品监控体系,有效防范食品安全风险。
(五)抓好“三网”建设,进一步强化农村食品安全保障。
认真落实农村食品安全“三网”建设,确保为民办实事项目圆满完成。通过健全组织机构??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在街道、乡镇和行政村层面的贯彻落实,构筑更加完善的监管责任网。按省“一网共用、信息共享、监督共管、网络共建”要求,归并整合各线“群众监督网”资源,实现各部门共享基层监督网的信息,构筑更加及时有效的群众监督网。进一步推进“万村千乡工程”,力争乡镇连锁超市和行政村放心店超500家,构筑覆盖面更广的现代流通网。进一步深化专项整治,切实解决农村食品安全中无证无照生产经营、生猪私屠滥宰以及制假售假等突出问题,杜绝不合格食品进入市场、进入百姓餐桌。
(六)加大宣教力度,进一步营造人人关注、支持食品安全工作的社会氛围。
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建立地(市)食品安全网的有关要求,建成有我市特色,覆盖面较大的食品安全信息网络和平台。加大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提高监管人员业务工作能力和水平。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不断丰富食品安全宣传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坚持正面引导为主,把握新闻舆论导向,准确曝光违法犯罪行为,推动食品安全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普及科学的消费理念,增强群众食品消费的安全感和自我保护意识,为提高全市人民的生活质量作出新贡献。
二○○七年三月二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