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报道称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假酸奶”现象:这些看似酸奶的饮品,实则只是披着健康外衣的高糖“小甜水”。从酸奶、酸乳、发酵乳到优酪乳、风味酸奶、风味发酵乳……琳琅满目的名称让消费者眼花缭乱。面对这些让人“选择困难”的乳制产品,消费者究竟该如何擦亮双眼,掌握科学鉴别方法呢?
今天,食品伙伴网将为您详细解读酸奶、乳酸饮料、乳酸菌饮料之间的差异,助您在选购相关产品时更加得心应手。
一、产品分类
1.酸奶
酸奶在包装上会明确标有“酸奶”、“发酵乳”或“酸乳”字样。酸奶属于乳制品,根据GB 19302-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发酵乳》的规定,发酵乳包括:发酵乳和风味发酵乳。
发酵乳是以生牛(羊)乳或乳粉为原料,经过杀菌和发酵后制成的pH值降低的产品。
风味发酵乳是以80%以上生牛(羊)乳或乳粉为原料,添加其他原料,经杀菌、发酵后pH值降低,发酵前或后添加或不添加食品添加剂、营养强化剂、果蔬、谷物等制成的产品。
2.乳酸饮料与乳酸菌饮料
乳酸饮料和乳酸菌饮料都属于“含乳饮料”,属于饮料类别,是允许加水配制的含奶饮料,不再属于纯粹的奶制品。根据GB/T 21732-2008 《含乳饮料》的规定,含乳饮料是以乳或乳制品为原料,加入水及适量辅料经配制或发酵而成的饮料制品。含乳饮料包括三种:配制型含乳饮料、发酵型含乳饮料、乳酸菌饮料。
乳酸饮料:属于配制型含乳饮料,主要以乳或乳制品为原料,加入水、白砂糖(或甜味剂)、酸味剂、果汁、茶、咖啡、植物提取液等调制而成。
乳酸菌饮料:以乳或乳制品为原料,经过乳酸菌发酵后,再加入水、白砂糖(或甜味剂)、酸味剂、果汁、茶、咖啡、植物提取液等调制而成。根据是否经过杀菌处理,乳酸菌饮料又分为活菌型和灭菌型。
二、如何挑选
1. 看产品类型
酸奶包装上通常会明确标注产品类型,如“风味酸乳”、“XXXX风味酸奶”等。而乳酸(菌)饮料则标注为“XXXX乳饮料”、“XXXX酸奶饮品”。有些商家可能会故意将“酸奶”或“益生菌”等字样印得很大,而将“饮料”或“饮品”字样印得很小,以混淆消费者,因此务必仔细查看。
2. 看执行标准
酸奶的执行国家标准是《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发酵乳》(GB 19302-2010),而乳酸(菌)饮料的执行国家标准一般是《含乳饮料》(GB/T 21732-2008)或者《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饮料》(GB 7101-2022)。企业也可执行自行制定的企业标准,酸奶类企业标准一般是《XX酸奶》、《XX发酵乳》,乳酸(菌)饮料类的企业标准常见为《XX含乳饮料/饮品》、《XX乳酸菌饮料/饮品》,制定的企业标准中营养与安全指标不得低于相应的国家标准,消费者可以根据包装上标示的产品标准代号判断是属于酸奶,还是乳酸(菌)饮料。
3. 看营养成分表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企业虽采用企业标准,但产品命名仍刻意模糊酸奶与含乳饮料的界限。此时消费者可以通过营养成分表中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区分产品。对于包装中标示产品标准代号是《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发酵乳》(GB 19302-2010)的产品要求“发酵乳”中的蛋白质、脂肪含量分别不得少于2.9g/100g、3.1g/100g,“风味发酵乳”中的蛋白质、脂肪含量分别不低于2.3g/100g、2.5g/100g。对于包装中标示产品标准代号是《含乳饮料》(GB/T 21732-2008)的产品,对脂肪含量没有具体规定,仅要求配制型含乳饮料中的蛋白质含量不得低于1.0g/100g,发酵型含乳饮料、乳酸菌饮料中的蛋白质含量分别不少于1.0g/100g、0.7g/100g。
三、结语
酸奶和乳酸(菌)饮料在营养上各有侧重点。购买时应认真查看配料表中的成分和产品储存条件,避免被花哨的外包装所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