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进一步提升全省茶产业发展水平,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经省政府同意,现就加快全省茶产业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区域布局
(一)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用现代工业、流通、金融、生态理念大力发展茶产业,强化扶持政策措施,完善生产经营体系,全面提高茶产业发展水平。
(二)主要目标。到2020年,新增无性系良种茶园100万亩以上,全省茶园面积达到280万亩,年产茶叶10万吨以上,培育国家级茶叶产业化龙头企业3—5个,新增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10—15个,打造国内知名品牌3—5个,茶产业发展跨入全国强省行列。
(三)区域布局。调整优化茶产业发展布局,实施板块推进,在汉中建设以优质绿茶和有机出口绿茶为主的生产基地150万亩,在安康建设以紫阳富硒茶为主的优质富硒茶生产基地90万亩,在商洛建设以有机绿茶和红茶为主的生产基地40万亩,在咸阳建设以陕南夏秋茶叶为加工原料的现代茯砖茶生产园区,因地制宜实施茶园观光、茶文化展示等项目建设,形成绿茶、红茶、黑茶和高档、中档、低档等多品种、多层次协调发展的茶产业布局。
二、主要任务
(四)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加强茶叶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加大新优品种引进、培育、研发力度,大力推广以“陕茶1号”等为代表的适生优良品种,推进品种更新换代。健全无性系良种繁育体系,依托省、市、县茶叶科技研发与推广机构,建设引种试验圃、母穗园、繁育圃,建成一批结构合理、满足市场需求的苗圃基地。
(五)加强茶叶基地建设。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大力实施标准化茶园创建活动,按照品种栽培、技术指导、农资供应、机械作业、收购加工“五统一”要求,加快推进无性系茶叶基地建设,建成一批集中连片的现代茶叶园区。积极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叶基地建设和产品认证,加大低产茶园改造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强化茶园管理,提高茶叶标准化生产水平和效益。
(六)完善技术服务体系。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大茶叶生产和加工技术人才培养力度,充实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机构专业人才队伍,提升茶业科技支撑水平。加大茶叶生产加工新技术研发,加强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健全省、市、县三级农技服务体系,推进省、市两级实训基地建设,大力培育职业茶农。
(七)提高茶叶加工水平。支持在茶叶集中优势产区建设一批高标准现代化茶叶加工厂,改造提升一批中小型初制加工厂,形成产业集群,提高茶叶企业加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培育壮大茶叶产业化龙头企业,主攻绿茶,做精名茶,做优大宗茶,提高夏秋茶叶加工利用率,增强产业带动能力。
(八)推进市场体系建设。坚持一手抓生产、一手抓流通,加大基地与市场对接,健全市场营销网络,构建完善的市场流通体系。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支持茶叶企业注册著名商标,申请地理标志产品和无公害、绿色及有机食品认证,推进QS、ISO认证。建立省级茶叶质量检测中心,完善检测手段,强化质量监管。加大茶叶品牌宣传推介力度,依托丝茶之路,积极开拓国内外茶叶市场。
(九)促进茶文化建设。坚持茶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旅游及文化产业等相结合,依托资源优势,精心规划,合理开发,大力发展茶区休闲观光旅游产业,延长产业链,增加茶叶附加值。鼓励开展茶文化研究和艺术创作,弘扬茶文化,普及茶知识,推动茶产业发展。
三、保障措施
(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把兴茶富民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将茶产业发展纳入年度目标考核范围,加强领导,健全机构,落实责任,强化措施,加快推进茶产业发展。要加强督促检查,及时协调解决茶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对发展成效显著的县(市、区)予以表彰。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加强指导,保障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十一)加大政策扶持。省发展改革委安排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及农村基础建设项目时,要向茶区倾斜;省财政厅要安排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茶产业基础建设、新品种研发推广等;省农业、水利、林业、交通运输、扶贫、旅游等部门,要优先向茶叶基地安排现代农业园区、水利基础设施、林业产业、道路交通、扶贫开发、乡村旅游等项目资金。市、县(区)政府要建立长效投入机制,出台优惠政策措施,支持茶叶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生产大户、专业茶场扩大产业发展规模,鼓励民间资本投入,推进茶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对于省内茶叶企业在省外兴办陕茶直销店,宣传经销陕茶,各级财政要给予适当补助。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4年8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