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 地方法规 »黄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黄山市加强茶叶品牌建设进一步做大做强茶产业实施方案的通知(黄政办〔2012〕35号)

黄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黄山市加强茶叶品牌建设进一步做大做强茶产业实施方案的通知(黄政办〔2012〕35号)

扫描二维码 分享好友和朋友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4-03-26 09:14:22  来源:黄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浏览次数:3937
核心提示:为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茶叶品牌建设进一步做大做强茶产业的意见》(皖政〔2012〕23号)精神,加快推进我市茶产业发展,经市政府同意,现发布关于印发黄山市加强茶叶品牌建设进一步做大做强茶产业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布单位
黄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黄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布文号 黄政办〔2012〕35号
发布日期 2012-08-20 生效日期 暂无
有效性状态 废止日期 暂无
备注   http://zw.huangshan.gov.cn/IndexCity/TitleView.aspx?ClassCode=040300&UnitCode=JA000&Id=120506
各区、县人民政府,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茶叶品牌建设进一步做大做强茶产业的意见》(皖政〔2012〕23号)精神,加快推进我市茶产业发展,经市政府同意,现将《黄山市加强茶叶品牌建设进一步做大做强茶产业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二〇一二年八月二十日
 
  黄山市加强茶叶品牌建设进一步做大做强茶产业实施方案
 
  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茶叶品牌建设,进一步做大做强茶产业的意见》(皖政〔2012〕23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十二五茶产业发展规划,现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茶园基地
 
  1.创建标准示范茶园。按照农业部和省农委要求,黄山区、徽州区、歙县、休宁县和祁门县做好全国标准茶园创建工作。各区县要以水土保持为中心,按照茶树良种化、布局园林化、种植立体化、肥料有机化、耕采机械化、防控绿色化的要求,对新建茶园实施山、水、园、林、路统一规划;按照“绿色、生态、环保”要求,制定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技术方案。区县要把标准茶园创建工作实施方案落实到乡、到园,确定行政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明确目标任务。力争到2015年,全市建成茶叶标准示范园2万亩,平均亩产值7000元以上。
 
  2.提高生态高效茶园水准。在总结茶业“双十工程”经验基础上,全市进一步辐射带动10万亩生态高效茶园建设。结合标准茶园、生态茶园和多维茶园三种不同类型茶园优点,创建更高水准的新型生态高效茶园,提倡在茶园中间作与茶树共生互惠、适宜当地种植并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经果林和作物。力争到2015年,全市生态高效茶园达到25万亩,平均亩产值6000元以上。
 
  3.加快无性系良种茶园发展。按照“立足本地,适当引进”原则,强化适合本土茶类需要的当地当家良种无性系扩繁工作;完善市、县、乡繁育体系,为无性系良种茶园发展提供种苗保障;新建无性系良种园与改非基本农田的山坞田、高塝田为茶园相结合,增加茶园种植面积。强化示范带动,重点抓好新建100亩以上的形象示范园。争取到2015年,全市新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10万亩,无性系覆盖率达到30%。
 
  4.加快低产茶园改造。各区县要根据低产茶园的成因及其不同表现情况,采取改园、改土、改树、改种和改管理等技术措施综合治理,更新复壮、优化结构、改善茶园面貌;以无性系良种育苗移栽为主进行低产茶园改植换种,成片改造、规范管理,逐年淘汰低产低效茶园,努力提高茶叶的品质和产量。重点抓好500亩以上的老茶园改造,全市每年改造低产茶园5万亩,在现有亩产34公斤基础上,每年递增10%以上,突破55公斤。
 
  二、质量标准
 
  5.建立茶叶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各地要制订生产管理制度,发放记录手册,全面建立台帐,有效控制源头;加大技术指导和培训力度,引导茶农安全用药用肥;建立茶园投入品专供店(柜台),建全农资进出货明细台账;制定和完善区县《农药经营使用管理办法》,提倡成立执法大队,严厉打击违规违纪不法行为;加强对企业的日常监管,严防“重认证、轻管理”现象,确保质量安全管理措施到位;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展质量认证,建立和完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和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开展经常性质量安全检查活动,加大茶叶加工和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掺杂使假、假冒伪劣行为。
 
  6.加快茶叶生产加工标准化进程。各地按照标准化、系统化、市场化的要求,结合自身主产茶类,修订、完善企标和茶叶生产加工技术规程,以标准指导、规范茶农的种植和企业的加工行为;抓好示范点工作,区县要建立茶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和加工示范厂,充分发挥示范点的辐射带动作用;各地要以产地(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为依托,加快建设一批有规模、有影响、有品牌、有效益的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生产基地,以基地建设带动周边生产,全面提高茶叶质量安全水平。
 
  7.推广普及绿色防控技术。各区县要建立示范点,设立绿色防控区、常规区和不防治对照区,让茶农直接体验和感受绿色防控效果,使示范区成为茶农学习的样板园;加强茶企和茶农的绿色防控技术培训,重点进行茶树病虫害防治新技术、无公害茶园、有机茶园的用药标准,以及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新技术的培训;组织技术人员进村入户技术指导,解决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大力推广太阳能杀虫灯,诱虫色板,信息素(性激素)引诱剂,Bt制剂,诱捕器,除虫菊浸提液,鱼藤浸提液。通过绿色防控技术试验示范和集成应用,全面推动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建设。
 
  8.推广茶叶标准实物样。各地要利用会议、网站和培训等手段宣标贯标,广泛宣传执行黄山毛峰、太平猴魁茶国家标准实物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企业和茶农对标准实物样的认识并接受度;相关区县要选定若干企业进行先期试点,按照标准实物样要求规范工艺、按标生产加工;在试点基础上总结经验,调整和完善加工工艺,确保二年后全市全面执行黄山毛峰、太平猴魁茶国家标准实物样。
 
  9.推行茶叶生产清洁化。各地要利用沃土工程、绿化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农村新能源工程等,加快农村和农业面源污染和工业污染源治理,建设和改善茶园生态环境,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加强茶园田间管理,推行茶园投入品“五统一”管理,即统一预测预报、统一药肥采购、统一肥培管理、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档案记录;按照“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要求,对加工场所内外部环境进行分阶段、分步骤整改,争取2015年末全市规模茶企业全部通过QS认证;继续实施茶叶初制厂清洁化改造工程,大力推广清洁化加工,加快茶叶加工机械的更新换代,按产品标准化、连续化、自动化要求设计布局生产线,保证茶叶加工全过程不落地、无污染,积极试点推广液化气、柴油、电、沼气等清洁化能源,实现茶厂无烟化、无尘化;按QS认证和HACCP管理体系要求进行全程卫生质量管理。
 
  三、品牌宣传
 
  10.进一步塑造黄山茶叶品牌形象。以区县整合为基础,在黄山四大名茶区域,按照生产规模、市场占有率和发展潜力等优势,每个区县分别选定1—3个优势品牌进行重点扶持,全市重点扶持10—12个品牌做大做强;鼓励和帮扶规模以上企业争创市级知名品牌、省级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国家级名牌农产品和驰名商标,2015年底前,全市再争创1—2件中国驰名商标,新增8—10个省著名商标或名牌产品;按照“地域品牌共享、企业品牌自有”原则,抓紧黄山毛峰、屯溪绿茶证明商标申报,努力协调祁门红茶证明商标异议,完善《太平猴魁证明商标使用管理规则》,鼓励企业实施双品牌战略,实现区域品牌与企业个性品牌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各地要经常性开展市场打假活动,严厉打击在茶叶产品中掺杂使假、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无证经营,侵犯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名牌产品、证明商标等违法行为,切实维护黄山茶叶声誉和企业利益。
 
  11.继续扩大黄山茶叶品牌知名度。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内外并举开展形式多样的推介活动,力求宣传效果最大化;利用黄山旅游节平台,举办高层次茶业高峰论坛、茶文化节、茶叶开园节、茶叶品鉴会、休闲茶旅活动等,申办中国茶业经济年会,扩大黄山茶知名度;继续在上海、北京等大都市开展黄山茶叶系列宣传活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在形式上、规模上、效果上实现新的突破;鼓励市、区县茶业局(办)和茶叶协会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有影响的茶博会、茶展会、评茶会等各种茶事活动;鼓励区县举办茶叶节、茶叶开园节等茶事活动。
 
  四、科技创新
 
  12.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龙头企业向两头加长延伸,形成市场牵动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联结农户的产业化格局;鼓励企业与企业间通过联合和战略同盟经营,组建产销联合的企业集团,实现优势互补、市场联动,抱团发展,从而创造和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广茶叶标准园建设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多维立体茶园栽培技术和生态高效茶园建设模式;继续实施茶叶加工厂清洁化改造工程,推广清洁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加工设备及流水线,重点加快太平猴魁和祁门红茶自动化、清洁化加工设备及流水线研制;加强当今市场分析和未来市场预测,对滞后产品进行升级改型,保持产品与市场需求一致性;鼓励和帮扶企业利用充足的夏秋茶原料,开发超微茶粉、茶饮料、茶多酚、茶食品等精深加工产品,丰富茶产品品类,延长产业链条,提高茶叶综合经济效益。力争十二五规划期内,全市兴建8—10家茶叶精深加工厂。
 
  1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将茶业人才引进纳入黄山市人才引进管理体系,享受相关待遇,吸引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包装策划、生产加工、精深加工产品研发方面人才到黄山创业;区县要有计划、有目的地选送优秀基层茶业技干和企业骨干,到安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茶叶研究所、安徽省茶叶研究所和黄山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等系统培养和充电,并形成长效机制;充分利用阳光培训、创业培训等民生工程项目,批量培训企业骨干、村组两委和种茶能人大户;充分发挥市、区县农技推广部门作用,举办各种类型茶叶技术培训班,进村入户,现场指导和解决问题;重点产茶区县和条件成熟的区县要成立茶业局(办),目前条件尚未成熟的须增加茶叶人才力量,改变一个区县级茶叶站1个人、一个区县几个人从事茶叶管理和技术推广的现状。
 
  五、企业市场
 
  14.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各区县要制定和完善政府奖励扶助机制及资源整合的有效措施,重点支持科技含量高、生产规模大、竞争力强和带动能力明显的现代骨干企业;鼓励和扶持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企业,通过资本纽带实行联合,实现企业发展以量的扩张向质的转变;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市场经济杠杆,兼并重组,强强联合;鼓励和帮扶谢裕大、松萝公司等龙头企业谋划上市,争创国家级龙头企业;帮助龙头企业建立项目库,帮助企业向上争取项目,市级以上重大项目重点倾斜;积极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提高企业运用、消化和吸收新技术、新成果的能力和自主研发能力。
 
  15.探索利益共同体新机制。鼓励企业走“企业+合作社(村组)+基地+茶农”合作化道路,细化分工,各司其职,形成一体化的利益共同体;鼓励龙头企业走适度规模经营道路,通过土地流转,合理开发土地资源,实现企业原料自控自给;鼓励农民合作社,依法按照平等协商、自愿、有偿的原则,把分散的茶园组织起来集约经营,实行“四统一”管理,即统一采管、统一防控、统一加工、统一出售,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
 
  16.拓展三级茶叶市场。出口企业要加强国际市场的细致调查与分析,对黄山茶叶进行更加准确的市场定位和产品定位,制定对应营销策略;鼓励出口企业产品创新,逐步改变同质竞争仍以价格为主、主打品种仍以传统大宗眉茶为主局面;鼓励企业在进口国开窗设点,创建出口自主品牌,改变黄山茶叶充当外省或国外品牌原料的局面;鼓励出口企业到进口国进行推销洽谈活动,举办有特色的茶叶展会和参加各种国际茶展、茶交会和茶叶评比会等;鼓励出口企业抱团发展、抱团商贸洽谈,维护黄山茶身价;鼓励企业学习借鉴商场专柜、品牌专卖、连锁零售和网络营销等先进模式,以创新便捷的产品形式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提高市场占有率;构建市内茶叶交易市场网络,完善茶叶市场交易、仓贮、物流、信息、网上市场等基础设施,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专业市场;加强黄山市茶叶专业网站建成,构建完善的茶叶市场营销网络体系,拓展我市茶叶营销空间。
 
  六、文化旅游
 
  17.实施文化创造价值战略。广泛开展茶文化理论研究,鼓励创作、编撰和出版与茶叶有关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和茶艺茶道作品;挖掘整理茶文化历史、典故,收集整理具有地方特色的茶歌、茶舞、茶诗、茶联,编排具有黄山特色的茶文化节目;拍摄与黄山茶有关影视作品,弘扬博大精深的黄山茶文化,为新徽茶注入新内涵;引导企业把茶文化和企业文化以及品牌文化进行有机结合,把文化营销作为“十二五”工作重点来抓,丰富产品营销内涵。
 
  18.大力开发茶旅游。开发一批茶文化观光茶园,精心打造生态旅游、茶文化旅游,发展一批集采、制、品、购为一体的茶园体验观光旅游,扩大黄山茶叶宣传面;将黄山名茶典故、传说和茶文化知识揉入旅游解说词,让国内外游客在游览黄山名胜风景的同时,领略黄山茶深厚的文化底蕴;研发推广茶膳、茶点,与餐饮文化融为一体,使之成为茶叶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增长点;在黄山风景区恢复黄山毛峰茶园,在歙县璜田保护黄山白茶茶园等,做好古茶树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充分发挥古茶树资源的巨大文化价值。
 
  七、组织领导
 
  19.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在市茶产业发展领导组统一领导下,各区县成立茶产业发展领导组,区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制定区县十二五茶产业发展规划,落实年度发展计划,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市政府每年将组织一次检查评比表彰活动,表彰奖励先进,对到期不完成目标任务的给予通报批评;建立茶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由农委、经信委、财政局、质监局、工商局、商务局、检验检疫局、科技局、卫生局、药食监局等相关部门组成,主要职能包括:通报各部门茶业发展监督管理工作进展,通报茶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协调各部门下一步工作。
 
  20.用活黄山市茶业发展专项资金。市里每年筹集500万元作为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纳入地方财政预算(《黄山市茶产业专项资金扶持意见》附后),区、县政府按1:2比例配套,并保证足额到位;合理调配资金流向结构,建立政府投入支持茶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定期公布专项资金扶持茶业富民战略的基础领域和重点项目,明确项目申报程序和要求,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将生态茶园和标准茶园建设纳入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落实实施主体,控制茶园投入品使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确保新安江流域水环境生态安全;关注国家、省、市、县产业投资导向,建立以重大项目和关键项目为主体的《黄山市茶产业招商引资项目库》,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和外来企业的资金、技术、品牌、市场、管理和经营的优势,提升茶业资源开发的整体规模和运作水平,做大做强黄山市茶产业。
 
  附件:黄山市茶产业专项资金扶持意见
 
  附件
 
  黄山市茶产业专项资金扶持意见
 
  根据《黄山市十二五茶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和《黄山市加强茶叶品牌建设进一步做大做强茶产业实施方案》的要求,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发展无性系茶树良种、标准茶园创建、生态高效茶园示范基地建设、茶园投入品源头控制、茶叶初制厂优化改造、龙头企业技改贷款贴息、品牌打造、茶叶标准推广应用、评比奖励、技术培训和茶产业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
 
  一、基地建设
 
  1.新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连片达5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300元。山坞田、高塝田改建茶园连片达1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200元。对选育适制当地茶叶种类、经专家审定认可的品种、品系,给选育者每个1万元的补助。
 
  2.加强标准茶园创建工作,对列入市级标准园创建区县经考核给予3—5万元创建活动费。
 
  3.新获得有机茶、绿色食品茶基地认证面积达1000亩以上的企业或组织,分别一次性奖励1万元和0.5万元,
 
  4.工程实施单位以及技术推广部门建有专业服务队,承担并出色完成项目区内茶园病虫草害统防统治、机械采茶、机械修剪等工作任务,补助工作经费2万元。对“双十工程”辐射带动效应大的生态高效茶园示范基地(示范村),采取以奖代补给予1—3万元的奖励。
 
  5.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组织、能人大户通过土地流转建立有规模的茶叶生产基地。凡通过土地流转、实行规模建园的予以一次性补助,流转200亩以上的补助2万元,500亩以上的补助4万元 (流转要以与农户间签订并予公证的合同为依据)。
 
  6.区县建立一个500亩以上的市级低产茶园改造示范样板,每个扶持3万元。
 
  7.为抓好茶园投入品的源头控制,安排一定的有机肥、生物农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检测经费。
 
  二、质量标准
 
  1.按照合理布局新建或改扩建的清洁化初制厂,验收达标(标准另定)的酌情给予2—4万元的奖励。
 
  2.对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等实物样标准推广应用给予适当经费安排。
 
  三、品牌宣传
 
  1.凡新获得省著名商标、省名牌产品的企业,奖励1万元;获得国家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的企业,奖励10万元。
 
  2.在黄山茶主销区进行品牌宣传和推介,根据具体情况安排一定经费。对根据市政府要求,积极参加国际、国内重大茶事活动的企业,酌情给予奖励。对经市政府同意由市茶叶行业协会统一组织参加国内重大展会的,酌情给予补助。
 
  四、科技创新
 
  鼓励和支持单位及个人积极投身茶叶产品开发、科技研发及工艺创新等工作。对通过有关部门认证的专利,每项一次性奖励10000元;自行引进先进技术、创新加工工艺,试验研发生产的茶产品,经省级以上有关部门、专家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具有较大开发潜力和市场空间的,一次性奖励10000元。
 
  五、企业市场
 
  1.凡在茶叶主销国设立直销点和派驻外销员的企业和组织,分别给予1万元和0.5万元的奖励,对在国外注册商标的企业奖励1万元。
 
  2.对在引进新工艺、新生产线等技改上投入大的省市级龙头企业,酌情给予贷款利息补助。
 
  3.对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开专卖店、连锁店和进超市业绩突出的企业,酌情给予奖励。
 
  六、文化旅游
 
  1.对开发茶旅游的企业、合作组织、个人视规模大小给予1—3万元的奖励。
 
  2.对茶产业发展先进区县,市政府予以表彰奖励。
 
  以上所有奖励补助资金要求区县按1∶2比例配套。对在茶叶市场抽检中出现质量问题、给黄山茶业造成不良影响的区县,取消当年的一切奖励补助。
 
  本意见由黄山市茶产业发展领导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地区: 安徽 
 标签: 品牌 茶产业 茶叶 
食品伙伴网提供标准法规解读、舆情监控、合规咨询、申报注册等服务。
电询:0535-2129301
QQ:2891238009
食品标法圈
实时把握食品标法动态
请扫码关注食品标法圈

声明:

① 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食品伙伴网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食品伙伴网”。
② 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食品伙伴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邮箱:law#foodmate.net(发邮件时请将#换成@) QQ:139307733

 
 
[ 政策法规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关闭窗口 ]

 

 
 
按分类浏览
国家法规 (12209) 国外法规 (3603)
地方法规 (42320) 法规动态 (12)
法规解读 (3011) 其他法规 (345)
推荐地方法规
点击排行
按国家或地区浏览

法规中心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信息服务

Processed in 0.116 second(s), 10 queries, Memory 4.7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