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 地方法规 »长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积极推广玉米保护性耕作的意见(长府办发〔2010〕50 号)

长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积极推广玉米保护性耕作的意见(长府办发〔2010〕50 号)

扫描二维码 分享好友和朋友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1-05-07 01:43:53  来源:长春市政府  浏览次数:952
核心提示:保护性耕作既是一项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又是对传统农业耕作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国发〔2010〕22号)文件精神,根据《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规划(2010—2015)》,从我市实际出发,大力推广玉米保护性耕作,经市政府同意,制定如下意见。
发布单位
长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长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布文号 长府办发〔2010〕50 号
发布日期 2010-11-12 生效日期 暂无
有效性状态 废止日期 暂无
备注 暂无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机构:

  保护性耕作既是一项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又是对传统农业耕作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国发〔2010〕22号)文件精神,根据《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规划(2010—2015)》,从我市实际出发,大力推广玉米保护性耕作,经市政府同意,制定如下意见。

  一、深刻认识推广保护性耕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长春市地处土壤肥沃的黑土带。长期以来,我市沿用铧式犁翻整地制度,特别是近二十年来采用机械灭茬为主的耕整地方式,导致有机质投入量大幅减少,养分消耗量大,风蚀与水蚀加剧,耕地质量持续下降,目前有一半耕地有机质含量在2%以下,严重影响和制约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加快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刻不容缓。

  (一)推广保护性耕作是恢复土壤肥力,培肥地力的根本途径。尽快实施保护性耕作,通过大量的秸秆根茬还田,形成新生态有机质,可以有效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土壤养分的流失和土壤板结与退化。

  (二)推广保护性耕作是蓄水保墒、抵御严重旱灾的有效方法。推广保护性耕作,实施秸秆留茬覆盖,机械深松,可以有效提高水分利用率,充分接纳储存和利用自然降水资源,蓄水保墒,为雨养条件下抗旱播种和玉米生长创造条件。

  (三)推广保护性耕作是减轻农田水风侵蚀、保护耕地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我市地处松辽平原3-5度坡度地带,随着气候的变化,耕地水风侵蚀现象日益加剧,土壤养分流失严重。保护性耕作实施秸秆覆盖或高留茬,可起到挡风固地、减少地表径流和水土流失的作用,并有效减轻农田扬尘,防治沙尘暴,改善生态环境。

  (四)推广保护性耕作是节约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的必要手段。保护性耕作采用机械化免、少耕和复式作业,可有效降低农机作业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生产投入,减少工序,节省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二、近期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保护耕地、改善生态环境、节本增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根茬秸秆还田覆盖、免少耕播种、深松及病虫草害综合控制为主要内容,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拉动相结合,以示范带动推广,改革传统种植制度,加快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结合不同县(市)、区情况,采取适宜的技术模式,选择适用的保护性耕作机具。

  二是坚持突出重点,示范推进。把握主体技术,抓住主要环节,遵循技术推广规律,以建设好示范点带动大范围的普及推广。

  三是坚持政府扶持,农民自愿。加大对保护性耕作示范、科研和培训的扶持力度,引导和提高农民采用新技术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四是坚持积极协作,共同促进。以农机工程为主线,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协同推进。

  五是坚持不断创新,完善机制。不断创新技术模式和运行机制,推进保护性耕作社会化服务。

  (三)发展目标

  到2011年,全市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到2万公顷。其中:榆树市0.5万公顷,农安县0.5万公顷,德惠市0.5万公顷,九台市0.3万公顷,双阳区0.2万公顷;到2015年,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超过15万公顷,达到玉米播种面积的15%以上。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基本完善,机具装备基本满足生产要求,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明显提升。

  三、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和内容

  (一)主要技术模式

  根据农业部保护性耕作实施要点,结合我市无霜期短、冬春寒冷风大、种植作物以一茬为主、水土流失(风蚀)和春旱严重等特点,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以增加土壤蓄水量、抵御春旱、控制风蚀和增加土壤有机质为主要目标,技术措施以免、少耕播种及根茬秸秆还田覆盖和深松为重点。

  重点推广示范4种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一是玉米大垄双行(或宽窄行交替平作休闲种植)耕作技术模式;二是玉米沟垄交替休闲种植机械化栽培技术模式;三是坡耕地留茬免耕垄侧种植保护性耕作模式;四是留高茬原垄浅旋耕灭茬播种技术模式。

  (二)核心技术内容

  1.秸杆还田。利用联合收割机收获,秸秆粉碎覆盖耕层还田或秸秆高留茬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

  2.免少耕播种。即采用圆盘刀、直铧刀、根茬灭茬刀等形式的窄开沟器免耕播种机破茬开沟,一次作业完成破茬、施肥、播种、覆土等工序的作业或浅旋灭茬后播种。

  3.化学除草防治。采用机载式打药机实施大水量适时田间地表药剂封闭,控制杂草滋生,或用机械进行表土作业,防治并清除杂草。

  4.根茬固土。以收获时高留根茬(30—50cm)固土防风蚀、水蚀为目标,同时利用根茬腐烂培肥地力,活化土壤,增加有机质含量。

  5.深松深施肥。秋季收获后或伏季雨前结合深松作业(30—40cm)同时深施肥,改良土壤,打破犁底层,增大土壤蓄水能力和增强降水渗入速度。

  四、加快推广保护性耕作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了保证保护性耕作的顺利推广实施,成立长春市保护性耕作推广领导小组,确定项目管理办公室。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农业副市长担任,成员由有关县(市)、区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主要负责方案制定、组织协调、资金安排、监督实施等工作,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委,具体负责项目实施的组织指导。各级政府要把推广保护性耕作纳入政府农业工作主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推广保护性耕作工作的组织领导。要成立相应组织领导机构,精心组织部署,明确各自责任,狠抓督查落实,推动工作开展,确保加快实施。

  (二)加大推广应用力度。2011年把保护性耕作技术确定为全市农业重大推广技术之一,在市科技计划项目和市农业技术推广奖中重点立项,以项目带动示范推广。着力抓好国家和省级保护性耕作工程示范县建设,实施好省农机技术推广保护性耕作项目,重点扶持建设好两个市级示范区。完善适用于我市的保护性耕作技术路线,实行农机与农艺融合,把保护性耕作技术与测土配方施肥、等离子体种子处理、秸秆综合利用、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组装配套,形成优势补充,综合推广运用,利用粮食高产创建工程成方连片规模推进。制定长春市《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规范》,推进全市保护性耕作模式规范化、标准化实施。加大培训力度,以“科技之冬、科技之春”活动为载体,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对基层干部和农民开展保护性耕作知识的培训,打破农民对传统耕作方式固有认识,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保护性耕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作业模式直接到车的运作方式。

  (三)充分发挥示范典型的带动辐射作用。保护性耕作作为一项新事物,要尽快破除农民观望心理,下大力气抓好示范点建设,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市一级今明两年重点抓好以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和德惠市朱城子镇沿河村为核心区、装备先进实用机具的市级高标准保护性耕作示范点建设,使其成为我市农业先进经营方式和生产方式的突出代表,带动引导我市保护性耕作的发展。各县(市)、区也要选择基层干部重视、代表性强、机械化基础好、群众积极性高的地方建立示范点,按一户带一屯、一屯带一村、一村带一乡、一乡带一县的工作思路,引导和鼓励更多的农民接受和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使之不断推广普及应用。

  (四)着力构建保护性耕作发展的长效机制。要从保护性耕作建设工程、粮食高产田创建、建立新型农业生产组织、加强扶持力度、提高乡村干部和农民认识程度、加强政府督导力度等几方面入手,借助行政力量的推动作用、项目资金的引导作用、推广部门的支撑作用,建立健全社会化市场化运行机制,努力构建发展保护性耕作的长效机制。要加大争取国家和省对农机购置补贴、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建设、农机技术推广专项支持资金、粮食高产田创建活动对发展保护性耕作的资金支持力度,同时搞好资金的集中整合,重点投放使用。对农民主动购置保护性耕作机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要重点倾斜。鼓励开展跨区作业、订单作业,提高保护性耕作农机装备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形成保护性耕作技术服务的良性机制。

  长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十二日
 

食品伙伴网提供标准法规解读、舆情监控、合规咨询、申报注册等服务。
电询:0535-2129301
QQ:2891238009
食品标法圈
实时把握食品标法动态
请扫码关注食品标法圈

声明:

① 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食品伙伴网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食品伙伴网”。
② 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食品伙伴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邮箱:law#foodmate.net(发邮件时请将#换成@) QQ:139307733

 
 
[ 政策法规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按分类浏览
国家法规 (11402) 国外法规 (3603)
地方法规 (40088) 法规动态 (210)
法规解读 (2647) 其他法规 (508)
推荐地方法规
点击排行
按国家或地区浏览

法规中心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信息服务

Processed in 0.186 second(s), 10 queries, Memory 4.64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