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 地方法规 »特色产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鲁政办发〔2009〕32号〕〔食品、葡萄酒、白酒、啤酒部分〕

特色产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鲁政办发〔2009〕32号〕〔食品、葡萄酒、白酒、啤酒部分〕

扫描二维码 分享好友和朋友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0-06-26 11:08:26  来源:山东省商务网  浏览次数:3588
核心提示: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经贸委等部门关于氯碱、农药、化肥、炼化、轮胎、食品、葡萄酒、白酒、啤酒、造纸、自行车电动
发布单位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布文号 鲁政办发〔2009〕32号
发布日期 2009-05-05 生效日期 暂无
有效性状态 废止日期 暂无
备注 暂无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经贸委等部门关于氯碱、农药、化肥、炼化、轮胎、食品、葡萄酒、白酒、啤酒、造纸、自行车电动车、陶瓷、钟表等13个特色产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第一批)的通知

  鲁政办发〔2009〕32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省经济的影响,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推进我省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快实现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保持我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根据省政府第30次常务会议部署,省经贸委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了10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40个特色产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13个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现将40个特色产业中的氯碱、农药、化肥、炼化、轮胎、食品、葡萄酒、白酒、啤酒、造纸、自行车电动车、陶瓷、钟表等13个特色产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第一批)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山东省轮胎工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和《山东省造纸工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请与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的《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经贸委关于加快全省轮胎工业改造提升促进轮胎行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的通知》(鲁政办发〔2008〕41号)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经贸委关于促进全省造纸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鲁政办发〔2008〕23号)文件一并贯彻实施。

  各级、各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刻认清面临的形势,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积极作为,科学务实,认真执行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优化升级。省政府有关部门要围绕《指导意见》尽快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确保《指导意见》顺利实施。各地区要按照《指导意见》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结合当地实际抓紧制定具体落实方案,确保取得实效。《指导意见》还筛选确定了一批与之相配套的在建和拟建重点项目,由省经贸委另行印发,请一并组织实施。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九年五月五日

  山东省食品工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

  (2009—2011年)

  省经贸委 省食品工业协会

  食品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生命工业,是行业门类多、产业链条长、市场化程度高、劳动密集的传统产业。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快速发展,食品工业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特别是“十五”以来,食品工业快速发展,在提高全省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推动农业及相关产业发展、扩大劳动就业、带动农民增收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原辅材料及生产成本上升、“三鹿奶粉事件”等不利因素影响,我省食品企业特别是出口食品企业发展遇到了很大困难。为更好地应对和化解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全省食品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特制定本意见。

  一、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现状。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843.45亿元,实现利税657.36亿元,利润421.03亿元,出口交货值989.19亿元,分别占全省工业的12.7%、10.22%、10.97%和14.06%。食用植物油、水产品加工、肉禽加工、果蔬加工、淀粉及淀粉糖、速冻调理食品、味精及谷氨酸、柠檬酸、黄原胶、啤酒、葡萄酒等产品产量均居全国首位。目前,全省大、中型食品企业基本建立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ISO10012计量管理体系及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等,为食品安全奠定了基础。有62个产品荣获中国名牌,412个产品获得山东名牌,40件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446件商标获得山东省著名商标,28个产品获得地理标志。有6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技术中心,40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技术中心。通过技术改造,我省粮油、肉类、乳品、果蔬加工、淀粉糖、味精、啤酒、葡萄酒、饮料等主要行业的龙头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

  全省食品工业在加快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一是行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我省食品工业初加工产品居多,精深加工产品较少。农副食品加工约占全省的70%,而食品制造业仅占18%,产品同质化、重复建设和低水平扩张等问题也很突出,造成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低、节能减排压力大。二是食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不高。全省中小食品企业占全省食品(生产许可证发证)企业总数的90%以上,小企业存在着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不完善、标准实施力度不够、生产许可门槛低和监管不够到位等问题,在保障食品质量安全方面能力较弱,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隐患。三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我省食品企业科技投入较少,研发能力较弱,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自主创新率较低,企业管理与市场开发创新能力不强,出口食品贴牌比例较高。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整体技术和装备水平、管理水平、市场开发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

  (二)形势。受国际金融危机和食品安全事件、食品生产成本上升、出口增幅下降、国内需求不旺等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目前我省食品工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挑战。一是行业增速放缓,部分产品产量下降。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5.30%,增幅比2007年下降了5.5个百分点,是2000年以来增幅最低的一年。特别是进入2008年10月以来,乳制品、食用植物油、味精、酱油、白酒、果汁等部分重点产品产量出现了负增长。二是亏损企业亏损额增加,经济效益下滑。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的食品企业有300户亏损,亏损总额为9.81亿元,同比增亏32%;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亏损额达5.49亿元,同比增亏119%;食品制造业亏损额2.29亿元,同比增亏37.75%。三是国外需求下降,出口增幅下滑。进入2008年10月以来,受外需明显下降的影响,10月食品交货值同比增长8.52%,11月增长11.65%,12月份增长9.21%,比2008年同期增幅下降5-8个百分点。四是优势地位减弱,面临省外竞争压力加大。近几年来,中西部地区食品工业充分发挥原料、能源、劳动力及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和税收政策优惠等优势,发展较快,我省也有一些大企业处于战略发展的需要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对我省食品工业发展带来较大的竞争压力。五是大多数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目前,虽然食品原料、能源价格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但是受外需下降、内需不旺等因素影响,企业市场销售成本增加,销售量增长放缓,企业利润同比增幅下降,部分企业流动资金周转陷入困境,特别是以出口为主的企业和中小企业订单减少,只能微利或保本生产,甚至亏损。进入2008年下半年以来,部分出口食品企业出现了半停产、停产状况。

  尽管当前影响食品工业发展的不利因素较多,但是我省食品工业仍具有较快发展的基本条件:一是当前国家及省出台的有关保经济增长、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有利于促进食品工业发展;二是食品工业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相对较小的行业之一,其发展的整体基本面依然保持良好,经济增长恢复较快、抗风险能力较强;三是我省食品工业整体生产制造能力占全国食品工业的五分之一及出口创汇的三分之一以上,中国名牌产品和全国百强企业、龙头企业数量居全国前列,市场竞争能力相对较强。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任务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鼓励优势产业,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加快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行业科技进步;提升企业技术装备和节能减排水平,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食品工业品牌和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培育食品加工产业集群,优化区域布局,加快原料基地建设,促进资源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加强食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食品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突出自主创新。瞄准世界食品加工技术与产业发展前沿,走产学研联合的道路,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增强食品工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食品工业,加快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产业化步伐,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2.突出优势产业。充分发挥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加快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优势产区和优势产业流动,促进产业延伸,培育和发展具有特色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

  3.发展循环经济。加快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资源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提高节能减排水平,发展循环经济。

  4.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积极推广种植养殖示范管理经验,从食品加工源头抓起,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和标准化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质量水平。

  (三)发展目标。力争到2011年实现以下目标:1.食品工业销售收入达到12200亿元,年均增16%;利税920亿元,年均增12%;出口创汇180亿美元,年均增8%。

  2.创中国名牌产品90个,其中新增28个;省名牌产品500个,其中新增88个。

  3.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集团100家,其中100亿以下的6家,100亿元以上的4家。4.出口食品企业及大中型食品企业集团(公司)基本建起相匹配的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和完善的食品质量安全体系。5.重点产品目标:小麦粉2400万吨,食用植物油600万吨,鲜冷藏冻肉450万吨,乳制品190万吨,味精65万吨,白酒80万千升,啤酒530万千升,葡萄酒40万千升,软饮料450万吨。

  三、发展重点

  (一)粮油及淀粉加工业。粮食加工以小麦、玉米、薯类、大豆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为重点。小麦加工以为生产高质量、高档次主食服务为主,重点发展各类专用面粉,营养强化面粉、预配粉、方便面制品等,继续推进传统主食食品生产工业化。玉米加工以玉米淀粉为基础开发变性淀粉,并向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方向发展,着力开发玉米酸、糖、醇以及低聚糖系列深加工产品。薯类加工以淀粉、变性淀粉以及粉条、即食粉丝、薯条(片)等方便食品为重点。油料加工以花生油和大豆油为重点,努力提高食用油质量,鼓励发展玉米油、葵花籽油、专用油等新品种,扩大精炼油和专用油比重。大豆加工综合利用重点发展大豆分离蛋白、大豆功能性蛋白、大豆组织蛋白、大豆低聚糖、大豆多肽、大豆异黄酮其他高附加值产品。重点发展小麦加工日处理小麦1000吨以上的企业,淀粉年产量50万吨以上企业,花生油年产量10万吨和大豆油年产量30万吨以上的企业。重点扶持民天、半球、白樱花、发达、利生、泰裕、永乐和鲁花、香驰、渤海、三星及西王、保龄宝、鲁洲、福田等企业。

  (二)肉禽加工业。重点发展猪、牛、羊、鸡、鸭、鹅、兔等肉类深加工制品,稳定高温火腿肠产量,扩大低温肉制品生产。开发面向城乡市场的放心肉和面向国外市场的分割鸡和分割兔系列产品,增加肉制品的分割品种,积极推行食品国际注册。鲜肉制品向预冻肉、小包装、细分割方向发展。熟肉制品向多品种、系列化、全营养、精包装、易储存方向发展。采取生物技术,搞好猪、牛、羊等动物器官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和药物提取。重点抓好龙头企业的标准化试点养殖基地,完善肉类加工全程质量控制体系,保障肉类食品质量安全。继续推行定点屠宰,稳步提高机械化屠宰的比重。重点扶持龙大、金锣、得利斯、诸城外贸、新昌、凤祥、盈泰等企业。

  (三)果蔬加工及饮料。加强果蔬良种的培育,扩大无公害、无污染的果品、蔬菜基地建设,努力开发和生产市场需求的绿色食品。果品加工以浓缩果汁、天然果肉原汁为重点,发展不同规格、精包装、易开启、多口味的新品种,开发果冻、脆片、果酱、果醋等系列产品。蔬菜加工重点发展低温脱水蔬菜、速冻菜、保鲜蔬菜汁、复合果蔬汁等系列产品,同时搞好蔬菜的分级整理包装等初加工,支持发展有机绿色蔬菜,搞好食用菌的开发利用;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果、蔬、茶资源和矿泉水资源,提高生产的集中度,实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重点发展果蔬汁饮料、茶饮料、天然矿泉水、乳饮料等产品,并向天然绿色、健康营养型饮料方向发展,提高软饮料行业占食品工业的比重。重点扶持中鲁、安德利、汇源、龙大和普利思、崂山矿泉水等企业。

  (四)水产品加工。大力发展标准化优质品种养殖基地,扩大鱼虾类、藻类的加工广度和深度,加大低值鱼、藻类、贝类下脚料的综合开发利用率。重点发展速冻调理、即食水产品及深加工水产制品,提高水产加工品附加值。海水产品加工以海洋低值水产品加工为重点,大力开发精制食用鲜鱼浆、风味鱼丸、鱼卷等方便食品,以及人造蟹肉、贝肉、鱼翅等合成水产食品;淡水鱼加工重点发展分割和切片加工,加大鱼糜、鱼片、腌制品、熏制品和调味品等深加工制品的开发力度;贝类加工重点开发贝类调味品、干制品、熏制品、软罐头等深加工制品。利用我省水产品加工技术设备和人力资源优势,积极寻求国际合作,重点做好水产品的来料加工。开发以食品为主、药物和保健制品及其他综合利用产品为补充的新产品,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重点扶持好当家、泰祥、亿路发、京鲁、昌华等企业。

  (五)乳品制造业。加强和规范奶源基地建设,稳定提高原料奶的质量和产量,全面推广机械化挤奶和分散饲养集中挤奶的模式,配置先进的检测设备仪器,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力发展消毒奶、灭菌奶、发酵奶,积极研究开发多功能、多营养等高附加值的乳制品,提高配方奶粉的比例,增强市场竞争能力。重点发展巴氏杀菌乳、发酵乳、灭菌乳、功能乳和配方乳粉、全脂乳粉、脱脂乳粉等,有市场、有条件的地方,适当发展干酪、乳清和奶油等乳制品。重点企业全部建立起与生产相匹配的标准化奶源生产基地。重点扶持得益、佳宝、亚奥特、金宝等企业。

  (六)调味品制造业。稳步扩大调味品生产能力,提高生产、技术装备水平,重点发展科技含量较高调味品和面对大众市场的酿造酱油、食醋、酱、味精(鸡精)、调味料等产品,积极推广加铁强化酱油、风味酱油、食醋。鼓励发展年生产酱油、食醋2万吨以上、生产味精5万吨以上的生产企业,味精生产企业节能减排达标率达到100%。重点扶持菱花、齐鲁、阜丰、信乐和玉兔、巧媳妇、德馨斋、欣和、灯塔、富氏等企业。

  (七)酿酒业。白酒行业要控制生产总量,重点发展芝麻香型和浓香型等名牌白酒,不断提高白酒生产水平和产品档次,积极推进“纯粮固态发酵白酒标准化优质产品生产基地”和“芝麻香型白酒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啤酒行业以名牌产品为龙头,促进强强联合,发展规模经济,提高啤酒质量和节能减排水平,开发风味纯正的纯生啤酒等。推广无氧酿造、无菌过滤、无菌灌装新技术,提高啤酒风味稳定性和新鲜度。葡萄酒行业以优势企业为龙头,以基地建设为依托,以技术创新为先导,提高产品质量与档次,重点发展全汁发酵干型葡萄酒等高中档产品,积极实施葡萄酒地理标志和证明商标制度。大力发展黄酒,积极开发苹果酒、山楂酒、枣酒、樱桃酒等特色果酒。重点扶持扳倒井、生力源、古贝春、景芝、兰陵、琅琊台和青啤、银麦、烟啤、泰山、燕京(三孔)及张裕、威龙、烟台长城、华东等企业。

  (八)罐头。充分利用我省丰富资源,大力发展果品、蔬菜、牛肉、水产品罐头产品,要进一步加大出口罐头生产基地建设,重点扶持芦笋、食用菌、桃梨、贝类等具有特色优势产品的生产。开发适合老年人、儿童、幼儿及特殊人群的专用罐头和具有保健功能的罐头。重点扶持康发、安丘外贸、泓达、巨鑫、恒润等企业。

  (九)饼干。要加强市场调研,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与档次,大力发展威化饼干、夹心饼干、水泡饼干、装饰饼干、蛋圆饼干、果蔬饼干以及适用老年人的无糖低热能饼干、儿童营养饼干等。开发营养型、旅游及特需等新品种。重点扶持青食、青援、正航、益康等企业。

  (十)方便食品。积极开发适应生活快捷、方便的新品种,重点发展方便面、方便主食品、速冻调理食品、即食食品、配餐配菜等各类方便食品,以满足城乡居民生活需要。

  四、政策措施

  (一)组织开展各类销售活动,努力拓宽国内外市场。坚持扩大内需为主和稳定外需相结合,保证重点企业正常生产和有效供给,以满足国内外两个市场的需求。组织食品企业参加省内外重大食品交易会、展销会等促销活动,政府给予适当的资金补贴,发展连锁经营,积极开拓农村市场。重点企业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市场销售网络等先进手段,积极与国际国内流通企业组成战略伙伴联手促销,降低销售费用,提高市场占有率。

  (二)完善食品质量安全体系,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食品质量安全基础工作,尽快完善食品质量安全预警机制和控制管理体系建设,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继续推行食品市场准入制度,适当提高食品生产许可门槛。借鉴国际食品安全管理先进经验,鼓励食品企业建立召回制度和流通企业食品追溯源制度,提高食品相关标准的有效性,完善检测手段,全面提升食品工业检测和食品质量水平。加大食品行业管理和监管力度,提高市场调控和监管能力,坚决查处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规范市场秩序,为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

  (三)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坚持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行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思路,用市场化的方法推动名牌建设,从创名牌产品逐步向创名牌企业、名牌生产基地拓展,培育发展九大优势产业集群,即荣成海带、调理食品产业集群,蓬莱、龙口葡萄酒产业集群,莱阳花生油、蔬菜加工产业集群,招远龙口粉丝产业集群,诸城肉禽食品产业集群,沂水饼干食品产业集群,邹平、禹城淀粉糖及功能糖产业集群,金乡、苍山大蒜加工产业集群,曹县、平邑罐头食品产业集群。通过实施名牌战略,培育和发展一批品牌知名度高、市场占有率高、竞争能力强的知名产品、企业、食品生产基地和产业集群,带动全省食品工业发展。

  (四)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力度,推进食品工业产业升级。加强食品行业和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建设,培育食品工业科技创新平台。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增加食品工业科技投入,加强食品行业重大关键技术和设备研发工作,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大食品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力度,支持食品企业采用先进工艺、技术、设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断提高全省食品工业的整体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着力推动企业结构优化升级、节能减排和技术进步,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五)建立完善食品工业标准化体系,推进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以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为目标,加大现行食品相关标准的宣传力度,加快地方标准的制订、修订,逐步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食品标准化体系。强化标准的实施工作,加大监督力度,确保食品企业能按照标准组织生产,产品质量符合强制性标准的要求。重视食品原料专用品种的引进、选育和推广,逐步使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区域化,提高食品原料的质量品质,以适应食品工业发展的需要。

  (六)落实发展食品工业的扶持政策,增强企业发展活力。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国办发〔2008〕134号),探索建立地方成品粮油(含小包装粮油)应急储备制度和商业代储制度,引导和鼓励企业保持适当库存水平,满足消费市场的基本需求,进一步落实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发展食品加工业的扶持政策,切实把扶持政策用足、用好、用活。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积极研究制订财政配套政策和税收管理措施,加大对食品企业生产经营流动资金等支持力度,认真清理调整各类收费项目,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空间,保障食品工业平稳较快发展。

  (七)积极推行“生态效益”科学发展模式,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淘汰落后产能,防止低水平项目重复建设。鼓励玉米深加工(味精、有机酸、淀粉糖等)、酿酒、果蔬加工、肉类加工等企业利用国家节能、节水、治污、资源综合利用专项资金,加快企业的技术改造,降低能源消耗和废水废物排放,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推动食品工业实现工业新型化和可持续发展。

  (八)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行业协会要从维护和促进食品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掌握和研究国内外食品行业的发展动态与趋势,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协调,建立完善风险预警和贸易纠纷法律援助机制,为企业发展提供信息,为政府制定行业政策、规划提供参考。制定并实施行业行为规范,建立行业自律机制,重视环保和社会责任,保护消费者和生产企业的合法权益。

  

[pagebreak]

  山东省葡萄酒工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

  (2009—2011年)省经贸委 省轻工业协会 省葡萄与葡萄酿酒协会

  葡萄酒作为一种营养丰富的饮料酒,在国际上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阔的市场,在国内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识和接受,市场占有率多年来稳步提高,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但随着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加剧,国内葡萄酒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为积极应对挑战,推动全省葡萄酒产业健康发展,特制定本意见。

  一、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一)现状。

  1.基本状况。我省是全国葡萄酒工业的发祥地,葡萄酒工业化生产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并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国内著名的酿酒葡萄产区和葡萄酒产地之一。2008年,全省酿酒葡萄栽培面积达到30万亩,葡萄酒生产企业203家。葡萄酒年产量达到28.09万吨,产量占全国葡萄酒总产量的40%。销售产值104.57亿元,占全国的57%。产量、销售收入持续稳居全国之首。

  2.品种结构。主要品种有干红葡萄酒、干白葡萄酒、甜型葡萄酒、冰葡萄酒、白兰地、起泡酒、果露酒,基本集中了国内所有种类和档次的产品。在全省葡萄酒产品中,干型酒20.5万吨,其中干红葡萄酒占80%、干白葡萄酒占20%。近年来,产品向高档化发展的趋势明显,产自张裕卡斯特酒庄、君顶酒庄和华东·百利酒庄等高端酒庄酒和冰葡萄酒占10%左右。

  3.技术装备。全省葡萄酒行业技术进步明显加快,特别是干型酒的生产工艺技术及生产装备进步变化最大。通过引进消化国外先进酿酒工艺,合资建设葡萄酒厂,全面提高了葡萄酒的酿制水平,众多企业已采用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气囊压榨、浸提、低温旋转发酵、人工酵母、急速冷冻等生产技术及装备。烟台张裕、青岛华东、中粮长城(烟台)等企业的高端产品与国外名酒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4.葡萄种植。胶东半岛地区是我国著名的酿酒葡萄产区,气候变化缓和且较为凉爽,土壤类型全面,光照充沛,雨量适中,热量丰富,极有利于葡萄成熟过程中糖份、呈香等物质的积累,可生产优质酿酒葡萄,全省酿酒葡萄栽植区域大多集中于此,约占全省酿酒葡萄面积的90%以上。

  5.酿造及种植技术。我省具有雄厚的种植、生产葡萄和葡萄酒的技术力量,拥有大批的技术人才和丰富的生产经验。其中,张裕公司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酿酒葡萄科学研究所是全国唯一的专门从事葡萄种植和葡萄酿酒的专业研究机构,研究设施及技术水平居全国领先水平。

  6.著名品牌。张裕品牌的葡萄酒是我国首批驰名商标之一。我省同时拥有中粮长城(烟台)、威龙、白洋河3个国家驰名商标,张裕、长城、威龙3个中国名牌产品,分别占全国同类产品的50%和33%。张裕集团公司销售收入进入全球前十位。

  (二)存在的问题。

  1.葡萄酒的差异化不够突出。葡萄酒是一种个性化产品,但我省的葡萄酒尤其是中档以下产品缺乏鲜明的地域特色,产品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

  2.原料葡萄基地建设不够规范。除了大型的葡萄酒企业外,多数葡萄酒厂家缺乏固定的原料基地,葡萄品种、结构改良进度较慢,优良品种比率低,酿酒企业对原料质量不易实施有效的监控,制约了葡萄酒质量的提高。

  3.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大多数中小型葡萄酒企业的研发能力较弱,产品档次不高,贴牌和委托加工现象较多。品牌培育经营方式落后,影响行业规模膨胀和价值提升。

  4.产品档次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葡萄酒生产管理和技术法规尚不健全,产品质量档次与国际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还需大幅度提高。

  (三)当前的形势。我国葡萄酒行业主要以内销为主,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葡萄酒企业的市场将会产生滞后影响。随着国际葡萄酒消费市场的萎缩和汇率的变动,国外葡萄酒的性价比会愈加提高,大量国外葡萄酒将会以各种渠道进入国内市场,我省大部分葡萄酒企业将会受到严重冲击。

  1.进口葡萄酒已构成潜在威胁。2006-2008年,我国进口葡萄酒由7.11万千升提高到16.33万千升,年均增幅达到30.7%,上涨趋势明显,并且出现进口瓶装酒价格低于国内生产成本的现象。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加剧和延续,进口葡萄酒倾销随时可能发生。

  2.消费者收入是影响葡萄酒消费的主要因素。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一段时间,我国人均GDP和收入水平增速的放缓,各类高端商务交流活动的减少,消费信心受挫,对葡萄酒行业的负面影响将逐步表现出来。

  3.中小企业资金问题依然严峻。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虽然国家放松了对贷款的控制,但银行依然对中小企业的放贷十分谨慎,造成许多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缺乏。

  二、指导思想、目标和发展重点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优势骨干企业为龙头,以种植基地建设为依托,以技术创新为先导,重点发展高中档葡萄酒,打造产区个性化葡萄酒,努力培育自有品牌,扩大规模、增加品种,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拉动农村葡萄种植产业化,促进工农业经济和谐发展。

  (二)发展目标。到2011年,主要达到以下目标:

  1.全省形成葡萄酒80万吨生产能力,产量达到40万吨,高档酒的比例达到30%。

  2.全省葡萄酒的销售收入达到160亿元,利税28亿元,其中利润19亿元。3.全省酿酒葡萄发展到30万亩,大型生产企业都建立起稳定的原料基地。4.产业集群建设取得突破。在建设好蓬莱葡萄酒产业集群的基础上,加快培育建设平度葡萄酒产业集群。5.加快调整产品结构。各产区、各企业重点特色产品突出,葡萄酒品种齐全,品种和酒种区域化格局形成。6.进一步开拓市场领域。提高市场竞争力,葡萄酒产量占到全国市场的50%。

  (三)发展重点。

  1.重点发展的葡萄酒品种。重点发展高档葡萄酒,优先发展干型酒、半干型葡萄酒、白兰地、起泡酒。支持张裕集团的解百纳干红、白兰地系列,中粮长城葡萄酒(烟台)有限公司的干红系列,青岛华东葡萄酿酒有限公司的至尊系列、莎当妮、薏丝琳干白等高档品种进一步提高质量,形成规模。

  2.重点发展的企业集团和产区。重点发展张裕、烟台长城、青岛华东、威龙葡萄酒股份有限公司4个企业集团,重点发展蓬莱葡萄酒产业集群,发挥其在国内市场上较高的知名度和品牌优势、技术优势和地理优势,使其成为龙头企业、龙头产区,形成规模化生产,4个企业集团和产区的葡萄酒产量占全省总量的65%左右,继续保持在全国葡萄酒市场的主导地位。

  3.培育特色企业。在葡萄种植区域,重点发展几家具有特色的小葡萄酒生产企业。中小型葡萄酒企业和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集团,在适宜种植葡萄的区域,建立葡萄种植基地或与国际知名品牌的葡萄酒公司合资,发展具有特色的高档葡萄酒。培植君顶酒庄、海市、华鲁、奥德曼、玛丽、佳瑞等有条件的企业成为特色企业。

  4.发展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在全省适宜种植葡萄的区域,积极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有组织地种植酿酒葡萄。到2011年,全省酿酒葡萄基地发展到50万亩左右。在胶东半岛北海岸、南海岸和鲁中山地丘陵区的烟台、莱州、龙口、蓬莱、福山、招远、莱阳、平度、日照等地,推广发展优质酿酒葡萄品种。

  三、工作措施

  (一)加快技术改造步伐,促进产业升级。一是推进安全监管和省级标准能力建设。借鉴葡萄酒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制定全省葡萄酒在年份、产地、分级等方面的地方标准或申报考核制度。加强添加剂应用监管,强化原料和产品中农残、药残、重金属的监控和分析。二是加强葡萄品种的引进、选育和优选。选育具有本地特色的酿酒葡萄品种,大力推广无病毒苗、脱毒苗木和嫁接苗木的生产应用等。实施品种选优复壮工作,尽快克服现有品种的退化。对引进和培育的品种,实施葡萄酒原产地命名制度。三是加快新产品开发。大力开发断酿法高档甜酒、瓶内发酵起泡葡萄酒、贵腐葡萄酒、产膜葡萄酒等在我国尚属空白的品种,培育新的增长点。四是积极采用先进技术与信息化技术,提升葡萄酒行业装备制造水平。

  (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产学研结合。依托省酿酒葡萄科学研究所,通过产学研联合,进行资源整合,设立行业技术开发与产业化示范专项,开发解决行业急需的、影响发展瓶颈的关键共性技术。重点在蓬莱设立葡萄与葡萄酿酒试验站,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山东省葡萄与葡萄酿酒工程中心,进而申报国家葡萄与葡萄酿酒工程中心。促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培育国家认定的技术中心和省级技术中心。

  (三)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增强竞争优势。建立全省葡萄酒品牌的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品牌评价体系建设,加强品牌研究和培育。在保持已有张裕、长城、威龙中国名牌产品,华东、南山、海市山东名牌产品;张裕、长城、威龙、白洋河中国驰名商标,华东、南山、蓬珠、海市、大森、卓维浓、蓬莱华鲁、瑞事临、烟台奥威山东省著名商标的基础上,增创2个中国名牌、4个山东名牌、3个中国驰名商标、6个山东省著名商标。依托省葡萄酒协会每年一度的品牌研究报告,建立全省葡萄酒多语种服务网络,使全省品牌葡萄酒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

  (四)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坚持扩大内需为主和争取出口有所突破相结合。一是确保重点葡萄酒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和有效供给,满足消费市场的基本需求。二是加快葡萄酒重点专业市场建设,加强全省葡萄酒协会团体推广力度。三是实施多元化出口战略。巩固日本、香港、澳门、缅甸和荷兰等传统国际市场,努力开拓俄罗斯、东南亚等新兴市场。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通过股权参与、资产置换、资产并购、品牌收购、营销网络建设、建立研发中心等形式进行国际合作。

  (五)优化区域布局。引导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和优化区域布局,鼓励特色产区发展,支持特色产区的代表企业发展,促进各产区的代表企业尽快做大、做强。以地区资源和加工特色为依托,发挥产业积聚效应,建设完善区域性产业制造与配套体系。鼓励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对具备较高技术含量、具有品牌价值的企业实行兼并重组,减少技术开发周期和成本。

  (六)加大财税政策的支持力度。一是认真落实财税优惠政策。加大政策宣传、贯彻落实力度,积极引导企业充分用足用好财税优惠政策,强化对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切实把优惠政策用足、用好、用活。同时,各级财税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研究制定财税配套政策和税收管理措施,促进行业调整振兴。二是积极整合财政专项资金,大力支持企业技术进步,着力推动企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着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三是切实落实国家新税法规定的增值税转型税收政策。

  (七)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产业发展、技术进步、标准制定、贸易促进、行业准入、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扶持行业协会发展,加强协会的自身建设,发挥职能作用,促进行业自律。建立葡萄酒信息统计体系,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保证企业、行业与政府信息全面准确通畅,决策科学及时,宣传全省葡萄酒的品牌和文化。

  

[pagebreak]

  山东省白酒工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

  (2009-2011年)

  省经贸委 省轻工业协会 省白酒工业协会

  为应对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加快我省白酒工业调整振兴,特制定本意见。

  一、现状

  全省白酒行业现有规模以上企业174家,2008年生产商品酒76.55万千升,比2007年下降了8.25%,产量仅次于四川的111.76万千升,居全国第二位。2008年销售收入166.6亿元,比2007年增长18.32%,其中,销售收入过3亿元的企业有10家。全省白酒行业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拥有山东省名牌35个、山东省著名商标48件、中国驰名商标15件。我省白酒行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结构调整成效显著。高档白酒向精品化发展,低档白酒则采用固液结合方法。逐步增加自酿优质粮食酒生产,积极减少薯类酒生产。大力推出自主创新并代表鲁酒风格的芝麻香型等白酒,形成了独特的鲁酒风格。二是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全省白酒质量鉴评优质品率均达90%以上。芝麻香型白酒国家标准通过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成立了全省芝麻香型白酒发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浓香型单粮和五粮酿造技术日臻成熟,芝麻香型白酒工艺条件日趋明朗,产品风格基本稳定。企业的原酒生产储存大大增强,行业技术装备水平进一步提升,各地白酒企业主动进行内部设备改造升级,扩建窖池,新增储酒罐,更新灌装线。三是市场开拓取得新进展。长期以来,鲁酒生产企业普遍将其产品定位为区域性地方品牌,对地方市场建设和营销比较重视。目前,省内90%的中低端产品市场份额已被鲁酒牢牢控制。近几年来,以泰山生力源集团为代表的鲁酒生产企业,凭借其扎实有效的市场营销战略以及产品市场定位,积极开拓省外市场,并取得较好的业绩,增强了鲁酒走向全国市场的信心。目前,鲁酒省外市场销售已占10%以上。四是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工作日益加强。各生产企业对节能减排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措施予以推进。根据国家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省政府要求,淘汰落后酒精生产能力近6万吨。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调整产品结构以及加强消耗指标定额管理等措施来提高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2007年,吨酒标煤消耗下降3%,水循环利用率提高近5个百分点,利用废渣进行有机肥料生产步伐加快。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发展速度不如四川。继2007年鲁酒产量首次被川酒以2.74万千升的微弱优势超过后,2008年产量比川酒少35.21万千升,近10年来产量首次出现负增长(-8.25%),而全国平均增长速度为15.79%,在全国白酒行业景气飙升时,我省白酒获利不大。二是产品结构比较落后。目前,鲁酒主要以中低档酒生产为主,比重达80%以上,高档酒生产比重较小。2008年山东每斤白酒价格为10.88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3元,比川酒低13.3元。三是产业集中度较低,企业规模普遍较小。鲁酒在产品创新、研发投入和品牌建设以及市场营销方面还有一些薄弱环节,使得鲁酒过份依赖当地市场,缺少一批龙头企业。2007年现有规模以上白酒生产企业167家,平均每家企业生产量不到5000吨。目前山东获得生产许可证的白酒企业有600余家,少数不规范企业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干扰正常市场竞争秩序,而且也带来了酒品质量问题及安全隐患。四是产品和市场同质化,品牌宣传不到位。由于各企业用于新产品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较少,使得产品质量和档次基本雷同,加上鲁酒消费市场相对集中,因此,在竞争中出现了一些不规范现象,内耗严重,使得市场开拓受阻,省外白酒借机大量进入。目前,我省没有一个国家名酒,品牌形象处于劣势地位,企业在新产品推介和品牌宣传方面投入少、力度小,为鲁酒大规模走向全国增加了难度。五是税赋较高,企业负担重。从全国同行业情况来看,四川白酒企业的税赋在13%左右,安徽、河南等省白酒企业的税赋均在20%以下,而我省则在30%以上。税赋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负担。

  三、发展目标及重点

  (一)发展目标。到2011年,全省白酒产量达到100万千升,创中国名牌5个,创中国驰名商标30个,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5家,地理标志产品4件。

  (二)发展重点。一是深化企业改革。推进产权多元化、资本社会化,加大资金募集力度;以名牌产品为龙头,促进强强联合,增强我省白酒整体实力。二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加大对节能减排的技术改造力度,引进先进技术,推进清洁生产,着力发展循环经济。三是培育发展七大企业集团。重点发展泰山生力源、兰陵、景芝、扳倒井、古贝春、琅琊台、孔府家等企业集团。2009年、2010年、2011年重点企业的生产能力分别是:古贝春6.59万吨、7万吨、8万吨,泰山生力源4.32万吨、5万吨、6万吨,景芝4万吨、4.5万吨、5.5万吨,兰陵3.8万吨、4.2万吨、5.2万吨,扳倒井3.5万吨、4万吨、5万吨。

  四、保障措施

  (一)鼓励促进芝麻香型白酒发展。芝麻香型白酒是全国十一大香型白酒之一,也是鲁酒首创的一种独特且可以走向全国的优势酒种。鼓励鲁酒企业及相关科研机构加强芝麻香型白酒的科研力量,提升芝麻香型白酒的工艺水平,鼓励鲁酒企业走出去,促进作为鲁酒代表的芝麻香型白酒在市场中不断提高知名度和占有率。

  (二)加强技术改造和创新,调整产品结构。加大技改投入,采取先进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和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发酵工艺,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重点抓好内在品质创新。在目前浓香型单粮和五粮酿造技术基本成熟、芝麻香型白酒工艺条件已逐渐明朗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酒体的净爽水平,完善生产技术和工艺。减少低档酒生产,提升中高档酒的生产比重。融合鲁酒的浓香低度酒与芝麻香酒两大优势,开发出与传统浓香型白酒差异化较大的、香气和风味更好的创新产品。

  (三)强化品牌建设,增强竞争优势。充分发挥浓香型低度酒和芝麻香型白酒的鲁酒风格特点优势,加强对泰山生力源、兰陵、景芝、扳倒井、古贝春、琅琊台、孔府家等我省有影响力品牌的宣传力度。发掘品牌的文化内涵,注重提高感官质量水平,提高我省品牌在全国的知名度,将地方品牌变成全国知名品牌,增强我省品牌的整体竞争优势。

  (四)注重市场营销,开拓市场空间。抓好营销创新和国内市场开拓,以白酒生产相对薄弱的省市为重点,加大宣传和营销攻关。与经济实力强、市场网络覆盖面广的经销商联合营销或参股,调动经销商积极性,使鲁酒产品重新走向全国市场。加强与国外大企业的合作,引进先进的理念和精湛的技术工艺,通过跨国企业的国际销售网络,加快进入国际市场。

  (五)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各企业应主动淘汰落后的蒸馏酿造生产工艺和生产能力,在完成国家核定的淘汰5万吨落后酒精生产能力的基础上,落实山东省白酒能耗标准,进一步加大淘汰落后能力。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积极采用各类技术,利用酒糟和污泥生产有机肥料,利用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沼气发电,深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pagebreak]山东省啤酒工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

  (2009—2011年)

  省经贸委 省轻工业协会 省啤酒工业协会

  近年来,我省啤酒工业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保持了平稳快速发展。为积极应对当前形势,振兴我省啤酒工业,特制定本意见。

  一、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现状。全省啤酒行业现有规模以上生产企业75家,年产量超过10万吨的企业12家。2008年完成啤酒产量480万千升,占全国啤酒总产量的11%,居全国第一位;实现销售收入190亿元、利税32亿元、利润10.5亿元。36家重点企业啤酒产量425万千升,同比增长10%;5个麦芽企业(或车间)的麦芽产量为18.31万吨。截止目前,全行业拥有资产总额153.5亿元,从业人员达3.02万人;拥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4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拥有国家名牌1个,山东省名牌15个。

  (二)存在问题。

  1.经济效益较差。2008年全行业亏损额高达9000万元,其中在行业排名前17位的企业亏损3家,亏损额为3551万元,占全部亏损额的近40%。36家重点企业中,有8家企业亏损。

  2.企业生产规模比较小,发展不平衡。2007年规模以上啤酒企业平均生产量只有5.77万千升,比2003年少1.38万千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3万千升,低于广东省近5万千升。36家重点企业平均生产量不到10万千升,与美国22个生产企业生产近2300万吨啤酒相比差距较大。除青岛啤酒一枝独秀之外,其他企业的生产规模普遍较小,缺乏一批实力强大的企业群体。

  3.产品和市场同质化,低价竞争依然存在。由于产品质量和档次基本雷同,消费目标市场相对集中,低价竞争的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近几年,啤酒原料大麦、酒花价格大幅度提高,由于怕失去市场,啤酒价格增长很少或没有增长。4.啤酒原料大麦依然主要依赖进口。我省基本不产大麦,利用国产大麦也较少,所用大麦主要依赖进口。国际市场大麦大幅涨价,对我省啤酒行业影响很大。

  (三)面临形势。

  1.行业竞争进一步升级。啤酒行业的竞争已从最初的规模战演化为现在的圈地战、品质战,竞争的升级给行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强大动力,致使啤酒行业的技术水平不断提升,而技术的创新则带动了整个行业水平的跃升。

  2.企业并购现象加剧。啤酒行业的并购之风从未停止,国内外大企业集团十分重视山东巨大的啤酒市场,纷纷抢滩我省市场,我省本土啤酒企业市场压力很大。

  3.产业链条仍需进一步完善。啤酒瓶(日用玻璃)产业的发展和区域布局还不尽合理,其技术开发也明显滞后于啤酒产品的进度。

  二、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进步为动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装备和技术水平,提升产品质量,树立品牌形象,促进啤酒工业做大做强。

  (二)方针原则。

  1.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使啤酒行业步入有效、有序的竞争局面。

  2.从单纯追求规模效益到以管理和质量求发展转变,打造啤酒工业的精致工艺链条,使整个啤酒工业从原料采购、生产、物流到销售终端形成有机的整体,发挥最大优势。

  3.推进技术进步,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力度,提升规模和技术水平。

  (三)总体目标。到2011年,全省啤酒产量达到60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利税总额45亿元、利润总额16亿元。

  三、发展重点

  1.深化企业改革。坚持产权多元化、资本社会化,广泛募集资金。以名牌产品为龙头,促进强强联合,将企业做大做强。

  2.发展循环经济。坚持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

  3.坚持技术创新。大企业集团科研中心着重研究行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问题。中小型企业着重在简化流程、提高效率、降低消耗等方面加强研究,在啤酒口味的新鲜度管理、口味一致性上采取措施。产品结构向小瓶化、个性化、高档化发展。到2011年,啤酒生产企业节能减排达标率达到100%,重点发展青啤、银麦、泰山、燕京、雪花等企业集团。2009年、2010年、2011年重点企业的生产目标分别是:青啤600万吨、660万吨、720万吨,燕京36万吨、40万吨、50万吨,泰山36万吨、40万吨、50万吨,华狮17万吨、22万吨、28万吨,银麦12万吨、14万吨、17万吨。

  四、工作措施

  (一)推进企业兼并重组。鼓励企业面向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实施兼并重组。利用当前金融危机时机,进行低成本扩张。广泛吸纳技术和人才,奠定发展基础。

  (二)大力开拓市场。在保持国内市场优势的基础上,加快开发国际市场,发挥品牌优势,扩大青岛啤酒的国际影响力和市场份额。积极承接国外产业和资本转移,加强与大型跨国企业的战略合作,引进资本、技术、品牌和管理,拓展市场空间,提高国际市场份额和国际竞争力。

  (三)加快推进技术进步。建立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企业技术创新意识,鼓励支持骨干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保持在国际同行业领先水平。

  (四)强化节能减排。严格落实国家和省节能标准、产业政策,鼓励研发节能减排关键技术,促进节能降耗。着力发展循环经济,延伸啤酒工业链条,促进可持续发展。

  (五)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一是认真落实财税优惠政策。加大政策宣传、贯彻落实力度,积极引导企业充分用足用好财税优惠政策,强化对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切实把优惠政策用足、用好、用活。同时,各级财税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研究制定财税配套政策和税收管理措施,促进行业调整振兴。二是积极整合财政专项资金,大力支持企业技术进步,着力推动企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着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大力支持节能减排、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着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三是对国家确定的重点支持项目,各级政府要创新资金筹集方式,调整资金支出结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配套资金支持。四是切实落实国家新税法规定的增值税转型税收政策。

  (六)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强化行业指导。行业协会应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按照市场经济规则,不断完善指导、协调、服务职能,发挥其在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应着重在调查研究、制定规划、信息发布、反映行业动向、维护市场规则、促进公平竞争、制定行业标准、应诉行业返倾销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促进啤酒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食品伙伴网提供标准法规解读、舆情监控、合规咨询、申报注册等服务。
电询:0535-2129301
QQ:2891238009
食品标法圈
实时把握食品标法动态
请扫码关注食品标法圈

声明:

① 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食品伙伴网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食品伙伴网”。
② 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食品伙伴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邮箱:law#foodmate.net(发邮件时请将#换成@) QQ:139307733

 
 
[ 政策法规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按分类浏览
国家法规 (11428) 国外法规 (3603)
地方法规 (40176) 法规动态 (87)
法规解读 (2654) 其他法规 (511)
推荐地方法规
点击排行
按国家或地区浏览

法规中心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信息服务

Processed in 0.591 second(s), 10 queries, Memory 4.8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