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 地方法规 »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陕西省“十四五”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规划》的通知

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陕西省“十四五”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规划》的通知

扫描二维码 分享好友和朋友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22-09-10 05:02:34  来源:陕西省农业农村厅  浏览次数:396
核心提示:为加快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根据《陕西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我厅编制了《陕西省“十四五”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发布单位
陕西省农业农村厅
陕西省农业农村厅
发布文号 暂无
发布日期 2022-09-09 生效日期 2022-09-09
有效性状态 废止日期 暂无
属性 专业属性 其他
备注  

各市(区)农业农村局,机关各处(室、局)、厅属各单位:

为加快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根据《陕西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我厅编制了《陕西省“十四五”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陕西省农业农村厅

2022年9月2日

陕西省“十四五”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规划

为进一步提升全省粮食综合产能,加快粮食生产高质量转型发展,夯实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和安全保障,依据《陕西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

“十三五”以来,在新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指引下,我省坚持把发展粮食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作为全省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持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有力促进了全省粮食生产稳定健康发展。

第一节  主要成效

政策支持取得实效。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实施粮食安全行政领导责任制考核,压实各级政府责任,保障粮食安全。每年落实国家耕地地力补贴资金30多亿元,全力推进农业“三项补贴”由激励性补贴向功能性补贴转变、由覆盖性补贴向环节性补贴转变,提高补贴政策的指向性、精准性和实效性,鼓励农民主动保护耕地地力,实现“藏粮于地”。每年投资20多亿元,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十三五”期间建成高标准农田957万亩,有效提高了耕地地力和质量。农业农村部门整合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专项资金3亿多元,用于生物灾害和自然灾害防御,确保粮食生产稳定。

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十三五”期间,全省粮食总产基本稳定在1200万吨以上,2020年粮食产量达到1275万吨,相比2015年增加了70.33万吨,增幅达5.8%,粮食的增产为稳定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较好的发挥了“压舱石”作用。全省粮食单产水平逐年提升,2020年达到281.32公斤,较“十二五”末266公斤,净增15.32公斤,增幅5.76%。其中小麦单产由2015年的266公斤上升到2020年的286.73公斤,增加20.73公斤,增幅7.79%;玉米单产由2015年的314.4公斤上升到2020年的358.31公斤,增加43.91公斤,增幅13.97%。在粮食播种面积五年下降27.81万亩的情况下,产量保持增长,其中单产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种业创新突破发展。以杨凌为重点,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支撑,在省域内组建8个商业化育种联合体,组建2个国家级和4个省级品种试验联合体;建成南繁基地,我省15家企业入住,育种面积600多亩;发展持证种子企业107家,搭建了高水平农作物良种育繁推平台。“十三五”期间审定通过省内自主选育小麦、玉米品种314个,以西农20、西农511、伟隆169等为代表的一批优质强筋小麦品种推广面积逐步扩大;以陕单650、陕单636等为代表的耐密高产玉米粒收品种选育成功,并在市场推广应用。全省主要粮食作物商品化供种率达到80%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

绿色生产成效明显。实施粮食作物绿色高质高效示范、旱作农业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等重大项目,以“1+7”绿色高效全程机械化种植为引领,集成推广小麦“一优二改双控”宽幅沟播、玉米单产提升“5335”模式、稻油全程机械化、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旱作节水农业等10大绿色节本增效技术,主要作物单产潜力不断被挖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9.2%,较“十二五”末提高8.2个百分点。实施绿色高产高效模式攻关,推行“专家引领,专业融合,联合攻关”,探索技术集成、成果转化、机制创新的新路径。农业技术装备条件显著改善,农机农艺加快融合,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2500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较“十二五”末提高9个百分点。

经营体系健康成长。在重大项目实施中,引入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参与项目建设,成功培育出陕西汇丰源、长安长丰“托管公司+创建区”,富平吉顺祥、武功海鋈皇嘉、凤翔嘉农“合作社(家庭农场)+创建区”等多种经营模式。重视规模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机制创新,采取合同制、订单式生产,优质优价,推进产品加工转化,实现三产融合,初步打造出关中渭北优质小麦产业带、陕北优质马铃薯产业带和陕南优质稻米产业带,全面增强了我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据统计,全省经营面积在10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种粮大户有10416户,占全省总农户数的17.07%,占全省粮食总播种面积的20%。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托管公司等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近1万家,粮食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水平不断提升。

第二节  面临挑战

当前,我省粮食生产发展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新的矛盾不断涌现,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一是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耕地持续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增加粮食播种面积难度越来越大,进而是与日益增长的人口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化。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两个“紧箍咒”越来越紧。我省旱地、坡耕地占比大,高等地比例仅为19%,中低等地比例占到81%,质量整体较低;农田基础设施差,水资源严重短缺,抗逆减灾能力弱。资源环境约束成为影响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二是产业聚集度不高,优势不明显。产业布局结构不优,聚集度不高。表现为产品雷同、多而不优、开发单一,区域自然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名、特、优、新等特点没有充分发挥。信息分散,市场衔接不紧,优质、绿色、有机农产品发展不够,不能很好满足市场多元化、高端化消费需求。三是粮食生产效益低,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一方面,农资价格高位运行,生产成本加大,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农村青壮劳力的大量转移,粮食主产区出现了劳动力数量减少、素质下降的趋势,粮食生产粗放种植现象趋重,一些地方粮食生产“副业化”日趋呈现,这对保障粮食安全造成潜在威胁。四是农产品加工发展滞后,产业链条短。我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品牌不强、市场竞争力弱,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以原料产品和初加工产品为主,精深加工开发不足,加之产销衔接不够,影响产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

第三节  发展机遇

“十四五”是我国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转向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历史时期,也是发展现代粮食产业难得的机遇。一是粮食安全得到空前重视。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高屋建瓴,立足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特别是把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作为核心和前提。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十分关心粮食生产,多次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粮食安全责任制规定》,进一步压实了地方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十四五”时期,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只有粮食丰收、人民生活安定,改革航船才能行稳致远。同时,后疫情时期,粮食价格回升,生产效益提高的趋势日益明朗,发展粮食生产将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因此,抓好粮食生产,保障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必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建设的首要任务,必将得到各级党委、政府更大更有力的支持。二是发展要求清晰明确。长期以来,发展生产保供给是农业的根本任务,随着粮食和农业连年丰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主旋律。依托我省不同生态类型区资源禀赋,聚焦效益优先,在保证粮食稳产增产的同时,大力发展强筋小麦、优质稻、机收籽粒玉米、高油高蛋白大豆、特色杂粮将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头戏。同时,绿色高质量发展,对集成组装高产高效、资源节约、生态环保技术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推进生产与生态相衔接,推广农艺节水、品种节水、设施节水、机制节水,实行精准施肥、科学用药,推进高产与高效相统一,推进全程机械化、病虫害统防统治、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升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成为新的发展方向。三是政策支持与时俱进。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国家将陆续出台一些新的重大政策,对既有的政策也要进行优化调整。抓住改革完善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扶持政策新机遇,提高政策的指向性、精准性和实效性,加大关键环节技术补贴,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巩固粮食产能,确保粮食安全,将是粮食生产新的工作重点。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保障粮食安全为底线,以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统筹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坚持“稳面积、提产能、提单产、提效益”的总思路,突出粮食生产功能区、突出口粮田、突出高质量,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藏粮于地”;优化区域布局,健全科技服务指导和示范体系,提升装备水平,实现“藏粮于技”;合理配置资源,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建立一批现代粮食生产基地,培育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创建一批区域名优品牌,逐步构建布局区域化、种植规模化、品种多元化、加工精深化的粮食生产体系,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提高产业效益,调动种粮储粮积极性,实现“藏粮于民”,确保粮食安全。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科学优化布局。围绕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高标准农田,依托产粮大县和旱作农业高产县,在保证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的前提下,科学布局、系统规划,统筹处理好特色产业发展与稳定粮食面积的关系,做到特色产业的发展,既不能挤占优质耕地,更不能挤压粮食面积。

突出重点区域。围绕关中小麦玉米优势区、陕北渭北旱作玉米、马铃薯、大豆、小杂粮优势区和陕南稻油优势区等重点生产区域,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基础条件,提高粮食生产装备水平。依托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区,有计划、分步骤推进粮食规模化示范工程,建成集中连片、高产稳产的现代粮食生产大园区、大基地。

高质高效发展。强化技术创新与集成,突出高产稳产、生态安全、节本增效和优质专用,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贡献率。推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加快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加强机械化收获籽粒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完善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平台建设,着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稳步提升。

创新经营机制。围绕提升种粮效益推进规模经营发展,优化农业补贴政策,试点探索粮食耕种环节补贴方式,确保粮食补贴资金用于粮食生产,提高种粮直接收益。建立产粮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奖励机制,按商品粮贡献率分级分等进行奖励。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推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发展。

第三节  发展目标

耕地质量总体得到提高,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500万亩以上,到“十四五”末,总产稳定到1200万吨以上,力争达到1300万吨;主要粮食作物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发展规模化经营,经营面积占比达到30%以上,实现粮食供需紧平衡目标。

第三章  主要任务与产业布局

第一节  主要任务

稳面积。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压实各级党委政府责任,采取面积考核党委政府、产量考核部门的措施,将粮食播种面积纳入对各市的目标责任考核,层层压实责任,坚决不突破4500万亩底线。

提产能,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提升耕地质量和粮食综合产能的基础性工作,创造条件推进工程建设,大力实施农机深松整地作业项目,加大污染耕地修复与治理,有效提升地力水平。同时,紧盯季节性夏秋撂荒区,占用基本农田发展苗圃和在非苹果优生区种植苹果的区域,采取有效措施,坚决恢复粮食生产,切实提高复种指数。

提单产,以农机化为统领,加大土、肥、水、种、管等关键环节技术创新集成,保障先进的农艺栽培措施落地。全面实施玉米增密度、小麦播种质量提升(宽幅沟播)、马铃薯高产提质增效、大豆扩种四大行动,大力推广覆盖栽培、集雨窖灌、水肥一体化等旱作节水技术,提升主要粮食作物单产。

提效益,强化政策支持,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多渠道、多形式推进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完善产粮大县奖励政策,积极探索耕种环节补贴政策和机制,提升种粮效益,调动种粮积极性。

第二节  产业布局

突出小麦、玉米、水稻、马铃薯、大豆等5大粮食作物,以关中灌区、渭北旱原区、陕南平坝地区、陕北和陕南浅山丘陵区为重点,集中打造区域集中、产业聚集、产能稳定的四大粮食生产功能区,确保基本面积,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在关中灌区和渭北旱原区,建立1100万亩优质小麦产业带,扩大青贮、鲜食甜糯玉米面积;在陕南平坝地区,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150万亩二级以上优质稻米产业带;在陕北和陕南浅山丘陵区,实施小杂粮非优生区换种马铃薯,因地制宜“压杂扩薯”,建立500万亩专用马铃薯产业带,大力推广优质高产马铃薯生产,做强做大产业基础,促进马铃薯“主粮化”发展战略落地。在陕南浅山丘陵区、陕北风沙草滩区、陕北川道和渭北台原区,以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模式为重点,建立300万亩大豆产业带,统筹资源,稳粮增豆。在陕北旱坡地,建立300万亩优质特色小杂粮产业带,优化粮食供给结构。

第四章  实施的重点工程

第一节  耕地质量提升工程

1、建设地点:以30个粮食主产县和20个粮食保障县为重点,兼顾其他县。

2、任务与目标:强化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完善田间设施和灾害监测体系。强化耕地基础建设,建立基本农田保护补偿机制和耕地质量监测预警体系,健全耕地质量和配方施肥数据库,制定补充耕地质量验收标准,夯实粮食产能基础。启动“耕地质量提升行动”,破除土壤耕作障碍。重点实施五项内容:一是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高标准农田补贴标准,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新建高标准农田500万亩。二是土壤深松耕。开展机械深松深耕作业,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年实施300万亩,到2025年共实施1500万亩。三是秸秆粉碎还田。年实施小麦、玉米、水稻秸秆全量和半量粉碎还田3000万亩以上,亩还田量200公斤以上,提高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状。四是科学施肥。向粮食产区倾斜,集中连片推进,推广商品有机肥增施,亩增施50公斤,培肥地力。加大配方肥料推广,年推广应用配方肥料2000万亩、100万吨,达到平衡施肥、化肥减量、节本增产。大力发展绿肥种植,在陕北、渭北、陕南夏闲、秋闲田和休耕轮作的耕地上,种植油菜、豆科类等绿肥,采取压青还田,提升耕地质量。到2025年,耕地土壤肥力明显提升,有机质、主要养分指标提高,土壤养分均衡,微生物结构改善,无明显物理质量障碍。

第二节  良种繁育推广工程

1、建设地点:农作物制种优势县区及60个品种审定试验站、点、园。

2、任务与目标:以提高供种保障能力为目标,加强种业科技创新,强化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培育壮大种子产业,加强体系队伍建设。一是建立健全种质资源保护体系。组织认定一批省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场(库、圃),新建一批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场(库、圃)。力争到2025年建成系统完备规范的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加强优势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利用,建立种质资源和大数据共享平台,完善种质资源信息化和标准化评价体系。二是大力建设种业创新平台。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与科研教学单位合作开展商业化育种,在杨凌示范区建设面向全国的开放型、共享型育种研发实验室,构建创新战略联盟或产学研联合体,围绕种业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建立商业化育种新机制,培育突破性新品种。三是巩固提升良种示范展示基地。改善提升64个品种审定试验站、点、园的试验能力,按照品种特性和适宜种植区域进行区域和生产试验,构建品种试验信息平台,为农作物新品种审定、农作物品种区域布局和更新换代提供依据。四是加强种子良繁基地建设。在关中优质小麦和陕北杂交玉米等制种优势区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种子生产基地,改善种子仓贮、检验及制种生产等基础条件。依托重点作物种子加工企业,建设一批大型现代化种子加工中心,建设高质量种子加工和技术示范基地。

第三节  粮食单产提升工程

1、建设地点:以30个粮食主产县和20个粮食保障县为重点,兼顾其他县。

2、任务与目标:紧紧围绕耕作制度构建、水肥药资源高效利用、良种良法配套、防灾减灾技术集成、农机农艺融合,大规模开展粮食绿色单产提升工程示范建设,形成实用技术深度融合、增产增效关键措施明确、农事操作简便的技术标准,推行标准化生产。突出小麦、玉米、水稻、马铃薯、小杂粮等重点作物,全力推广小麦“3335”宽幅沟播、玉米“5335”密植高产、稻油全程机械化等集成技术模式,年建立粮食绿色单产提升工程示范区300万亩以上,打造科学技术示范的样板、生产方式转变的典型、带动区域均衡增产的模式。带动全省粮食单产年均提高二个百分点,示范区域产量超过现有大田产量的10%。

第四节  粮食规模化经营工程

1、建设地点:以30个粮食主产县和20个粮食保障县为重点,兼顾其他县。

2、任务与目标: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上联经营主体、下接种粮农户和龙头企业的科技、组织、融资、加工、市场等优势,通过土地流转、入股经营、生产托管等形式,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土地集中起来,与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开展合作经营,按照“确保基本产量、提升新增产能”的要求,实施全程或关键环节托管模式,推进粮食组织化、规模化、现代化生产经营。力争到2025年在全省集中连片打造粮食规模化经营核心示范区、辐射带动区、产能提升区,建成千万亩高标准高质量“吨粮田+高产田”,筑牢千万吨粮食产量“压舱石”。一是核心示范区。建设“吨粮田”核心示范区280万亩,其中关中地区200万亩、榆林市80万亩,产量260万吨。二是辐射带动区。以核心示范区为引领,在关中灌区建设一年两熟“吨粮田”600万亩、在榆林北部可灌溉区建设亩产750公斤高产田120万亩,产量690万吨。三是产能提升区。在其他粮食主产区,以900万亩的旱地玉米、水稻等高产作物为主,以900万亩的马铃薯、杂粮、杂豆为补充,发展1800万亩粮食产能提升区,产量稳定在350万吨以上。以此为基础,逐步提升单产水平,不断挖掘粮食产能潜力。

第五节  大豆扩种工程

1、建设地点:以陕北、渭北和陕南的大豆主产县为重点,兼顾其他县。

2、任务与目标: 坚持稳粮增豆,因地制宜挖掘生产潜力,调整种植结构,优化作物布局,围绕优质良种选育推广、水肥药资源高效利用、防灾减灾技术集成、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和产销协作等关键技术和重点生产环节,形成适合大豆净作、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果园套种大豆、马铃薯大豆间套等模式的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模式,推广规模化、标准化、订单化生产,大规模开展大豆扩种工程。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试验示范,年示范面积5万亩以上,逐步扩大大豆复合种植面积。力争2025年大豆面积达到300万亩。

第六节 旱作节水工程

1、建设地点:以21个粮食生产大县为重点,兼顾其他产粮县区。

2、任务与目标:围绕小麦、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分区分类构建灌区节水、旱作节水等示范模式,充分利用生物、农艺、农机、田间工程等技术措施,强化农机农艺融合,集成高效利用天上降水、有效利用地表水、合理利用地下水的节水工程技术模式。一是因地制宜构建粮食作物节水模式。立足不同区域生态条件、种植特点、作物习性,加快新技术、新设备、新模式研发应用,形成一批技术成熟、可复制推广的节水模式。构建大中型灌区渠系配套粮食作物节水模式和机井灌溉区高效节水模式,建设高效节水灌溉核心示范区180万亩,辐射带动360万亩,实现亩均节水20%以上,农田灌溉水利用率平均提高5%。以集雨补灌、蓄水保墒、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为重点构建渭北黄土台塬区玉米节水模式和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粮食作物节水模式,实现项目示范区平均节水10%以上,水分生产力提高5%以上,自然降水利用率平均提高10%。二是健全节水机制。推动农业节水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工程节水、技术节水和制度节水深度融合,农业经营主体节水意识明显增强,用水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三是强化节水技术服务。依托省市县三级农技推广中心,开展节水技术引进、集成、试验和成果转化、示范推广工作。开展针对农田灌溉工程建设、节水设施设备应用和节水技术集成推广等技术骨干的培训指导。

第七节  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工程

1、建设地点:全省农业生产县(区)。

2、任务与目标:一是强化监测预报。建设适宜粮食规模化生产的自动墒情监测、农田小气候预报、病虫害监测和苗情长势检测等现代化田间监测系统。加强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建立手机预警平台,及时发布灾害信息,指导农民搞好防灾减灾工作。二是建立会商机制和救灾保障体系。建立农业、气象部门联合协调机制,完善农情、灾情分析会商制度,在关键农事季节和灾害性天气来临前进行定期、不定期会商。建立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制度,加强救灾种子、农药等物资的储备和调配,保障救灾措施落到实处。三是开展联合攻关。加强对农业生产中出现的主要气象灾害、生物灾害、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的联合攻关研究,着力解决重大气象灾害防控技术措施,创新技术服务的新途径。四是建设病虫害监测预警和疫情监测阻截体系。完善省市县三级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20个,依托植保工程建设,提升粮食作物重大病虫监测能力,投资建设20-30个项目县,确保农业生产安全。五是建立专业化统防统治队伍。推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推行绿色防控,强化生物灾害防控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建立物资储备和使用制度,确保重大病虫不暴发成灾、疫情不恶性蔓延。建设以专业化合作社、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协会、农村能人等为主体的专业化防治队伍,全省扶持一批“五有”专业化防控组织,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力争30个粮食主产县,每县建立不少于5支以上的应急防控专业队,引进大型现代化植保器械,强化应急防控。六是建立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在60个农业县(区)建立100个绿色防控示范区,开展农业、物理、生物、生态等绿色防控技术试验示范,进行技术集成推广。以粮食作物为主,建立植保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开展作物各类病虫防控技术试验示范研究、集成推广。力争到2025年病虫监测预警准确率达到95%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50%,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实现农药使用减量化。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工作责任考核

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出台对市县党委政府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办法,分解下达年度粮食生产任务,增加粮食面积和产量考核权重,压实地方党委政府主体责任。严格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稳妥引导占用耕地的苗圃、草坪、失管果园等逐步还田种粮,优化种植结构,确保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持续加大撂荒地整治和统筹利用,最大限度挖掘种植潜力,确保粮食面积稳定。

第二节  加大财政金融支持

进一步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重点向保护耕地和促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方向转变,切实提高政策的指向性、精准性和实效性。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支农产品和服务,充分利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拓宽抵质押物范围,在依法合规的基础上,采取经营主体联保、互保等方式,加大对粮食规模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完善农业保险政策体系,强化保险补贴支持,鼓励保险公司积极创新,设计多层次、可选择、不同保障水平的产品,开展天气灾害保险、价格指数保险、收入保险试点,做到三大主粮作物保险全覆盖,分散粮食生产风险。

第三节  强化科技创新支撑

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运用为抓手,综合施策,分类推进,不断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在提升粮食单产上的支撑作用。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依托,加大新品种培育力度,发挥品种增产优势。加快绿色高产高效集成技术推广速度,全面实施玉米增密度和小麦播种质量提升两大行动。立足干旱半干旱的资源环境,强化旱作农业技术集成,大力推广覆盖栽培、集雨窖灌等旱作技术,提升主要粮食作物单产。

第四节  注重人才队伍建设

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依托,组建融合科研、教学、推广专业人员的省级粮食安全专家组,开展生产、加工、质量安全技术指导,集成一批绿色高产高效全程机械化标准生产模式。支持鼓励专业技术人员领办创办农业企业、参与项目合作试点,探索农技人员提供技术增值服务合理取酬机制。立足实用、重心朝下,推进培训向实训转化,加快培养一支以农村能人为主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食品伙伴网提供标准法规解读、舆情监控、合规咨询、申报注册等服务。
电询:0535-2129301
QQ:2891238009
食品标法圈
实时把握食品标法动态
请扫码关注食品标法圈

声明:

① 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食品伙伴网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食品伙伴网”。
② 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食品伙伴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邮箱:law#foodmate.net(发邮件时请将#换成@) QQ:139307733

 
 
[ 政策法规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按分类浏览
国家法规 (11359) 国外法规 (3603)
地方法规 (39755) 法规动态 (210)
法规解读 (2623) 其他法规 (506)
推荐地方法规
点击排行
按国家或地区浏览

法规中心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信息服务

Processed in 0.079 second(s), 10 queries, Memory 4.73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