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 地方法规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西省“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的通知 (赣府发〔2021〕18号)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西省“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的通知 (赣府发〔2021〕18号)

扫描二维码 分享好友和朋友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21-09-08 17:01:25  来源:江西省人民政府  浏览次数:1150
核心提示: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应急管理决策部署,推进我省应急管理事业高质量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精神,制定本规划。
发布单位
江西省人民政府
江西省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赣府发〔2021〕18号
发布日期 2021-08-25 生效日期 2021-08-25
有效性状态 废止日期 暂无
属性 专业属性 其他
备注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现将《江西省“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1年8月25日

(此件主动公开)

江西省“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应急管理决策部署,推进我省应急管理事业高质量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精神,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三五”时期我省应急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十三五”时期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和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安全发展和综合减灾理念,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和改进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全省“大安全”形势持续向好、“大减灾”格局加速形成、“大应急”能力全面提升,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

表1“十三五”时期应急管理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1.应急体制机制实现新突破。以新一轮机构改革为契机,全面组建省、市、县三级应急管理部门,承接“两委三部”职能,逐步建立起防灾、减灾、救灾、指挥、救援、监管、执法、保障等分工明晰、运转高效的机构职能体系,历史性地改变了以往“九龙治水”局面。全面落实中央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和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率先在全国探索建立一系列自然灾害救助补助标准,形成了以灾后应急救助、因灾死亡人员抚慰、过渡期救助、倒房重建、旱灾临时救助和冬春生活救助等政策为主体的精细化救助体系。健全完善风险防控、监测预警、会商研判、分级响应、协调联动、灾后救助、恢复重建、调查评估、监督考核等一整套工作机制,有效增强了应急管理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2.安全生产工作取得新进展。出台《江西省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细则》《江西省安全生产工作职责暂行规定》等政策文件,创新实施巡查督导、警示约谈、“一报告、双签字”等重要举措,事故源头治理更加精准,安全风险防控更加严密。成立了矿山、建筑等13个安全生产专业委员会,省政府分管副省长任各安全生产专业委员第一主任。建设省尾矿库工程安全重点实验室等5个科技创新平台,深化“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管控”科技强安专项行动,推进“智慧应急”建设。“十三五”以来,全省安全事故起数实现从3000到2000再到1000量级的大幅度下降,事故死亡人数从1600到1300再到1000的连续减少。修订《江西省安全生产条例》以及交通、住房城乡建设、消防等领域多部法规规章,严格执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执法,全省安全红线意识明显增强,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和法制体系更加完善,安全生产法治水平显著提升。

3.自然灾害防治展现新作为。在全国率先出台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实施意见,积极推进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十大配套工程”建设。实施省领导防汛抗旱包片分工责任制,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由省长担任总指挥,分管应急、水利副省长担任指挥长。率先将自然灾害防治、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纳入市县高质量发展考评体系。森林火灾扑救体系不断完善,率先出台《江西省地方专业森林消防队伍建设管理办法》,基本完成县级专业森林消防队和乡镇半专业扑火队标准化建设,森林火灾起数、过火面积、受害森林面积、人员伤亡等与“十二五”均值相比分别下降50%、64.1%、58.8%、50%。全面启动保护耕地面积万亩以上圩堤除险加固工程,万亩以上圩堤应急除险加固整治完成187座,整治长度1376公里。全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赣江新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地震监测能力达到1.5级,地震烈度速报台网覆盖全省。地质灾害防治稳步推进。

4.应急救援能力迈上新台阶。全省应急救援能力和效率显著提高,完成应急管理指挥信息专网建设,形成覆盖全省的应急指挥网络体系。各层级各部门修订制定应急预案17万余个,基本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常态化开展抗洪抢险、森林防灭火、地震救援、事故处置、应急通信保障、航空救援等实战演练。打造具有江西特色的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成应急救援专用机场1个、直升机临时起降点107个。积极推动省级航空应急救援装备物资综合储备库建设,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我省8个地级市和34个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初步建立起省、市、县、乡四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统筹推进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力量体系初步形成。

(二)“十四五”时期我省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当前,应急管理工作已进入必须直面各类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尤其是新兴风险的时代,亟需根据国际国内新形势新变化不断调整和完善我省应急管理体系,加快提升应急治理体系和应急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新形势下成功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和有效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提供强有力保障。从实际情况看,全省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仍然较为严重,尤以洪涝灾害风险突出显著,同时伴随各类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交织叠加,影响我省公共安全的因素也日益增多,应急管理工作仍面临严峻挑战。

1.安全风险防控形势复杂严峻。在安全生产方面,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结构性和区域性问题仍然突出,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问题依然严峻,矿山、化工、交通、建筑施工等多个行业领域安全风险依然居高不下,企业安全生产基础相对薄弱,安全生产仍处于脆弱期、爬坡期、过坎期。在防灾减灾方面,我省是长江中下游三大主要暴雨区之一,自然灾害发生率仍然较高,干旱、风雹、低温雨雪冰冻、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下,未来我省自然灾害风险的系统性、复杂性、突发性等特征仍然突出,灾害严重程度可能继续加深。

2.应急管理基础能力依然较弱。部分应急管理任务重的市、县(区)人员配备不足,基层应急管理部门联动工作机制还不顺畅。在风险防范与应急指挥过程中,各部门之间还存在数据壁垒,导致部分风险信息不完整、不对称。从总体看,全省各类事故发生的隐患仍然存在,特别是重特大事故尚未根绝,且呈现发生类型复杂化、波及范围扩大化、影响时间持久化等特点,给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带来一定的影响。

3.应急救援综合能力还需提高。应急预案动态管理相对滞后,对预案中规定的处置原则、要求、程序等技能培训工作还有待加强,预案实施精准度较低,预案中涉及预警、转移、保障等实际问题不够明确具体。应急救援力量比较薄弱,队伍布局不够合理,基础设施及装备条件有待提高,应对处置重大灾害事故的能力不足。科技支撑能力相对滞后,趋势研判、辅助决策等功能还相对较弱,难以有效发挥风险管控、监测预警等功能智能化作用。应急管理学科类型存在着范围小、深度浅、体系缺、执行弱等现实问题,未能形成系统性、立体化的现代化应急管理专业科研体系和教育体系。公众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较弱,社会应急力量能力素质和规范化管理有待加强,应急产业、灾害保险等市场机制作用效果还未充分显现。

(三)“十四五”时期我省应急管理工作发展的机遇。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乘势迈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开局时期,是应急管理部门组建后,全力构建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能力体系,推动我省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

1.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重视为新时期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国家新一轮机构改革组建应急管理部门,开辟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等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新路径。省委、省政府坚持对标对表,出台一系列重大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深化应急管理重点领域改革,为解决深层次、区域性、结构性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和物质保障。

2.新发展格局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提供新的契机。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将推动新型城镇化、区域协同化、城乡一体化的更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加快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基础设施和人防物防工程建设,促进城乡区域安全发展水平系统提升、整体提升、全面提升。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遏制,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为进一步改善应急管理工作,发展应急管理事业提供借鉴启示。人民群众对生产安全、公共安全日益关注,对应急管理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各界积极主动参与应急管理工作的热情日益高涨,为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凝聚更强共识、汇聚更大合力。

3.日渐提高的科技发展水平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提供更加稳定可靠的技术支撑。我国科技日新月异发展、新旧动能加速转换、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业态大量涌现并投入使用,卫星遥感、人工智能、5G等高科技手段深度集成应用,促使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和产能加快淘汰,将大幅提升风险管控、监测预警、监管执法、辅助指挥决策、救援实战和社会动员能力,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也将为提高重大灾害事故预测预警和防范处置能力发挥重要关键作用。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和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定位和“五个推进”重要要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坚持安全发展和综合防灾减灾理念,坚持预防为主、应急为重、管理为要,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为主线,着力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强化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着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全力维护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和自然灾害防治平稳有序,为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江西篇章、描绘好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新画卷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目标,正确处理发展与安全的关系,最大限度降低各类灾害事故的危害和后果。

——坚持预防为主、源头治理。按照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坚持防抗救相结合,强化预防治本,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最大限度地控制和消除风险隐患,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坚持整合资源、合理规划。充分利用已有应急救援力量和资源,梳理政府和行业需求,发挥政府主导和社会协同作用,推动优化整合,合理规划布局,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建设内容,有效提高建设效果、发挥建设效益。

——坚持依法管理、科学治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不断完善法规规章和标准体系,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创新科技手段和方法,不断提高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三)总体目标。

到2025年,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建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能力体系,建立健全重大风险防范化解体制机制;补齐应急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的短板与不足,全面提升事故灾难的风险防控、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处置救援、恢复重建能力;实现安全生产、综合防灾减灾形势进一步好转,各类事故灾难发生率和发生总量持续下降,重特大事故有效遏制,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应急保障能力和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应急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安全生产、综合防灾减灾形势更加稳定可控,我省应急管理工作迈入全国第一方阵。

表2“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核心指标

分项目标:

——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指挥体系、组织体系、协同联动机制、责任体系更加合理,法规标准体系更加科学健全。应急管理机构基础设施、装备条件大幅改善,县级以上应急管理部门装备达标率达到80%。

——灾害事故防范水平全面提高。风险底数全面摸清,风险治理更加精准,灾害预防和监测预警能力显著提高,风险隐患排查更加全面。灾害事故上报及时率达到100%,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

——应急处置能力显著提升。各类应急救援力量布局更加优化、配置更加合理,救援协同应对更加顺畅,预案管理更加科学,应急实训演练更加有力,应急救援效能明显提升。专职消防人员占全省总人口比例达0.4‰,航空应急力量基本实现2小时内到达重大灾害事故风险地域。

——应急综合支撑能力全面增强。科技资源配置更加优化、成果转化更加高效,科技创新和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应急产业日趋成熟,人才队伍更加庞大,领导干部应急管理能力显著提升,县级以上应急管理部门专业人才占比超过60%。

——应急基础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应急文化深入人心,市场化应急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公众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显著提高,应急管理机构基础设施、装备大幅改善,物资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乡镇和村(社区)应急管理机构工作条件达标率达到60%。重点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新增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培训率达到100%。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体制机制法制,构建协同高效的应急治理体系。

1.健全应急指挥体系。

建立统一高效的指挥机构。各级党委政府加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立足大安全、大减灾、大应急需要,县级以上建立应急指挥机构,统一指挥各类应急救援队伍,统筹灾害事故救援全过程管理。根据事故灾害情况,设立现场应急处置指挥部,完善指挥部功能,实现前后方的协同应对与信息互通。

完善信息共享的指挥平台。高质量抓好省、市、县三级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加快完善上下贯通、左右联动、权威高效的综合指挥平台体系,健全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和应急指挥信息专网建设,整合运用各级涉灾部门数据,全面建成应急指挥信息数据库,形成全省应急指挥系统“一张网”,初步建立现代化的应急指挥平台体系,提供全天候的应急指挥保障。

配强专兼结合的指挥队伍。对接完善中央地方分级指挥和队伍专业指挥相结合的指挥机制;建立由应急管理指挥机构统领,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驻当地军事机关积极参与,各行业各领域专家有效支撑的应急指挥队伍。按照国家部署,对应急管理部门全面实行准军事化管理,规范综合性消防队伍的指挥调度。

2.健全应急组织体系。

构建部门协同的组织体系。健全自然灾害防治会商制度、重大安全风险防范化解协同机制、应急救援军地协同机制、灾害事故处置跨区域应急调度机制。强化部门协同,发挥相关议事协调机构的统筹推动作用,完善各级政府部门应急管理权责清单。完善自然灾害高风险地区、重点城市群区域协调联动机制,加强区域重大风险联防联控。

构建上下联动的组织体系。明确省、市、县应急管理部门信息共享、应急指挥、会商研判、资源调拨、社会动员等运行规则。加强省、市、县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应急预案衔接。健全完善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调用机制,规范省和市、县分级调用程序和办法。按照军民融合发展原则,整合军地应急资源,推动军地数据共享和资源共用。

构建政社合作的组织体系。加强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的政策法规、协调机制、服务平台建设,正确引导社会力量有序进入防灾减灾救灾体系。推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现场救援、款物捐赠、物资储备、物资发放、医疗救助、卫生防疫、心理抚慰、灾后恢复重建、技术服务、志愿者培训等工作,提高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的信息对称性、供需匹配度、活动规范性。进一步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以多种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工作。

3.强化应急责任体系。

强化党政领导同责。完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权责一致、失职追责的安全生产责任体制,推动省、市、县(区)、乡(镇、街办)制定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职责清单”和年度“工作清单”,把履职情况纳入述职考核、巡视巡察内容,把应急管理纳入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强化部门管理责任。坚持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严格落实部门分工负责制,准确把握“防”与“救”、“统”与“分”的职责关系,采取建章立制的办法,逐一细化明确各部门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各环节全链条的职责分工。

强化行业监管责任。进一步理清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行业监管责任,严格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安全”。建立多部门联动工作机制,严格落实事前提醒、事中监管、事后追责制度,依法依规实行全覆盖重点监管。

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健全生产经营单位负责、职工参与、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安全生产治理机制。推行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将企业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主要负责人同时列为企业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督促企业建立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制,加强企业日常的风险辨识和事故隐患排查,严格落实风险管控措施和事故隐患的闭环管理。

强化责任追究。健全灾害事故直报制度,严厉追究瞒报、谎报、漏报、迟报责任。完善自然灾害和安全事故调查评估制度,分级明确调查评估范围和标准,科学组织开展事故灾害调查,严格落实“四不放过”制度。针对企业擅自关闭破坏生产安全设备设施、肆意篡改隐瞒销毁数据信息、重大事故隐患不治理以及中介机构出具的检测数据不实、报告不真等违法行为,严格依法追究相关企业、人员的责任。

4.规范应急规章制度体系。

健全应急管理规章制度。加快推动自然灾害防治、安全生产、消防、应急救援队伍管理等相关地方性法规规章立法工作,推动修订《江西省安全生产条例》,形成以国家法律法规为主体、地方法规为补充、部门规章相配套的具有江西特色的法规体系。

完善立法后评估和普法机制。建立健全我省应急领域立法立项、起草、论证、协调、审议机制和立法后实施情况评估机制。建立规章、文件的常态化清理整合机制,完善立法公众参与制度,畅通公众参与立法的渠道,建立常态化普法教育机制,开展丰富多样的普法活动。

严格行政执法过程。完善应急决策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法定程序和配套制度,依法向社会公布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和标准。加大应急管理重点领域执法力度,持续推进“互联网+执法”,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强化执法全过程监督,提升应急管理执法效能。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严格执行移送标准和程序。健全应急管理执法责任制。综合运用“四不两直”、明察暗访、异地交叉执法、“双随机、一公开”等方式,加大重点领域突击检查力度,严厉打击非法建设生产经营行为。

推进应急标准创建。结合我省实际,筹建省应急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加强风险评定、风险防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处置、应急物资、调查评估等标准的起草、审查、实施和监督执行。鼓励企业、社会组织主动参与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标准制定。推动企业标准化与企业安全生产治理体系深度融合,实施高危行业安全生产企业标准“一企一策”。

(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完善事故灾害的预防控制体系。

1.加强风险评判,强化风险评估管控。

加强风险调查。以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为契机,分行业分领域分区域开展综合风险普查,摸清我省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风险底数,制定风险管控清单,建设风险数据库,编制事故灾害防治区划图,加强风险动态管理。

强化风险评估。健全规划、建设、运行等全周期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制度,强化自然灾害风险区划与各级各类规划融合,完善国土空间规划安全风险评估会商机制,定期开展重点场所、主要环节、关键装置的安全风险评估,确定各类风险等级,形成风险评估报告,并适时向社会公布。

严格风险管控。健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针对较大以上安全风险,制定风险管控措施、落实风险管控责任、明确应急处置手段。督促危险化学品、煤矿、非煤矿山、烟花爆竹等高危企业将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融入企业日常安全管理,引导工矿商贸等八大行业企业完善安全风险“一图、一牌、三清单”制度。

2.强化预警预报,掌握风险演变趋势。

增强风险监测能力。利用物联网、卫星遥感、视频识别、5G等技术,推动建设全覆盖的灾害事故监测感知网络,优化灾害监测站网布局,完善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升级,加强水旱、地质灾害、气象、森林火灾、地震等灾害实时监测。推进完善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重点行业领域风险监测系统建设,加强工矿商贸等八大行业重大安全风险的动态监测。

提升预警预报能力。完善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研究制定部门联动高效、信息来源可靠、研判科学精准、分级分类管理、平台资源共享、发布及时规范、动态监测跟踪、防范落实评估的大应急灾害事故预警机制,强化针对特定区域、特定人群的精准发布能力,提升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

加强风险趋势研判。加强巨灾演化机理研究,分类别构建灾害预测分析模型,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及区块链等新技术,实现对监测数据的有效整合和关联分析,科学研判事故灾害的强度、灾害等级、影响范围、发展趋势以及可能导致的次生、衍生灾害,提升巨灾预测分析研判精准度,做好应急准备。

3.强化治本攻坚,提升风险防范水平。

严格安全准入。实施市场安全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建立更加规范的工艺技术设备材料安全准入标准。健全重大项目决策安全风险评估与论证机制,严格实行城乡规划、产业发展规划、重大工程项目重大安全风险“一票否决”,强化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落实。

加强隐患排查。健全隐患排查责任体系,完善隐患分级分类排查治理标准,针对生产安全、洪涝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重点领域,开展隐患调查与评估,制定隐患排查治理清单。督促企业严格按“两个十五天”要求,实现隐患自查自改自报闭环管理。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信息系统,推动企业生产信息与政府监管部门互联互通,强化各类事故隐患综合分析。企业安全生产费用中要单独列支企业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经费。

落实专项整治。持续开展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扎实推进三年专项整治,督促企业配备高素质的安全管理人员,大力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严格现场安全管理、加大安全投入。结合推进供给侧改革,推动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依法依规关停退出。督促企业淘汰落后技术、工艺、材料和设备,大力推广新技术新装备,持续推进“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管控”科技强安专项行动,开展绿色智能安全生产专项行动,推行智能化工程、数字化车间试点。

实行综合治理。推进自然灾害高风险地区居民搬迁避让;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提高保护适应自然的能力;加强减灾示范单位创建,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继续实施高风险地区农村危旧房改造和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提升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加快江河控制性工程建设,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面推进堤防和蓄滞洪区建设,加强重大工程和设施安全风险防控,提升极端自然灾害条件下抗损毁和快速恢复能力;在地级以上城市和人口密度较大的县(市、区)建设综合性应急避难场所和示范性应急避难场所,开展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情况调查,形成全省应急避难场所数据库。

(三)加强应急力量建设,打造快速处置的应急救援体系。

1.壮大应急救援队伍。

推进综合消防救援队伍建设。加强消防救援保障体系建设,健全指挥机制,优化力量布局,形成“灾种全面覆盖、力量全域辐射、优势互相补充”的综合救援力量体系;统筹推进森林消防驻赣大队能力建设,提升救援能力的覆盖面,按照“一主两辅”职能定位配备配套相关救援装备及车辆,提高森林灭火和综合救援能力,规划建设好综合训练基地。

加强专业救援队伍建设。强化地方政府和企业所属各类专业救援力量建设,组建一定规模的“全灾种”救援队伍和机动救援队伍。立足“一专多能”定位,推动专业森林消防队伍由森林扑火向综合性应急救援转型升级。依托大中型危化、矿山、冶金等企业,合理布点、优化结构、加大投入,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体系。统筹利用社会资源,完善基础设施网络,优化力量布局,形成覆盖全省、辐射周边的应急救援能力。根据本区域灾害特点,建立健全建强本级防汛抗旱、地质和地震灾害、工程抢险、电力保障、通信保障、道路抢修、水上搜救等专业应急队伍。

加强航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以航空应急救援体系试点省建设为牵引,加强基础设施、训练设施、救援装备建设,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实现航空应急救援全省覆盖。建立航空应急救援指挥协调机制,建设具有我省特色的航空应急救援指挥调度中心,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响应速度和处置能力。与军航、民航航空油料部门建立野外燃油供应保障机制,确保应急救援飞机野外油料供应。加强航空应急救援物资储备仓库、现有驻防站建设,研究组建一支航空应急救援特勤队。

图1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救援布局示意图

发展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制定出台社会应急力量发展指导意见、培育发展规划、配套政策和具体措施,建立健全政府扶持、业务指导、应急调动、考核评估、激励奖补等制度规范,促进综合救援队伍、专业救援队伍和社会应急力量联演联训、业务交流,推动社会应急力量发展壮大。提升应急志愿服务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健全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参与应急服务的工作机制,引导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有序参与应急服务。推动乡镇、村(社区)、企业建设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配备相应的应急救援器材及装备。组织动员村(社区)党员、干部、群众参加基层应急队伍,发挥其在公共安全信息报告、先期处置、自救互救、人员转移安置等方面的作用。

2.提升应急救援技能。

建设应急救援实训基地。建设“1+5”(靖安机场、九江、上饶、宜春、赣州、吉安)应急救援基地,推动出台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基础设施建设标准,重点支持地方专业森林消防队伍及抗洪抢险、矿山、危化等专业救援队伍营房标准化建设。加强危化品和矿山事故救援、地震灾害救援、防汛抗旱、工程抢险等综合性实训基地建设,完善队伍训练设施,搭建各类救援力量同训共练平台。加强与军队、社会训练场所合作,满足各级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培训需要。

加强应急救援培训演练。结合各类应急救援队伍特点,加强日常训练、应急演练、技能比武、技术交流等。加强军地抢险救灾领域深度融合,深入开展武警、军队非战争行动力量与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各类专业救援队伍和社会救援力量的联调联战联训,全面提升应急救援队伍的协同能力和应急处置水平。

3.加强应急预案管理。

完善预案管理制度。制订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完善省、市、县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应急预案数据库管理系统,强化各类各层级应急预案的备案管理和衔接融通,增强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系统性。

加快预案修订完善。编制修订省级和地方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相关专项预案,健全完善重要目标、重大危险源、重大活动、重要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加快构建覆盖全区域、全灾种、全行业、全层级、全过程的应急预案体系。

加强预案演练评估。指导推动各地各有关部门按要求、有组织、有计划开展实战演练、桌面推演和常态化演练,提升应急意识和应急处置、指挥、避险、逃灾、自救、互救能力,注重应急演练分析研判、总结评估。推进应急预案演练向实战化、常态化转变,提升应急演练质量和实效。

4.加强灾后恢复重建。

完善灾情管理体系。推动制定灾情管理制度办法等,健全“省—市—县—乡—村”五级灾情管理体系,优化完善灾情统计范围、指标和报送方法、程序,规范灾害信息员待遇保障,动态调整补助标准。

健全灾害救助机制。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财力状况相匹配的自然灾害救助标准调整机制。合理划分省级和市县政府救助事权和支出责任。健全受灾群众过渡性安置和救助机制等。

规范灾后恢复重建。科学开展灾害损失等评估,为高质量制定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提供灾害数据支撑。健全各级政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灾后恢复重建机制。完善灾后恢复重建配套政策,根据财力状况动态调整蓄滞洪区灾后恢复重建补助标准等。

(四)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建立创新驱动的综合支撑体系。

1.加强科技创新支撑。

优化整合科技资源。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技术优势,建成若干灾害防治、应急管理及事故预防科研中心、重点实验室。大力推进省应急管理综合保障基地暨安全生产事故防范工程科技研发中心、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与管控中心建设,加快推动设立博士后工作站。


加强科技项目研发。建立应急管理科技项目申报机制,搭建应急管理领域科研项目管理平台,健全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参与的科技研发体系,加强灾害事故基础研究,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攻关,加快主动预防型安全技术等研究,加大自然灾害防治和安全风险防范大型先进适用装备研发力度,推动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把发挥政府推进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的保障作用和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制度,健全安全工艺、技术、装备推广应用的市场激励和政府补助机制。

2.突出信息技术支撑。

推广安全科技运用。推进安全生产信息化管控,在高危行业领域全面建设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实现视频监测、实时预警、智能化管控。推动具有较大危险的危化品企业、烟花爆竹企业、矿山实现全域覆盖,重点工贸企业加快联网监控。

加强通信网络建设。推进省、市、县三级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强感知网络和通信网络建设,大力推进应急指挥平台和综合应用平台建设,采用5G、专业数字集群等新技术,综合宽窄带无线通信、卫星通信、无人机、单兵装备等手段,建成天地一体、全域覆盖、全程贯通、韧性抗毁的应急通信网络,重点强化灾害事故现场指挥调度的通信保障。

推动智慧应急应用。按照“构建一个大数据中心、提升五大能力”,推动“智慧应急”建设,打造具有江西特色的“一朵云、一张图、两张网”,结合“互联网+监管”“互联网+执法”等,完善监测预警、救援实战、辅助指挥决策、监管执法和社会动员等功能应用。

3.培育应急产业支撑。

优化应急产业结构。深化应急产业供给侧改革,推动应急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推动应急产品轻量化、智能化、高机动性、可组合化发展。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加快发展应急服务业等。

推动应急产业集聚。落实应急产业发展扶持政策,鼓励有条件地区发展各具特色的应急产业集聚区、安全产业示范园,打造区域性创新中心和成果转化中心,推动建成赣粤边际应急产业园,支持推动南昌、景德镇等地航空产业发展,带动辐射周边地区航空应急救援研发制造产业发展。

支持应急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作用,完善应急产品和应急服务体系,培育应急产品和服务消费需求,支持应急产业企业发展,推广应用适用于家庭单元和个人的成套应急用品,将基本应急防护用品纳入劳动保护用品范围。

4.强化应急人才支撑。

加强应急学科建设。密切与有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合作,加强应急管理学科建设,鼓励高等院校开设应急管理相关专业,以民办公助、联合挂牌等形式,推动建设应急管理院校,加大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力度。

培育领军创新人才。完善应急科研人才评价体系,大力培养应急管理科技领军人才和技术带头人。加强应急管理智库建设,组建省应急管理学会和专家资源库,设立专家委员会及相关行业专家组。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人才招录、引进、培养机制,探索推行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安全监管人员与企业人员双向挂职交流机制,提高专业人才比例和职业素养。全面开展应急管理干部教育培训,提升应急管理能力水平。

(五)推行共建共治共享,健全事业发展的基础保障体系。

1.提高基层应急保障能力。

加强应急文化建设。开展全方位、常态化的应急教育,将应急管理教育培训持续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培训和精神文明建设体系。加强各级应急管理宣传教育机构建设,开展应急宣传教育、安全文化建设等工作,提升应急宣传的专业化水平。推进公共安全宣传教育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等,重点推进公众现场应急处置和技能培训,提升公众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加强应急科普场馆建设。整合人防、地震等资源,依托现有大数据、云计算和VR等先进技术,建设网上科普平台和虚拟体验馆,建立健全全省应急广播体系。建立应急知识科普库,组织开展应急知识和应急技能培训。支持企业、社会组织等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安全体验教育基地。

加强基层防控力量建设。建立健全各级干部“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网格”工作机制,推动防控力量向社区下沉、向村居延伸。加强基层应急值守力量建设,切实提高全省各级应急值守人员的值班值守基础能力、信息调度研判能力、信息报送能力、综合指挥协调能力、舆情应对能力。

推进基层示范创建。持续推动安全发展示范城市、综合防灾减灾示范单位创建等活动,全面推行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社区居民在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事故灾害早期处置、群众转移避险安置、灾害恢复重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2.提升社会服务保障水平。

健全信用奖惩机制。在应急物资采购、紧急征用、志愿捐助等方面建立诚信制度和信用记录,依法实施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依法实行企业安全生产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制度、建立企业安全生产信用修复机制。

完善风险分担机制。探索多渠道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强化保险机构灾害事故预防和灾后补偿服务。加快推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推动第三方机构加强企业安全管理服务。全面推行农房保险、农业灾害保险,加强应急救援人员人身安全保险等。

发展社会中介服务。完善市场化应急服务能力,鼓励地方政府和企业购买应急服务,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检测认证机构市场化改革,制定社会资源应急征用补偿办法等。

3.提高应急物资保障水平。

加强应急物资体系建设。坚持政府主导,加强发展改革、财政、住房城乡建设、应急等部门联动,加快事故灾害应急装备体系建设,完成省级及行业部门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任务,推动出台扶持政策,指导各地积极开展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在重点地区设立应急关键装备库,在省、市、县统一配备标准化技术装备,建立成系统、成规模的技术装备网络。

拓宽应急物资来源渠道。完善公共安全应急物资筹措与征用体系,优化整合各类社会应急资源,合理利用相关生产企业和大型商超的应急装备物资储备能力,建立应急装备物资协议储备机制。协调相关部门运用财政补贴、优惠贷款等市场调控手段,扶持应急装备物资生产企业发展,提高应急装备物资生产能力,形成实物储备、协议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的多元化储备体系。

增强应急物资管理水平。加快构建政府、企业、第三方等多方联动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立多部门参与应急装备物资保障联席会议制度和跨区域应急装备物资联储共享制度,加快构建高效畅通的应急物资保障和调运管理机制,完善“省—市—县”纵向衔接、横向支撑的三级应急物资体系。根据区域特点、产业布局、自然地理条件、人口数量、交通运输等情况,结合各地区实际,把应急物资储备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全面加强应急通信、广播设施、救灾专用车辆、通信指挥车、运兵车、救援专业机械等技术装备设备配备和抢险、救灾物资储备。

提升应急物资调运效能。强化交通运输、公安交管、粮食储备、铁路和民航等部门(企业)的沟通协调,建立健全应急装备物资调运机制,建立应急物资数据库,加强应急物资生产、采购、储备、供应各环节的有效衔接,对应急装备物资运输实行减免通行费、开辟绿色通道等措施,确保应急需要时,应急物资备得有、找得到、调得快、用得上。

四、重点工程

(一)应急指挥管理能力提升工程。

1.省应急指挥中心项目。建设应急指挥平台、值班保障用房、公用配套设施等功能一体化的省应急指挥中心大楼。

2.市县应急指挥中心项目。推进市、县(区)加快包含应急指挥平台、值班保障用房、公用配套设施等内容的应急指挥中心建设。

3.应急管理“互联网+监管”平台项目。升级改造省安全生产监管信息系统,对接应急部“互联网+执法”系统和省政府“双随机、一公开”系统,提升监管执法精准化、智能化水平。建设江西省应急管理厅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全省一体化的应急管理即时通讯平台。

4.综合行政执法能力建设项目。按照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保障要求,为全省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配备执法服装、装备和用车等。

5.应急指挥视频会商系统项目。在应急指挥信息网建设一套上下统一的高清视频会商系统,实现省、市、县的互通互联,达到可视指挥、语音指挥等功能。

6.应急指挥通信能力提升项目。建设公专互补、宽窄融合、固移结合的以数字对讲机和车载台为主的370MHz窄带无线通信网,以天通卫星电话和便携卫星站为主的卫星通信网,以无人机和移动单兵为主的灾害事故现场监控侦查系统,具有综合通信指挥功能的机动通信指挥车和具有双向视频对话功能的便携指挥调度系统。

(二)风险防控能力提升工程。

1.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项目。按照国家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统一部署,全面做好我省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建立分类型、分区域的全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编制综合风险区划图和灾害综合防灾区划图。

2.应急管理大数据中心建设项目。升级完善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建设集云计算、大数据、高性能计算、智能计算于一体的高容量、多智慧的应急管理大数据中心,汇聚安全生产风险隐患、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城市和农业农村感知、政务服务、精准执法、灾害损失、网络舆情等数据,完成数据的精细时空化建库。运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打造标签魔方、企业全息档案、应急知识图谱和事理图谱,建设应急管理算法模型工厂,为业务应用和专题建设提供统一、精确、快速的算法服务,支撑监测预警、灾害事故分析、指挥救援队伍和物资调配、指挥救援路径规划等业务场景应用。

3.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项目。按照“集约化、标准化、开放性、先进性、安全性”原则,借助电子政务云、气象云等先进技术手段,打造与国家配套、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全省的智慧型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整合各部门预警接收传播设施、基层信息员队伍,发挥广播、电视、微博、微信等融媒体传播渠道的组合优势,因地制宜建设应急广播、卫星电话等,推进传播资源在一个系统对接、预警信息在一个系统汇集,努力实现预警信息到村到户到人。

4.安全风险防范项目。升级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安全生产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矿山、重点化工园区、工业集中区等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建设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实现气象、水旱、地灾、森林火灾、地震以及多灾种、灾害链等灾害风险信息的采集存储和共享交换;打造集监测预警、分析研判、辅助决策、灾害评估、仿真推演、信息发布为一体的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城乡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公共信息平台,联通“雪亮工程”“天网工程”等监测网络,汇聚消防安全、交通运输、城市生命线、大型综合体等城市风险感知数据,并推动向农村延伸,提升工业园区、农村和边远区域的安全风险监测预警能力。

5.城乡综合减灾示范工程。开展全国和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示范乡镇、示范县创建工作,开展防汛抗旱、抗震减灾、地质灾害治理、森林防火等重要减灾工程建设等。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200个、省级示范社区400个、示范乡镇(街道)75个、示范县(市、区)10个。

6.防灾避险转移安置信息化系统建设项目。以兴国、大余、瑞昌3个县(市)为试点,推动全省多灾种灾害风险和群众转移避险安置信息化系统建设。

(三)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

1.省直属救援队伍能力提升项目。依托靖安机场,组建一支以航空救援任务为主、兼顾多灾种应急救援任务的航空救援特勤队,并按规定保障队伍的装备和训练。

2.专业森林消防队伍能力建设项目。立足“一专多能”定位,加强专业森林消防队正规化建设,加强装备建设,推进专业队营房、训练场、物资储备库、野外实训基地建设,提升扑火作战和综合应急救援能力。

3.航空救援能力提升项目。按照A类通用机场标准对靖安机场进行升级配套、延长跑道、新增机坪及配套联络道、机库、行政航空用房及培训楼、助航灯光工程、消防工程、供油工程、特种车辆采购及其相关配套工程。建设3个驻防站。

(四)科技支撑能力提升工程。

1.省应急管理综合保障基地项目。加快省应急管理综合保障“一个基地、两个中心”建设,着力推动省应急管理综合保障基地和省安全生产事故防范科技研发中心、风险监测预警与管控中心建设。

2.防灾减灾科普宣教基地项目。推动建设省自然灾害防治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充分发挥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救护(瑞金)体验中心作用,积极推动有条件的市、县(区)建设一批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

3.应急管理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项目。依托昌飞公司建设航空应急救援国家重点实验室,补充完善一批实验设备,加强成果转化,配套建设应急救援队伍和装备制造;在应急管理科技创新领域优先建设一批省重点实验室、省科技创新中心等省级科技创新平台。

4.应急产业发展示范工业园建设项目。开展江西省发展应急产业支撑平安江西建设科技创新战略研究,支持赣粤边际(定南)应急产业发展示范工业园建设。

(五)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工程。

根据灾害风险分布特点和应急物资储备库布局短板,优化应急物资储备库地点分布,科学评估、合理布局,推动构建“省—市—县”三级应急物资储备体系。

1.省级库建设项目。综合考虑省级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和实际工作需要,重点推动建设一个省级综合应急(航空救援)装备物资储备库项目和两个应急物资专业储备库(省消防救援物资储备库、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其中,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实施提升工程。

2.市级库建设项目。依托“十三五”期间中央财政已支持的景德镇、萍乡、鹰潭、赣州、宜春、上饶、吉安、抚州等市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扩容建设市级综合应急物资储备库,并在九江、宜春、上饶、赣州、吉安等市级综合应急物资储备库设置省级综合应急物资代储点,承担我省东西南北中省级区域应急物资储备任务。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和财政情况,鼓励南昌、九江、新余3个设区市,合理规划建设市级综合应急物资储备库。

3.县级库建设项目。鼓励人口较多、面积较大、区位优势突出的县(市、区),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和财政情况,合理规划建设县级综合应急物资储备库。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充分认识“十四五”应急管理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面加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大力支持应急管理事业,切实把应急管理事业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推进,及时研究和解决应急管理发展改革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地、各部门要依法履职、责任到岗、落实到人,调动各方力量,强力推动规划落实。

(二)制定实施计划。建立横纵相连的规划实施推进机制,明确有关部门在规划推进工作中的任务分工。各级应急管理部门要加强规划工作的统筹协调和指导,发展改革、财政等综合部门要制定有利于应急管理的财税、产业、价格和投资政策,科技部门要加强对应急管理关键技术的研发与示范支持,工业部门要加大企业安全技术改造力度,行业安全监管部门要切实承担好规划赋予的重点任务。

(三)加强资金保障。完善应急管理资金投入机制,按照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原则,根据财力实际对应急体系建设予以必要、合理、适度保障。同时要拓宽筹资渠道,建立健全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合理合规投入,确保规划各项任务落实。

(四)强化队伍建设。加强应急管理队伍建设,建立良好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流动和评价机制,培养高水平应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科技研发人才队伍,为事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证。加强交流合作,构建开放、竞争、包容、合作的智力支撑环境。

(五)定期开展评估考核。加强对规划实施进展情况的跟踪分析。在2023年和2025年终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考核评估。考核评估结果向当地政府和上级应急部门报告,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并作为对市县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

食品伙伴网提供标准法规解读、舆情监控、合规咨询、申报注册等服务。
电询:0535-2129301
QQ:2891238009
食品标法圈
实时把握食品标法动态
请扫码关注食品标法圈

声明:

① 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食品伙伴网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食品伙伴网”。
② 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食品伙伴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邮箱:law#foodmate.net(发邮件时请将#换成@) QQ:139307733

 
 
[ 政策法规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关闭窗口 ]

 

 
 
按分类浏览
国家法规 (11839) 国外法规 (3603)
地方法规 (41820) 法规动态 (12)
法规解读 (2903) 其他法规 (536)
推荐地方法规
点击排行
按国家或地区浏览

法规中心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信息服务

Processed in 0.084 second(s), 10 queries, Memory 4.85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