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州)农牧(农业、农林)局(委):
为促进小麦生产发展,确保口粮绝对安全,农业部近期召开了黄淮海地区小麦生产发展座谈会,余欣荣副部长到会作了重要讲话,为了贯彻落实好这次会议精神,切实抓好我省小麦生产,确保全省口粮绝对安全,现作如下通知:
一、充分认识抓好我省小麦生产的重要性
我省属北方冬春麦混种区,小麦是第二大粮食作物,也是群众的主要口粮,在全省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种植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马铃薯、玉米等特色优势作物,南部条锈病核心越夏区减少小麦面积,河西和沿黄灌溉区逐年扩大经济作物面积,再加上小麦种植效益较低,全省小麦种植面积持续下降,小麦播种面积已由1985年的2229.8万亩下降到2014年的1184.6万亩,29年内下降了1045.2万亩,导致省内小麦产不足需,每年全省小麦需求量约450万吨,而生产量仅250万吨左右,每年小麦缺口近200万吨,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中央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审时度势提出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国人的饭碗要装中国粮,要依靠自己保口粮,集中国内资源保重点,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小麦是我省重要的口粮品种,必须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好。要着眼全局,充分认识发展小麦生产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发展小麦生产对保障口粮绝对安全的重要性,确保小麦生产面积稳定。
二、深入分析小麦生产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省气候类型复杂、生态类型多样,小麦种植区域广泛,四季都有小麦生长,气象灾害频发、季节性干旱常驻,区域发展不平衡,单产水平总体较低。我省以旱地小麦为主,旱地小麦种植约占总面积70%以上,其中冬小麦90%以上分布在旱地。全省水浇地小麦面积仅有300多万亩。
当前,我省小麦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产量低、种植效益低。由于干旱少雨,产量低而不稳,旱地小麦常年平均亩产仅160公斤左右,明显低于全国水平,种植效益低而不稳。二是播量过大。不仅造成种子浪费,而且田间病虫发生重,后期容易出现脱肥、倒伏。三是统供率较低。农民自购或自留种,品种多乱杂的问题突出,一些地方的麦田出现“三层楼”的现象。这些问题,影响了小麦单产水平的提高。在面积不能增加的情况下,提高单产仍然是我省小麦生产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改进栽培技术,使用良种,提高小麦单产是确保我省口粮安全的重要途径。
三、切实抓好小麦生产重点措施落实
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小麦生产发展的总体思路是,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改善品质、提高效益,促进小麦生产稳定发展。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着力稳定播种面积。各地要加强政策宣传和信息引导,安排好种植结构,因地制宜稳定小麦种植面积。特别是陇东地区要稳定冬小麦优势面积,河西和沿黄地区要稳定水地春小麦面积。
(二)着力推进科技创新。一是推进种业科技创新。要结合实施种子工程,加快选育一批耐寒、抗旱、抗病的新品种,还要对现有的一些主推品种开展提纯复壮。每个高产创建万亩片建立200亩种子繁育田。二是推进技术集成创新。要结合小麦高产创建和粮食增产模式攻关,集成一批区域性、标准化的高产高效技术模式,特别要推广一膜两用、全膜覆土穴播、宽幅精播等抗旱节水技术、为小麦的持续稳定增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着力推进防灾减灾。一是精细整地。重点是开展深松整地,打破犁底层,改善耕层结构,做到保墒抗旱防冻。二是适量播种。要考虑品种、区域、播期等因素,把握好播量。要加强农机手培训,规范操作,做到适量播种。三是病虫防控。小麦的病虫害主要是蚜虫、条锈病等,要及时防控。天水陇南条锈病的菌源区要实施关口前移,推行药剂拌种,压低菌源基数。四是“一喷三防”。小麦生长发育后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期,易受干热风、病虫害、倒伏、早衰等影响。实践证明,有效的措施就是开展“一喷三防”。这项技术有政策支持,关键是落实到位。
(四)着力推进规模经营。一是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合作经营、土地托管、专业化服务等多种形式,推广统种统收,规模化种植。二是加快构建新型经营服务体系。既要发挥农技推广队伍的主体作用,又要培育以农机作业为主的专业化服务组织,开展机耕、机播、机防、机收等作业,提高小麦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
甘肃省农牧厅
2014年10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