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 地方法规 »晋中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大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市政发〔2011〕25号)

晋中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大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市政发〔2011〕25号)

扫描二维码 分享好友和朋友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1-05-02 21:09:56  来源:晋中市人民政府  浏览次数:2313
核心提示: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晋中要成为全省“四化”率先发展区的要求,将晋中建设成为全省的现代农业大市,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发布单位
晋中市人民政府
晋中市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市政发〔2011〕25号
发布日期 2011-03-17 生效日期 暂无
有效性状态 废止日期 暂无
备注 暂无
  各县(区、市)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晋中要成为全省“四化”率先发展区的要求,将晋中建设成为全省的现代农业大市,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   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深化农村改革,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转型跨越。抢抓太原晋中同城化机遇,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围绕“一个目标”,推进“三个转型”,实施“六大工程”,建设“三大基地”。即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大市的战略目标,大力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农村向城镇转型、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型;倾力实施粮食优质化、蔬菜设施化、养殖工厂化、林果集约化、加工品牌化、生态产业化六大工程;建设全省最大、全国精品的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华北一流、全国知名的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生态优美、林果飘香的省城居民观光休闲后花园。
 
  到2015年,全市农业生产总值达到220亿元,年均增长1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6%,每年提高3个百分点;城镇化率达到55%,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20万人,农业从业人员占全部农村劳动力的比重降到30%以下;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0元,年均增长15%;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参保率分别达到98%和85%以上。主要农产品产值实现翻番跨越;农民生活水平有明显提高,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
 
  二、   重点工作
 
  (一)实施六大工程,做强现代农业支柱产业
 
  坚持“服务城市,提升农业,富裕农民”的目标取向,紧密结合太原都市圈市场需求,立足晋中产业优势,加快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科学布局,合力推进,做大做强六大支柱产业,走出具有晋中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
 
  ——实施粮食优质化工程,建设100个万亩粮食丰产方。以玉米和优质杂粮为重点,以108、208、207、307国道为轴线,抓好100个玉米、小麦、谷子丰产方建设,大力推广以良种良法、节本增效、优质高效为主要内容的标准化技术规程,建设东部丘陵山区饲用玉米和特色杂粮、平川淀粉玉米和酿造高粱优质专用粮主产区。到2015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400万亩,其中专用粮基地占到全市粮食作物面积的80%以上,粮食总产量达到140万吨以上,农民增加人均纯收入150元左右。
 
  ——实施蔬菜设施化工程,建设50万亩设施蔬菜。认真落实全省“百万棚行动计划”,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突出日光温室、大中小拱棚及防虫网棚设施建设,以108国道为轴线,建设10个万亩设施蔬菜标准园区、100个千亩设施蔬菜标准园区和1000个百亩设施蔬菜小区,打造榆次、太谷两个10万亩设施蔬菜基地,提高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程度。到2015年,在全市形成50万亩设施蔬菜和100万亩露地菜的生产规模,总产达到700万吨,实现产值翻番,为农民增加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上,成为全省最大、全国精品的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和省城居民放心的菜园子。
 
  ——实施养殖工厂化工程,建设100个工厂化养殖企业。大力发展规模健康养殖,重点推进“百企千场”建设,以太谷生猪养殖、平遥蛋鸡养殖、祁县与和顺肉牛养殖、榆次奶牛养殖、寿阳和左权肉羊养殖等省级基地县建设为示范,打造100个工厂化规模养殖企业、1000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初步形成规模化养殖、工厂化管理、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生态化园区的现代畜牧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和组织方式。到2015年,全市畜禽养殖总量达到1亿头(只),肉蛋奶总产量达到100万吨,实现产量和产值双翻番,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1400元,成为华北一流、全国知名的畜产品基地。
 
  ——实施林果集约化工程,改造提升300万亩干鲜果经济林。围绕建设精品特色干鲜果基地目标,坚持发展和改造提升并重,以出口精品酥梨、中熟特色苹果为主建设高效特色水果基地100万
 
  亩,以红枣、核桃为主改造100万亩、新发展100万亩干果经济林,建成东部山区百公里干果经济林带和晋中盆地东部百公里干鲜果经济林带。瞄准城市消费多样化、高端化需求,大力发展苗木、花卉产业,为农民增收开辟新渠道。到2015年,干鲜果总产量达到175万吨,产量和产值实现翻番,林果、苗木产业为农民增加人均纯收入800元,成为全省的特色干鲜果基地。
 
  ——实施加工品牌化工程,打造农产品加工航母。围绕农产品加工“513”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加大开放引进力度,采取外引内联、贷款担保和贴息、项目补助、投资参股等多种形式,引导龙头企业通过技术改造、资源重组、资本聚集、品牌整合等途径做大做强,打造平遥龙海、冠云牛肉等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份额大、辐射带动力强的骨干龙头企业。不断完善品牌创建激励机制,鼓励争创名优品牌,加大品牌宣传与推介力度,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企业效益。到2015年,全市培育省级以上龙头企业25个,新增国家级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5个以上,全市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13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0%以上,辐射带动农户20万户,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600元以上,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实施生态产业化工程,培育壮大休闲观光产业。充分发挥太原都市圈核心区优势,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理念,突出“双百公里林果带、千里生态循环圈”重点,大力推进林业生态市建设,构建林业生态屏障和农民增收“绿色银行”。到201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5%以上,林木绿化率达到35%以上。树立生态产业化理念,拓展农业功能,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下山、老板上山开发生态庄园经济。突出科普和体验功能,建设一批农科教实践基地;突出生态、休闲、观光功能,以生态游、农家乐为主线,建设观光休闲度假生态庄园;突出参与、趣味、度假功能,充分发挥大中型水库优势,建设滨水观光度假区;突出传统文化教育功能,开发一批特色村镇,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到2015年,全市发展200个生态观光园,形成50个精品观光园区,林业和生态观光农业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300元以上,成为太原都市圈的休闲后花园。
 
  (二)创新农业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适应新形势要求,从晋中实际出发,以创新农业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为切入口,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提高农业的集约化、组织化程度,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促进农村土地规范流转,加快发展规模经营。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和服务,制定出台加快土地流转的配套政策,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服务站,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大户、企业进入农业生产领域,通过流转土地,发展各种规模经济,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带动农民增收。到2015年,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200万亩。
 
  ——规范农业合作组织发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培育多种形式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和鼓励农村能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技术部门充分发挥资金、技术、信息、管理等方面优势,发起或参与兴办各种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采取多种形式,引导、组织农民参与和建立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深入开展服务成员好、利益分配好、管理民主好、经济效益好、示范带动好的“五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创建活动,从组织形式、内部管理、经营机制、利益分配等方面规范提升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凝聚力。发展富民合作、劳务合作、资金互助合作等新型合作组织。到2015年,全市各类合作经济组织达到8000个,入社农户达到20万户,占农户总数的40%。
 
  ——突出“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坚持把“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作为提升主导产业的切入点,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围绕主导产业、优势产品,制定“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规划。以专业村、专业乡为基础,以六大优势产业为主体,通过规划引领,进行集中连片开发、链条式延伸、组织化生产,形成主业突出、布局优化、规模集中的产业板块,培育县域特色主导产业,构建“一县一业”的发展格局。到2015年,全市近40%的行政村成为“一村一品”专业村,使其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载体和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发挥项目抓手作用,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项目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也是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和建设要素的主要载体。以工业化的模式指导农业生产,树立“农业项目化”理念,围绕重点产业发展、基础配套、园区建设,夯实项目基础,做好项目储备,选好项目主体,创新项目组织、建设机制,强化项目建设与管理,提高项目质量。进一步整合项目资源,集中投向优势产业、重点园区、潜力企业,打造精品亮点,带动现代农业发展。
 
  ——打造现代农业示范样板,引领现代农业大市建设。加快推进山西晋中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以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化体系为目标,强化科技支撑,创新体制机制,把山西晋中现代农业示范区建成全省新型农业产业培育的样板区,农业科技成果与现代农业装备应用的展示区,新型农民的培训基地。扶持太谷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县建设,加强产业培育、物资装备、园区建设、技术支撑、机制创新,打造全国以现代农业经济为主体发展县域经济的示范县。支持榆次区发挥太原都市圈核心区优势,高标准推进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项目建设和全国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县创建,打造全国一流的现代农业经济示范区,引领全市现代农业大市发展。
 
  ——实施大户带动,吸引产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产业资本进入农业,不仅为发展现代农业注入了力量,更重要的是带去了产业链模式;不仅为传统农业转变发展方式找到力量源泉,也为当下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一条新途径。要制定具有针对性、操作性的扶持政策,在土地流转、项目安排、基础配套、资金信贷等方面给予全面倾斜扶持,吸引更多的社会产业资本投入现代农业建设,培育规模大户,带动农民致富和现代农业发展。
 
  (三)加强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为现代农业提供有效支撑
 
  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加快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全市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高标准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强化水利的基础地位。以实现水利管网化为方向,加快推进寿阳松塔、左权泽城等12个骨干水源工程建设,新建东山调水、引黄南干榆次供水等调水工程,完成现有36座病险水库除险防渗加固任务,实施潇河、祁县昌源河等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配套,加强平遥、祁县、左权三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推进水利管网向农业示范园区、设施农业集中连片区布局,大力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到2015年,全市新增和改善高效节水面积50万亩,达到160万亩。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实施中低产田改造、沃土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复垦和水保工程治理项目。到2015年,全市改造中低产田100万亩,新增高标准农田50万亩,达到150万亩。
 
  ——提升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农业现代化首先要装备机械化。以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薯类、杂粮作物、草食畜和园艺生产机械化水平为重点, 实施现代农机装备提升工程;以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社为龙头,以大型复式和低耗耐用机械为重点优化农机结构;以农机托管作业新型机制为重点,建立健全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到2015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35万千瓦,主要粮食作物、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机械化综合水平分别达到76%、70%和85%。
 
  ——完善科技和人才支撑体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农民为主体,搞好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以良种为龙头、标准化生产技术为统领,以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特色精品生产为重点,建立完善农业标准化技术规程体系,推广规范化、模式化先进适用农业科技,加快新科技、新技术转化应用,支撑现代农业大市建设。广泛开展与山西农大、晋中职业技术学院等科研院校合作,建立科技研发中心,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培育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骨干和专业人才队伍;以12种优势农产品的繁育和市场服务为重点,构建完善的农作物、畜禽良种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市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综合执法、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立健全乡级农技区域中心站、畜牧兽医站、植保专业防治队,强化基层现代农业科技服务功能;提升气象灾害的动态监测、精细预警能力,建设完善气象灾害预警预报等公共气象信息发布传播网络和森林防火预警系统,提高农业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健全市场流通信息体系。建立健全以晋中农产品物流中心为龙头,以县级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为龙身,以产地专业市场为龙尾的市场体系,发展连锁配送、专卖直销等现代流通业态,培育农产品经纪人,积极开拓国内外销地市场。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建设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平台和网络,促进农产品流通。强化以供销社为主体、以农业生产资料配送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商业服务网络,形成农村流通双向化体系。到2015年,实现日用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商品配送中心覆盖到县、连锁超市,覆盖到乡(镇)、新农村便民店,农业信息服务覆盖到全部行政村。创新农村金融体系,大力发展村镇银行,探索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办法,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激活农村金融市场,为现代农业大市建设提供融资服务。
 
  (四)加快移民并村和集镇建设,推进农村城镇化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城镇化的加速发展期,全国城镇化率将快速提升,农村城镇化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农村人口将大量转移。要主动适应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趋势,加大移民扶持和集镇建设力度,积极引导农民有序向城镇转移,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按照中心城市、县城、集镇、新农村“四位一体”总框架的思路,把城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规划城乡各种要素和资源,建立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管理新体制。统一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明确分区功能定位,统一规划区域内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的产业布局、教育卫生、供水供电、垃圾处理、污染治理、公共交通、邮电通信等体系,实现城乡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张网,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提升村镇建设水平。按照“大县城、小城镇、中心村”三个层面的梯次布局,通过集中财力、物力,做大县城规模;根据城镇体系规划,按照集镇产业特点,分类推进集镇建设,提高城镇承载能力,形成集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洼地”和吸纳农村人口的中心。到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5%以上,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坚持规划、建设和管理“一盘棋”,以集镇和中心村为重点,统筹建设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
 
  ——加快推进移民并村。抓住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坚持把移民并村与城镇建设、土地综合利用相结合,进一步完善移民规划,制定出台具体的扶持配套政策,采取工程移民、扶贫移民和并村移民等多种形式,加快移民步伐。积极创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方式,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社会保障和宅基地使用权置换城镇住房保障的“双置换”改革,盘活农村土地资源,用政策调动农民向城镇、中心村转移。到2015年,全市基本消除百人以下自然村,完成移民10万人。
 
  ——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和管理。继续推进城乡卫生环境清洁工程,巩固治理成果,建立长效机制,落实经费和队伍,注重日常管理,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形成道路干净、河渠畅通、村居整齐、院落清洁、圈厕卫生的良好局面。加强村庄自然生态功能建设,推进村庄、庭院、道路绿化、美化,建设生态宜居村庄。到2015年,全市中心村全部实现园林化目标。
 
  (五)加强培训转移,扩大就业和保障,推进传统农民新型化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要树立“三农”统筹理念,主动顺应形势,引导和鼓励农民流动,推进农民转移,提高农民素质,降低城市门槛,融入城市生活,促进社会和谐。
 
  ——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围绕培育市场、文化、技能型新型农民,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和师资配备等方面向农村倾斜;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采取灵活学制和教学方式,积极推进免费职业教育,使农村后备劳动力资源具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加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树立文明乡风。充分发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和培训机构的主渠道作用,大力实施农民技能培训工程,对全市农民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使受训农民每人至少掌握1—2项实用技术,每户有一名懂科技、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
 
  ——加快农民转移就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已经出台实施的关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措施,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以加大培训为先导,通过推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发展县域非农化产业,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输出转移质量等多种途径,综合运用好政府引导、市场推动、中介服务、维权保障等手段,充分调动农民个人、用人单位,行业部门的积极性,形成全方位、多渠道、大规模、高质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格局。强化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采取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信贷优惠、信息服务等帮扶政策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十二五”期间,全市新转移20万个农村劳动力。
 
  ——全面扩大社会保障。加快建立覆盖全体农民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巩固和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参合率和补贴标准,探索城乡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有效衔接办法。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条件地区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低保制度。全面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加强农村敬老院建设,力争到2015年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50%。完善农村受灾群众和特困群体救助制度。
 
  ——全力推进扶贫开发。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全面实行扶贫政策的部署和开发式扶贫的方针,紧紧围绕增加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目标,坚持扶贫模式创新和管理手段创新,突出片区扶贫开发这个重点,继续实施整村推进、扶贫移民、产业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教育扶贫、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六大扶贫工程,加大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和帮扶力度,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收入水平。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现代农业大市建设的组织体系
 
  坚持把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大市建设作为党委和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树立全局一盘棋思想,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现代农业发展政策措施,明确工作职责,分解工作任务,推动工作落实。各县(区、市)也要成立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形成党政齐抓、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合力。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切实加强对农业、农村工作的指导与服务,认真总结典型经验,抓好示范引导,共同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二)加大投入,强化现代农业大市建设的资金保障
 
  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依法保证全市各级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现代农业示范项目资金要在现有基础上逐年增加。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全面推进以县为主支农资金整合。积极发挥财政性投资的引导作用,加强信贷支农,拓宽融资渠道,继续推进农村银行组建,稳步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积极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推进县级担保机构发展壮大,不断提升信用放大能力,加大对农户、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引导工商企业和民间资本、外资投资农业,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农业投入的稳定增长,形成多元化的农业投入体系,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支持保障。
 
  (三)深化改革,激发现代农业大市建设的内在活力
 
  继续做好土地承包管理工作,全面落实承包地块、面积、合同、证书“四到户”,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范围。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继续深化和完善以明晰产权、承包到户为重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配套改革。推进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加强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建立与农业经营相适应的农村小型水利设施投资经营和管理体制。引深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农业政策性保险进程,建立政府补助和商业保险有机结合的农业灾害救助体系,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强化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综合服务平台;制定户籍制度改革政策,建立以合法固定住所和稳定就业为落户条件的户籍制度,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逐步放开小城镇户口;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削除城乡制度壁垒,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健全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保障农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四)创新机制,形成现代农业大市建设的开放格局
 
  树立开放农业的理念,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以资本、资源、项目为纽带,探索多种形式的开放开发机制,制定出台农业招商引资的具体优惠政策,强化政府公共服务与管理,构筑开放型农业的发展平台,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环境,围绕高效设施农业、生态旅游等开发建设,开展大招商、大引资活动,吸引社会资本、有识之士投资现代农业,占领新兴产业的制高点,不断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和领域,走外延拓展与内涵提高相结合的路子,推进农业市场化、国际化进程。
 
  (五)突出县级,发挥现代农业大市建设的主体作用
 
  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统筹发展,进一步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增强统筹发展能力。突出县级主体作用,树立城乡一体化、“三农”统筹理念,以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把现代农业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摆上县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以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以特色村镇建设加快县域城镇化进程,以新型农民培育提升农民素质,使城乡统筹发展成为“十二五”时期县域工作的主旋律。
 
  (六)加强考核,建立现代农业大市建设的激励机制
 
  科学的考核是推进工作落实的有效法宝。为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大市建设,做到有时间安排、有质量要求、有目标体系、有考核办法,必须建立目标责任管理体系。由市农委牵头会同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晋中调查队等有关部门,制定《晋中市现代农业大市指标体系》,根据年度任务,对各县(区、市)每年进行考核评价,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工作机制。各县(区、市)也要明确农业现代化建设考核评价牵头部门,落实相关工作责任,认真做好考核评价工作,以考核促进工作落实。
 
  二〇一一年三月十七日
 地区: 山西 
 标签: 农业 
食品伙伴网提供标准法规解读、舆情监控、合规咨询、申报注册等服务。
电询:0535-2129301
QQ:2891238009
食品标法圈
实时把握食品标法动态
请扫码关注食品标法圈

声明:

① 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食品伙伴网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食品伙伴网”。
② 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食品伙伴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邮箱:law#foodmate.net(发邮件时请将#换成@) QQ:139307733

 
 
[ 政策法规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关闭窗口 ]

 

 
 
按分类浏览
国家法规 (12129) 国外法规 (3603)
地方法规 (42100) 法规动态 (211)
法规解读 (2943) 其他法规 (345)
推荐地方法规
点击排行
按国家或地区浏览

法规中心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信息服务

Processed in 0.186 second(s), 10 queries, Memory 4.73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