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有80万亩稻田资源,是农业生产中的支柱产业。但水稻常年亩产仅在450公斤左右,比全省平均亩产(524公斤)低74公斤,比全省最高亩产(大洼县,613公斤)低163公斤。亩产低的主要原因是:我市气象条件特殊;农田环境恶化,土壤质量下降;品种丰产性不高;栽培技术平而不先;水稻生产意识淡薄等。为提升我市水稻单产,改进水稻生产的管理方式和栽培技术,推动水稻产业的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5年努力,全面提升我市水稻产量水平,在非特殊自然灾害条件下,80万亩水稻单产前2年以8%的幅度递增,后3年以4.6%的幅度递增,即2005-2009年水稻亩产分别为486公斤、525公斤、549公斤、574公斤,2010年亩产达到600公斤,总产量增加12万吨,增加收入2.4亿元(按现行价格计算),全市农业人均增收450元。
二、组织领导
成立东港市培育水稻产业新增长点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尤泽军 副市长
副组长:孙凤德 市农村经济局局长
丛中笑 市政府办副主任
孙大伟 市财政局副局长
成员单位:农村经济局、财政局、水利局、国土资源局、科技局、发展和改革局、统计局、气象局。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任由孙承彦(市农村经济局副局长)担任,办公室下设专家指导组,组成人员由办公室负责组织有关人员担任。
三、工作措施
(一)建设标准农田,提高农田质量
1、恢复原有的农田环境。各乡镇(含有关街道办事处、农场,下同)要在农业专家的指导下,对辖区内乡村道路、农田环境进行统一规划,逐年治理,加强对冷浸田改造,增施农家肥,培肥地力。
2、以村或村民组为单位建立统一的翻耕地制度,严格执行“旋二翻一”的机耕轮回;各乡镇要组建新的机耕组织,农机补贴优先补贴大马力拖拉机,明确机耕标准,确保翻耕深度18-20厘米,旋耕达10-15厘米。
3、强化中、小型河流疏通工程和三级沟配套工程建设,建造高标准条田,彻底改变只能灌不能排的恶劣环境。
(二)引进和选育优良品种,用好良种补贴资金
1、加强种子生产、经营及引种的管理。进入区域试验的品种必须注明品种来源和亲本组合。对盲目引种的农户要做好说服和科学引导工作。大力推广杂交稻,对适宜栽培的品种要适当放宽其准入限制,注重外地优良品种的引进、试验和推广。
2、农经局成立农作物优良品种推荐委员会,在做好新品种的生产性试验的基础上推荐出优良品种,并采用多种形式予以通告。对生产来源和亲本不明确的品种不予评价,对亩产达不到600公斤品种不予推荐。
3、正确、科学地用好良种补贴资金,良种范围以“农作物优良品种推荐委员会”推荐为依据,良种补贴要补给种植优良品种的农户,并实行持卡领取。
(三)推广先进技术,确保科技入户
1、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组织制定《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规程》,每年要加以修订。各乡镇要严格按《规程》开展培训,要求农民按《规程》要求操作。
2、实施“测土配方”工程。对全市稻田土壤进行区划和普查,并建立档案,定期公布,3年内形成全部“配方”,做到“以土配肥”。
3、多渠道开展培训、研讨、观摩和考察活动,广泛收集科技信息,并通过电视台、电台、东港通讯等媒体进行评价、推荐,引导农民使用先进技术,有关部门要给予大力支持。
4、做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县工作,有效地利用好专项资金,农业科技入户试点乡镇要创造条件确保科技人员指导到户,栽培技术落实到田。
(四)加速机械化进程
抓好水稻全程机械化试点县建设,逐步扩大机插机收面积,并抓好与之相配套的其他环节。要改变传统的收割习惯和方式,创造适时早收的条件,加速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
(五)增加产业经费投入,整合农技推广体系
财政局要保证本级应投入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并监督各项资金的使用;科技局要将三项科研经费重点投放水稻生产,保证各乡镇农技推广部门从事的试验和技术指导活动经费。乡镇要安排20亩农田作为农技推广试验田。人事局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实行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彻底分开的办法,进一步创新基层农业服务体系。
(六)加大涉农执法力度
1、有关行政执法部门要强化农资市场管理力度,严肃处理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农资商品和其他坑农害农行为,农村经济局要依据相关法规政策制定出符合我市特殊自然条件的优良品种标准,并实行严格的品种准入制度和上市制度。
2、国土局要实行严格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凡改变其用途的必须报经有关部门批准;环保局对污染农田的事件要及时查处并限期整改。
(七)抓好典型,以点带面
农村经济局要抓好一个乡镇,各乡镇要抓好一个试点村,试点村稻田要集中连片,面积在2000亩以上,农田建设要标准化,全部使用良种,并按《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规程》生产。农业科技入户、测土配方、农机补贴、水利工程等专项资金优先投向试点乡镇和试点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