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推进新民建设区域中心强县、进入全国百强县,和科学发展先进县的进程,根据中央、省、沈阳市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县域经济的有关要求,加快全市“一县一业”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稳步增收,结合我市实际,特制订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及优势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大力实施畜牧倍增计划,积极推进畜牧业经济区、主导产业区建设,突出抓好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畜牧业发展突飞猛进,已成为农村经济支柱产业、农民增收的强势产业。
1、畜牧业发展现状。2008年末,我市畜牧业产值38亿元,农民人均畜牧业收入实现2550元。生猪饲养量210万头,出栏130万头;家禽存栏2035万只,其中蛋鸡存栏1500万只,出栏2200万只;牛饲养量21万头,其中奶牛存栏2万头,出栏8.5万头;羊饲养量37万只,出栏21万只;肉、蛋、奶产量分别为17.3万吨、22万吨、5.5万吨。在全省十项指标县级排名中,畜牧业生产发展有七项指标名列前五名,连续两年获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生猪、奶牛、肉牛列入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蛋鸡产业已申报辽宁省“一县一品”发展规划,畜牧业生产基地规模不断扩大,畜牧业产业链条逐渐形成。
全市已建成标准化畜牧小区336个,畜牧业专业村91个,规模场(户)达到8925户,规模饲养比重达到65%;我市已有5个小区被评为省级畜牧小区。畜牧龙头企业发展到35家,有18家被评为沈阳市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六大畜牧产业经济区规划和建设步伐速度加快,公主屯蛋鸡经济区已启动,鲜蛋批发市场二期工程已竣工并投入使用,鲜蛋交易量达15万吨,成为东北最大鲜蛋交易市场。兴隆堡肉鸡、恒丰源生猪、金五台子金宝鹅业、新农村、于家窝堡肉牛主导产业区完成规划并已见雏形。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2家,实际加工能力10万吨,总产值23亿元。
于2006年4月份,我市组建了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局,并先后成立了市动物疫病预防中心、市动物防疫监督所及覆盖全市的14个区域动物防疫监督所,组建了村级防疫网络,为全市343个行政村配备了村级防疫员,对每20户开展流行病监测,健全了动物卫生监管体系。累计投入资金1500万元用于加强疫控中心、区域防疫监督所工作条件、基础设施等建设,提升防控能力。到目前重大动物疫情实现零发生目标,有效地规避了动物疫情给养殖户带来的风险,切实保障了畜牧业健康发展。
2、蛋鸡产业发展现状。我市是目前沈阳市乃至全省规模较大的蛋鸡生产基地,蛋鸡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显著提高。2008年,全市蛋鸡存栏1500万只,鲜蛋总产量22万吨。其中存栏2000只以上户数2405户,存栏890万只,占全市存栏量的59%。以公主屯、新农村、东蛇山子3个乡镇为核心的蛋鸡产业经济区辐射带动大柳屯、高台子、陶屯等14个乡镇街,50个专业村,形成了产业集聚区,区域蛋鸡存栏1200万只,其中核心区存栏800万只。蛋鸡养殖处于高盈利水平,目前鸡蛋收购价6元/公斤,按目前价格每饲养一只蛋鸡可获利17元左右。标准化生产成为我市蛋鸡生产新亮点,东蛇山子乡沈阳和利畜牧有限公司生产的“东象”牌鲜蛋通过无公害产品产地认证,该公司存栏蛋鸡10万只。我市蛋鸡产业正逐步实现“龙头企业或经销商+合作社+基地”的产业化运营模式,目前蛋鸡合作社达28家,蛋鸡小区137个,85%以上蛋鸡养殖场(户)加入合作社或协会,90%以上蛋鸡养殖场(户)与龙头企业或经销商签定供货合同。形成了与主导产业配套的,一、二、三产业同步协调发展的产业链。在我市在鲜蛋交易中心、良种繁育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蛋鸡产业发展逐步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鲜蛋产销集散地,我市在区位与技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区域优势:蛋鸡生产受气候条件制约,蛋鸡产业的形成具有较强的区域性。我市蛋鸡产业初具规模,已显现出较强的区位优势;沈阜、盘铁高速公路、101国道和沈环公路纵横贯通该区域;饲料工业发达,饲料企业42家,年加工能力达到150万吨,为蛋鸡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技术优势:我市具有悠久的蛋鸡饲养历史,蛋鸡技术推广、疫病防治体系较为完善,还成立了以技术服务为主体的养鸡协会组织,对养鸡户实行送鸡雏、送饲料、送兽药、送信息等系列服务,产蛋量、蛋料比、死淘率等技术指标居国内领先水平,“公主牌”鲜蛋具有品质佳、营养丰富等优势。
二、发展重点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为总体发展方向,做强、做大、做实蛋鸡产业,形成“多乡一业”发展格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加速蛋鸡生产和蛋品加工业的大发展、快发展,尽快形成生产、加工、销售、出口创汇为一体的蛋鸡产业经济区。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龙头带动原则;二是坚持科技依托原则;三是坚持适度超前原则;四是坚持环境保护原则。
(三)发展重点
一是加快种鸡繁育基地建设;二是加快蛋鸡饲养基地建设;三是加快鲜蛋和肉鸡分割深加工建设;四是加快鲜蛋交易市场建设;五是加快营销体系建设;六是加快关联产业体系建设。
(四)发展目标
---近期目标:到2009年,全市蛋鸡存栏2000万只,鲜蛋总产量达到30万吨,其中蛋鸡经济区核心区(公主屯、东蛇山子、新农村)蛋鸡存栏达到700万只,鲜蛋总产量达到10万吨,蛋鸡小区100个,蛋鸡专业村50个,鲜蛋交易中心实现鲜蛋交易量25万吨,蛋鸡产业总产值达到33.6亿元,实现蛋鸡产业纯收入6.6亿元,实现农民人均收入6150元,其中蛋鸡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58%。
---远期目标:建成全国最大的标准化蛋鸡生产基地、种鸡繁育中心和鲜蛋交易中心。到2012年,全市蛋鸡存栏3000万只,鲜蛋总产量达到45万吨,其中蛋鸡经济区核心区(公主屯、东蛇山子、新农村鲜蛋加工产品达到10万吨,蛋鸡产业总产值达到62.5亿元,实现蛋鸡产业纯收入15.5亿元,鲜蛋交易量占广东市场50%,蛋鸡产业从业人员及带动关联产业就业人数8万人,实现农民人均收入10500元,其中蛋鸡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78.1%。
上述目标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2009年)。主要是制定完整的鲜蛋质量标准体系,规范鲜蛋的生产、销售、加工全过程,为全面建设标准化鲜蛋生产基地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2010-2011年)。全面推行鲜蛋的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建立鲜蛋生产安全屏障。重点发展蛋品精深加工企业,实现蛋鸡产业的全面调整与升级。
第三阶段(2011-2012年)。全面实现产业化经营,形成无公害鲜蛋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体系,建成全国最大的标准化种鸡繁育基地、蛋鸡生产基地和鲜蛋交易中心。
三、功能分区与布局
(一)孵化饲养区
功能定位:良种繁育、商品雏孵化和标准化、规模化蛋鸡生产区。
区域布局:良种繁育、商品雏孵化集中分布在公主屯镇、大柳屯镇等8个乡镇街15个村。蛋鸡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公主屯、新农村、东蛇山子及大柳屯、高台子、陶家屯等14个乡镇街。
发展目标:到2010年,公主屯蛋鸡产业经济区父母代种鸡规模发展到30万套,年孵化商品海兰褐鸡雏3000万只,蛋鸡存栏3000万只,鲜蛋总产量达到45万吨。其中蛋鸡富民饲养小区发展到350个,蛋鸡存栏1500万只,鲜蛋总产量达到22.5万吨。
(二)蛋品加工区
功能定位:全蛋粉、蛋黄粉、蛋白粉加工区。
区域布局:集中分布在公主屯镇
发展目标:到2010年,蛋品精深加工企业发展到5家,年生产加工能力10万吨,蛋品加工能力和水平达到国内领先。
(三)市场交易区
功能定位:鲜蛋和蛋制品市场交易区
区域布局:公主屯鲜蛋交易中心
发展目标:到2010年,鲜蛋交易量达到50万吨,批发市场辐射至全国各地及香港地区,年实现交易额25亿元。
(四)关联产业区
功能定位:饲料加工、储藏、配送、鸡笼、蛋托、包装箱生产加工、仓储、运输、餐饮等相关产业区。
区域布局:主要分布在以公主屯镇为核心的高台子、东蛇山子等乡镇。
发展目标:到2010年,饲料加工企业发展到30家,年生产加工饲料100万吨,蛋鸡加工能力和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新发展鸡笼、蛋托、包装箱生产加工、仓储、运输、餐饮等相关产业近百家,综合实力外延率达到100%。
(五)居民生活区
功能定位:居住、商业网点、办公、教育、卫生、娱乐休闲区。
区域布局:主要以公主屯镇为核心,发展新型城镇,为预防和控制蛋鸡疫病,规划建设的居民生活区,远离孵化饲养区。
发展目标:到2010年,新建居民小区24处,建筑面积160万平方米,入区人口达到8万人,入区率达到42%以上,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六)综合服务体系
---到2010年,新建蛋鸡疫病防治中心2个,实现蛋鸡饲养无疫病区。
---到2010年,新建鲜蛋和蛋品加工检验,检测中心1个,打造“公主牌”蛋系列产品。
---到2010年,新建农民技术培训学校3个,完善协会组织,发展经济人2000人,新建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与国内外产业信息动态互联,社会化服务体系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到2010年,铺设村内道路100公里,实现村内道路覆盖,自来水普及率和村屯绿化率达到100%。
四、重点工程及投资
为加快新民市蛋鸡产业及关联产业发展、培育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促进产业集聚,拟安排重点工程建设项目10项,项目总投资18.58亿元。一是新品种引进及孵化设施建设工程;二是蛋鸡生产基地建设工程;三是蛋品加工建设工程;四是肉鸡加工建设工程;五是蛋鸡防疫、检测区域中心建设工程;六是鲜蛋销售网络及交易体系建设工程;七是蛋鸡饲料加工建设工程;八是有机肥加工建设工程;九是纸箱、蛋托加工建设工程;十是沈环线道路扩建工程。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成立“新民市蛋鸡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行政协调机制;到2012年前,完成公主屯、东蛇山子、新农村三个乡镇整合,工作按照管委会的体制、开发区的模式,实现体制、机制创新。
(二)政策保障。加大对良种繁育、规模化蛋鸡生产基地及蛋鸡养殖户扶持力度,财政给予一定补贴;完善功能区基础设施建设,为入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在土地、税收等方面加大对蛋品加工龙头企业支持力度。
(三)技术保障。加大对蛋鸡产业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加快农民技能培训和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建立有效的蛋鸡疫病防治预警、预测机制和对疫情快速反应、快速处理的应急机制。
(四)法制保障。加大对良种繁育、饲料加工企业的监督、检查和执法力度,整顿和规范种鸡、饲料、兽药生产经营秩序。同时加大对环境质量的监控及排污企业的排污总量控制,依法保障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