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 地方法规 »中共无锡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 《无锡市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三年行动方案 (2023—2025年)》《加快推进养殖业高质量 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 《深入推进农业数字化建设三年行动 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

中共无锡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 《无锡市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三年行动方案 (2023—2025年)》《加快推进养殖业高质量 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 《深入推进农业数字化建设三年行动 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

扫描二维码 分享好友和朋友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23-09-28 10:48:00  来源:无锡市农业农村局  浏览次数:1178
核心提示:《无锡市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加快推进养殖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深入推进农业数字化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已经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发布单位
无锡市农业农村局
无锡市农业农村局
发布文号 暂无
发布日期 2023-09-27 生效日期 2023-09-27
有效性状态 废止日期 暂无
属性 专业属性 其他
备注  

各市(县)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无锡市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加快推进养殖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深入推进农业数字化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已经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无锡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

2023年8月29日

无锡市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三年行动方案

(2023—2025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促进产业振兴的相关部署要求,锚定高水平建设农业强市目标,加快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全力推动乡村产业全面振兴,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推进,明确产业多元化发展目标、特色化推进路径、链条化延伸手段,高水平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多措并举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构建产村融合的产业体系,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市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目标任务

坚持以“五园五区六带”规划为指引、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以农业农村重大项目为抓手,持续优化乡村产业空间布局、大力增强稳产保供能力、初步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系统、有效提升农业科技装备水平,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全国领先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产村融合先行区、乡村产业振兴样板区。

到2025年,全市农业总产值增长9%,达到240亿元;增加值增长9%,达到16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总营业收入增长15%,力争达到1300亿元;全面构建由“优质稻麦、精细蔬菜、特色果品、精品园艺、特种水产、生态畜禽”6大主导产业以及未来食品、生物农业等多个特色产业组成的“6+N”无锡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三)产业布局

围绕“五园五区六带”规划,形成产业基础品质好、产业链条价值高、产业带动能力强的六大优势主导产业集聚区。

——优质稻麦:以优质食味稻麦为主要产业方向。重点在锡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江阴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宜兴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无锡锡西城乡融合先导区、无锡宜滨美丽乡村风光带、无锡锡新美丽乡村风光带等区域,建设宜兴西部和太湖渎边地区,江阴澄南、澄东,锡山水稻园、鹅湖水稻园、惠山玉祁水稻园、新吴鸿山、滨湖马山等优质稻麦集聚区。

——精细蔬菜:以名优地产蔬菜为主要产业方向。重点在惠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江阴澄南城乡融合先导区、无锡宜滨城乡融合先导区等区域,建设惠山洛社等城郊叶菜类蔬菜种植集聚区,澄南、宜滨等设施栽培特色蔬菜集聚区。

——特色果品:以特色地方果品为主要产业方向。重点在惠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江阴临港现代农业产业园、滨湖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无锡锡新城乡融合先导区等区域,建设阳山水蜜桃、璜土葡萄、马山大浮杨梅、鸿山葡萄等特色水果集聚区。

——精品园艺:以绿色生态茶叶和优质花卉为主要产业方向。重点在锡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宜兴宜南城乡融合先导区、无锡宜滨美丽乡村风光带等区域,建设宜兴红、太湖翠竹、无锡毫茶等高品质茶叶集聚区,锡山蝴蝶兰、滨湖杜鹃等优质花卉集聚区。

——特种水产:以地方特色渔业品种为主要产业方向。重点在惠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无锡锡新城乡融合先导区、无锡宜滨城乡融合先导区等区域,建设江阴临港“长江三鲜”特色品种集聚区,锡山鹅湖、宜北滆湖“河荡三青”特色品种集聚区,惠山阳山“太湖三白”种业繁育基地。

——生态畜禽:以良种畜禽为主要产业方向。重点优化调整畜禽养殖区域布局,强化生猪产能调控,稳固发展宜兴杨巷、江阴月城、锡山锡北、惠山玉祁等万头以上规模猪场9个;因地制宜推进蛋鸡、奶牛、鸽子等养殖、加工产业发展。

二、实施路径

以“稳产业基础、延产业链条、强产业主体”为主要实施路径,按照“产加销”结合、“农文旅”融合、“点线面”整合的方式,通过十大行动加快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产业全面振兴。

(一)实施强基行动,聚力提升稳产保供能力。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压紧压实重要农产品属地生产保供责任,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不低于122万亩,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60万亩。着重保障重要农副产品供给,推动规模养殖场建设,构建完善生猪产销合作保供机制,猪肉自给率稳定在30%以上。大力发展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在17万亩,水产品产量保持在10万吨左右。壮大17万亩特色果品规模经营,加强精品园艺研发培育,果品种植面积稳定在15万亩、茶叶种植面积稳定在8万亩、花卉种植面积稳定在3000亩。

(二)实施提质行动,聚力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加大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合作对接,选育并推广一批优新品种,粮食优良食味品种占比达到80%以上,名特茶评比获奖总数保持全省前茅。以全程质量控制为核心,全面推动农产品质量追溯规范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成功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达到4个。鼓励和支持绿色食品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发展,初步构建六大主导产业产业链标准体系,省级农业地方标准达到8项,市级农业地方标准达到20项,建设省级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基地4家,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到75%。

(三)实施增值行动,聚力优化农产品加工层次。引导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持续做大做强,与江南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农产品研发基地,推进加工副产物循环、全值、梯次利用,力争新增农产品加工集中区1个,杨巷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总产值增长20%,达到25亿元。支持农业加工企业进一步推动上下游联动,全市新增农业产业链“骨干”企业30家。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智改数转,力争年产值20亿元以上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零突破、10亿元以上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达到3家。

(四)实施畅通行动,聚力完善农产品市场网络建设。以鲜活农产品主产区、集散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重点,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科学合理建设通风贮藏库、机械冷库等公共服务设施,新建20个以上立足田间地头、设施功能完善、经济效益良好、紧密衔接市场的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设施。大力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跨市,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产品“生鲜电商+冷链宅配”等新业态,推进直播带货、社交营销、社区直供、认养销售等新模式,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增长30%,达到60亿元以上。提升精深加工农产品对外输出水平,巩固茶叶、稻米、大闸蟹、红豆杉、竹制品等企业出口能力,稳步拓展国外市场,出口额力争保持在16亿元左右。

(五)实施绽放行动,聚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围绕“土特产”,结合地方典故、乡土文化、历史遗产,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食品加工、民俗手工艺品、传统集市等乡村特色产业,新增3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鼓励农业与观景、采摘、度假、养生、科普、研学、运动等乡村新业态深度融合,持续深化“锡望乡间”“苏韵乡情”系列推介活动,创新“农民丰收节”等农事节庆活动,开发乡产、乡游、乡食、乡宿、乡娱等综合体验项目和创意产品,推荐休闲旅游农业线路30条以上,休闲农业年综合收入增长200%以上,达到100亿元。

(六)实施伴随行动,聚力开展全程社会化服务。加速农机化转型,加快“两全”示范县创建和特色农机化发展,建成集农机“作业、服务、监管”于一体的“无锡市智慧农机综合监管服务平台”,“两全”示范县实现涉农区全覆盖。加快建设服务主体强、专业水平高、服务范围广、支持力度大、服务质效优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成12个左右省级“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2%。构建适合苏南地区中小型棚室蔬菜宜机化改造方案。

(七)实施精铸行动,聚力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积极探索品牌发展路径,创新品牌宣传手段,以“锡望乡间·农情四季”为主题打造无锡农产品IP,建设无锡农业品牌中心。鼓励引导农业经营主体加快“三品一标”认证,开展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创建,培育市级以上农产品品牌30个以上,扎实推进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加大农产品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的宣传推介力度,挖掘品牌故事、强化文化赋能,提档升级“兴兴向农”无锡农业品牌系列宣传栏目,持续推进“半月一海报、一月一品牌、一季一直播”的品牌宣传路径。

(八)实施培优行动,聚力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一步完善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机制体系,加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力度,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00家、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350家。强化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担任“链主”,一体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新增农业产业链“链主”企业10家。鼓励创建区域性或行业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中心(联盟),推动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产销抱团、合作共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中心(联盟)达到12个。

(九)实施筑巢行动,聚力搭建乡村产业发展平台。进一步聚焦乡村特色产业,建设富有特色、规模适中、带动力强的特色产业集聚区,新增全国农业产业强镇3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3个。以政策集成、要素集聚、企业集中、功能集合为目标,健全省级以上农业园区的研发、生产、加工、物流、智能、服务等功能,惠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认定,新增省级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3个。按照“五园五区六带”规划,加快“三园”载体建设,形成区域特色农业发展平台,市级农业产业园总数达到30个、市级农业特色园总数达到100个。

(十)实施招引行动,聚力推动产业项目落地实施。明晰镇域乡村产业方向,重点围绕现代农业规划,指导各市(县)区开展线上线下招商引资,编印无锡农业农村招商手册。强化农业农村重大项目服务能力,深度落实“项目+镇街服务人员+市(县)区主管部门+市级专班”的联动服务体系,瞄准现代种养、冷链物流、精深加工、休闲观光、三产融合等业态,突出“加、新、高”项目招引和落地,未来三年累计招引农业产业项目100个,完成投资100亿元。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参与的乡村产业发展工作机制,形成推进乡村产业发展的合力。各市(县)区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重点健全乡村产业发展联席制度。充分发挥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组织机构作用,全面调动各方资源,形成分工明确、功能完善的乡村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加强要素保障。强化财政扶持,落实属地主体责任,重点支持乡村产业经营主体建设平台、攻关技术、制定标准、创建品牌、推广示范等工作。强化用地供给,统筹新增和存量建设用地,切实保障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需求。强化金融撬动,充分发挥服务乡村振兴金融合作联盟的作用,引导在锡金融机构加大乡村产业金融要素供给,构建多层次的金融支农服务体系。鼓励各市(县)区探索和制定符合乡村产业发展的政策机制。

(三)加强人才支撑。探索与在锡高校建立乡村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机制,积极培育规划、设计、市场、电商等乡村紧缺的产业人才。鼓励有条件的村(社区)、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一批乡村人才实训基地。加大省双创团队培育和引进力度,深入实施“太湖人才计划”,优化实施“人才投”“人才贷”,进一步壮大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四)加强科技赋能。依托省级以上农业园区涉农板块全覆盖的优势,鼓励各市(县)区大力支持区级农业科技园建设,重点打造农业科技转化应用五大区域中心。加大种质资源的扶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金融机构共同参与“长江三鲜”“太湖三白”“河荡三青”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创新中心建设,形成独具特色的种业发展模式。

(五)加强产业服务。建立健全乡村产业统计运行制度,构建乡村产业经营主体基础数据库,完善乡村产业统计分析和运行监测,充分利用无锡市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建立乡村产业数据直报系统,探索推动乡村产业项目在线办理服务。强化乡村产业监督考核,将乡村产业发展纳入政府高质量发展目标管理考核体系,进一步完善考评机制,确保各项工作部署落到实处。

加快推进养殖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

(2023—2025年)

养殖业是我市农业和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对改善民生福祉、促进农业强市和乡村产业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进一步保障水畜产品有效供给、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如下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养殖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坚持市场导向、政策支持、绿色发展、保障供给,优化养殖业产业布局,加快建立现代养殖体系、加工流通体系和绿色循环体系,形成布局合理、生产高效、产品安全、品种优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调控有效的养殖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水畜产品消费需求。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市养殖业产值达到100亿元,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发展机制更为健全,保供增收更加有力,质量安全基础更加扎实,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科技创新竞争力达到先进水平。养殖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保供能力稳定。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在17万亩左右,新增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面积10万平方米,水产品产量保持在10万吨左右。全市能繁母猪存栏量稳定在2.5万头左右,规模猪场数量稳定在20家以上,猪肉自给率稳定在30%以上,猪肉产量达前5年平均水平。

——科技支撑有力。建成“长江三鲜”“太湖三白”“河荡三青”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创新中心,配套建设现代化水产育种实验室3个,建成太湖鸡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育成水畜产品新品种(系)2个。建成数字牧(渔)场11家、智慧养殖园区3家(其中争创池塘设施渔业养殖场2个,工厂化设施渔业养殖场1个)。

——提质增效显著。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2个,培育养殖业上市雏形企业2家,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85%,争创国家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2个,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争创部级生猪屠宰标准化建设示范单位2家。建设美丽渔村4个。打造渔业全产业链3条。申报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3个。

二、重点任务

(一)加强稳产保供能力建设

1. 优化产业布局。结合我市“五园五区六带”规划、现代农业专项规划等,进一步完善养殖业产业规划保护制度。重点规划建设江阴临港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长江三鲜”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创新中心,围绕“长江三鲜”发展特色水产养殖;规划建设宜兴市滆湖湾现代渔业产业园、“河荡三青”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创新中心,围绕“河荡三青”发展绿色生态水产养殖;提升建设鹅湖甘露青鱼现代产业园、规划建设甘露青鱼产业发展研究中心;规划建设无锡阳山现代渔农旅融合发展示范园、“太湖三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创新中心,做大做强淡水育种产业。进一步优化调整畜禽养殖区域布局,以“能繁母猪、规模猪场”为重点,强化生猪产能调控,重点稳固发展宜兴杨巷、江阴月城、锡山锡北、惠山玉祁等地9个万头以上规模猪场,加快中小规模养殖场户改造提升,向适度规模、种养循环方向发展。深化南北挂钩合作力度,构建长期稳定的域外生猪保供机制。因地制宜推进蛋鸡、奶牛、鸽子等提质发展。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在蠡湖、白米荡、滆湖等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丰富动物蛋白消费种类。

2. 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技术。积极开展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和畜禽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创建活动,总结典型经验,集成示范推广生态健康养殖、养殖尾水质量、养殖用药减量等方面的新技术新模式,推动无锡养殖业生态健康养殖示范走在前列。争创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2个,争创部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2家、省级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5家,全市养殖规模符合创建标准的养殖场50%以上达到江苏省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要求。建立长效管护机制,保障标准化养殖池塘养殖尾水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推广节水、节料、节能、饲料营养调控养殖工艺,巩固提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开展养殖场无疫小区和动物疫病净化示范场创建活动,建成动物疫病净化场6家、无疫小区1家。实施药物饲料添加剂退出、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规范水畜养殖用药专项整治和“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行动,强化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管理,严厉打击违法使用禁、停用药品以及不遵守休药期规定、处方药制度等行为。确保水畜产品监督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

(二)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3. 推动育种工作创新。建成“长江三鲜”“太湖三白”“河荡三青”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创新中心。依托三个中心,融合无锡养殖业资源禀赋、产业特色以及国家养殖业未来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开展养殖业创新育种工作。建设现代化水产育种实验室3个,建成太湖鸡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育成水畜产品新品种(系)2个。

4. 推进智能化提升。对完成标准化改造和园区化建设的养殖区域,统筹城镇建设与养殖业经济发展,完善养殖业产业规划布局,完善道路、水电、通讯、安全等配套设施,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推动5G、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养殖业生产融合发展,配套和完善畜禽规模养殖场精准饲喂、自动饮水、电子识别、状态监测、疫病防控等设备及控制系统,因地制宜推广生猪家禽立体化设施养殖。大力发展现代设施渔业,推进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和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推广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工厂化循环水、室内鱼菜共生等模式。以打造行业标杆为导向,推动养殖设施建设和装备智能化升级,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和装备,建设一批具备先进水平的数字牧(渔)场、智慧养殖园区。建成数字牧(渔)场11家、智慧养殖园区3家(其中争创池塘设施渔业养殖场2个,工厂化设施渔业养殖场1个)。

5. 强化科技服务支撑。以“长江三鲜”“太湖三白”“河荡三青”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创新中心、甘露青鱼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江苏省太湖点子鸽保种场等为载体,进一步加强与南京农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江南大学、扬州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所、江苏省农科院无锡分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集成,突破养殖尾水和废弃物处置、智慧养殖环境设计、水畜产品良种选育、水畜产品冷链保鲜加工、预制菜研发等关键技术,在健康养殖、良种繁育、病害防控、精深加工等方面取得成果。完善养殖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进产、学、研、推深度融合,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强养殖业科技推广服务,健全技术服务“直通车”、科技下乡入户、养殖户培训等制度,引导科研机构、教学单位、企业协会积极参与推广服务。

(三)推动养殖业提质增效

6. 提高组织化程度。培育和壮大家庭渔场、专业合作社、养殖业产业联合体等新型经营主体,优化资源配置,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在现代养殖业产业园区、美丽渔村等建设中,积极探索股份制改革,充分发挥养殖主体的积极性,促进财力、智力、能力集中。将符合条件的规划园区列入重大农业项目招商引资名录,鼓励和引导知名央企、国企、民企等优秀企业和其他工商资本投资养殖业产业,进一步完善养殖业经营体系。健全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养殖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生产、流通、营销、服务等环节有效衔接,让养殖户分享增值收益。

7. 促进产业融合发展。聚焦“长江三鲜”“太湖三白”“河荡三青”“太湖点子鸽”等地方特色养殖产业链发展,培育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开发养殖业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让养殖园区职工、渔村村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打造优势养殖产业集群。实施养殖加工业提升行动,鼓励企业通过加工水畜产品转化增值,积极打造“设施养殖+预制菜加工+销售”等新业态。落实《无锡市畜禽屠宰行业发展规划(2023-2025年)》,实施畜禽屠宰“严规范 促提升 保安全”三年行动,生猪屠宰企业全部实施屠宰质量规范管理(简称“屠宰GMP”),推动行业由单一屠宰向加工、冷链销售全产业链经营发展,年屠宰8万头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全部达到新的省级标准化要求。加快推进养殖业“互联网+”建设,打造水畜产品电商销售平台,加强商超对接合作,推动线上服务、线下体验与现代物流深度融合,鼓励发展水畜产品“新零售”模式。积极创建优质水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做大做强区域品牌。探索构建“养殖+种植”资源循环利用绿色发展生态链。推动“渔业+”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实施休闲渔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渔业园区、美丽渔村等,建设美丽渔村4个。发展休闲垂钓、体验采捕等特色项目,推进渔业与文旅、教育、康养等业态融合发展。

8. 注重品牌培育。实施养殖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推动水畜产品“三品”认证,申报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3个。进一步推动“江阴河豚”“宜兴大闸蟹”“甘露青鱼”商标使用,不断提升“苏威鸽蛋”“华伯猪肉”“邵府香猪肉”“天资乳品”“冰清鲥鱼”等地方特色水畜产品品牌竞争力影响力。依托“苏韵乡情”“农情四季”系列活动系统推荐名特优水畜产品。打造养殖业特色品牌3个。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严格落实“菜篮子”责任制,充分认识到养殖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切实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将其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列入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组织协调,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工作要求,形成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要加强督查考核,压实责任,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二)加大政策扶持。落实和完善设施养殖业用地、养殖业生产用水用电用气、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充分利用现有资金渠道,统筹整合相关财政资金,保证养殖业在支农资金总量中所占份额。突出支持重点,进一步加大对池塘标准化改造、现代养殖业产业园区建设、绿色种养循环农业、标准化示范创建、种质资源保护和品种创新等财政专项支持力度。探索金融服务养殖业有效方式,加强信贷和保险支持,落实政策性保险,为养殖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

(三)提升管理水平。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行养殖业管理制度,切实保护养殖主体合法权益。加强养殖业科研和技术推广队伍建设,提升队伍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农业农村部、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加强基层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稳定和加强各级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和动植物防疫体系队伍,在管理手段、装备能力、执法经费上给予保障,提升依法行政水平,不断开创养殖业工作新局面。

附件:无锡市养殖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重点工作任务分解表(2023—2025年)

附件

无锡市养殖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重点工作任务分解表

(2023—2025年)

江阴市重点工作任务

1

规模畜禽养殖场全部建成台账记录规范化示范场,参加减抗行动规模养殖场达100%。

2

争创部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1家、部级生猪屠宰标准化示范单位1家、省级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2家、省级生猪屠宰标准化示范企业3家、动物疫病净化场2家。

3

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在4.59万亩左右,开展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0.76万亩。

4

立足渔业特色产业,将江阴临港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创建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建成无锡市“长江三鲜”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创新中心;建设现代化水产育种实验室1个;围绕“长江三鲜”打造全产业链1条。

5

争创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1个。

6

建成数字牧(渔)场3家、智慧养殖园区1家。

7

建设美丽渔村1个。

8

打造养殖业特色品牌1个。

9

申报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1个。

 

宜兴市重点工作任务

 

 

1

规模畜禽养殖场全部建成台账记录规范化示范场,参加减抗行动规模养殖场达100%。

 

 

2

争创部级生猪屠宰标准化示范单位1家、省级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1家、省级生猪屠宰标准化示范企业2家、动物疫病净化场2家。

 

 

3

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在12.02万亩左右,开展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5.67万亩。

 

 

4

将宜兴市滆湖湾现代渔业产业园创建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建成无锡市“河荡三青”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创新中心,建设现代化水产育种实验室1个,育成水产新品种(系)1个,围绕虾蟹打造全产业链1条。

 

 

5

争创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1个。

 

 

6

建成数字牧(渔)场4家、智慧养殖园区2家(其中争创池塘设施渔业养殖场2个,工厂化设施渔业养殖场1个)。

 

 

7

建设美丽渔村1个。

 

 

8

打造养殖业特色品牌1个。

 

 

9

申报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1个。

 

 

10

在滆湖等天然水域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

 

 

锡山区重点工作任务

 

 

1.

规模畜禽养殖场全部建成台账记录规范化示范场,参加减

抗行动规模养殖场达100%。

 

 

2

建成“太湖鸡”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

 

 

3

争创省级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1家、省级生猪屠宰标准化示范企业2家、动物疫病净化场1家。

 

 

4

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在0.31万亩左右,开展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0.03万亩。

 

 

5

建设提升锡山区鹅湖甘露青鱼现代产业园;建成无锡市甘露青鱼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打造甘露青鱼全产业链1条。

 

 

6

建成数字牧(渔)场2家。

 

 

7

建设美丽渔村2个。

 

 

8

申报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1个。

 

 

9

在白米荡、南青荡等天然水域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

 

 

惠山区重点工作任务

 

 

1

规模畜禽养殖场全部建成台账记录规范化示范场,参加减抗行动规模养殖场达100%。

 

 

2

争创部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1家、省级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1家、省级生猪屠宰标准化示范企业1家、动物疫病净化场1家、无疫小区1家。

 

 

3

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在0.08万亩左右,开展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0.04万亩。

 

 

4

建成无锡阳山现代渔农旅融合发展示范园,建成无锡市“太湖三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创新中心,建设现代化水产育种实验室1个,育成水产新品种(系)1个。

 

 

5

建成数字牧(渔)场2家。

 

 

6

打造养殖业特色品牌1个。

 

 

滨湖区重点工作任务

 

 

1

协助做好蠡湖大水面生态渔业有关工作,协助做好养殖业其他有关工作。

 

 

新吴区重点工作任务

 

 

1

协助做好养殖业其他有关工作。

 

 

无锡经开区重点工作任务

 

 

1

协助做好蠡湖大水面生态渔业有关工作,协助做好养殖业其他有关工作。

 

         

 深入推进农业数字化建设三年行动方案

(2023—2025年)

为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求,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乡村的决策部署,以及《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十四五”深入推进农业数字化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苏政办发〔2022〕27号)精神,推进我市农业数字化建设转型升级,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在全国全省前列提供有力支撑。现结合实际,制定如下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数字乡村发展战略,坚持“四化”同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为主线,以打造农业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新高地为目标,坚持规模化、设施化、智能化、融合化、绿色化发展思路,加快推进数字技术、数据要素全面融入农业农村各行业各领域各环节,实现数字技术与应用场景深度融合、数字技术普惠效应全域充分释放、农业数字经济生态创新构建,打造中国经济发达地区数字农业创新的先行样板、数字乡村建设的引领标杆,聚焦都市农业特点探索形成整市推进的农业农村数字化改革“无锡模式”。“十四五”期间,重点实施两大任务、六大工程,力争打造8个数字化创新引领的智慧园区、21个智能化水平先进的数字化农场(牧场、渔场)、2个全程贯通的特色产业链数字化试点县、20个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场景。到2025年,绿色化、智能化、现代化生产体系有效建立,农业生产性服务数字化取得重要突破,数字技术在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各环节全链条广泛应用,全市大数据智能决策管理体系基本形成,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超过75%。

二、主要任务

(一)搭建无锡市数字农业农村大脑

1.持续完善无锡市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制定完善的农业农村数据采集体系、治理体系、数据更新机制及分析应用体系;持续整合提升市域范围内政府管理类、治理服务类信息化系统;加快实现在农业生产经营、农业资源环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产品电子商务、农村公共服务数字化等领域重点突破,推进数字农业农村向纵深发展。探索建立农地种植用途管控“一张图”、农业社会化服务“一张网”、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一朵云”、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一个码”等。(市农业农村局、市大数据管理局、市城运中心、市农科院等部门和单位及各地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拓展农业农村数字化改革场景

2.聚焦农业数字化应用场景建设。充分发挥无锡物联网技术优势,结合无锡优质稻麦、精细蔬菜、特色水果、精品园艺、特种水产、生态畜禽等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及服务等领域数字化转型,打造一批国内领先的“数字农场”“数字渔场”“数字牧场”“智慧农业园区”,构建无锡智慧农业新生态;以“延链、补链、强链”为关键,加强数字技术在产前、产中、产后的应用,开展全程数据采集监测,打造一批“链通数融”的特色产业链,以数据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等要素向产业链集聚,助力现代农业产业链优化升级。(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大数据管理局、市供销社、市邮政管理局、市农科院等部门和单位及各地按职责分工负责)

3.聚焦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依托惠山区和锡山区入选江苏省第二批江苏省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加快打造市级农村公共管理信息化平台,推进农业基础资源、农村生态环境、农村集体资产、农业气象灾害等数字资源共享和动态监测监管;加快推动水利、公路、电力、冷链物流、仓储加工等基础设施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改造;着力提高村级综合服务信息化水平,推动实现镇村信息发布、议事协商、事务管理、公共服务等网上运行;推动农村社会治理网格化智能应用,促进党务、村务、财务网上公开和数据共享,探索打造农业生产型与城乡融合型数字和美乡村建设样板。(市委组织部、市委政法委、市委网信办、市发展改革委、市公安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大数据管理局、市供销社、无锡通信行业管理办公室、市农科院等部门和单位及各地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重点工程

(一)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建设工程

1.实施基础设施数字化提升行动。推动农村千兆光网、移动通信网等通信基础设施与城镇同步规划建设,大力实施“光网乡村”工程,推进农村地区5G精品网络建设,加快农村地区接入网扩容,建设高速、泛在、安全的基础信息网络,在用地、用电等建设要素方面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单位提供最优保障。深入推进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规模部署,推进农村地区接入网IPv6升级优化,提升农村地区网络性能和服务能力。推进广电有线网络光纤化、IP化改造,形成有线、无线一体的承载全部超高清内容及智慧广电乡村业务的新一代广播电视网络。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推广仓储保鲜冷链物流技术,推进产地仓储保鲜设施、产地低温直销中心建设,发展智能仓储物流。鼓励和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大新工艺研发应用和加工设施设备改造升级。加快基层社、社有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村综合服务社信息化改造,持续推进“网上供销合作社”建设。(市委网信办、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文广旅游局、市供销社、无锡通信行业管理办公室、市农科院等部门和单位及各地按职责分工负责)

2.实施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提升行动。依照“市级统建、多级共用、本地扩展”的思路,加快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建设。摸清农业农村数字资源底数,开展农业农村数据目录一体化建设,构建数字农业农村数据采集机制,制定一批数据采集、管控、治理、运维等标准与规范,推进市县两级数据资源汇聚整合、共享应用。做好地方应用平台与市级大数据平台的对接,同步数据目录,支撑按需调用。建立全市统一的农业农村数据资源专题库,实现可视化、时空域数据多维度融合的农业数据资源“一张图”,提高农业农村领域决策能力。推进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升级,加快农业生产智慧转型、促进农产品加工智能转型、引导农产品流通数字转型。(市农业农村局、市大数据管理局、市城运中心、市农科院等部门和单位及各地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1 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建设工程

1.农产品冷藏保鲜设施数字化建设项目。加强产地冷链物流设施建后管护,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开展冷藏保鲜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提升产地冷链物流信息化水平。支持与涉农电商平台、物流配送企业等开展多种形式的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不断降低设施运行成本,提高设施综合使用效率。

2.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应用升级项目。在大数据中心一期建设基础上,围绕农地种植用途管控“一张图”、农业社会化服务“一张网”、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一朵云”、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一个码”、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升级、智慧政务、乡村治理等多个应用场景,进一步完善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体系,加强数据抽取、加工等能力,挖掘数据要素价值。建立健全数据资产库,保障数据资产安全、完整、合理配置、有效利用,推进农业农村数据开放共享。稳步提升种业管理、农田监管、渔业管理、农品监测等服务能力,提高农牧渔等产业监管效能,健全产业园区管理机制;加强集体三资、宅基地、环境整治等乡村治理力度,建立健全本土数字乡村评价体系,探索乡村未来特色产业示范,及时总结推广有益经验,积极推动全市数字乡村示范点建设;夯实乡村惠农便民服务基础,健全农机监管、动物信息监管、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开展农民农机培训,打造农业农村时空一张图,汇聚农业不同场景云导览,提高农业辅助决策能力。

(二)管理决策数字化融合提升工程

3.实施农业产能数字化监测评价行动。推进第三次土壤普查、农业种质资源调查和测土配方施肥等数据更新,加强农业绿色发展、减肥控药等动态监测和农业投入品数字化管理,加快高标准农田“上图入库”及智能农机作业数据信息“入网上云”,完善农业基础数据资源库。以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为重点,综合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地面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动态监测作物类型、面积、长势、产量等信息,提升精准化管理水平。加强多源数据融合分析和模型研究,形成高效精确预测评价体系,绘成农业产能监测评价“一张图”,全面增强农业生产决策能力。围绕渔业安全生产、农机作业安全、重大自然灾害防范等方面,加强农业安全生产风险预警体系研究,推动集成雷达、传感器、红外、北斗等技术的智能监测设备研发应用,提升安全风险全面感知能力。加强时空数据、物联网数据等资源汇聚融合、关联分析,实现各类风险的早期预警、实时监测、决策指挥、应急调度,提高风险精准评估、高效处置和综合执法能力,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风险防控“一张网”。(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供销社、市农科院等部门及各县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4.实施农产品质量信息化监管行动。以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为契机,搭建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平台,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规范化建设,推进农产品质量溯源与市场监测预警数字化,研究运用在线监测预警农产品市场信息新手段,探索以透明供应技术、网格管理技术支撑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强化农产品品牌建设与质量溯源技术相辅相成。完善农业投入品数字化监管,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打通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数据通道,集聚“生产+市场+监管”三方资源,打造融合全过程各环节信息为一体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不断提升快速反应监管能力,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供销社等部门和单位及各地按职责分工负责)

5.实施农村集体经济数字化管理水平提升行动。持续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数字化,完善无锡市“一库多平台”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体系,深化应用“三资”基础数据、财务数据,构建和优化智能决策、智慧预警模型,持续为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数字化服务支撑,实现农村集体“三资”数字化监管透明高效。(市农业农村局及各地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2 管理决策数字化融合提升工程

1.农业产能监测与预警数字化建设项目。建立1个农业生产基础数据资源库,实现农业土壤环境、农业水体环境、农业种质资源、农业投入品等数字资源的融合治理,通过构建数据标准体系和更新机制实现数据的动态更新。建立农业产能评价和预警分析体系,形成农业产能监测评价“一张图”,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风险防控“一张网”。完善优化全市农田利用监测体系,建立基于大数据融合的农田利用分析模型与监测系统,助力全市农田全周期监测监管与保护。面向养殖池塘、设施渔业布设50个养殖环境监测点,覆盖全市优势养殖品种和重点区域。

2.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监管项目。开发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平台,完成150个承诺达标合格证服务站点开展平台推广与配套装备升级。

3.完善无锡市农村集体“三资”全流程数字化监管平台,构建“市、县、镇、村”四级联动监管系统,实现“三资”数据归集管理、统一应用。构建“三资”管理大数据智能决策模型、智慧预警模型,建立集“三资”管理、产权交易、预警处置、三务公开等功能于一体的农经综合管理平台。

(三)生产服务数字化融合提升工程

6.实施农业生产性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云平台,为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公司、供销社基层社等服务组织提供农业生产性服务线上渠道,通过不断优化智能匹配算法,提高市场信息、农资供应、绿色生产、废弃物利用、农机应急调度、作业质量监测、农机安全监测与维修、农产品初加工、农产品营销网络培训等社会化服务能力,支持基于大数据平台的服务数据多时空维度的可视化统计与分析展示。建立健全地域性农业生产性社会化服务标准及规范,探索兼顾生产保障和创收盈利双目标的农机社会化服务运营模式,逐步提升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形成“一站式”服务新模式,带动更多小农户进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供销社等部门和单位及各地按职责分工负责)

7.实施金融服务精细化水平提升行动。以“三农”金融服务需求为切入点,依托市场主体基础信息和生产、经营、资产等多维度数据,推行金融服务主体的大数据授信,推进政企银联动、行业联动的信用共享共治。为农业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提供以大数据为支撑的金融信贷保险服务,打造强有力的乡村振兴金融引擎。到2025年,择优推选10家金融机构入驻以“苏农云”为底座的惠农金融超市,上架一批信贷、保险、担保等金融服务产品。逐渐探索建立协同高效、安全有序的乡村数据要素流通体系,培育乡村数据要素市场。(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农村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无锡监管分局等部门和单位及各地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3 生产服务数字化融合提升工程

1.农业社会化服务数字化建设项目。开发市级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汇集农技培训视频资源、农业政策资源、规范合同资源、病虫害资源库、即时资讯资源、市场信息资源、气象数据资源、农服商城、金融保险等服务,为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公司、供销社等基层社等服务组织提供农业生产性服务线上渠道。

2.智慧农机综合监管服务项目。建设覆盖农机装备、管理服务、生产应用的智慧农机综合监管服务平台,对主要农机进行智能化改造并“入网上云”,开发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果业、设施农业等智慧农机集成应用模块,实现农机综合研判、科学决策、应急调度一张图动态指挥。对符合条件的农机合作社进行数字化改造,推动农机买、补、贷、保、用、管、油、修等全方位数字化。建设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智能化示范基地(园区)20个、数字农机合作社30个。探索兼顾生产保障和创收盈利双目标的农机社会化服务运营模式,建设“公有”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5个以上,建成覆盖全市的“共享农机”服务平台。

(四)数字化特色产业链建设工程

8.实施农业特色产业链数字化提升行动。围绕特色优势产业,以“延链、补链、强链”为关键,加强数字技术与装备在产前、产中、产后的融合应用,对产业链上下游全要素数字化升级、转型和再造,打造一批“链通数融”的特色产业链,促进生产加工数字化、经营流通数据化、质量监管精准化、过程服务高效化、数据信息可视化,促进特色产业体系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到2025年,打造2个全程贯通的特色产业链数字化试点县。(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供销社等部门和单位及各地按职责分工负责)

9.实施数字产业与特色农业融合创新行动。充分发挥无锡物联网产业和技术优势,为优质数字技术企业和涉农高校院所提供技术交叉研究平台,结合无锡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需求,提升数字农业关键技术集成应用、动植物生长调控模型构建、智能农机装备研制水平,增强无锡本地化的农业数字技术供给力量,构建服务数字农业农村创新发展的数字产业园。引进农业信息技术领域高端科技人才队伍,开展大田精准农业、智慧设施园艺、畜禽水产物联网、农产品智慧供应链等产品研发,补齐数字短板,丰富农业数字化产品供给资源池。以大数据研发成果转化应用为目标,探索“创新链+产业链”双向融合机制,通过三园(农业科技园、农业产业园、农业特色园)建设,打造数字农业农村技术集成应用载体、装备产业集群等,形成产业链完整、上下游衔接紧密、解决方案闭环的数字技术产品供应体系,创造良好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效益。(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供销社、市农科院等部门和单位及各地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4 数字化特色产业链建设工程

1.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数字化建设项目。打造水蜜桃全产业链数字化试点县。依托惠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选取1000亩水蜜桃标准化种植基地进行数字化改造,通过布置“天空地”一体化系统、配备智能农机装备等,实现水蜜桃生长环境的智能控制、肥水智能化施用、病虫害在线监控及预警等。配备水蜜桃智能分拣设备,实现产品分级分选。搭建水蜜桃交易市场,配套水蜜桃直销区、快递物流区、冷链贮藏区、包装供给区、产品检测区和水蜜桃大数据交易平台,实现水蜜桃全产业链数字化发展。打造茶叶全产业链数字化试点县。建设宜兴市特色茶业全产业链生产管理平台,开展智慧茶园、智能加工、智慧仓储、数字营销、质量溯源等全产业链条建设。支撑以龙头企业为引领的“订单茶业”,优化生产资源配置,形成全链条品牌化经营格局。

2.数字产业与特色农业融合创新推广应用项目。打造1家支撑数字农业农村创新发展的数字产业园,引入10家以上农业科技企业,搭建农业信息技术及农业智能装备融合平台,推动5G、云计算、农业大数据、动植物生长模型、农业机器人等农业关键技术在农业科技园、农业产业园、农业特色园的试验、中试和熟化,促进农业产业链上下游更紧密地衔接,从而带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提高,最终将无锡市打造成为农业数字经济创新发展高地。

(五)数字化农业基地建设工程

10.实施智慧农业园区建设行动。围绕“五园五区六带”规划和“三园一区一居”建设,按照“一园一策、数字赋能、全面提升”的要求,在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立标准规范体系、推动生产要素数字化、提升农业生产数字化水平、增强数字化公共服务能力、丰富数字化决策指挥手段等方面,全方位提档升级,打造一批主导产业突出、数字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辐射带动有力的智慧农业园区。到2025年,建设8个数字化创新引领的智慧农业园区。(市委网信办、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无锡通信行业管理办公室等部门和单位及各地按职责分工负责)

11.实施数字化农场建设行动。在设施园艺工厂推广应用生长环境和生物本体监测、环境远程调控、水肥药精准管理、智能植保等智能农机装备与技术,建设采后商品智能化处理系统,配置清洗去杂、分级分选、计量包装等一体化智能设备,实现采后处理全程自动化,建设或应用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农资、人员、成本、设备、农事、收成等精准管理;在畜牧养殖工厂推广应用物联网技术和智能化装备,普及推广自动饲喂、自动清粪、自动环控、视频监控等设施,提高畜禽养殖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在水产养殖工厂推广应用水体环境监控、饵料精准投喂、水生动物疫病防控、循环水智能控制、无人机巡航等技术装备,提高渔业生产自动化、可控化、智能化水平。坚持标杆导向,到2025年,建设21个智能化水平先进的数字化农场(牧场、渔场),扩大示范辐射带动。(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和单位及各地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5 数字化农业基地建设工程

1.数字农场基地建设项目。①数字农田示范点。基于农田自动化管理测控技术,打造6个数字农田示范点,实现农田灌排水、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田间智能作业,对接全市农田利用监测系统。②“无人化”农场。加快推动无人农场试点,打造15个智能农机“无人化”农场,通过北斗高精度定位、高程度智能控制、天空地一体化测控、农业物联网、高端农业装备、优质高产稻麦品种、精确精准栽培等现代技术,实现农场作业全过程的智能化、无人化。③数字农场。面向大型大田种植和设施园艺基地,推动智能感知、分析、控制等系统和装备的集成应用,建设10个数字农场(大田、设施),依据种植品种、生产模式、区域条件进行作业机械设备的智能化改造和推广,促进生产管理措施的优化调控。④数字牧场。加快规模养殖场数字化改造,建设5个数字牧场,推进环境感知、精准饲喂、粪污清理、疫病防控等设备智能化升级,构建生产全过程平台化管理,加强动物疾病监测、诊断和防控信息化建设,完善重大动物疫情测报追溯体系。⑤数字渔场。加快池塘、工厂化循环水、鱼菜共生等养殖模式的数字化改造,建设6个数字渔场,推进水质在线监测、智能增氧、精准饲喂、尾水处理、疫病防控、水产品分级分拣等技术的集成应用。

2.智慧农业园区建设项目。①智慧农业园区。依托江阴市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江宜兴市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无锡锡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无锡惠山现代农业产业园搭建4个智慧农业园区。构建现代设施集约化育苗(秧)中心,提高水稻、果蔬的集中育苗(秧)服务能力。重点研发选配稻麦耕种管收全程智能化作业技术与装备系统。加快特色果蔬绿色种植关键技术创新与智慧化生产场景构建,开展果蔬品质无损检测及智能分选装备集成应用。②智慧畜牧业园区。依托宜兴市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搭建1个智慧畜牧业园区。开展养殖大数据应用、模型算法、资源管理、共享交换平台等系统建设,通过赋予动物养殖智慧园区的远程监控、精准饲喂、行为监测、环境控制等设备,实时监控分析动物健康状态,提高养殖效率、减少死亡风险。③智慧渔业园区。依托江阴临港现代农业产业园、宜兴市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无锡锡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搭建3个智慧渔业园区。开展绿色高效智能水产养殖工厂创制与应用,聚焦陆基工厂化养殖、池塘养殖、深水网箱养殖等不同场景,集成应用水体环境实时监控、饵料自动精准投喂、水产类病害监测预警、循环水装备控制、网箱升降控制等技术装备,建设智慧水产养殖管理平台,实现对水产养殖生产管理、质量管控、运输流通等各环节的信息感知、自动管控、监测预警、决策支持。

(六)数字和美乡村建设工程

12.实施乡村治理服务能力提升行动。推动“互联网+”社区向农村延伸,提高村级综合服务信息化水平,逐步实现信息发布、民情收集、议事协商、公共服务等村级事务网上运行。加快乡村规划管理信息化,推动乡村规划上图入库、在线查询、实时跟踪。加强清单制、积分制、数字化等手段综合运用,着力提高乡村治理能效。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等在线管理。加快推进实施农村“雪亮工程”,深化平安乡村建设。加快推进“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建设法治乡村。深入实施“快递进村”工程,完善县乡村电商物流体系,推进城乡公交、邮路、农村物流相关系统建设。构建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深化“AI+政务服务”能力建设推动政务服务网上办、马上办以及智能秒批、秒办,提高群众办事便捷程度。(市委政法委、市委网信办、市公安局、市农业农村局、市行政审批局、市邮政管理局等部门和单位及各地按职责分工负责)

13.实施数字乡村建设行动。持续开展数字乡村试点建设,推进综合类和智慧绿色乡村类数字乡村无锡模式探索。建立无锡特色的数字乡村评价体系,分别从市(县)区、镇(街道)、行政村三个层面,设立不同的维度进行量化评分,为综合评价数字乡村建设现状和未来发展提供框架性、方向性的指南。面向乡村数字经济、乡村数字治理等一系列应用,探索制定相关标准,为数字乡村建设贡献无锡经验。(市委网信办、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和单位及各地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6 数字和美乡村建设工程

1.基层综合服务能力提升项目。依托基层综合治理服务平台,整合党建、村务、综治、乡村文化、环境提升、社会关怀、“三资”管理等数据资源,构建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生活便捷、环境优美的乡村治理和服务体系,到2025年,每年选取10个村进行推广示范,助力乡村数字化发展。

2.无锡特色数字乡村建设项目。以惠山区(综合类)和锡山区(智慧绿色乡村)入选第二批江苏省数字乡村试点地区为契机,数字化赋能乡村产业发展、乡村治理能力提升、农村生态环境监管与保护、惠农便民能力提升等,高质量、高标准完成数字乡村建设指标,同时形成具有无锡特色的数字乡村评价体系,为数字乡村建设贡献“无锡模式”。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农业数字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出台政策、财政补助、减免税收等扶持方式,吸引科技企业、涉农企业参与到农业数字化建设工作中,提升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数字素养,全面推进农业数字化。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制定年度工作要点,细化任务清单,明确相关责任,依托数字乡村发展统筹协调机制,确保数字农业各项建设任务落地落实。(各部门和单位及各地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加强协同创新。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技术集成创新为重点,加强政产学研推合作,加大对农业数字化发展难点、重大技术装备的攻关和研发力度,形成现代化数字乡村建设新技术、新模式创新示范。促进“研发端”“生产端”与“需求端”精准衔接,加快研发与创新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产品,形成若干个农业数字化全链条解决方案。(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农科院等部门和单位及各地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加大政策支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按规定统筹利用现有涉农政策与资金渠道,优化专项资金使用结构,撬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重点支持农业数字化建设在内的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数字产业化服务体系等重点项目建设。鼓励金融机构优化信贷投放机制,降低融资成本,加大中长期信贷支持。(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无锡监管分局等部门和单位及各地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保持步调一致。各地已建和在建的系统平台,须与市级系统平台保持标准统一,以期实现业务流上下贯通,数据资源共享共用;尚未开展系统平台建设的地区,鼓励使用市级系统平台,与市级形成数字化变革合力,推动新增数字农业农村场景落地,扩大系统平台推广应用范围。同时,支持各地积极探索具有本地化特色的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并对接至市级平台。(市农业农村局及各地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注重人才培育。加大数字化人才培养扶持和引进力度,优化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健全激励机制和人才职称评审。探索建立农业数字化专家咨询机构,为科学决策和工程实施提供智力支持。多渠道、多形式培养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技术融合的复合型人才,鼓励支持数字化人才进乡入村,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字化技术应用能力。(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和单位及各地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营造良好环境。适时举办数字乡村建设推进会、数字农业创新大赛等,挖掘一批先进适用的典型实践案例和技术集成方案,打造数字农业品牌。利用主流媒体和网络新媒体资源,大力宣传农业数字化建设的经验成效,展示强农惠农助农成果,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业数字化建设的良好氛围。(市委网信办、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和单位及各地按职责分工负责)

附件:无锡市农业数字化建设任务分解表(2023—2025年)

附件

无锡市农业数字化建设任务分解表

(2023—2025年)

序号

建设内容

江阴市

宜兴市

锡山区

惠山区

滨湖区

新吴区

1

智慧农业园区(个)

1

1

1

 

1

 

2

智慧畜牧业园区(个)

 

1

 

 

 

 

3

智慧渔业园区(个)

1

1

 

1

 

 

4

数字农场(个)

2

3

1

2

1

1

5

数字牧场(个)

2

2

 

1

 

 

6

数字渔场(个)

1

2

2

1

 

 

7

数字农田示范点(个)

1

1

1

1

1

1

8

数字乡村(个)

9

10

4

4

2

1

9

智能农机“无人化”农场(个)

4

4

3

2

1

1

10

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智能化示范基地(园区)(个)

5

5

3

3

2

2

11

数字农机合作社(个)

10

10

5

3

1

1

12

智慧型农产品冷藏保鲜项目(个)

3

3

1

1

1

1

13

全程贯通的特色产业链数字化试点县(个)

 

1

 

1

 

 

14

数字产业园(个)

 

 

1

 

 

 

 

 地区: 无锡市 
 标签: 农业 养殖 
食品伙伴网提供标准法规解读、舆情监控、合规咨询、申报注册等服务。
电询:0535-2129301
QQ:2891238009
食品标法圈
实时把握食品标法动态
请扫码关注食品标法圈

声明:

① 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食品伙伴网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食品伙伴网”。
② 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食品伙伴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邮箱:law#foodmate.net(发邮件时请将#换成@) QQ:139307733

 
 
[ 政策法规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关闭窗口 ]

 

 
 
按分类浏览
国家法规 (12129) 国外法规 (3603)
地方法规 (42100) 法规动态 (226)
法规解读 (2943) 其他法规 (345)
推荐地方法规
点击排行
按国家或地区浏览

法规中心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信息服务

Processed in 0.193 second(s), 10 queries, Memory 4.97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