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上半年,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市场监管局、省药监局的正确领导下,中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指示要求,上下齐心、破难而进,奋力构建"大市场、大质量、大监管"格局,为全市稳经济大盘提供了有力支撑。上半年,我市新设立市场主体6.17万户,排名全省第5,同比增长28.04%,期末市场主体总量约55万户。药品进口口岸顺利启用通关,"港澳药械通"获4个批件,广东省首个省级制药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揭牌。副处级中山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获批设立。中山连续3年在全省质量工作考核、连续7次在全省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连续2年在全省药品安全责任考核中获评A级,连续2年在全省"双打"考核中位列"第一档次",2021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工作绩效考核成绩跃居全国第60名,上升68位。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持续加强,政治生态不断净化。
——党的全面领导地位进一步凸显。局党组高度重视意识形态管理,对外新闻宣传和信息发布全面落实"先审后发、三审三校"制度,"中山市场监管"公众号影响力在全国市场监管系统排名第20位。持续深化对基层党建、市场监管业务的全面领导,对基层党支部日常工作加强现场指导。重大行政执法事项实行集体讨论决定,重要涉企许可事项将审批权限"上提一级".
——党的政治建设进一步加强。牢牢把握行政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这一根本属性,不断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这一根本建设,认真组织学习贯彻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市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持续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引领全局党员干部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建引领,派出7名党员干部赴镇街参与打赢打好水污染治理、破解土地瓶颈"两大攻坚战",组织4098人次党员干部职工下沉基层参与"双联双助",并对港口镇26名困难家庭儿童进行结对帮扶。突出党建带群团作用,指导团总支组织开展青年宣讲、青年研学、青年党团员座谈会等建团100周年系列活动,同时加强对临聘人员、政府购买服务人员等群体的管理,教育引导青年成长成才。
——全面从严治党纵深发展。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重点工作任务,持续对全面深化改革、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抓好疫情防控、落实党组会决定事项等开展政治监督,推动政治监督具体化、常态化。坚持"严"的主基调抓紧日常监督,通过党内谈话、集中学习、廉政提醒、警示教育等方式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完善廉政风险防控措施,落实选人用人考察环节"双签字"制度,对招标采购、罚没物资销毁等内控管理重点领域进行全程监督,上半年日常廉政谈话669人次、谈话提醒7人次。以刀刃向内的决心抓实专项监督,完善联动机制,联合驻局纪检监察组开展"组地联动"、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等专项监督。
——干部队伍建设有力推进。积极落实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完善干部"选育用管"措施,充分挖掘任用愿干事、真干事、干成事的干部,上半年提拔正、副科级领导7人,职级晋升17人,干部交流轮岗17人。强化培训提升干部素质能力,持续开展"强企培基双百课堂""市场监管学堂"活动,推动科室负责人、业务骨干上讲台,以讲促干强本领,组织各类培训41场次,参训3500余人次。常态化加强干部日常管理监督,严格落实疫情期间外出审批报告制度,规范干部职工因私出国境管理,所有人员离开本市均由"一把手"审批。选取火炬开发区、南区街道、板芙镇3个分局作为试点,有序推进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强化公务员年度考核和平时考核,充分发挥考核激励"指挥棒"作用,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
(二)"大市场"建设加快推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市场准入准营退出全链条更加便利。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中山改革的"头号工程",出台25条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硬措施".深化"证照分离""一照通行"改革,37个"一照通行"事项全部上线应用,打通"准入准营"服务链,全市企业开办全流程平均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内,企业开办各类事项100%实现"网上办""指尖办".推进歇业制度改革,对15家暂时出现经营困难的企业给予"歇业备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健全退出机制,联合税务部门简化市场主体退出提交材料及办理流程,对已办理清税手续的市场主体直接办理营业执照注销登记。提升审批服务效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审批时限由法定60个工作日提升到"立等可取",医疗器械生产许可、注册核查以及注册抽样工作做到"三个优先办".
——市场成长空间更加广阔。累计推动29632户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个体工商户占市场主体比例下降20.41个百分点。推进公平竞争审查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开展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执法专项行动,深化电子商务经营者、互联网平台不正当竞争治理,推动修订网络预约出租车管理政策措施。强化水电气、航运交通等涉企行业违规收费整治,对转供水转供电主体代收费行为实施常态化监管,约谈25家单位,立案13宗,为企业群众退费15万余元。统筹部门联合"双随机"抽查,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抽查企业6392户。指导企业"信用修复",将1863家企业移出经营异常名录、12130家个体工商户恢复正常记载状态、27家企业移出严重违法失信名单、6家企业停止公示行政处罚信息。推进市场监管法治化,开展权责清单梳理,核对市级粮食流通领域行政处罚职责事权22项,理清省商务部门下放地市处罚职权边界。深化包容审慎监管,累计对354宗行政处罚案件免予处罚。
——市场消费更加放心。推进30家"香山新街市"建设,制定《推进"香山新街市"品牌标准化建设工作方案》,全面开展深度调研、专门指导,完成统一品牌设计,推动"逛街市"成为市民新时尚。推进放心消费创建承诺活动,累计创建"放心消费承诺单位"2931家、"线下无理由退货承诺店"449家、放心消费创建承诺活动示范商圈3个。成立市家政行业专业维权调解中心,探索建立家政服务纠纷处理保障机制。编写《中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划分消费投诉处理职责的指导意见》,厘清消费投诉处理职责。持续发展全国12315平台在线纠纷解决企业(简称ODR企业)22家,在线纠纷解决调解成功率达66.7%.上半年,全市系统受理处置投诉、举报、咨询38058宗,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868.3万元。
(三)"大质量"建设扎实推进,质量发展高线稳步提升。
——质量基础更加坚实。坚持标准引领,资助122家企事业单位、300个标准化项目,推动企事业单位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1项、国家标准52项、地方标准3项、团体标准41项。推进"粤菜师傅"标准化建设,指导行业协会研制、发布小榄粉果、石岐乳鸽、黄圃腊味煲仔饭等中山传统名菜(名点)标准。指导企业成功申报人力资源服务省级标准化试点,10个国家级、省级示范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加强标准监管,完成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合规性监督抽查250项,指导企业自我声明公开企业产品标准和服务标准947项。多方位提升检验检测机构技术支撑能力,全市新增通过CMA资质认定的检验检测机构7家,市食药检所顺利通过CMA换证扩项复查现场评审,"清热解毒口服液中灰毡毛忍冬皂苷乙检查项补充检验方法"获国家药监局批准发布;市质计所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项,与香港港专学院签订《电磁与互联网技术仿真验证平台(网络靶场)合作共建框架协议》。
——质量管理有效提升。坚持示范带动,推进质量强市建设,制定市政府质量奖配套制度,指导企业申报省政府质量奖,向省局推荐13家组织和3名个人申报省政府质量奖,其中3家企业入围提名奖。开展"中山制造高质量在行动",出台工作方案,加快推进省市共建"产品医院".推进中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新增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9001)获证组织803家、证书807张,排名全省第5.推动企业开展QC(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举办专题培训班1期,发表66项成果。推荐3家企业成功入选省局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重点帮扶项目。推动谋划建设厨卫产业领域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加强地理标志专用标志审核、申报工作,积极挖掘、培育地理标志项目。
——创新动能不断增强。坚持专项资金导向,引领企业布局高价值知识产权,提升有效发明专利量。上半年全市专利授权量21541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922件),同比增长13.27%,全省排名第5;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0348件,同比增长14.85%,提前完成"十四五"工作任务;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3.17件,全省排名第6.推动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资金池规模扩大至7000万元,实现"翻倍";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23.9亿元,同比增长400%."1+1+N"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机构编制方案正式印发;市家电、摄影器材知识产权快维中心挂牌运行,市数字经济知识产权快维中心正式获批;15家商标品牌培育指导站正式运行;建成30家"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流动工作室",全方位服务企业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深化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机制建设,上半年办理专利侵权行政裁决案件129件,数量居全省第一。
——生物医药产业高位发展。广东首个省级制药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在中山正式挂牌运作,填补中山制药领域高水平计量测试平台空白。中山药品进口口岸启用通关,我市成为全国第27个、省内第4个设立药品进口口岸的城市。推动出台《中山市促进药品进口口岸发展20条》,在药品进口备案环节实行"提前申报""无纸化申报""365天全天候服务",跑出中山药品进口"加速度".实施跨界融合经营乙类非处方药综合改革,鼓励药品零售经营模式创新。我市研发的第二个单抗新药"开坦尼"获批上市,"港澳药械通"4个新药获批在陈星海医院临床使用。制定《中山市推动化妆品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培育上游包装包材生产企业7家,指导华南现代中医药城建设化妆品品牌孵化基地;支持化妆品原料、生产工艺、功能功效、安全评估等方面技术攻关,推动康盈红莓(中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β-烟酰胺单核苷酸"成功备案为年度全国第七号新原料。
(四)"大监管"建设持续推进,市场安全形势总体稳定。
——监管机制逐步健全。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结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以食品、特种设备等生产企业监管为切入点,推进信用承诺、信用信息归集共享、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失信记录修复、失信联合惩戒等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监管。上半年,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广东)公示行政许可信息107235条、行政处罚信息2983条、抽查检查信息1056条,"双公示"信息及时率、准确率达100%.修订《关于加强经营异常名录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规范经营异常管理列入移出情形、处理时限、管理权属划分、审批流程等规定。推进信用联合惩戒,将受到吊销许可、营业执照等较重行政处罚的市场主体按规定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对其在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国有土地出让、授予名誉称号等活动中予以限制或者禁入。扎实开展年报公示工作,会同商务、海关、人社等部门推进年报"多报合一",2021年度全市年报企业完成201829户,年报公示率97.62%,全省排名第4,其中重点行业领域企业年报公示率100%.推进智慧监管服务平台项目建设。依托"网络交易监测信息分发系统""智慧网监APP",强化网络交易信息监测和线索分发,提升"以网管网、技术管网"能力水平。
——疫情防控网格织密织牢。强化农贸市场和进口冷链食品疫情防控,采取"人防+技防"方式,持续落实"三强化三覆盖"要求,组织开展日常检查、专项检查、暗访检查、综合督查,推广使用"冷库通"系统和"冻品实名购"小程序,细化外来货运司机管理措施,填补休假返岗、新聘、临聘等人员管理漏洞,切实发挥集中监管仓的"首站拦截作用".积极开展药店"哨点"专责小组工作,建立健全线上+线下报告处置机制,对全市零售药店完成2轮全覆盖检查,对涉疫镇街药店实行提级管理;督促药店持续开展销售发热类等药品信息登记报告。在全省率先开展重点场所食堂疫情防控,组建工作专班并量身定制疫情防控信息平台,对全市949家重点场所食堂建立"一企一档"电子档案,全市8544名从业人员、2054家食材供应商均纳入名单管理;全省首创在24家场所安装智能外卖柜,实现餐食外包装柜机内消毒、订餐人与配送人员无接触配送,受到省市主流媒体高度关注;指导国有企业建设食材集中供应基地和集体用餐配送基地。上半年,共完成核酸检测人员、产品、环境34.88万批次,检查农贸市场、冷库、药店、重点食堂等场所7.66万家次,农贸市场、药店共拦截黄码873人次、红码18人次,责令21家次农贸市场、59家次进口冷链食品经营单位、336家次药店停业整顿;妥善处置疑似阳性产品等突发事件17宗(其中集中监管仓报告5宗)。强化医疗器械企业疫情防控工作,约谈9家一次性使用采样器生产企业、38家医用口罩及医用防护服生产企业。建立涉进口物料生产企业名单41家、关键岗位人员名单117人,加强进口物料管理培训、督导,推动中山市新致美义齿科技有限公司成为全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进口物料管理"样板间".扎实做好隔离酒店有关餐饮单位、特种设备检查工作。
——食品安全监管步履不停。推进66家省民生实事、6家市民生事项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制定《农贸市场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工作方案》,强化分类施策,将墟日市场纳入治理范围;制定地方标准《农贸市场建设与管理规范》,建立长效管理机制,43家农贸市场完成升级改造。统筹开展全市食品监督抽检工作,食品抽检(含农业部门)12398批次,完成全年任务量的51.02%,合格率98.7%,不合格食品处置率100%.全市77家省民生实事农贸市场快检农产品162762批次,完成全年任务量的55.82%,合格率98.55%,处理不合格产品4854.18公斤。强化食品生产经营风险分级分类监管,指导10家湿粉类食品生产加工单位成功通过《湿米粉生产和经营卫生规范》核查,通过率排名全省第3;开展粮食市场秩序专项检查,全市粮食生产、销售单位检查覆盖率100%.开展食品安全"守查保"专项行动,检查食品生产、经营、餐饮单位43101户,检查覆盖率46.14%,处置问题5378宗。强化校外供餐食品安全治理,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山市学校集体用餐配送管理的指导意见》,细化学校供餐11项准入条件、5类退出情形;向各镇街政府发送风险提醒函,与23个镇街政府、28家市直属学校签订《校园食品安全责任书》;通过全覆盖检查、联合整治、培训、约谈、立案查处、停业整顿等措施,督促学校整改问题192宗,立案查处2家,取消学生餐食供应资质2家。推进餐饮质量提升,强化网络订餐平台线上监测、线下约谈,28255家餐饮单位实施"明厨亮灶",其中1574家餐饮单位实施"互联网+明厨亮灶".完成10家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全覆盖检查;推广应用特殊食品电子追溯系统,全市100%保健食品生产企业、68.7%特殊食品经营者已进驻系统。
——"两品一械"安全监管持续强化。组织全市药品生产零售企业、医疗机构,化妆品生产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及经营者开展全面自查,组织对第一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进行备案后核查,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强化重点品种监督抽检,常态化开展药品、化妆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全链条监管,上半年共检查药品生产、批发、零售、使用单位4759家次,检查化妆品生产、零售企业1165家次,检查医疗器械单位1201家次;组织全市药品抽检420批次,完成化妆品国抽20批次、省抽49批次,完成医疗器械国抽47批次、省抽125批次、市级抽检3批次。开展省局委托的药品生产企业日常监管、合规性检查、注册抽样与核查等工作,对自建网络、入驻第三方平台的药品网络销售企业开展线上巡查、现场检查,强化药品零售企业"药师"在岗履职专项整治,聚焦"金花清感颗粒"等3个品种开展疫情防控用药流通环节质量安全专项检查。应用国产普通化妆品备案人工智能审查系统,上半年完成国产普通化妆品备案审核6225个次,中山成为2021年全国国产普通化妆品备案质量抽查中没有质量问题的城市。开展化妆品"线上净网线下清源"等2项专项整治,严厉打击未经许可从事化妆品生产活动、利用网络销售违法化妆品等违法行为,共排查涉嫌违法线索511条。创新监管新机制,引进第三方机构开展医疗器械使用环节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医疗器械监管获得省药监局肯定,在全省医疗器械高质量发展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言。
——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力度加大。加强特种设备定期检验,检验特种设备41625台次、压力管道139.08千米,重点监控设备检验完成率100%.吸取事故教训,痛下决心全面排查特种设备使用登记情况,在全市轮番开展锅炉安全专项整治,已完成2轮全覆盖检查,并举一反三对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大型游乐设施、客运索道等七大类特种设备使用场所开展地毯式排查,共检查企业7187家次、设备9970台/套,发现未办理使用登记特种设备367台,立案92宗。开展大型游乐设施、起重机械"双限位"装置、电梯鼓式制动器、城镇燃气安全、危险化学品、锅炉"大吨小标"、蒸压釜、涉氨设备等专项排查、专项整治,重点品种风险隐患有效降低,电梯鼓式制动器拆解清洗项目的检验不合格率由20%降至1.4%.建成并启用中山市气瓶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全市24家气瓶充装单位100%接入平台系统,各气站至少完成1台充装设备实现连锁充装功能,32万只气瓶加装"二维码"纳入平台管理,录入数据32.21万条,实现从使用到回收、流通全流程实时追溯和监管。强化超期未检"飘红"设备专项整治,机电类、承压类设备超期未检率分别为1.57%、1.6%,在全省处于较低水平。推进电梯质量追溯信息采集,电梯智慧化监管建设获省局支持;持续开展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安全生产三年整治,发现电梯维保违法案件线索10宗。组建"特安宁"志愿服务队,开展科普宣传16次。组织或参与应急救援演练9场。
——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勇求突破。开展2022年厨卫电器产品执法专项整治行动,将东凤镇、黄圃镇、南头镇列为年度"中山市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重点区域",对严重质量问题予以挂牌整治。将近三年各级抽检不合格的232家生产企业列为重点对象,完成全覆盖执法检查,查办6宗涉刑案件,查封涉案产品12311台。强化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获证企业证后监管、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及后处理。开展燃气具及配件、电动自行车、电线电缆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共检查燃气具及配件生产销售单位551家、电动自行车销售单位577家、电线电缆生产销售单位382家。强化认证检测监管,开展强制性产品认证专项整治及检验检测机构"双随机"检查,检查获证企业、认证机构、检验检测机构等742家次,责令改正19家,全市新增CCC认证获证组织1434家、证书7535张,排名全国第1.对标深圳将CCC认证免办办结时限压缩至2个工作日,共核发免办证明267份,涉及企业72家、货值1.1亿元。完成产品质量检验11563批次、计量仪器检定校准24.5万台/件。做好民生计量工作,开展强制检定计量器具免费检定,免征检定费用821万元。
——重点领域监管扎实推进。加强价格监督检查,对27类重点品种开展每日价格监测,在春节、五一、端午等重点时段广发市场价格行为提醒告诫书,有效维护全市商品价格稳定、供应充足;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新冠病毒检测价格专项检查,强化对粮食市场、食品餐饮、春运旅游、教育培训、殡葬服务、医疗机构等民生领域收费行为的监督检查;联合行业协会着力规范灯饰、照明行业收费,推动解决灯饰灯具线下零售标价虚高等"行业潜规则"问题。规范直销企业经营,打击传销行为,组织开展全市打击传销统一行动2次,排查出涉传窝点13个。加强网络监管,开展化妆品、不合格产品、防疫物资网络交易信息专项监测,共监测本地平台4个、网店8140家、自建网站8711个、移动端网络主体40个、商品69417个;平台经济监管取得新成效,制止1个本地电商平台多项违法行为。组织开展平台内经营者刷单违法线索查处专项行动,立案4宗。开展加油机计量专项治理,排查全市139家加油站3738支加油枪;联合供电部门对2110只电能表进行计量抽检,推进在运电能表状态评价及更换管理;开展民生重点领域计量监督检查,随机抽取民用液化石油气充装企业等11大类48家企业。加强广告监管,整治擅自借党的二十大、全国"两会"等严肃政治主题进行商业广告宣传行为,推进"双减"工作整治;"线上"监测广告超4.7万条次,"线下"巡查户外广告4892幅,纠正广告内容问题130余幅。
——案件查办力度大幅提升。建立粮食流通领域监管执法联动工作机制,联合制定教育体育领域执法协调工作制度。加强与法院、检察机关、公安机关的沟通协调,进一步明确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等规定,推进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有机衔接。统筹全市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开展无照经营专项整治,组织食品药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专项行动、民生领域案件查办"铁拳"行动等,强化食品、药械化、特种设备、质量、计量、价格和竞争、认证认可与检验检测、知识产权、标准化、广告等各领域案件查处,持续推进扫黑除恶工作。上半年,全市系统查办各类案件3079宗,同比增长33.93%,罚没款1918.34万元,移送司法机关42宗。其中,特种设备案件成倍增长,食品和质量案件明显上升。
二、下半年工作计划
下半年,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省委深改委以推进营商环境、产业、交通、创新、公共服务、规划"六个一体化"为重点,部署中山市建设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做好下半年市场监管工作,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大局、把握大势,勇于担当、接续奋斗,在建设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中争当排头兵。必须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和省市场监管局、省药监局部署要求,强化"大市场、大质量、大监管"理念,坚决扛起市场监管的历史使命和"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政治责任。必须坚持"五个聚力",提升市场监管效能,为市场主体增活力,为产业发展添动能,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加亮色。
(一)聚力党建引领,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
——旗帜鲜明讲政治抓政治。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毫不动摇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宣传舆论阵地建设和舆情监测处置,守好市场监管领域意识形态安全大门。
——毫不动摇加强党的建设。全面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市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不断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这一根本建设。深入推进模范机关创建工作,持续推进《广东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干部常态化监督,深入推进干部队伍纪律作风建设。
——全链条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科学精准选配、正向激励关爱、分层分类训练、蓄好源头活水原则,持续铆紧干部"选育用管"全链条,落实好干部交流轮岗,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加大年轻干部培养力度。与时俱进抓好专业化培训任务落实,紧跟市场监管事业发展需要优化培训内容,着力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突出抓细抓实干部日常管理监督,强化关怀激励。
(二)聚力风险管控,全力筑牢市场监管领域安全底线。
——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毫不动摇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落实省、市有关工作安排,抓紧抓实抓细农贸市场、进口冷链食品、药店、重点场所食堂各项防疫措施。从严落实"三强化三覆盖",充分发挥集中监管仓"首站拦截"作用和药店"哨点"监测作用。做好餐饮单位指导和服务,帮助餐饮业复苏。出台《中山市医疗器械企业疫情防控工作指引》,完善企业进口物料常态化管理机制。
——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推进申请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工作,指导火炬开发区迎接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验收。全面完成72家农贸市场升级改造任务和30家"香山新街市"建设工作,带动全市农贸市场整体提质升级。强化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统筹农业部门完成24299批次食品抽检任务,不合格食品处置率100%.全市77家农贸市场完成29.16万批次食用农产品快检任务。强化食品安全风险研判及应急处置。强化食品生产风险管控,加强重点食品和食品相关产品安全问题整治;开展"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年"活动,推动食品生产企业自查报告率、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监督抽考率保持100%;深入开展食品小作坊提质行动。进一步规范治理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强校园食品安全治理,着力推动学校集体用餐配送单位食品安全水平提升。推进网络餐饮质量提升。联合开展打击养老诈骗专项整治行动,深挖线索、严厉打击保健食品会销行为;推广应用特殊食品电子追溯系统。
——加大"两品一械"监管力度。强化药品、化妆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全链条监管。聚焦疫情防控药品、医保药品、特殊药品,重点查处挂靠、走票行为,严厉打击执业药师"挂证"等违法行为。深化药品流通监管综合改革,推动药品流通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药品专项整治、化妆品"线上净网线下清源"专项整治、医疗器械质量风险隐患排查。
——加大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力度。持续开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压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镇街属地监管责任。深入开展"特安宁"科普志愿宣传活动,推进社会共治。加大风险隐患排查力度,加强行政许可、安全监察、执法机构和检验机构工作联动,健全责任约谈机制,全面提高风险管控能力。提升信息化监管水平,推进气瓶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建设,年内完成全市140万只气瓶"二维码"电子标签安装及信息审核录入工作。加快推进电梯质量追溯信息采集、电梯智慧化监管建设。
——加大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加强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开展省市联合抽查,加大抽查后处理工作力度,压实企业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强化CCC获证企业监管和认证活动监管,加强CCC认证获证企业的后续跟踪检查,进一步提高CCC认证质量。做好CCC认证免办工作,为企业进出口创造便利。
(三)聚力服务赋能,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进一步深化改革激活力。对标深圳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完善"一照通行"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平台数据与各审批系统数据的互联互通,进一步提高审批效率。推进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电子亮证改革工作,年底前实现电子证在"粤省事"小程序上亮证,方便企业随时查阅。依托个私协会组建企业开办代办团队,免费为市场主体提供企业开办、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申领奖补等服务,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建立市重点项目绿色通道,对相关生产经营审批事项提供资料容缺受理、非工作日预约办理以及全流程"一对一"帮办代办等服务。深化市场主体退出改革,最大限度提升退出便利化水平。发挥市扶持个体工商户发展部门间联席会议作用,制定联席会议工作规则,继续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工商户转型为企业。深化市场主体退出改革,最大限度提升退出便利化水平。推进包容审慎监管,制定市场监管领域不予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清单,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进一步推进智慧监管。加快推进智慧监管服务平台项目建设,用信息化手段解决业务量多与人手不足的矛盾。优化局统一工作门户布局,加快重点急需项目建设。做好科技项目申报、跟踪和立项落实,推进公共检验检测平台建设。做好涉企信息统一归集公示数据管理平台二期项目综合验收,保持中山涉企信息归集公示工作的全省领先优势。完成中山市商事登记"档案容e查"平台建设,在互联网PC端、政务网、粤商通、政务服务一体机"四位一体"查询的基础上,切实解决档案查询跑腿多、排队长、打印慢的难题。
——进一步助推重点产业加快发展。推进粤港生物医药合作创新区建设,扶持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发展。持续推进药品进口口岸建设,把中山港口岸打造成为大湾区乃至全国药品进口最便捷、流程最优、通关最快的口岸。落实《中山市化妆品质量提升试点工作方案》,推进我市化妆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落实落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中山化妆品的竞争力。
(四)聚力秩序治理,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强化信用监管引导作用。纵深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升级商事监管平台双随机抽查系统,实现压减抽查对象2081户、减负14.03%的工作目标。持续开展"信用修复",发挥信用修复机制在鼓励失信当事人自我纠错、诚信经营中的重要作用。综合运用信息公示、信用承诺、失信名单、信用风险分类管理等手段,探索建立跨部门失信联动监管机制,引导行业自律,维护公平正义。
——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刚性约束。发挥反不正当竞争部门间联席会议统筹协调作用,规范平台经济、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垄断行为,依法严肃查处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政权力垄断等行为。
——强化重点领域监管执法。组织"百家电商平台点亮"行动,督促2家入选平台落实"亮照、亮证、亮规则"信息公示义务。开展网络交易信息专项监测,推进"网剑"行动,依法查处网络交易经营者违法行为,净化网络交易环境。深入开展民生领域"铁拳"行动,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加强重要民生商品、防疫物资市场价格监测监管,突出重点区域、重点时段价格监测预警,依法严查哄抬价格、囤积居奇、价格欺诈等价格违法行为。强化行业协会、水电气暖、交通物流、金融机构等领域涉企收费规范治理。开展整治借重大活动从事违法违规商业广告宣传工作,强化重点民生领域广告监管,依法从严查处虚假违法广告行为。
——强化消费维权。完善消费纠纷化解机制,联合广州仲裁委员会中山分会探索建立仲调对接机制,鼓励更多企业参与发展ODR企业。继续做好投诉举报处理。常态化推进放心消费承诺活动,及时发布消费提示警示。开展网络餐饮放心餐厅评选活动,打造不少于200家网络餐饮放心消费餐厅。
(五)聚力"三大战略",营造品质优良的市场创新环境。
——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继续实施《中山制造高质量在行动工作方案》,深入推进"产品医院"质量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年底前围绕灯饰、燃气具等重点产品开展8次"问诊治病"帮扶活动。组织开展市政府质量奖申报评审,开展先进质量管理方法专题培训和质量标杆学习活动。大力开展"质量月"活动,推动企业开展QC小组活动,促进不同领域、不同行业质量改进及创新成果的分享和推广。进一步夯实质量发展基础,以省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为平台基础强化计量支撑,推进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工作,规范认证检测秩序,实施中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推动中山市特种设备综合服务项目——国家电梯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东)电梯安全风险评估基地建设。争取国家和省的大力支持,推进粤港生物医药合作创新区建设,扶持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发展。
——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做好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申报工作,引导镇街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加大标准化资金投入。推动企事业单位参与各级标准制修订,提升中山标准制修订话语权。强化标准推广应用,推动家政服务、智慧政务服务、安防远程科技服务等10个在建的标准化试点项目建设。推动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做好标准专项监督检查,鼓励和引导企业主动制定和实施先进标准,推动企业标准提档升级。
——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通过资金引导、项目扶持等方式,引导企业培育高价值知识产权。建立"政企银保服"协同联动机制,实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工程。推广建设"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流动工作室",持续做好重点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跟踪服务。推进"1+1+N"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加快申办建设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不少于2个市级快维中心。加大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力度,深入开展茶叶类地理标志保护、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代理行业"蓝天"专项整治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