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 地方法规 »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山东省中医药发展“十四五” 规划的通知

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山东省中医药发展“十四五” 规划的通知

扫描二维码 分享好友和朋友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21-09-06 17:45:10  来源: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浏览次数:5478
核心提示:以中医药“五个高地”建设为抓手,到2025年,中医药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疾病康复中的特色优势进一步彰显。中医药传承创新能力进一步强化,产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进一步优化,居民健康水平的中医药贡献度进一步提升。争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中医药强省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发布单位
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发布文号 暂无
发布日期 2021-09-06 生效日期 2021-09-06
有效性状态 废止日期 暂无
属性 专业属性 其他
备注  解读: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山东省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 政策解读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高等院校:

《山东省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

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1年8月31日

(信息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山东省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

山东省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是根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共山东省委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文件精神,结合全省中医药发展实际编制,主要阐述全省中医药未来五年的发展战略、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重要举措。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全省中医药系统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统筹中医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协调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管理体制实施重大改革。中医药工作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内容,成立了由省委书记任组长、省长任第一副组长的省促进中医药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省卫生健康委主任担任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省卫生健康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担任副局长,中医药处室由1个增至5个。市县两级均参照省级健全了管理机构,中医药科(处)室数量分别增加180%、118%。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召开了全省中医药大会,制定了《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推动出台了《山东省中医药条例》,签署了《山东省人民政府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推进山东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印发了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动山东中医药教育改革与高质量发展、加强医疗保障支持中医药发展、促进山东省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等若干文件和措施。省自然科学基金专设中医药联合基金,中医优势病种收费方式改革被新华社称为“中国式”医改的“山东中医样本”。全面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成效显著。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关口前移、早期介入、全程参与,第一时间成立省级中医药会诊专家组,中医药群防群控有效推进,参与救治确诊病例832例,参与治疗率达98.1%,累计提供中药预防汤剂183万剂,遴选审批7个中药制剂全省调剂使用。选派10批次185名中医医护人员支援湖北疫情防控。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创建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4个、重点专科73个,省级中医专科专病诊疗中心10个,投入1.5亿元实施11个病种的中西医协同攻关。全省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5605个,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73736张,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达到5.26万人,较“十二五”末分别增长137.70%、30.55%、68.44%。中医总诊疗人次达到6244.27万人,中医类医院出院人数191.4万人,较“十二五”末分别增长33.44%、14.75%。99%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79%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人才队伍日益壮大。强化师承、突出经典、注重临床,山东中医药大学创新开办扁鹊班、华佗班、仓公班,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着力培养技术技能型中医药特色人才。实施“三经传承”战略,加强西医学习中医培训。新增国医大师1人、全国名中医3人、岐黄学者4人、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1人,获评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3人。建设传承基地10个、传承工作室216个,培养传承人才5000余名、西学中骨干1.5万余名。科技创新成效明显。获批教育部中医经典理论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38个、重点研究室6个、重点实验室13个、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4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文化建设成果丰硕。建设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国家级基地4个、省级基地26个,举办第八届世界儒学大会儒学与中医药文化论坛,连续举办四届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儒医高峰论坛。建设2个海外中医药中心、1个国际合作基地和1个国家中医药服务贸易出口基地。产业发展态势良好。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设置中医药产业发展处。全省中药材资源达1537种,种植品种达110种,种植面积385万亩,均占全国10%以上,其中,金银花、丹参、西洋参、银杏、山楂等单品种的产值、产量占全国70%以上。规模以上中药工业企业88家,主营业务收入318亿元,5家企业入围全国中药工业企业百强,中兽药总产值占全国25%,位居全国第一。

(二)发展形势

“十四五”时期,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健康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我省进入由中医药大省向强省跨越的关键时期。

天时: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升为国家战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医药工作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重要批示,为新时代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地利:我省中医药历史积淀深厚,名家辈出,是扁鹊故里,是儒医文化、针砭、汤液发源地,在中医药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同时,我省中医药资源禀赋丰沛,潜力巨大,实现高质量发展蕴含的动能充沛。省委统筹“全面开创、走在前列”的要求,高层次谋划、高规格部署、高标准推进中医药工作,一系列改革举措成效显著,确立了我省中医药治理模式全国领先地位。

人和:我省中医药群众基础好,中医药健康素养水平较高。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发挥了不可替代作用,让人民群众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医、更加坚定地相信中医、更加自信地使用中医。

面对难得重大机遇的同时,我省中医药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制约了中医药事业发展。从内部看,中医药系统思想不够解放,观念还需更新,开放融合欠缺,中医药自信不足;对中医药规律的认识不一致,没有建立以疗效为核心的发展机制;传承精华精度不够,守正创新动力不足,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匮乏。从外部看,中西医并重方针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中西医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突出,以西律中现象仍然存在,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评价体系、评价标准尚未建立;中医药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适应度不够、融入度不足、贡献度不高,在推动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和健康山东建设中缺乏应有的影响力。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疗效、更加注重质量、更加注重融合、更加注重生态,以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为引领,以建设中医药强省为主线,以人民满意为目标,努力实现从中医药大省向强省跨越,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做出新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加强党对中医药工作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站在讲政治的高度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增强做好中医药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

坚持人民至上。把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践行中医药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扎根人民的初心使命,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

坚持传承创新。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技术自信、疗效自信,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坚持与时俱进、开放包容、集聚英才,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

坚持中西并重。全面落实中西医并重的方针,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促进中西医互学互鉴,汇聚创新,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努力构建具有山东特点的医疗卫生健康体系。

坚持深化改革。更大力度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强化改革的系统集成,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模式、服务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管理模式,建立健全适合中医药发展的评价体系、标准体系,推动中医药特色发展、内涵发展、转型发展、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

(三)基本方法

更加注重预防。强化“治未病”思维的应用,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找准敏感点,积极主动地研究部署中医药工作,增强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有效性。强化早期干预和医防协同,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特色优势,推动“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促进为中心”转变。

更加注重疗效。强化“疗效为本”的硬道理,将尊崇疗效作为衡量中医药全部工作的金标准,抓住“疗效”这个核心,聚焦影响人民健康的主要问题,补齐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短板弱项,把“疗效”写进群众的心坎里。

更加注重质量。把质量作为中医药工作的生命线,强化“安全第一”的意识,守住安全发展的底线和红线。落实政策集成,建立健全质量保障机制、监督保障机制,提高品质、树立品牌,加快提高中医药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

更加注重融合。强化服务大局、协调联动的能力,将中医药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卫生健康工作全局,让中医药成为人民健康生活的重要组成。促进中医和中药、事业和产业、中医药和西医药融合发展,实现中医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更加注重生态。强化党委政府领导、管理和发展责任,加强对中医药发展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各方力量,加快形成全社会支持中医药发展的强大合力,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培植丰厚土壤。

(四)主要目标

以中医药“五个高地”建设为抓手,到2025年,中医药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疾病康复中的特色优势进一步彰显。中医药传承创新能力进一步强化,产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进一步优化,居民健康水平的中医药贡献度进一步提升。争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中医药强省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具体目标是:

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建立以省级中医医疗机构为龙头、市县中医医疗机构和其他类别医疗机构中医药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机构为基础的服务体系,建设齐鲁中医药优势专科集群,健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西医协同机制,促进中西医融合发展,争创国家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和专科诊疗中心,布局3-5个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实现“五个全覆盖”,即:县域政府办中医医院全覆盖,政府办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康复科全覆盖,政府办中医医院“互联网+医疗健康”惠民便民服务平台全覆盖,公立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传染病医院中医类临床科室全覆盖,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全覆盖。

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促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发展环境更加优化,现代中医医院管理制度基本建立,中医药信息化程度和服务效能显著提升,行业管理法治化水平明显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科学化水平持续提升。

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培养10名中医药学术领军人物、100名中医药学科带头人,新增省级名老中医、省级名中医100人以上,入选一批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中医药教育改革持续推进,人才成长途径不断优化,人才梯队结构更加合理,青年人才培养凸显规模,基层人才储备显著增强,后发优势明显。

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建设一批科技创新、临床提升和人才培养的中医药高水平平台,争创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围绕中医药重大核心问题和关键技术实施15项重点项目,开展协同攻关,产出原创性、突破性成果。

文化实力进一步增强。深入挖掘整理传统中医药文化资源,建成山东省中医药古籍和传统知识数字图书馆。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达到50家以上,建立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机制,中医药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我省居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达到25%以上。

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产业规模明显扩大,总产值突破700亿元。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450万亩左右,建设10个左右道地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形成五大优势产区。规模以上中药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60亿元,形成3-5个中医药产业集群。“中医药+”新业态快速发展,培育一批知名品牌。

专栏主要发展指标
指标类别 具体指标 2020年实际值 2025年预期值 属性
中医药健康资源 中医类医疗机构数(个) 5605 7182 预期性
中医类医院数(个) 374 402 预期性
县(市)政府办中医医疗机构覆盖率(%) 93.59 100 预期性
每千人口公立中医类医院床位数(张) 0.62 0.85 预期性
每千人口卫生机构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0.52 0.62 预期性
二级及以上公立中医医院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比例(%) 46.74 60 约束性
设置治未病科的二级及以上中医类医院比例(%) 77 95 预期性
设置康复(医学)科的二级及以上中医类医院比例(%) 73.96 85 预期性
设置老年病科的二级及以上中医类医院比例(%) 54.2 80 预期性
公立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和传染病医院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比例(%) 综合医院:90.71 100 预期性
妇幼保健院:61.9传染病医院:54.5
公立综合医院中医床位数(张) 3693 4600 预期性
设置中医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比例(%) 91.26 100 预期性
中医药健康服务 中医总诊疗人次(万) 6244.27 7800.13     预期性
中医总诊疗人次占比(%) 10.11 17.4 预期性
中医类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万) 4455.48 5570.96 预期性
中医类医院出院人数(万) 191.4 257.47 预期性
中医类医院出院人数占医院出院人数比重(%) 14.31 16.81 预期性
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率(%) 73.82 85 预期性
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率(%) 68.26 75 预期性
中药产业 中药材种植面积(万亩) 385 450 预期性
中药材种植养殖产值(亿元) 200 230 预期性
中药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318 360 预期性
中医药健康文化 我省居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 21.66 25 预期性

三、勇于争先,创建全国中医药示范高地

(一)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

落实《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省促进中医药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部署,争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聚焦传承创新发展引领、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示范、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三个目标任务,围绕促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文化建设、医保支持政策等环节,遵循规律,大胆创新,求突破见实效。因地制宜,遴选建设一批中医药综合改革先行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牵头部门: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参与部门:省促进中医药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其他成员单位〕

(二)打造中医药高地

1.医疗高地。争创国家区域中医医疗中心、专科诊疗中心和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建成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和中医紧急医学救援基地。打造齐鲁中医药优势专科集群,分两批建设12个专业不少于18个专科集群,形成一批服务一流的医疗平台,打造全国专科建设“高峰”。〔牵头部门: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参与部门: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

2.科研高地。争创国家级中医药研究平台,在创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在中医药重大专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级科技奖励等方面较“十三五”时期数量和质量有所增长,形成科研高地集聚效应。〔牵头部门:省科技厅;参与部门:省发展改革委、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

3.人才高地。到2025年实现中医药领域院士零的突破,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等高层次人才有新的增长。构建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发展环境,打造中医药高层次人才集聚高地。山东中医药大学在“双一流”创建中取得明显突破。深化医教协同、校企合作,建设中医药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牵头部门: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参与部门: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4.产业高地。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业增加值在全国份额逐步上升,形成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道地药材品牌。培育10家以中药为主营业务收入的骨干企业,培育6家以上全国中药工业百强企业、5家以上全国知名中兽药企业。打造全国海洋中药引领区,推动青岛、烟台、潍坊、威海和日照等市打造一批千亿级海洋中药产业集聚区。〔牵头部门: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参与部门: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畜牧局〕

5.文化高地。依托山东省中医药文化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中医药文化研究中心。以《中华医藏》编纂工程为引领,建设世界一流的中医药典籍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以儒医文化、扁鹊故里、针砭和汤液发源地为核心,打造中医药文化研究高地。〔牵头部门: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参与部门: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文化和旅游厅〕

四、担当作为,实施“六大工程”建设中医药强省

(一)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要着力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和水平,织密中医药服务网络,坚持中西医并重,增加优质中医药服务供给,加快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打造中医药医疗高地。

1.提升中医药服务体系品质。推进中医医疗资源提质扩容,优化中医药资源配置规划布局,强化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作为全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中心的引领作用,加强市级中医医院特色优势建设,推进县级中医医院标准化建设,全面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建设,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医疗机构,形成保障全民全生命周期健康,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牵头部门: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

2.提升中医药特色医疗服务能力。加强中医医院临床救治能力建设,推进省级中医药临床重点专科提档升级,建设一批县域龙头专科,深化中医药专科联盟建设,打造齐鲁中医药优势专科集群。强化中医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等科室建设,建立全省中医医疗机构急危重症会诊平台,加快建立疑难重症多学科诊疗体系。制定推广50项中医临床优势技术操作规范和100个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牵头部门: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参与部门:省财政厅〕

3.提升预防保健和康复服务能力。实施国家中医治未病健康项目,加强省市级治未病中心、慢病管理中心建设,布局建设一批区域治未病中心,推进治未病服务体系建设。推广50个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丰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鼓励家庭医生提供中医治未病签约服务。实施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项目,建立健全中医药康复服务体系,布局建设不少于10家省级中医康复医疗中心,康复医院设置传统康复治疗室,其他康复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普遍提供中医药康复服务。培养1000名中医药康复人才,制定推广20项中医药特色康复方案和技术规范。政府办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和康复科全覆盖。〔牵头部门: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

4.提升中西医协同发展能力。在政府办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传染病医院和专科医院,推广“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将中西医结合工作纳入医院评审和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推进中药房标准化建设,强化临床科室中医医师配备,加强科室内、科室间、医院间和医联体内部中西医协作和协同攻关,打造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旗舰”科室、“旗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牵头部门: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参与部门:省发展改革委〕

5.提升中医药公共卫生应急能力。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西医协同机制,强化指挥体系、预防体系和应急救治体系的建设和协同作用。研究推广中医药抗疫有效经验、方药制剂,做好中医药疫情防控物资储备、技术准备。优化中医医院感染防控体系和管理制度,规范感染性疾病科和发热门诊建设。建设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和国家中医紧急医学救援基地,持续强化各级中医应急医疗队伍建设和能力培训。〔牵头部门: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参与部门:省财政厅、省应急厅〕

专栏2 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项目
1.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加快建设千佛山院区、趵突泉院区、青岛院区、长清大学城院区和山东省骨伤医院。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加快中西医结合老年医学中心和康复医院建设,加快建设国家标准化房颤示范中心。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提档升级,加强山东省骨伤研究院建设。
2.支持7家市级中医医院实施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项目。依托市级中医医院,布局建设3-5个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培育30家中医药特色专科医院。
3.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推广中医经典、中医治未病、中医外治、中医康复、中医护理“五个全科化”服务模式。
4.依托省级中医医院创建国家中医康复中心,建设1家中医药特色三级康复医院,布局一批省级中医康复中心。
5.依托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建设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和中医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加强国家中医应急医疗队伍建设,强化疫病防治队员重大传染病理论技术方法和现代医学技术培训。

(二)中医药科技创新工程

要着力取得一批中医药突破性的科技创新成果,围绕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发挥政策集成先发优势,协同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和发展模式创新,加快打造中医药科研高地。

1.构建“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管理体制。健全科技与中医药主管部门协同联动的中医药科研规划和管理机制,在省级科技研发、关键技术装备等重大专项中提高中医药项目比例。深化科技攻关“揭榜制”、首席专家“组阁制”、项目经费“包干制”,加强高校、科研院所内部治理,赋予科技创新更大自主权。建立和完善中医药科技评价标准,在中医药科研项目立项、验收、评奖等环节,遵循中医药规律,实行分类评价。〔牵头部门: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参与部门:省科技厅〕

2.建设高水平中医药科研平台。推动科研院所、高校、医疗机构、企业科研力量优化设置和资源共享,加强中医药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平台建设,着眼于解决重大、难治疾病和新发突发传染病等中医药重大临床问题和科学问题,建设一批国家级中医药研究平台,力争在中医药重大研发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鼓励企业牵头组建中医药创新联合体。〔牵头部门: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参与部门: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畜牧局〕

3.强化中医药协同创新。深入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在疫病研究、中医经典理论、海洋中药、中药炮制学、中药活性单体成分发现、中医药重大装备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聚焦中医药优势病种,开展协同科研攻关,进行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研究,制定完善中医临床诊疗标准与技术规范。加快发展中医药“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发挥信息化对服务体系支撑作用。开展中医药健康产业技术研究。在高层次科技计划中支持跨学科中医药研究项目,组建跨领域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牵头部门: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参与部门:省科技厅、省大数据局〕

4.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构建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权益保障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鼓励设立中医药创新和转化投资基金,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互联互通,支持中医医院、企业、科研机构、学校设立专业化技术转化机构,加强协作、共享资源,实现科技成果供需双方精准对接转化。〔牵头部门: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参与部门: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畜牧局〕

专栏中医药科技创新项目
1.争创省部共建中药药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医药经典理论与前沿技术交叉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强教育部中医药经典理论重点实验室建设。争创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实验室3-5个。
2.依托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争创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
3.布局建设中医药交叉科学、中医人工智能省级重点实验室。
4.创建黄河流域耐盐碱中药省级重点实验室、黄河流域耐盐碱植物种子库。
5.支持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建设青蒿素研究中心。
6.创建中医药智能制造创新创业共同体。
7.争创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1-2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
8.依托山东省中兽药产业发展研究院等单位,建立省级中兽医药实验室和工程中心。

(三)齐鲁中医药名品工程

要着力推动中医药产业向更大规模、更优质量迈进。深入发掘山东中医药产业特色和优势,打造一批知名品种品牌,促进中医药与养生保健、健康食品、农药兽药、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建立健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力争“一年全面起势,三年塑成优势,五年建成高地”。

1.打造“齐鲁道地药材”品牌。发展齐鲁道地药材和特色药材,支持、鼓励各地创建国家中药材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加强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建立濒危稀缺和道地品种野生抚育区。制(修)定20种道地药材地方标准,建设10个左右大宗道地药材标准化生产科技园和基地,推广生态种植。建立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全过程质量追溯体系。支持中药材品种申报有机产品、绿色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建设齐鲁道地药材和特色药材交易展示中心。〔牵头部门: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参与部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畜牧局、省药监局〕

2.提升“齐鲁中药”品牌。鼓励济南、青岛、临沂、聊城、菏泽等市积极引进上下游产品和相关配套产业,培育形成中医药产业集群。做强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中医药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积极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升中药材、中药饮片精深加工水平。支持企业研究开发中药配方颗粒等新型中药饮片。推进经典名方-医疗机构制剂-中药新药递级转化。加快现代中药制剂研发、生产及应用,支持中药新型给药系统发展。支持海洋中药及制剂研发,扩大我省海洋中药规模和技术在全国的领先优势。〔牵头部门: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参与部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药监局〕

3.培育“齐鲁养生”品牌。建立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非医疗)地方标准体系,将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知名品牌纳入“好品山东”建设规划。培育3-5家技术成熟、信誉良好的知名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集团或连锁机构。鼓励中医医疗机构、中医医师为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提供技术支持。推广普及易于掌握的理疗、推拿等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方法以及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中医传统运动项目。加快以中药材为原材料的新材料研发和保健品、功能性化妆品等产品推广应用。〔牵头部门: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参与部门:省市场监管局、省体育局〕

4.擦亮“齐鲁药膳”品牌。制定山东药膳标准和目录,选择百味易于掌握、药食同源的中药材,遴选千种适合我省居民体质的药膳,开展“百味千膳进万家”活动。持续举办“药膳大赛”,推动药膳养生进家庭、进社区、进医疗康养机构、进景区饭店。到2025年,所有县级以上中医医疗机构营养餐厅全部开展药膳服务。支持开发个性化药膳食品,加快中医养生食疗产业发展。加强食疗药膳文化交流,扩大“齐鲁药膳”品牌影响力。〔牵头部门: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参与部门:省市场监管局〕

5.做精“齐鲁中农兽药”品牌。加快构建现代中医农业服务新模式。大力开展新型中兽药制剂、替抗减抗产品、灭草灭虫剂及其产业关键技术的科研攻关。推动以中药材为原料的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肥料等新产品的研发应用,开发10-15个临床疗效确切、质量可控、应用前景好的齐鲁中农兽药名牌产品,打造一批省级中药农药兽药应用基地和绿色健康养殖基地。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建立中药农药兽药技术研发中心(研究院)。积极引进、培养中农兽药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建设学科配套、服务全产业链的人才队伍。〔牵头部门:省畜牧局;参与部门: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

6.推广“齐鲁康养文旅”品牌。发展以中医药产品体验和文化传播为主题的康养旅游,打造康养文旅新地标。在乡村开发一批集种植、观光、采摘、拓展、度假、调理为一体的“本草拾趣园”和“岐黄养生谷”;在城市推出一批“药膳街区”和“养生保健一条街”。遴选一批省级中医药文旅康养融合发展示范区、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利用短视频、电商平台等新平台、新渠道,推广“齐鲁康养旅游”品牌。〔牵头部门: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参与部门:省文化和旅游厅、省畜牧局〕

专栏齐鲁中医药名品工程
1.道地药材生态种植基地(园区)。建设省级种子种苗育繁推基地10个、道地药材生态种植基地15个、药用植物野生资源圃10个、种质资源库1个、科技园区10个、标准化生产基地10个。
2.中医药优势产业集群(领军企业)。发挥济南、青岛、临沂、聊城、菏泽等市中医药特色优势,做强一批中医药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培育10家以中药为主营业务收入的骨干企业,力争6家以上中药工业企业入围全国百强。
3.海洋中药。支持烟台继续举办海洋中药论坛,积极筹备首届东亚地区(中日韩)中医药高峰论坛。推动青岛、烟台、潍坊、威海和日照等市打造一批千亿级海洋中药产业集聚区。
4.“百味千膳进万家”。培育15家药膳街区或园区、100家社区药膳食堂、200家特色药膳店等美食文化体验场所,推动药膳养生进家庭、进社区、进医疗康养机构、进景区饭店。
5.“齐鲁康养文旅”新地标。新增30个康养旅游(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培育200个中医药特色的康养旅游示范点,开发20个“本草拾趣园”“岐黄养生谷”,推出100种齐鲁中医药元素文旅伴手礼。

 (四)中医药人才建设工程

要着力构建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人才引育体系,加快集聚中医药人才要素,强化中医药人才保障举措,以人才队伍建设的明显成效强力支撑我省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中医药人才高地。

1.发挥医学高等教育主力军作用。强化优势学科的学术引领作用,总结教改各类实验班办学经验,强化培养中医药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学内容,改善师资队伍知识技能结构,引领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争创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支持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建设优质高等职业院校,试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培养“品优技高”中医药技术技能人才。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长效机制,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牵头部门: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参与部门:省教育厅〕

2.中医药高层次人才提质扩容。实施高层次人才筑峰计划,加大扶持力度,丰富资源配给,为中医药领域两院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等顶尖人才申评创造便利条件。持续做好中医药领域泰山学者、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齐鲁卫生健康人才遴选培育工作,以领军人物为核心,培育一批梯次合理、优势明显、特色突出、富有活力的优秀团队。实施特聘专家计划,以院士、国医大师等顶级人才和学科发展急需高端人才为主要聘用对象,拓展吸引汇聚人才渠道,更大力度引进各类紧缺人才。〔牵头部门: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参与部门: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3.梯次培育中医药骨干人才。依托齐鲁卫生健康人才工程,培养管理、科研、教学、产业等方面的中医药骨干人才、青年人才。增加多层次师承教育项目,完善优化五级师承制度。加大中医全科医生培养力度,继续实施“西医学习中医”人才计划。加强公费医学生、全科医师培养。推进名中医药专家传承体系建设,打造一批中医药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牵头部门: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参与部门:省教育厅〕

4.优化中医药人才成长环境。坚持把会看病、看好病作为临床医师主要评价内容,把中医医学才能、医德医风作为主要评价标准,对临床、教学、科研等方面中医药人才实行分类评价。鼓励用人单位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对专业领域业绩突出人员,大胆使用,破格聘用。适当放宽长期服务基层的中医医师职称评审条件,各种表彰奖励评优向基层一线和艰苦地区倾斜,引导中医药人才向基层流动。〔牵头部门: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参与部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专栏中医药人才建设项目
1.开展齐鲁中医学术流派项目。完成30个齐鲁医派中医学术流派工作室和100项中医药特色技术遴选建设工作。
2.依托山东中医药大学建设山东省中医经典教学研究中心。建设1-2个省级中医经典教学团队、1-3项省级以上中医经典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3.加快中医经典高层次人才培养。开展“学术传承生项目”,建设“山东中医经典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培养硕博士5-10名,本科传承生100名。
4.实施西医学习中医“511”人才培养计划。选拔培养50名主任医师、100名副主任医师及1000名主治医师。

五)中医药文化弘扬传承工程

要着力形成更具深度和广度的中医药文化影响力,充分发掘我省深厚的中医药文化资源,加强中医药文化保护研究、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普及推广、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推进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快打造中医药文化高地。

1.挖掘齐鲁中医药文化资源。开展齐鲁中医药历史文化资源普查,系统阐释齐鲁中医药文化的历史渊源、思想观念、人文精神、价值观念等。挖掘、研究、弘扬儒医文化、扁鹊文化和针砭发源地文化,举办“尼山世界中医药论坛”“(济南)扁鹊国际论坛”“泰山论灸高端论坛”和“针砭起源地大会”,擦亮“儒医文化、扁鹊故里、针砭发源地”三张名片。加强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深入整理挖掘中医药特色理论、技术、疗法、方药,推进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推动《中华医藏》编纂工作,建设一流中医药典籍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开展齐鲁中医药老字号、老商号寻访。〔牵头部门: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参与部门: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文化和旅游厅〕

2.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阵地建设。加强中医药文献、文物古迹保护,进一步加强山东省中医药博物馆、山东省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建设,建设山东省中医药古籍和传统知识数字图书馆。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遴选建设一批融健康养生知识、养生保健体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中医药文化体验馆。在基层中医馆、国医堂、村卫生室、村(居)委会等群众活动场所建设一批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推动中医药博物馆数字化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建设中医药博物馆。〔牵头部门: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参与部门:省教育厅、省文化和旅游厅〕

3.深入开展中医药文化普及推广。深入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进校园、进家庭行动,组建以高等医学院校师生、医疗机构中医药人员为主体的中医药文化科普队伍,广泛开展中医药文化和科普知识普及活动。推进中医药题材文艺创作和文创产品开发,推动中医药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开展中医药专题文艺宣传,制作推出一批中医药文化科普创意作品和中医药动漫、短视频等新媒体作品,讲好山东中医药故事。〔牵头部门: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参与部门: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文化和旅游厅〕

4.加强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继续加强中国-尼泊尔、中国-波兰海外中医药中心和中医外治国际合作基地建设,在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国际客厅打造中医药展示厅,开展多种形式的医疗、教育和培训,积极推动相关机构建设中医药国际医疗部,吸引更多海外人员来鲁医疗、康养。大力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打造山东中医药服务出口国际品牌。加强与港澳台地区中医药交流合作,促进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牵头部门: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参与部门:省教育厅、省委外办〕

专栏中医药文化弘扬传承项目
1.建设山东省中医药古籍和传统知识数字图书馆。推进中医药学与文字学、史学、文物学等学科交叉,助力中医药文化传承。
2.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阵地建设。国家、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分别增加至10个、50个,全省中医药文化建设示范单位达到200个以上,创建5个国家中医药文化体验馆。
3.创制中医药文化产品。拍摄制作10部以上中医药文化纪录片、科教片、专题片,出版一批中医药文化研究成果,制作一批中医药文化创意产品。

(六)中医药生态建设工程

要着力构建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评价标准、监管机制和医保支付方式,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有效提升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水平。推动各方积极参与、践行共建共享理念,在政策扶持、标准规范、科学评价、督促指导等方面,广泛调动各方面资源力量,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培植丰厚土壤,加快构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良好生态。

1.健全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监管机制。完善中医药医疗、养生保健、产业等评价体系和管理规范。优化监管机制,配强各级中医药监督力量,开展中医药监督知识与能力培训,强化一线执法人员中医药监督执法能力。健全与市场监管、药监等部门协调联动机制,构建权责明确、透明高效的综合监管机制。加强中医药服务全要素、全流程的监管,建设中药材追溯体系,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牵头部门: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参与部门:省市场监管局、省药监局〕

2.完善中医药价格和医保政策。动态调整中医医疗服务项目价格,体现技术劳务价值。医保总额控制指标向中医医疗机构适当倾斜,对因重大政策调整、服务量增加等导致的医药费用增长,医保基金给予合理补偿。巩固扩大中医优势病种收付费方式改革成效,探索实行中西医同病同效同价。鼓励设立日间诊疗中心,将符合规定的中医诊疗费用参照门诊慢性病或住院政策支付结算。支持保险公司、中医药机构合作开展健康管理服务,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发中医治未病等保险产品。〔牵头部门:省医保局;参与部门: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山东银保监局〕

3.提高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水平。加快推进中医药数据标准化、模块化,加强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为中医医疗机构、研究中心、传承发展中心、质控中心的医疗、科研、管理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对积极参加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上云工程的中医医疗机构,进一步给予政策支持。优化升级省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扩大基层中医馆联通范围,提升基层中医药信息化能力。以“智慧中医药服务”试点工作为契机,开展中医药惠民便民服务项目。〔牵头部门: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参与部门:省大数据局〕

专栏中医药生态建设项目
1.中医药监督知识与能力培训项目。对卫生健康综合监督人员开展中医药相关培训,熟练掌握中医药相关知识和政策措施,能够准确运用中医药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中医药相关监督执法活动,不断提升中医药执法监督工作能力水平。
2.中医优势病种收费方式改革推广项目。在全省推广20个中医优势病种,探索将更多病种纳入改革范围。合理确定中医优势病种价格,充分体现中医技术劳务价值。
3.中医日间诊疗中心建设项目。扩大日间诊疗支付试点,对符合住院治疗指征、非治疗时间可以离院的患者,费用按住院或门诊慢病待遇报销。
4.中医药惠民便民服务项目搭建智慧中医诊疗平台和服务平台,通过资源整合实现复诊购药、检查检验、慢病管理、康复管理、药事服务等全流程诊疗服务。
5.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项目。以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为导向,加强中医医院智慧服务能力建设,提升中医医院电子病历应用功能水平等级。

五、关键突破,强化中医药传承创新“十项措施”

(一)健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治理体系

加强党对中医药工作的全面领导。完善省市县促进中医药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工作的制度化常态化,强化跨部门、跨系统协作,广泛调动各方面资源力量,形成推动中医药发展的整体合力。设立中医药管理队伍业务能力提升培训项目,通过定期培训考核,不断提高中医药系统管理人员的思想境界和业务水平。公立中医医院要全面执行和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扎实推进“党建入章”工作。加强公立中医医院领导班子建设,县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应当至少1人具有中医药专业背景,院级领导中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不低于60%。〔牵头部门: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参与部门:省促进中医药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其他成员单位〕

(二)促进中医医院姓“中”

旗帜鲜明将中医药特色优势作为公立中医医院的主要发展方向,强化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办院模式和服务功能,建立健全体现中医药特点的现代中医医院管理制度。常态化推进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和等级评审工作,将考核结果作为公立医院发展规划、重大项目立项、财政投入、经费核拨、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医保政策调整的重要依据。以体现中医药技术价值为导向,研究医疗、医药和医保联动政策配套。鼓励设立用于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的专项经费,进一步加强中医药人才技术引进、中医药专科(学科)建设、中医药经典传承及中医药科研创新等工作。完善制度保障,从质量控制、病种管理、绩效考核、薪酬分配、职称评审等方面,建立完善有利于保持发挥特色优势的医院内部运行机制。〔牵头部门: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参与部门: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医保局〕

(三)中医强基层

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持续推进中医优质资源下沉,完善名医下基层、基层中医师承和医院对口帮扶等机制。开展中医药特色技术挖掘,推广基层常见病、多发病防治适宜技术,开展乡村医生中医药适宜技术轮训。强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药人员配备和能力提升,家庭医生团队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开展中医药特色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所有社区卫生服务站和85%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打造中医馆(国医堂)“村级版”。济宁、德州、聊城、菏泽等市建成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85%的县(市、区)创建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牵头部门: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参与部门:省农业农村厅〕

(四)“三经传承”提档升级

依托“三经传承”研究中心、研究推广基地,将“三经传承”融入到名医工作室、五个全科化、齐鲁中医药优势专科集群、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中,提升临床中医经典、经方、经验学用能力。定期举办全省中医经典大赛。以“学用经方提高疗效”为主题,加强经方收集整理,开展临床循证研究,促进中医经方研发应用。以“传承经验创新发展”为主题,打造以“名医课堂+名医工作室+名医讲坛”为特色的齐鲁中医“三名”育人体系,实现中医经验传承再提升。〔牵头部门: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参与部门:省教育厅〕

(五)中医药伴我成长

开发中医药文化校本课程,加强相关师资培训,遴选一批中小学试点学校,有序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增进中小学生对中医药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知晓度、热爱度和文化认同。针对低视力、脊柱侧弯等青少年常见病,依托全省儿童青少年视力低下中医防控中心、中西医结合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治中心和省级儿童青少年脊柱侧弯中医防治中心,培育专项技术服务团队,健全省市县三级防治基地和服务网络,增进青少年对中医药的获得感和健康认同。鼓励企业从青少年衣食住行、文体娱乐等方面入手,应用中医药元素,丰富产品种类,促进青少年了解中医药、体验中医药、热爱中医药。〔牵头部门: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参与部门:省教育厅〕

(六)中医药扶老行动

充分发挥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的特色优势,依托医疗、康复、养老等专家团队,加大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宣传,提升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素养。健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老年病科建设,扩大老年病相关专业医护人员队伍,促进老年性疾病的中医西医协同研究。规范开展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一步提高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率。按照安全有效、简单易学的原则,研究一批老年人养生保健中医适宜技术,并在各类疗养院、护理院、养老院等机构中进行推广。提升“中医药+银龄产业”服务能力,研制符合老年人特点的健康促进、健康监测可穿戴设备,开发康复辅助、智能看护、应急救援、残障辅助、情感陪护、安防监控、旅游休闲类老年人专属产品。〔牵头部门: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参与部门:省民政厅〕

(七)省局共建一流中医药大学

全面落实山东省人民政府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山东中医药大学协议。打造一流学科。深入推进山东中医药大学建设山东省高水平大学、高等学校高水平学科,将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等核心学科纳入高水平学科建设计划予以重点支持,支持中医学争创国家一流学科或学科评估A等级学科。建设一流专业。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加强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等传统优势专业建设,形成一流人才培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团队和教研成果,打造社会广泛认可的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重创新”,突出学生能力培养,注重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为培养引领行业发展的领军人物奠定基础。深化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争当培养中医药专业人才的新高地、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领跑者、助力健康强省建设的生力军,加快进入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第一方阵。〔牵头部门:省教育厅;参与部门: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

(八)打造齐鲁中医药优势专科集群

聚焦全省优质中医医疗资源均衡布局,持续推进首批中医骨伤、康复、针灸、心血管、肺病5个专业、9个专科集群建设,尽快启动中医脑病、肿瘤、儿科、肛肠、内分泌、妇科、脾胃病等7个专业不少于9个集群的第二批建设任务,推动专科平台提质扩容。聚焦高质量、同质化、集约化,发挥集群牵头专科的指导作用,带动成员专科在医疗服务、特色优势、科研创新等方面同质化提升。聚焦集群管理、人才培养和服务能力建设,打造临床疗效卓越、特色优势明显、创新能力突出、综合实力雄厚、辐射带动强劲的齐鲁中医药优势专科集群。〔牵头部门: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参与部门:省财政厅〕

(九)提升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

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提升公民疾病预防能力、推进健康山东建设中的特色优势,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推动中医药文化有机融入群众生产生活。建立健全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巡讲工作机制,推进中医药文化进乡村经常化、制度化。强化中医药博物馆、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中医药文化体验馆、中医药文化建设示范单位等文化科普宣传能力建设,健全完善经常性开放机制,发挥好中医药文化科普传播主阵地作用。发挥好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和文化阵地作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构建群众身边的中医药文化科普服务供给点。积极打造中医药文化科普传播信息化平台,发挥互联网传播快、覆盖广的优势,拓展中医药文化科普服务群众的新路径。持续开展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监测调查,强化数据应用,推进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提升。〔牵头部门: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参与部门: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

(十)办好尼山世界中医药论坛

总结“儒医论坛”成功经验,将“儒医论坛”纳入“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以“向世界宣传中医药、宣传山东、宣传山东中医药文化”为目标,在每年的国际孔子文化节期间,邀请国内外中医药名家集聚儒学圣地曲阜,举办“尼山世界中医药论坛”。以论坛为载体,搭建齐鲁中医药文化交流合作平台、传承“仁和精诚”儒医精神的展示平台和彰显特色的中医药传承创新平台,让中医药成为世界文明对话的舞台和吸引中医药海外人才的窗口,扩大齐鲁中医影响力,造就一批文化素养丰厚、具有国际视野的齐鲁中医人,努力争创齐鲁中医药国际品牌,推动齐鲁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牵头部门: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参与部门: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与宣传

强化各级政府落实规划的主体责任,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和落实举措,确保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落细落地见效。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加强正面宣传、舆论监督和科学引导,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中医药发展的良好氛围。〔牵头部门: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参与部门:省发展改革委、省委宣传部、省广电局〕

(二)执行与推进

各级要将中医药发展纳入“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推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规划推进机制。加大对中医药事业发展投入倾斜力度,落实政府对政府办中医医院投入责任。各级卫生健康(中医药)管理部门要结合实际,牵头制定本地区中医药发展规划,细化政策措施,认真抓好落实。〔牵头部门: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参与部门: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

(三)监督与督导

强化规划执行的全过程监控,将总体规划分解到各部门各单位,转化为年度和日常工作,定期对规划关键指标和重点任务进行监督检查。对规划实施进行中期、末期评估,监督重点任务、重大项目、重大改革举措的执行情况,确保规划顺利实施。〔牵头部门: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

(四)评估与反馈

科学制定评估方案,注重任务和项目的总结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实施中存在的重要问题,深入分析原因,深刻归纳经验教训,切实提出整改意见方案。畅通信息渠道,就执行情况及时反馈有关部门单位,增进交流沟通,促进整改落实。〔牵头部门: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

 地区: 山东 
 标签: 规划 疾病 体系 
食品伙伴网提供标准法规解读、舆情监控、合规咨询、申报注册等服务。
电询:0535-2129301
QQ:2891238009
食品标法圈
实时把握食品标法动态
请扫码关注食品标法圈

声明:

① 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食品伙伴网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食品伙伴网”。
② 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食品伙伴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邮箱:law#foodmate.net(发邮件时请将#换成@) QQ:139307733

 
 
[ 政策法规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关闭窗口 ]

 

 
 
按分类浏览
国家法规 (12129) 国外法规 (3603)
地方法规 (42100) 法规动态 (12)
法规解读 (2943) 其他法规 (345)
推荐地方法规
点击排行
按国家或地区浏览

法规中心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信息服务

Processed in 0.514 second(s), 10 queries, Memory 4.94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