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天然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开发利用价值高,发展天然饮用水产业前景广阔。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尤其是“十二五”以来,西藏自治区天然饮用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产业格局初步形成,产品内涵日趋丰富,品牌效应逐步显现,在拉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就业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更好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西藏要“加快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重要精神,“加快建设高原特色生物和绿色食(饮)品生产基地”,尽快将水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产业大文章,把天然饮用水产业发展成为西藏支柱产业之一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西藏自治区“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西藏自治区“十二五”工业经济总体规划》、《西藏自治区“十二五”高原生物和绿色食(饮)品产业发展规划》及西藏自治区“十三五”规划思路,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15-2025年。
一、产业发展背景与现状
(一)国际包装饮用水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1.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消费者健康意识的增强以及环保型包装的大规模应用,全球包装饮用水产业规模快速扩张,包装饮用水已经真正成为全球性的饮料和饮料行业中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门类。2014年,全球包装饮用水产量为2829.1亿升,占整个饮料总产量比为45.6%,2008年以来年均增速为6.2%。预计,2015-2020年间全球包装饮用水产量年均增速将超过6%。
2.生产格局高度集中
消费习惯、收入水平和水资源禀赋差异以及产业资本的大规模扩张决定了全球包装饮用水产业高度集中的生产格局。国家层面上,2014年前10大生产国包装饮用水产量占全球总产量比为74.1%,前两大生产国包装饮用水产量占全球总产量比高达29.2%3。企业层面上,雀巢、达能、百事可乐、可口可乐等四大食品和饮料巨头占全球市场份额已经超过30%。
3.市场格局变化调整
随着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以及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全球包装饮用水市场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以中国、印度、泰国、印尼、日本等国为代表的亚太地区包装饮用水需求快速增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并逐渐取代北美和欧洲成为全球包装饮用水的主导市场。2014年,亚太地区包装饮用水市场需求占全球比为33%,领先欧洲市场4.2个百分点,位居第一。未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亚太地区将成为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包装饮用水市场。
4.资源环境约束加剧
包装饮用水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水资源开发加剧,包装材料消耗持续快速增长,水资源开发及包装材料回收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显现,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出现“抵制瓶装水”的现象。如何实现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成为未来包装饮用水产业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
(二)国内包装饮用水产业的发展概况与特点
1.优质水源资源短缺
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国内一半以上省、区、市严重缺水或极度缺水,一些地区水资源污染问题突出。2013年,全国地表淡水总体轻度污染,重点湖泊(水库)中39.3%呈轻(中、重)度污染状态,800个国家级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点中较差和极差的监测点占比59.6%。随着地表淡水和地下水资源污染的加剧,总量有限、但质量相对较好的西南地区成为未来包装饮用水开发利用的重点领域。2013年,全国矿化度≤2g/L的地下水资源量为8081.1亿m3,地下水资源开采比例约为14%。其中,包括西藏在内的西南地区地下水资源量占全国地下水资源总量比为16.0%,但开采比例仅为0.4%4、5。
2.产业规模快速扩张
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和需求潜力的释放推动包装饮用水产业快速发展。2014年,全国规模以上包装饮用水企业570家,产量为781.6亿升,实现销售收入113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2%、17.5%、11.6%。相比于2011年,全国包装饮用水产量增速提高了4.8个百分点,广东、四川、河南等主要产区的包装饮用水产量增速分别提高了14.0、11.0、18.8个百分点。
3.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全国包装饮用水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区域结构上,东部地区产业地位不断下降,中西部地区包装饮用水产业的资源优势正加速转变成产业优势,包装饮用水产业布局与水资源优势的关联度不断提高。2010-2014年期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包装饮用水产量占比分别由47.6%、14.7%、25.0%和12.6%变为37.8%、18.9%、30.7%和12.5%。行业结构上,大企业的行业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集中度不断提高。2014年,前10大包装饮用水企业产量占全国总产量比为46.6%,前5大领军企业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比达39.0%6。渠道业态上,传统的代理+零售模式的地位不断下降,定制化销售、网络销售等新业态快速发展。
4.标准体系不断完善
资源与环境压力的持续加大、食品安全问题的凸显和消费者健康意识的快速提高倒逼包装饮用水产业规模化、规范化、现代化发展。目前,国家层面已经形成了包括食品安全、生产与流通规范、行业自律等方面较为完善的标准体系,广东、浙江等地方政府以及重点企业也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了各自的标准,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逐渐接轨。
5.市场需求增长强劲
我国是目前世界第一大包装饮用水消费大国7,市场规模已经超过1000亿元,年均需求增速超过15%,远高于发达国家,但人均消费量不高。2014年,我国人均包装饮用水消费量约为38升,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7升尚低于发达经济体人均100升左右的水平8、9。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生活节奏的加快、健康意识与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人们对包装饮用水、尤其是高品质包装饮用水的消费需求明显增加。
(三)西藏天然饮用水产业发展现状与主要问题
1.发展现状
优质水资源丰富。西藏是我国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多年平均水资源量达4394亿立方米,占全国比为16.5%,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全国第一10。同时西藏也是世界上罕有的待开发、无污染之地,水中富含多种天然的常量及微量元素,是世界公认的最好淡水资源地之一,具有极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自西藏“十五”规划提出大力发展高原特色食(饮)品业以来、特别是近年自治区提出做大做强天然饮用水产业,天然饮用水产业呈现出较好发展势头。目前全区获得生产许可证的天然饮用水生产企业有28家,建成生产线30余条,设计产能达到230万吨,行业整体技术及工艺标准达到国内中上水平。2014年,全区天然饮用水销量为15.3万吨,较2009年的7.2万吨增长113.0%。实现工业总产值5.3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比为3.5%,天然饮用水产业已经成长为全区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特色优势产业之一。
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在“一点三线四区11”、“4小时经济圈12”、“一江三河13”总体布局导向下,西藏天然饮用水产业逐步形成了以藏中为核心,藏东南、藏西北协调发展的格局。其中,拉萨、日喀则、山南、林芝、昌都五地集中了25家企业,综合条件最好的拉萨市集中了15家企业,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
产品内涵不断丰富。近年来,西藏各地立足自身特色与水质特性,增加天然饮用水产业的产品类别,丰富产品档次。目前既有大宗的饮用纯净水、饮用天然矿泉水,也有饮用天然泉水、饮用天然水等其他饮用水。既有西藏5100、珠峰冰川等高端消费矿泉水品牌14,又有圣地、神水等大众消费品牌,还有面向医疗、美容等领域以及母婴等特殊群体的消费用水。
品牌影响力逐步显现。凭借独特地缘特征、优质的水源优势和对品牌建设的重视,西藏天然饮用水产业的品牌效应逐步显现。截至2014年,全区天然饮用水产业已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个、自治区著名商标2个,西藏冰川5100先后获得了“中国优质矿泉水水源”、“世界最佳矿泉水奖”等称号。珠峰冰川自涌天然活水荣获第二届好水中国品茶鉴水大赛“梅花雪奖”。卓玛泉夺得2014年德国纽伦堡国际啤酒饮料设备展“最佳PET瓶奖”、“最佳生产(工艺)创新奖”、“最佳科技创新奖”三项入围奖。
2.主要问题
经济规模优势缺乏。天然饮用水产业经济规模小,引领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正在培育壮大过程中,产业发展与优质丰富的水资源形成了显著反差。2014年,西藏全区天然饮用水占全国包装饮用水产量比仅为0.2%。规模以上企业仅为4户,年产量过万吨的企业仅2户。
产业发展层次不高。产业体系不健全,现有企业集中于天然饮用水资源的开发生产上,资源竞争特征明显,产品系列标准、生产作业规范等基础支撑条件待健全,设计、包装、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品牌推广等现代产业服务配套体系发育水平低。创新主体与创新平台缺乏,创新投入有限,人力资本匮乏。
产业特色尚未真正体现。产业发展起步晚,优质丰富的水资源尚未实现与现代生产技术与工艺的真正融合,重水资源开发生产、轻品牌建设的现象较为突出。产业的协同发展水平不高,饮用水原产地保护制度不完善,对西藏元素的挖掘利用明显不足,既未能突出西藏水资源的特质,也未能充分利用和结合西藏享誉世界的旅游资源、独特的文化宗教资源和高原农林产品资源。
资源勘查评价工作滞后。目前仅完成了交通条件相对较好的拉萨、那曲、林芝、山南等局部地区有限水资源的初步调查评价,绝大多数矿泉水源水、地表泉水等水体的系统性调查评价工作尚未开展,对水资源的分布状况、整体开发利用条件、潜在规模、开发的经济价值、环境影响和可行性等缺乏系统分析,影响了整体开发布局设计和产业规模化。
(四)西藏天然饮用水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发展机遇
政策优势进一步凸显。新时期国家对西藏“两屏四地15”的战略定位和藏中地区在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地位16为天然饮用水产业发展赢得了优惠的财政、税收、投资、金融、土地、价格等政策支持,中央关于西藏要“加快建设高原特色生物和绿色食(饮)品生产基地”、“加快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重要精神以及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将天然饮用水产业培育打造成西藏支柱产业的重要决定,极大提升了天然饮用水产业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17,对口援藏机制有助于缓解天然饮用水产业发展面临的资金、人才、技术瓶颈和改善产业配套条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国家培育壮大陆路边境口岸城镇的重大举措将提升西藏的城镇化水平和对外开放层次18。
市场前景持续向好。目前我国包装饮用水人均消费量较低,国内有22个省区市严重缺水或极度缺水,包装饮用水需求增长潜力巨大。加之近年来饮用水安全问题屡有发生,消费者对安全饮水更加关注,安全、绿色饮品的消费需求日益增长。西藏天然饮用水具有安全高品质、清洁无污染的独特竞争优势,必将得到广大消费者的广泛认可和接受。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西藏天然饮用水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成立,健全了产业发展的领导组织体系,形成了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合力,有助于促进天然饮用水资源的有序开发和产业的健康发展,改进产业发展的指导和服务。丰富独特的旅游及文化资源开发加快和藏博会的成功举办,极大地提升了西藏的国内外影响力和吸引力,有助于“西藏好水”的宣传和产业品牌体系建设。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有助于促进与新疆、青海等周边省区和印度、尼泊尔、缅甸、不丹等南亚诸国的经贸交流与合作。
交通运输条件极大改善。在国家的高度重视、持续高投入和对口援建省市的大力支持下,目前西藏已经形成了以 “三纵、两横,六个通道”19为主骨架、基本辐射藏中、东、西三个经济区的公路网,以青藏铁路为核心通达国内大中城市的铁路网络,以拉萨为主核心直达国内主要地区的航空运输网络。未来,随着拉日、拉林铁路建成运营和青藏铁路扩能改造工程的完成,西藏天然饮用水产业发展面临的运输问题将得到明显改善。
2.面临挑战
要素瓶颈突出。西藏地处西南边陲,交通基础设施较为薄弱,产品外运运距长、生产和运输成本高,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产品市场竞争力;电网通达程度有限,部分地区电力输送不稳定,制约了企业的持续稳定生产;金融市场发育程度低,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问题突出;人口规模小,人才培养能力弱,加之特殊的地理自然条件造成人才集聚效应弱化,产业发展面临着用工与人才瓶颈。
经营管理粗放。西藏各地同打资源牌,有限的产业发展资源分散于多个中小微企业,利用效率低,多数企业市场适应和开拓能力弱;现有企业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倾向,缺乏做大做强意识,驾驭现代管理与营销理念、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弱,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低。
市场开拓能力不足。多数企业对市场走势和目标客户群的把握和判断不准确,目标市场、产品定位不明确,市场宣传不到位,营销、物流配送体系不健全,尚未形成整体合力和宣传效应。品牌建设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滞后,影响力和知名度高的品牌产品少。
顶层设计不完善。产业发展初期缺少规划引导、政策扶持,没有统筹设定明确的发展方向、目标,未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水源有序开发利用程度不高,天然饮用水产业发展呈现“一业多地多牌”特征,企业之间同质化竞争突出。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自治区关于“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立足丰富优质的水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要素整合、品牌打造为重点,以饮用天然矿泉水、饮用天然泉水等为主要发展方向,优化顶层设计,加快培育壮大本土企业和引进有实力的大企业,着力构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环境友好、品牌引领、创新驱动、质量安全、效益显著、西藏元素突出的天然饮用水产业体系,推动西藏天然饮用水产业规模化、规范化、现代化发展,把天然饮用水产业打造成绿色、富民、兴藏的支柱产业和全国知名、国际知晓的优势产业。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履职。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企业活力,鼓励区内外各类资本采取多种方式投资天然饮用水产业。更好发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作用,借力援藏机制,强化政府在政策扶持、标准体系建设、规划引导、质量监管、信息公开等方面的职责。发挥行业协会完善标准,强化行业自律等功能,加强市场分析,规范市场行为。
有序开发,环境友好。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科学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天然饮用水资源开发的关系,强化行业准入和水源地保护,规范天然饮用水资源开发行为,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促进天然饮用水产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质量为本,品牌引领。坚持依法治企,以德立企,质量兴企,强化企业产品质量安全和诚信体系建设,严格落实“安全、绿色、天然、无污染”的质量管控和追溯机制,培育壮大企业品牌,合力打造“西藏好水”区域品牌。
规范发展,创新驱动。加强天然饮用水产业准入条件、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强化标准体系对产业发展的规范作用。依托骨干企业和内外部科技资源,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推进新装备、新技术、新工艺运用,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两化融合”。
整体推进,协同发展。立足西藏各地天然饮用水资源分布及相关配套条件,加大基础设施及产业链上下游配套能力建设力度,推进天然饮用水产业与西藏其它特色优势产业、藏文化产业及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
(三)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
战略布局西藏天然饮用水产业,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天然饮用水骨干企业,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建立集约型、质量型、特色与创新驱动型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天然饮用水产业体系,形成大规模、高品质、多系列、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格局,使西藏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天然饮用水产业强区,天然饮用水产业成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
2.具体目标
到2020年,全区天然饮用水产量达到500万吨以上,力争总产值达到400亿元以上,带动相关就业过万人,培育8-10家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天然饮用水骨干企业,争创自治区知名名牌4-6个,全国知名品牌1-2个,建设1-2家企业技术中心,搭建1个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及1-2个仓储物流基地。到2025年,西藏天然饮用水设计产能达到1000万吨,形成400-800亿的产值规模,培育5家左右年生产能力100万吨以上、生产管理先进、质量控制优良、品牌知名度高、市场影响力大的企业集团,自治区知名品牌8-10个,全国知名品牌3-5个,仓储物流基地达到4-6个。
三、发展方向与产业布局
(一)总体发展方向
顺应国内外饮用水产业发展与市场需求趋势,立足水源丰裕情况及水质特性、交通及其他配套条件,加快发展面向中高端市场的饮用天然矿泉水和饮用天然泉水、饮用天然水等其他饮用水20、21,适度开展面向医疗、美容、宗教礼拜等特殊领域以及母婴等特殊群体消费用水的研发生产。充分利用高品质天然饮用水资源和西藏独特的高原农林及生物资源,开展特色饮品的研发生产。根据现有产业链体系发展现状,加快发展天然饮用水配套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包装、印刷等配套产业和现代仓储物流、质量检验检测、人力资源培训、法律咨询、知识产权交易、电子商务、营销策划、广告宣传等现代服务业。
(二)产业布局
1.天然饮用水生产
以水资源空间分布为点,交通运输网络为线,以线串点、以点带面,重点在量大质优的重点水源点、物流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条件好的产业集聚区和中心城市、重点交通沿线附近布局天然饮用水产业。
2.配套产业及现代服务业
以拉萨、日喀则、山南、林芝、昌都为中心,大力发展包装、印刷等配套产业以及质量检验检测、人力资源培训、法律咨询、知识产权交易服务、电子商务、营销策划、广告宣传等现代服务业,并逐步向其他地区延伸发展。沿青藏铁路、青藏、川藏、新藏、滇藏和中尼公路等交通枢纽,布局发展现代仓储物流产业,加快建设面向内地及周边国家的物流大通道,完善沿边(边境口岸、城镇)地区销售网络建设。
专栏1 天然饮用水产品与技术发展重点
一、产品
中高端消费饮用水:引进国内外先进天然饮用水生产线,积极发展市场需求量大的高品质包装饮用水,重点开发生产富含偏硅酸、锶、锂、钙、钠等矿物质元素的饮用天然矿泉水、饮用天然泉水、饮用天然水等。特殊领域及特殊群体消费用水:立足高品质水源,引导和支持企业适度开展面向特殊领域、特殊群体消费用水的研发生产,逐步改变以天然饮用水为主的单一产品局面。
特色饮品:依托当地青稞、核桃、梨、桃、虫草、红景天、野葡萄等高原生物资源和优质水资源,开发生产具有高原生态资源优势的特色饮品。
二、技术
杀菌技术:重点发展高压脉冲电场杀菌技术、“干法杀菌”工艺,替代传统臭氧杀菌技术,避免溴酸盐的产生。
新型包装技术:重点研发环保型一次性包装材料以及袋装水的全程密封技术、取液分流技术、盒袋一体化技术等,解决桶装水二次污染问题。
节水降耗技术:改善源水加工过程中的处理工艺,根据水源水质确定水处理工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技术:提高生产过程在线监测和质量控制水平,建立对饮用水消毒副产物、微生物、污染物等的定性定量分析关键指标的监测和控制方法。
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技术:提高生产过程在线监测和质量控制水平,建立对饮用水消毒副产物、微生物、污染物、杂质等定性定量分析关键指标的监测和控制方法。
专栏2 天然饮用水配套产业及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
一、配套产业
包装产业:密切跟踪国内外包装技术、装备及材料发展动态,引进先进技术及装备,适度发展现代包装产业。
印刷产业:以环保、绿色、轻便化和特色化为方向,大力发展精美彩色包装印刷、绿色包装印刷等产品,为天然饮用水生产提供配套服务。
二、现代服务业
仓储物流:协调推进重点企业、重点园区铁路专用线建设,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建立以物联网技术为支撑的物流信息共享平台。
质量检验检测:完善全区天然饮用水产品质量检验检测能力建设,构建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和监测控制信息系统,全面提高天然饮用水质量安全监管能力。重点提高重金属、微生物、化学危害物质等涉及饮用水安全的关键性控制项目检测检出限、检测准确度和检测速度。
其他服务业:重点发展人力资源培训、法律咨询、知识产权交易、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为天然饮用水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法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