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 地方法规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通知(豫政办 〔2017〕23号)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通知(豫政办 〔2017〕23号)

扫描二维码 分享好友和朋友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7-03-07 11:11:11  来源:河南省人民政府  浏览次数:2764
核心提示:《河南省“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发布单位
河南省人民政府
河南省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豫政办 〔2017〕23号
发布日期 2017-01-25 生效日期 2017-01-25
有效性状态 废止日期 暂无
属性 专业属性 其他
备注  http://www.henan.gov.cn/zwgk/system/2017/02/20/010707602.shtml
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河南省“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7年1月25日
 
  河南省“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我省深入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四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的关键时期。谋划我省“十三五”农业经济发展思路,对深入实施我省中原经济区等国家战略规划,保持全省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落实《河南省“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树立发展新理念,厚植发展新优势,开辟发展新境界,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强省建设,特编制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主要成就
 
  “十二五”以来,全省各地、各部门以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契机,紧紧围绕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目标,创新发展思路,自我加压奋进,强化科技支撑,推进产业融合,保护农业生态,顺利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各项任务。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全省粮食总产连续跨越550亿公斤、600亿公斤两大台阶,2015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606.71亿公斤,实现历史性的“十二连增”。优势经济作物产量持续提升,设施蔬菜面积达到350万亩,油料、蔬菜及食用菌、水果总产量分别达到599.7万吨、7456.5万吨和930万吨,分别比2010年增长10.91%、12.56%、16.83%。畜牧、水产稳步发展,全省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711万吨、410万吨和352.3万吨,猪、牛、羊、禽饲养量分别达1.05亿头、1483万头、4052万只和16亿只,均居全国前列;水产品产量达到125.36万吨,比2010年增长26.16%。2015年全省农业增加值达到4348.41亿元,较2010年增长1090.3亿元,年均增长4.2%。
 
  2.农业物质技术装备达到新水平。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顺利实施,全省累计投入414亿元,建成五网配套的高标准粮田4602万亩,占全部规划任务的72%。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1965.9万亩。全省种畜禽场数达638家,年供种量近7亿头(只);饲料兽药行业加快转型,饲料产量达到1240万吨,兽药企业达到242家。农业科技创新日新月异,选育了矮抗58、浚单20、郑麦366等一大批优良品种,有力推进了粮食主推品种升级换代,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6%,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全省新增农机总动力9254.26万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7.5%,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玉米机收率达到73%,水稻机收率达到85.7%。涉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55家,洛阳普莱柯公司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兽用药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构建。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成效显著。龙头企业规模逐步扩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近6800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60家,省级龙头企业760家。在境内外上市的涉农企业17家,新三板挂牌23家。农业产业化集群517个,分布全省农业领域11个产业、50多个子产业,基本覆盖全省优势农产品产业和区域性特色产业,实现年销售收入10152亿元,其中年销售收入30亿元以上有61个,50亿元以上有17个,100亿元以上有6个,吸纳农民就业140.5万人,促进农民增收2180亿元。全省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合作社达到12.3万家,家庭农场2.7万家,种粮大户4.3万户;农村土地流转面积3897万亩,占家庭承包面积的38.9%,粮食生产经营面积在100亩以上的经营主体6.9万个。完成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11.5万人。农业新业态新模式方兴未艾。“互联网+”广泛应用,农村电商异军突起,阿里村淘项目在22个县落地,1100多个村级服务站投入运营。全省电商企业超过20万家,农村网店突破3万家。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每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人数达到4500万人次,从业人数200多万人。
 
  4.深化农村改革激发了新活力。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进展顺利,郑州、新乡、信阳、济源、兰考、鹤壁、濮阳等地建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农村金融加快创新,中原银行成立“三农”金融事业部积极服务农村经济发展,河南农业、粮食、畜牧三家涉农担保公司健康运营,中原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挂牌成立,全省累计获批组建农商行53家、村镇银行70家。新乡、信阳成为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区,探索的改革经验在全国得到总结推广。16个省辖市的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和鹤壁、济源等7个一体化试点市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济源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长垣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进展顺利;邓州、长葛等9个县(市)获批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滑县、兰考获批农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农垦等改革深入推进,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5.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稳步增强。全省累计制定发布农业地方标准291项。创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5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区244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县4个。累计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973个,全省有效期内“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数2764个。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保持在96%以上。21个农产品品牌被命名为“中国名牌”,43个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品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南阳、三门峡、周口成为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在全国率先实施了畜牧兽医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基本形成了省、市、县、乡三级四层执法体系,全面完成了畜禽屠宰监管职能调整工作,从养殖到屠宰的全过程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逐步完善,违法添加“瘦肉精”等违禁物质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全省畜产品平均合格率保持在96%以上,没有发生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6.农业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建成了1031个乡镇(区域)农技推广站、71个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发展植保专业化统防组织4423个,每年测土配方施肥面积6050万亩次,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7000万亩次;建成省、市、县三级兽医实验室144个,设立动物卫生监督分所1080个、疫情监测网点6180个,动物防疫工作步入依法防控的新阶段,综合防控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全省未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实施水、土壤、农产品及地膜常态化监测,逐步扩大农田面源污染监测网络覆盖范围。市场信息体系逐步完善,完善12316“三农”热线服务平台,建成以河南农业信息网为核心,链接市、县两级162个农业门户网站的网络体系;部省认定农产品定点批发市场58家,农业部认定农产品产地市场1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进一步完善,18个省辖市、127个县(市、区)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实现省、市、县三级全覆盖。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全面推进,郑州、洛阳、平顶山、漯河、驻马店、济源6个市和124个县级农业部门成立了综合执法机构。
 
  7.农业对外合作持续深入。“十二五”期间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65.7亿美元,年均增长17.6%。农产品出口基地发展区域化、集群化、标准化,初步形成以郑州为中心的速冻食品及面制品加工出口基地,以漯河、许昌为重点的肉类出口基地,以郑州、开封为重点的大蒜出口基地,以南阳、三门峡为重点的食用菌出口基地。农业“走出去”步伐加快,豫塔、豫吉、豫乌、豫哈等重点农业合作项目有序推进,在中亚、东南亚、欧洲、澳洲等地设立农业种植、养殖及深加工企业55家,投资总额70多亿美元,资产总额约90亿美元,年营业收入130亿美元。双汇集团成功并购美国最大的生猪生产加工企业—史密斯菲尔德,河南进口肉类指定口岸和河南澳大利亚进口屠宰活牛指定口岸相继建成运行。
 
  8.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农民收入稳步提高,2015年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853元,年均实际增长10.1%,连续6年增速超过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0年的2.65∶1缩小至2015年的2.36∶1。农村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5726处,推进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实现670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二)“十三五”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时期,我省农业经济处在转型关键期,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外部环境和内在动力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既存在不少有利条件,又面临很多困难挑战。
 
  1.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
 
  (1)政策环境日益宽松。中央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出台的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将引领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生深刻变革,为我省现代农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我省深入实施中原经济区等国家战略规划,加快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将更多得到国家政策支持,补齐农业短板,拉长农村短腿。
 
  (2)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当前农业生产要素集聚步伐加快,农村土地流转面积不断扩大,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推进,以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为代表的新型经营主体逐渐成长,农业市场化、区域化经营的优势和趋势日益明显,农业发展方式正在逐渐转变升级。
 
  (3)要素支撑更加有力。随着农村金融改革不断深入,农业融资渠道逐步拓宽,工商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势头强劲,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本动力。新型职业农民逐渐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有利于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涌现,“互联网+”催生新的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和增长空间,将进一步厚植农业发展优势,推动农业转型升级。随着农村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全面依法治国深入推进,将进一步盘活农村资产资源,激发发展潜力和活力。
 
  (4)市场潜力依然巨大。随着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和消费水平提高,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农产品和服务消费潜力巨大,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及蔬菜、水果、花卉、中药材等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旅游休闲、教育文化、健康养生与农业的深度融合,为农业功能拓展和价值链延伸提供了广阔的增值空间。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国际陆港、郑欧班列、跨境E贸易等项目建设,为扩大我省农产品的出口、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2.重大挑战和不利因素。
 
  (1)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国际国内价格倒挂,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挤压越来越重,部分农产品结构性供求失衡,粮食生产在高起点上实现稳产增产的难度加大。农民工就业形势趋紧,市场需求不足,部分农民工出现回流,依靠务工增加农民收入的不确定性增加,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
 
  (2)农业结构调优迫在眉睫。长期以来,我省的农业尤其是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主要是以产量目标为主,努力增加农产品社会供应量。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升,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结构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早已不是满足够吃饱问题,而是要吃好、讲品质、讲安全、讲休闲、讲养生。农产品供求关系开始向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紧缺转变,一方面出现大量农产品过剩滞销,另一方面农业上的许多新兴需求却得不到满足,部分品种需要靠进口弥补缺口。我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业产业大而不强,农产品多而不优的问题较为突出,优质化、多样化和专用化的农产品发展依然滞后,质量安全水平不高,不能适应城乡居民对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变化。
 
  (3)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仍然较低。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深入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低的问题,已经由农业生产环节转向农业产前、产后环节。我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7850万亩,只占全部耕地面积的64%,有1/3的耕地“靠天收”,很多地方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抗灾减灾能力低。除粮食作物外,大多数农产品生产机械化作业率仍然较低,不利于减少生产成本。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不健全,不能适应农业发展新形势需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组织化程度较低,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依然明显。农业有害生物防治手段依然落后,监测预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4)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我省农业资源禀赋先天不足,人均耕地和淡水资源分别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4/5和1/5、世界平均水平的1/4和1/20。随着化肥、农药、农膜的大量使用,不仅地越种越薄,而且带来了严重的面源污染、白色污染,再加上工业和生活垃圾污染,农村环境问题较为严峻,农产品和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发生,实现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确保“舌尖上的安全”任务艰巨、不容乐观。
 
  (5)高素质农业劳动力紧缺。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状况日益凸显。农业劳动力整体素质的结构性下降加大了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难度,“谁来种地”“如何种地”问题在“十三五”期间将显得更加突出,农业劳动力供求结构进入总量过剩与结构性、区域性短缺并存新阶段,关键农时缺人手、现代农业缺人才、新农村建设缺人力问题日显普遍。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省委十次党代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和“四化”同步的总体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和努力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发展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果蔬为重点,以现代农业示范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农兽药基础数据平台、重点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直报平台等五区一园四平台为载体,以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引领,推动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为实现“四化”同步发展和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创新发展。把创新作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全方位推进农业科技、物质装备、经营方式、产权制度、保障措施等方面创新,加快形成创新驱动型的发展方式。
 
  2.坚持协调发展。把协调作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大力推进主体协同、产业融合、区域统筹,补齐短板,拉长短腿,加快形成科学合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现代化发展结构。
 
  3.坚持绿色发展。把绿色作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农业,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良好、田园风光秀美的发展格局。
 
  4.坚持开放发展。把开放作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紧跟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部署,充分发挥我省农业资源禀赋和技术优势,“走出去”,引进来,加快形成优势特色互补、合作互利共赢的农业对外开放新局面。
 
  5.坚持共享发展。把共享作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目的,推进发展机会均等、发展成果共享,更加注重种粮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更加注重精准脱贫,更加注重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明显进展,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果蔬和农业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四优四化”取得明显成效,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明显提升,农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农业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发展,把河南打造成全国领先的现代农业强省。
 
  1.供给保障水平全面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650亿公斤左右,符合企业加工标准的优质专用强筋、弱筋小麦发展到1200万亩以上;棉油、蔬菜、瓜果、肉蛋奶、水产品等农产品供给充足,主要农产品供给结构更加合理。
 
  2.质量效益水平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动植物疫病风险防控能力显著增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构建,基本形成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融合的发展格局,规模经营主体基本实现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左右、加工增值率提高到1∶3左右,全省60%以上的农户从产业融合发展中直接受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000元,比2010年翻一番,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
 
  3.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全面提升。农业资源保护永续利用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实现农业灌溉用水总量不增加,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资源化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
 
  4.技术装备水平全面提升。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基本构建,基本形成以高标准粮田为基础的产能保障格局,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良种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农民素质显著提升,畜牧业、水产业、农产品加工和仓储物流设施装备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灾害监测预警和防灾减灾能力显著提高。
 
  5.适度规模经营引领水平全面提升。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基本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业服务主体成为建设农业现代化的骨干力量,新型职业农民数量明显增加。



  三、产业发展布局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拓展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因地制宜优化产业布局。在水土资源匹配较好的平原,重点发展优质粮食、畜牧等传统种养业;在生态环境较好的岗丘山地,重点发展茶叶、经济林果、中药材种植和休闲观光、生态旅游等特色生态农业;在城市郊区,大力发展花卉苗木、生态公园等都市生态农业。
 
  (一)种植业
 
  以粮食生产核心区95个县(市、区)为重点,巩固和提升粮食产能,重点抓好小麦、水稻口粮作物生产,稳定面积,优化结构,集中打造6369万亩平均亩产超吨粮的高标准粮田,重点建设豫北优质强筋、沿淮优质弱筋小麦基地。大力建设黄淮海平原、南阳盆地、太行山前平原优质专用小麦和优质水稻产业带,推进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打造50个5亿公斤以上的粮食生产大县。调优玉米种植结构,坚持以加促养、以养带种,选择牛羊饲养基础好的县(市),开展粮改饲试点,依托牛羊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青贮玉米种植,推动牛羊饲养从籽粒饲喂向全株青贮饲喂适度转变;积极推广高赖氨酸玉米、高油玉米、高淀粉玉米等加工专用品种,依托玉米加工龙头企业,引导农民种植加工专用玉米。在豫西、豫西北丘陵旱作区开展适应性种植,推广种植谷子、红薯、小杂豆等有区域特色的杂粮杂豆。在商丘、周口、南阳等大豆主产区,推广玉米大豆轮作、麦豆一年两熟或玉米大豆间作套种,种植推广优质高蛋白食用大豆,适当恢复大豆种植面积。
 
  依托资源比较优势,优化经济作物种植结构和产品结构,稳定油料、蔬菜和棉花种植规模,发展茶、菌、蚕等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发展优质花生和优质果蔬,打造“4321”大宗经济作物规模化生产基地(沿黄区域及黄河故道优质大果花生、豫西豫南豫西南优质小果花生、豫南沿淮双低油菜、豫南白芝麻4大油料生产基地,设施温棚瓜菜、地方特色瓜菜和高山越夏瓜菜3大瓜菜生产基地,豫西黄土高原和豫东黄河故道2个大宗水果生产基地,沿黄新兴棉花生产基地)和“2424”特色经济作物优势产业带(大别山区、桐柏山区2大茶叶优势产区,黄淮海平原区、豫西北山区、南阳盆地和淮南区4个食用菌优势产区,豫西豫南丘陵山区和黄河故道2个桑蚕优势产区,太行山区、伏牛山区、大别山区和四大怀药4个道地中药材优质产区)。
 
  (二)畜牧业
 
  稳定生猪、家禽生产,加快以肉牛奶牛为主的草食畜牧业发展,形成生产布局优化、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环境良好的畜牧业发展新格局。在黄淮海平原、南阳盆地等传统畜牧主产区,稳定产量,逐步淘汰小规模分散饲养落后产能,提高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水平。调整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宜养区,引导畜牧业新增产能向自然条件好、环境容量大的大别山、伏牛山、太行山和黄河滩区布局。以豫西南、豫西地区为重点,大力发展母牛养殖,建立夏南牛等优质母牛品种繁育基地。在平原农区,大力发展肉牛标准化规模育肥,建设肉牛育肥基地,夯实肉牛产业发展基础。以沿黄地区和豫东、豫西南奶业优势区为重点,加快小区牧场化转型,推进养殖场与乳品加工企业融合,开发适销对路的大众化低温乳制品。巩固发展豫东肉羊传统优势产区,积极培育“三山一滩”(大别山、伏牛山、太行山区、黄河滩区)肉羊新兴优势区。拓展林下养殖空间,建设特色畜产品生产基地。以集中屠宰、品牌经营、冷链流通、冷鲜上市为主攻方向,优化畜牧品种结构,提高精深加工产品比重,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三)水产业
 
  加强新品种培育和遗传改良,支持低碳高效循环水养鱼及其他形式的工厂化流水养鱼、稻田综合种养,扩大名特优水产品养殖规模。优化特色优势水产品区域布局,建设沿黄优质黄河鲤鱼产业带、豫南豫西南水库渔业产业集群和豫北名特水产品示范区。培育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示范带动力强的水产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品质好、社会认知度高的河南名牌、国家名牌水产品。在保障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水产品加工流通业和休闲渔业。
 
  (四)农产品加工物流业
 
  立足我省粮食产业优势,推进粮食加工业发展,提高食品在粮食加工业中的比重,发展休闲食品、方便食品、保健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推动粮油加工企业进行节粮技术改造,开展副产品综合利用试点,发展油料加工、肉类加工、酒精加工等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装备改造升级,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打造一批产值百亿级的奶牛、肉牛和肉羊产业化集群。培育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电子商务实体,完善鲜活农产品、特色农产品流通网络,大力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立国家级、省级和田头市场相结合的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推进农产品产销衔接、农超对接。引导企业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打造国内国际知名品牌。
 
  (五)农业新兴业态
 
  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分享农业、定制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养生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集生产、经济、生态、文化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新型农业。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以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推进农业数字化改造,大力发展精准农业、智慧农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开展农业电子商务试点示范,引导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各类涉农电子商务平台,支持名特优、“三品一标”“一村一品”和乡村旅游资源入驻电商平台,探索新型互联网营销模式。【   完整内容请查看
食品伙伴网提供标准法规解读、舆情监控、合规咨询、申报注册等服务。
电询:0535-2129301
QQ:2891238009
食品标法圈
实时把握食品标法动态
请扫码关注食品标法圈

声明:

① 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食品伙伴网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食品伙伴网”。
② 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食品伙伴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邮箱:law#foodmate.net(发邮件时请将#换成@) QQ:139307733

 
 
[ 政策法规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关闭窗口 ]

 

 
 
按分类浏览
国家法规 (12129) 国外法规 (3603)
地方法规 (42100) 法规动态 (12)
法规解读 (2943) 其他法规 (345)
推荐地方法规
点击排行
按国家或地区浏览

法规中心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信息服务

Processed in 0.394 second(s), 10 queries, Memory 4.73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