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 地方法规 »枣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大力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发展特色优质高效农业的实施意见(枣政办发〔2014〕2号)

枣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大力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发展特色优质高效农业的实施意见(枣政办发〔2014〕2号)

扫描二维码 分享好友和朋友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4-08-15 02:50:05  来源:枣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浏览次数:1650
核心提示:为深入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发展特色优质高效农业,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大力推进粮食高产创建的意见》(鲁政办发〔2013〕31号),经市政府同意,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关于大力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发展特色优质高效农业的实施意见。
发布单位
枣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枣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文号 枣政办发〔2014〕2号
发布日期 2014-02-10 生效日期 暂无
有效性状态 废止日期 暂无
备注  http://xxgk.zaozhuang.gov.cn/xxgk/jcms_files/jcms1/web2/site/art/2014/4/10/art_4529_102081.html
各区(市)人民政府,枣庄高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大企业:
 
  为深入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发展特色优质高效农业,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大力推进粮食高产创建的意见》(鲁政办发〔2013〕31号),经市政府同意,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促进粮食高产稳产、优质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持续增收,以主要农产品主产区(市)、乡镇为重点,强化行政推动,依靠科技进步,加大政策支持,集约项目、集成技术、集中投入,进一步推进大规模粮食高产创建和蔬菜、果品、畜禽、水产品等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切实提高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
 
  (二)任务目标。以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为重点,推进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以马铃薯、石榴、大樱桃等14个特色农产品为重点,发展特色优质高效农业;以蔬菜、果品、畜禽、水产品为重点,推动农业综合生产。力争到2017年,全市基本建成吨粮市,粮食、蔬菜、果品、肉蛋奶、水产品产量分别达到200万吨、500万吨、50万吨、70万吨和10万吨以上。
 
  二、推进粮食高产创建
 
  以滕州、台儿庄、峄城、薛城等粮食主产区(市)为核心,重点规划建设滕西、枣南百万亩高产区,覆盖级索、姜屯、古邵、马兰屯、常庄、张范、西王庄、城头等36个主要产粮乡镇。力争到2017年建成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粮食生产水平明显提升的粮食高产创建田100万亩,平均单产达到600公斤以上,人均粮食产量超过500公斤。滕州市巩固吨粮县,峄城区、台儿庄区建成吨粮区,薛城区、山亭区、市中区基本建成吨粮区;主要产粮乡镇建成吨粮乡镇,其他乡镇基本建成吨粮乡镇。
 
  (一)实施基础设施配套工程。按照高标准农田灌排工程建设标准,完善田间输配水电设施,确保旱涝保收、节水高效。搞好农田生产路网建设,合理布局防护林网,使高产创建田达到“田成方、林成网、路相连、渠相通、旱能浇、涝能排”标准。
 
  (二)实施耕地地力提升工程。启动耕地质量提升计划、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加快提升高产创建田地力。全面推行田地深耕深松,到2015年对所有高产创建田全部深耕深松一遍。加大测土配方施肥和秸秆还田力度,鼓励增施有机肥,到2017年,高产创建田测土配方施肥率、秸秆还田率达到100%,有机质含量达到1.2%以上。同时,着力推进中低产田改造,提升耕地质量档次。
 
  (三)实施增产技术集成推广工程。采取“核心试验、样板示范、典型引路、区域辐射”的方式,大力推广适合我市粮食生产实际的配套高产栽培技术。高产创建田小麦宽幅精播、氮肥后移、浇越冬水、“一喷三防”,玉米机械精播、“一增四改”、适期晚收、“一防双减”等高产栽培技术推广率达到100%。 建立专家巡回指导和基层农技人员蹲点包片制度,提高高产栽培技术入户入地率。
 
  (四)实施现代植保统防统治工程。加大农业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体系建设力度,每个区(市)重点扶持发展3-5个“龙头”型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力争每个主要产粮乡镇有1个植保服务组织,4年内培育专业化防治组织300个,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60%以上。加快新型高效环保型农药、植保机械等引进和推广,将适合不同作物使用的优良施药机械,以政府补贴的方式优先装备专业化服务组织。大力开展植保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实现植保专业服务组织全员持证上岗。
 
  三、发展特色优质高效农业
 
  大力实施蔬菜、果品、畜牧、渔业等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启动实施桑蚕、中药材、蜂业等五个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蔬菜果品标准园、畜禽渔业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建设,突出发展特色优质高效农业。
 
  (一)优化蔬菜产业布局。以界河镇、周营镇、桑村镇等乡镇的马铃薯、辣椒等为重点,建设日光温室、大棚和中小拱棚相互衔接配套的设施蔬菜基地100万亩。以在省内外知名的芸豆、食用菌等特色精细菜为重点,建设高效特色蔬菜基地15万亩。以张范街道、坛山街道等近郊镇街为核心,建设城镇保障瓜菜基地10万亩。以海风冠都、龙业果蔬等企业为龙头,建设蔬菜加工出口基地5万亩。扶持以新品种繁育和工厂化育苗为主的种苗企业,建设改造5—7个育苗能力达500万株以上的蔬菜集约化育苗厂(场)。力争到2017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160万亩左右,其中设施蔬菜面积达到100万亩,创建蔬菜标准园50个。
 
  (二)实施果业振兴计划。重点支持具有枣庄地方特色的石榴、长红枣、大樱桃、酥梨等名优特果品,提升果品产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加工增值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采取市场引导、行政推动、技术服务、资金扶持等措施,在林果产业优势产区实行更新换代工程,对传统果园进行调整更新,力争在品种选育、技术组装、规模种植上实现新突破。到2017年,全市力争建成果品标准园30个以上,果树栽植面积发展到45万亩以上。
 
  (三)推动畜禽标准化养殖。加强畜牧技术推广、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着力抓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生态养殖场和秸秆养畜养殖场等创建工作,加快推进优势畜禽品种饲养基地建设。以柴胡店镇、级索镇、西集镇、孟庄镇、吴林街道、马兰屯镇等畜牧养殖为重点,着力发展生猪、肉牛、肉羊、肉鸡等优势产业,优化畜禽养殖结构。力争到2017年,全市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5%以上,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到40%以上。
 
  (四)积极发展现代渔业。大力实施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推进渔业标准化生产和良种工程建设,推广无公害水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在岩马水库、周村水库等大中型水库和市域内河流实施生态养殖,改善恢复生态环境;在滨湖、沿河区域,煤矿、石膏矿塌陷地大力发展鱼塘养殖。力争到2017年,全市渔业放养面积达到20万亩,水产品产量达到10万吨以上。
 
  四、强化推进措施
 
  (一)提高农机装备水平。针对小麦、玉米生产和病虫害防治等存在的薄弱环节,加快新型生产机械和植保机械购置推广。发挥农机购置补贴的引导作用,鼓励和引导农民购置大功率、多功能、低能耗复式农业机械。高产创建田率先推广耕作、播种、施肥、植保、收获、烘干等作业新机具,推进粮食作物生产、病虫害防治全程机械化。积极开展蔬菜、果品、畜禽、渔业等生产机械化,推广设施设备,提高机械化、设施化生产水平。
 
  (二)加快发展现代种业。加快粮食、蔬菜、水果等优良品种的选育和研发,培育、推广一批有突破性的高产、优质、广适、抗逆、抗病、适宜机械化生产的优良品种。高产创建田粮食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100%。加快实施种子工程,加强小麦、玉米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打造“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龙头企业,建成一批优势种子和苗木生产基地。加强地方畜禽、渔业品种资源保护和开发,积极选育、推广优良品种。
 
  (三)提高农业产业化生产和市场化经营水平。重点扶持发展畜禽、粮油、果蔬、食用菌、乳品等五大农产品生产加工群,培育跨采中心枣庄分中心、祥和乳业、春藤食品等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扩大大宗优势农产品的产后处理及加工。加强优势产业专业村镇建设,推行“企业+基地+农户”等产业化发展经营模式。积极创新农批对接、农超对接、农社对接等农产品短链流通方式和流通业态,重点扶持滕州杏花村、市中利民等10大农产品交易市场,打造从产地批发到终端销售流通链条。
 
  (四)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资源,加强重大农业生产关键技术的科研与攻关,大力推广高产创建、生态健康养殖、设施高效种植等先进适用技术。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水平。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培训等要重点向粮食主产乡镇、高产创建田、特色优质高效产业区域倾斜,集中培养一批技术型、专家型职业农民。加强村级农业技术服务点建设,力争到2017每个行政村配备1—2名农民技术员,切实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五)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以建设“优质、高效、品牌”农业为突破口,进一步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十有”标准和“五要”制度,扩大“三品一标”认证。逐步推进有条件的区(市)、乡镇按出口标准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施以村为基本单元的农村清洁工程示范,科学使用农药、化肥,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开展农业投入品专项治理,严格执行农药登记备案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制度。加快建立市、区(市)级监管平台和质量追溯点,建立健全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对粮食生产等重要敏感区进行加密监测、跟踪监测和风险评估。
 
  五、健全完善政策保障体系
 
  (一)健全政策扶持体系。重点落实好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政策,农机具购置补贴要重点向粮食主产区(市)、乡镇倾斜,向大型动力机械、联合作业机械倾斜。优化财政支农投资结构,支农资金要重点向粮食高产创建倾斜,向特色优质高效产业区域倾斜。各级政府安排的粮食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农业技术推广、农民科技培训等资金,要优先保障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方建设需要。粮食高产创建、果菜产业振兴、畜禽标准化创建、特色农产品发展等奖补资金要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激励、引导作用。要逐步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完善农业政策性贷款制度,加大金融对农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二)构建新型经营体系。着力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动家庭经营、大户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对流转土地用于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补助。鼓励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稳妥推进工商资本下乡领办合作社。鼓励供销社、邮政公司等行业组织为粮食等农产品生产提供专业化、规模化、系列化的经营性服务。
 
  (三)建立科学防灾减灾体系。强化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以粮食等农产品主产区(市)、乡镇(街道)为重点,完善农业气象监测站网建设。加强农业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与评估,做好农业气象跟踪和技术咨询服务。加强农业有害生物、重大动物疫病预警与控制站建设,完善应急防控物资储备和设施建设。加快以农田林网为骨架的高标准防护林体系建设,提高抗拒干旱、早霜、晚霜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实施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工程,逐步建立起覆盖全市农业的苗情、墒情、虫情、灾情“四情一体”的监测预警网络。强化农业生产风险保障,积极推动农业保险等政策在全市实现全覆盖。
 
  (四)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整合涉农部门职能,积极构建多元化服务主体,搭建资产评估、产权交易、金融抵押贷款担保等平台,推广土地流转、托管服务等服务模式,提供产前信息、产中技术、产后销售服务。加强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建设,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的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大力发展粮食等农产品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农民合作社、农机合作社、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参与粮食等农产品生产专业化服务,努力建立完善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龙头企业和行业性服务组织为骨干、合作组织为基础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六、加强组织领导
 
  (一)强化行政推动。各级政府要严格落实“米袋子”“菜篮子”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把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发展特色优质高效农业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市政府成立粮食高产创建和发展特色优质高效农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农业、财政、发改、国土资源、水利渔业、林业、农业综合开发、环保、科技、统计、调查队、气象、农机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培训督导和调度考核等日常工作。各区(市)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加强对该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各有关部门要履行职责、密切协作,形成工作合力。
 
  (二)明确责任分工。各区(市)、乡镇政府是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发展特色优质高效农业的责任主体,要搞好各类支农项目和资金整合。市、区(市)有关部门在相关支农项目申报和审批时,要统筹规划,按照“渠道不变、性质不变、集中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将各类支农项目集中向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方投入。发改、财政、国土资源、水利渔业、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要统筹安排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土地整治、高标准基本农田、小型农田水利、中低产田改造等各类项目,优先搞好示范方基础设施条件建设。林业、电力等部门要负责搞好林网建设和农电配套等,环保部门要做好粮食等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农业、科技、农机等部门要围绕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抓好优良品种和关键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市财政局要支持区(市)搞好资金整合,落实好相关方面的资金。
 
  (三)加强宣传引导。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发展特色优质高效农业的意义和作用,争取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支持,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工作环境。要及时认真总结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推动粮食高产创建和发展特色优质高效农业的深入开展。
 
  (四)加大考核力度。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层层分解粮食高产创建任务,把责任落实到人、落实到地块。市里将粮食生产、粮食高产创建纳入对区(市)农业农村改革发展考核,并制定粮食高产创建和建设吨粮区(市)、吨粮乡镇(街道)工作考核办法,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予以表彰。
 
  枣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4年2月10日
 地区: 山东 
 标签: 农业 粮食高产 
食品伙伴网提供标准法规解读、舆情监控、合规咨询、申报注册等服务。
电询:0535-2129301
QQ:2891238009
食品标法圈
实时把握食品标法动态
请扫码关注食品标法圈

声明:

① 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食品伙伴网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食品伙伴网”。
② 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食品伙伴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邮箱:law#foodmate.net(发邮件时请将#换成@) QQ:139307733

 
 
[ 政策法规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按分类浏览
国家法规 (11396) 国外法规 (3603)
地方法规 (40003) 法规动态 (210)
法规解读 (2640) 其他法规 (506)
推荐地方法规
点击排行
按国家或地区浏览

法规中心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信息服务

Processed in 1.310 second(s), 10 queries, Memory 4.6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