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 地方法规 »牡丹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牡丹江市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2013年—2015年)的通知(牡政办发〔2013〕13号)

牡丹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牡丹江市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2013年—2015年)的通知(牡政办发〔2013〕13号)

扫描二维码 分享好友和朋友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4-04-14 09:39:24  来源:牡丹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浏览次数:2574
核心提示:牡丹江市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 (2013—2015年) 牡丹江市是全国食用菌主产区。近年来,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持续加大培育力度,食用菌产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现已位列全市农业四大主导产业之首。为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特制定牡丹江市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2013年—2015年)。
发布单位
牡丹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牡丹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文号 牡政办发〔2013〕13号
发布日期 2013-03-06 生效日期 暂无
有效性状态 废止日期 暂无
备注   http://www.mdj.gov.cn/zwgk/zfwj/20130329/152520.html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直属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牡丹江市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2013年—201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牡丹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3年3月6日
 
  牡丹江市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 (2013—2015年) 牡丹江市是全国食用菌主产区。近年来,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持续加大培育力度,食用菌产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现已位列全市农业四大主导产业之首。为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和前景
 
  (一)现实基础。 近年来,我市立足资源、生态优势, 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大力实施食用菌产业标准化、产业化、科技化、专业化工程,全市食用菌产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规模效益不断提高。2012年,全市食用菌栽培规模达到31.3亿袋(块),总产量157万吨(鲜品,以下同),总产值71亿元,拉动农民人均纯收入2305元。其中,黑木耳产量130万吨,占世界的四分之一,全国的三分之一,全省的二分之一。牡丹江已成为全国食用菌行业增长速度最快、农民增收效果突出的地区。
 
  2.产业布局持续优化。食用菌栽培覆盖全部县(市)区及所有乡镇,形成了以东宁县黑木耳、林口县滑子蘑、海林市猴头菇等为大宗骨干品种,以宁安市香菇、穆棱市双孢菇为高附加值品种的“3+2”模式的多元化产业发展格局。
 
  3.龙头企业初具规模。全市食用菌龙头企业达到20户,东宁雨润、牡丹江龙飞、牡丹江中龙、海林北味、林口岩手等一批食用菌龙头企业群体迅速崛起。2012年,全市食用菌加工量达到12万吨,形成了“雨润”、“中龙”、“威虎山”、“北味”、“岩手”一大批知名品牌,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东宁雨润绥阳木耳批发大市场成为国家级定点批发市场和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黑木耳年交易量达到180万吨,交易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二。
 
  4.标准化建设得到加强。全市制定了黑木耳、滑子蘑、猴头菇等六大食用菌标准化规程,出台了袋栽黑木耳标准化栽培等技术规范,建立黑木耳绿色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区6个,滑子蘑标准化示范带2条,绿色有机猴头菇、双孢菇、香菇示范园区20个,带动百万袋以上生产专业村318个,培育典型示范户1600多户,标准化普及率达到90%以上。
 
  5.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全市现有省农经学院、省农科院牡丹江分院、省林副特产所、省林业科研所等30多家食用菌科研机构,形成了近百人的拥有博士、硕士学历的专家学者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乡土人才队伍,先后开展了新品种、新技术研究60余项,独创了越冬耳、元宝耳栽培等多项新技术,黑木耳小孔栽培、春耳秋管、棚室吊袋、替代料栽培等技术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6.黑木耳节成效显著。作为全国食用菌展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牡丹江黑木耳节创办以来,五届迈出五大步,现已成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和黑龙江省政府共同举办的常态化的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专业展会。五届中,共有美国、澳大利亚、荷兰、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组团参会参展,参展企业1000余家,嘉宾客商6000多人次,专业观众20多万人次,达成贸易和招商合作意向、协议、合同40多个,合约金额50亿元,进一步奠定了我市“中国食用菌第一大市、第一展会、第一交易平台”地位。
 
  (二)发展优势。
 
  1.生态优势。我市位于北温带中部,属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境内空气清新,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牡丹江、穆棱河、绥芬河三大水系水量充沛,清澈洁净,发展食用菌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产出的食用菌品质好,营养丰富,第四军医大学研究表明,我市的黑木耳等食用菌的粗多糖含量比国内其他产区平均高10%以上,产品享誉国内外。
 
  2.资源优势。我市素有“林海雪原”和“天然植物基因库”之称,境内山特产品繁多,可食用的松茸、猴头菇、黑木耳、榛蘑、元蘑等野生菌类就有20余种,总储量达4万吨。全市现有林地面积30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3%,活立木蓄积量2.1亿立方米,是黑龙江省重要的林区。我市还是水稻、大豆、玉米等重要产区,每年产出大量秸秆,为食用菌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原料储备。
 
  3.区位优势。我市是黑龙江省东南部的中心城市,东北亚经济圈重要的节点城市,濒临俄、日、韩、朝等国家,拥有四个国家级一类口岸,是国务院命名的“中俄地区合作示范城市”,现已建成公路、铁路、航空立体交通网络,开拓食用菌国际、国内市场潜力很大。
 
  4.效益优势。经济效益方面,我市食用菌生产投入产出比在1:2至1:3之间,最高可达1:5,高于蔬菜等经济作物。生态效益方面,食用菌生产可以有效分解转化秸秆等废弃物资源,减少废弃物的丢弃和焚烧,废弃菌糠还可制作有机肥料二次利用,改良土壤,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5.政策优势。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食用菌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水、电、路、棚室等基础设施建设及加工企业、市场开拓等各方面给予了大力扶持,为食用菌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
 
  (三)存在问题。
 
  1.产业基础仍显薄弱。食用菌基础建设滞后,设施化水平较低,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研发、产品检测能力不强,机械化程度不高,防灾减灾能力薄弱,菌农靠天吃饭的局面未得到根本扭转。
 
  2.产业发展不够均衡。东宁、林口、海林三个县(市)食用菌栽培规模占全市总规模的85%以上,县(市)食用菌产业发展远远好于城区。黑木耳、滑子蘑、猴头菇等常规品种生产比重过大,占全市总规模的90%以上。
 
  3.产业化程度亟待提高。龙头企业能力不强,精深加工发展滞后,缺少拳头产品和主打品牌,低端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产品附加值不高。龙头企业与农民联系不紧密,农民难以分享产业化发展成果。
 
  4.菌林矛盾日渐突出。随着国家生态保护政策的深入贯彻实施,林木采伐量逐年减少,加之生产规模的扩张,木屑等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生产原料日趋紧张,导致生产成本逐年增加,生产风险不断加大,生产效益受到制约。
 
  (四)发展前景。
 
  1.国际市场需求强劲。国际食用菌消费量逐年增加,发达国家食用菌年人均消费量达到5公斤以上,日本等国家接近30公斤,是我国人均消费量的8倍多。近年来,美国、日本、荷兰等发达国家由于劳动力价格提升,食用菌生产日趋萎缩,食用菌食品主要依赖从我国进口。
 
  2.国内市场方兴未艾。我国食用菌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总产量突破2500万吨,占全球的70%以上,行业从业人口3000万左右,总产值居粮、棉、油、果、菜之后,列第六位,且出口呈快速增长势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营养食品、功能食品的认识程度不断提升,食用菌需求不断扩大,国内市场每年将以10%以上的速度递增。食用菌在药品、保健品及有机肥等方面的开发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3.区域优势不断放大。我市是享誉国内外的“世界黑木耳之都”、“中国食用菌之城”、“全国最大的黑木耳集散地”,“世界黑木耳看中国、中国黑木耳在牡丹江”已成为业界共识,在国际、国内市场形成了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我市食用菌产品凭借优良独特的内在品质,以及多年的产业推介与品牌宣传,营销范围进一步延伸,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为我市食用菌产业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十一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的决策部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质量效益为核心,以品种结构优化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示范带动为载体,大力实施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加速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化、产业化、生态化进程,打造我市食用菌产业集群发展新格局,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新贡献。
 
  (二)基本原则。 ——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稳定发展黑木耳、猴头菇、滑子蘑生产规模,积极发展珍稀菇类,大力扶持和培育食用菌相关二三产业的发展,积极促进生物医药、保健产品以及即食食品等食用菌精深加工项目建设,优化产业布局,集聚产业规模,拓展产业功能,提升产业层次,提高产业竞争力。 ——坚持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推进产业增长方式转变,探索标准化、集约化生态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切实改善生产条件,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贯彻绿色安全理念,注重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确保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统一。 ——坚持科技创新与机制创新共同推进。深化创新组织形式和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培育现代食用菌产业生产经营主体。强化政府对产业服务与管理职能,切实增强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能力。 ——坚持市场导向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强化宏观引导和调控,健全政策保护和引导机制,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环境。不断拓展食用菌产业发展空间和领域,走外延拓展与内涵提高相结合的路子,推进产业国际化进程。
 
  (三)总体目标。 2013年,全市食用菌栽培规模达到35亿袋(块),总产量175万吨,总产值80亿元,拉动全市农民人均收入2600元。2014年,全市食用菌栽培规模达到37.5亿袋(块),总产量185万吨,总产值85亿元,拉动全市农民人均收入2800元。到2015年,全市食用菌栽培规模达到40亿袋(块),总产量200万吨,总产值92亿元,拉动全市农民人均收入3000元,较2012年增长28%。黑木耳、猴头菇总量保持全国第一位,滑子蘑等特色品种总量进入全国领先行列。
 
  三、生产布局 根据我市食用菌产业种类结构现状、资源特点和生态建设的要求,在产业区域布局上,以规模效益为主要出发点,突出发展优势骨干品种规模,用三年时间,在全市形成黑木耳、滑子蘑、猴头菇、珍稀菌类四分天下的产业格局。着力构筑 “四大主产区”: ——黑木耳主产区:以大牡丹江为主体,整合森工、农垦资源,着力推进场县、局县共建,形成以“中国黑木耳第一县”东宁县为核心,构筑东宁县绥阳、道河,海林市二道、三道,林口县莲花、奎山,穆棱市下城子、八面通,宁安市马河、镜泊等44个乡镇黑木耳集群,规模达30亿袋。 ——滑子蘑主产区:以林口县奎山、莲花、龙爪等乡镇为核心,以海林市三道、海林、山市,穆棱市共和,宁安市东京城、马河,爱民区三道关,西安区海南等10个乡镇为重点,规模达5亿块。 ——猴头菇主产区:以海林市海林镇为核心,以阳明区磨刀石,西安区海南等3个乡镇为重点,规模达3亿袋。 ——珍稀菌主产区:以爱民区三道关、东安区兴隆、西安区温春、阳明区磨刀石等城郊乡镇为核心,以海林市横道、海林,林口县龙爪、古城,宁安市东京城、石岩,穆棱市八面通、河西等12个乡镇为重点,规模达2亿袋。重点发展双孢菇、香菇、金针菇、杏鲍菇、鸡腿菇等鲜品菌类栽培,优先发展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棚室栽培以及食用菌旅游观光项目,建设特色鲜明的食用菌现代生态观光园区。
 
  四、主要任务 全面提升我市食用菌产业的整体素质和质量效益,不断强化“龙头、基地、科技、市场、品牌、生态”六个支撑,建立完善的食用菌产业体系,促进产业战略升级,把我市建设成全国最大、层次最高的食用菌生产、加工、贸易和研发基地。
 
  (一)龙头支撑。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有规模、有水平、有驾驭市场能力的龙头企业,尽快形成产业主导作用突出、带动能力强劲、经济实力雄厚的深加工型龙头企业集群,重点扶持牡丹江中龙、龙飞、黑宝,海林北味、晟鸿,林口富通、岩手,东宁雨润等8大龙头。到2015年,全市食用菌龙头企业达到30户,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2户,省级龙头企业6户。支持企业围绕精深加工产品开发进行技术改造,促进食用菌产品转化增值,到2015年,全市食用菌企业加工量达到16万吨,实现产值22亿元。充分利用同俄罗斯接壤,辐射日、韩的地缘优势,借助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发展战略机遇,大力发展食用菌出口加工业,到2015年,形成以东宁雨润、牡丹江中龙、海林北味等食用菌龙头企业为统领的外向型食用菌产业体系,食用菌产品对外贸易额达到1亿美元,年均增长15%以上,食用菌出口比重达10%以上。 (二)基地支撑。以提高我市食用菌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为重点,按照“分散生产向园区化转变,单一品种、单季节生产向多品种、错季、多季生产方向转变,传统技术向标准化方向转变”的发展思路,加大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力度,用工业化理念实施食用菌标准化生产。重点建设东宁县北河沿、大城子,林口县吉庆、江西, 海林市光荣、新民,穆棱市悬羊、柳毛,宁安农场,爱民区三道关10个标准化示范园区,发挥示范带动、辐射效应。用三年时间,全市建立100个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园区,创建国家地理标志3个,绿色有机食用菌认证规模达到4亿袋(块)。 (三)科技支撑。充分发挥科技在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强化科技自主创新,培育优质、高产、安全的新菌种40个,大力推广小孔栽培、春耳秋管、棚室吊袋、越冬耳、替代料栽培等关键技术20项,增加反季节黑木耳、猴头菇的栽培比重,提高比较效益,相关技术普及率达到80%以上。加快推广工厂化设施栽培技术,引导食用菌产业逐步向规模化、标准化、工厂化生产方向发展,重点推广东宁县黑木耳棚室吊袋立体栽培、海林市菇类全季节棚室栽培等模式,促进农业增产增效,三年内新建标准化食用菌棚室4000栋。加快发展食用菌生产相关机械设备制造,不断提高生产效率。食用菌精深加工产品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相关技术跃居国内先进水平。进一步加强食用菌技术队伍建设,完善以各级供销社、食用菌协会、农技推广等涉农部门为主体的食用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提升菌农的科技素质。
 
  (四)市场支撑。加大市场建设投资力度,重点建设东宁雨润绥阳木耳大市场、牡达农副产品物流园、宁安市源丰果菜物流园区、绥穆新城东北山货交易大市场、海林市农产品综合交易大市场、林口县古城农副产品大市场等6大市场,加快我市现代食用菌市场体系构建,建成集贸易、洽谈、加工、储运、产品展示、餐饮、服务、信息于一体的功能齐全的中国北方食用菌交易市场群,使我市成为国内最大的食用菌集散中心、交易中心、物流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到2015年,全市主要食用菌批发市场交易量达到260万吨,其中东宁雨润绥阳木耳大市场年交易量达到200万吨,交易额达到100亿元,进一步巩固“全国食用菌第一批发交易市场”地位。
 
  (五)品牌支撑。继续办好中国?牡丹江黑木耳节,通过大气魄策划、大手笔运作、大活动支撑,提升会展专业化、品牌化、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做强叫响“世界黑木耳之都”、“中国食用菌之城”、“中国食用菌餐饮文化示范市”的 “金字招牌”,把我市建设成为国际业界知名度大、影响力强的会展中心城市。鼓励企业发展培育食用菌品牌,创新包装设计,申请专利注册商标,创立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在现有“北味”、“中龙”、“丛名”等品牌的基础上,用三年时间,创建全国驰名、全省著名商标12个。不断加大我市食用菌产业及品牌的宣传力度,提高我市食用菌产品的市场知名度,扩大市场占用率。强化产地品牌效应,有计划地组织龙头企业、专业市场参加国内外博览会、洽谈会和展销会,加强与大型零售流通企业、高校和酒店等终端用户的直接对接,促进食用菌主产区和销售区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
 
  (六)生态支撑。加快调整品种结构,以“以草代木”为重点,有计划地压缩耗木量大的黑木耳等木腐菌栽培比例,积极扩大高附加值的珍稀草腐菌生产规模,缓解菌林矛盾。大力开发种苗来源广泛、造林成活率高、生长较快、生物量高、适宜本地生长条件的速生食用菌专用林或兼用林,减少对天然林资源的砍伐和破坏。积极推广替代料、废弃料技术,提高废弃菌糠二次利用比例,努力扩大食用菌栽培原料范围。三年内,食用菌替代料、废弃料栽培使用比例达到食用菌营养基的30%以上。加强废旧菌包的综合再利用项目研究应用,重点支持木质煤、生物有机肥、塑料菌袋回收利用等食用菌循环产业项目和企业,废旧菌包利用率达到90%以上,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循环型的现代食用菌产业示范新格局。
 
  五、重大项目
 
  (一)丛名食用菌深加工科技园。计划投资2亿元,建设单位为牡丹江龙飞商贸公司,在市开发区建设集研、产、加、销于一体的食用菌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包括加工区、交易区、仓储区、物流区、服务区等功能区,建成区域特色明显、软硬件设施完备、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黑龙江省东部食用菌科技服务中心。
 
  (二)杏鲍菇标准化生产园区。计划投资8000万元,建设单位为江苏浩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东安区建设总占地100亩,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日产10吨鲜菇的标准化、工厂化栽培生产线。
 
  (三)黑龙江省寒地食用菌研发中心。计划投资500万元,依托省农经学院、省农科院牡丹江分院、省林副特产所、省林业科研所等科研单位,在东宁县建设黑龙江省寒地食用菌技术研发培训中心,完善科技信息传播网络,建立食用菌信息收集、发布制度和网络服务平台,加快寒地食用菌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与成果转化。
 
  (四)牡丹江食用菌安全质量检验检测中心。计划投资500万元,依托省农经学院建设食用菌安全质量检验检测中心,配备先进的食用菌产品及产地环境检验检测设备,开展产地安全监测和生产过程技术跟踪服务,逐步形成覆盖全市的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
 
  (五)黑龙江省黑木耳标准化栽培科技示范园。计划投资3000万元,依托省科技厅、省微生物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在东宁县建设黑木耳科技研发示范区,加快黑木耳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与成果转化,抓好新技术推广普及,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支撑体系。
 
  (六)中国(东宁)黑木耳博物馆。计划投资1500万元,在东宁县建设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的黑木耳博物馆,展示、宣传、普及黑木耳等食用菌知识,形成科普宣传、科技示范、生产加工、观光游览的现代农业展示平台。
 
  (七)海林市农产品综合交易大市场。计划投资2亿元,建设单位为海林北味集团,在海林市开发区建设海林市农产品综合交易大市场项目。项目占地24万平方米,依托G10国道发展储运、中转、分拨、包装和物流配送服务,建成集配送、流通、加工、商品检验、物流信息服务功能于一体的食用菌物流园区,年设计交易量70万吨。
 
  (八)海林市食用菌产业园。计划投资2亿元,在海林市建设占地2平方公里的综合性产业示范园区,加快推进生产工厂化、菌类多元化、加工精深化、市场品牌化、贸易国际化步伐。设计入园企业20户,年生产各类菌包1亿袋(块),年销售收入5亿元。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发展食用菌产业是当前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之一。各县(市)区要将发展食用菌产业纳入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日程,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落实各项措施。农业、发改委、财政、供销、科技、税务、金融、工商、质监等相关部门要从我市农村经济发展大局出发,明确职责,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同心协力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要积极支持以各级供销社为主体的食用菌牵头部门开展工作,健全组织机构,给予经费支持,切实做好业务指导、任务分解、综合协调、调度考核等工作。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和完善食用菌产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的力度。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农业、财政、供销、林业、水务等相关部门要统筹整合相关资金,扶持食用菌产业发展。加快食用菌产业项目建设,以项目化带动产业化,各相关部门对食用菌相关项目要给予优先立项、资金扶持。鼓励各类金融机构特别是涉农金融机构加大对食用菌基地、龙头企业等投资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促进食用菌产业加快发展。支持保险机构开展食用菌保险业务,鼓励和引导各类生产经营主体积极投保,提高抵御风险能力。
 
  (三)强化质量安全监管。适应农产品绿色、安全消费和安全生产的要求,加强产品质量和安全体系建设,抓紧制订和完善食用菌产品质量分级、投入品质量、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等标准,突出产地环境检测、投入品质量监管、菌种质量检验检测、生产过程记录制度、产品质量追溯及市场准入等关键环节,健全市、县、市场三级检验监测体系。加大食用菌安全生产的宣传力度,不断增强生产者、经营者和管理者的质量安全意识。
 
  (四)提升产业管理和服务水平。改进工作方式,狠抓服务管理,加强食用菌产业环境、要素供给、市场流通、科技支撑以及产业政策等宏观问题的调查研究,加强科技创新和推广、生产标准化、质量安全保障和营销等相关工作,构筑产业支持和政策保护体系,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公益性支持、保障和服务。大力实施人才兴菌战略,形成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食用菌产业人才体系,进一步提升为农服务水平。
食品伙伴网提供标准法规解读、舆情监控、合规咨询、申报注册等服务。
电询:0535-2129301
QQ:2891238009
食品标法圈
实时把握食品标法动态
请扫码关注食品标法圈

声明:

① 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食品伙伴网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食品伙伴网”。
② 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食品伙伴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邮箱:law#foodmate.net(发邮件时请将#换成@) QQ:139307733

 
 
[ 政策法规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关闭窗口 ]

 

 
 
按分类浏览
国家法规 (12129) 国外法规 (3603)
地方法规 (42100) 法规动态 (12)
法规解读 (2943) 其他法规 (345)
推荐地方法规
点击排行
按国家或地区浏览

法规中心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信息服务

Processed in 0.178 second(s), 10 queries, Memory 4.72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