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区人民政府,市质量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有关单位:
现将《2024年上海市质量工作总结和2025年上海市质量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上海市质量工作领导小组
2025年4月1日
(此件公开发布)
2024年上海市质量工作总结
和2025年上海市质量工作要点
第一部分 2024年上海市质量工作总结
2024年,上海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质量强国建设的决策部署,将质量强国建设作为上海深化“五个中心”建设、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举措,取得显著成效。
产品质量方面,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94.59,持续领跑全国;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96.33%,高于全国平均近3个百分点。工程质量方面,建设工程检测合格率99.98%,公路工程抽检合格率93%,水运工程抽检合格率96.1%,保持稳定;服务质量方面,公共服务质量总体满意度得分84.69分,全国排名第二,其中政务服务质量满意度分项得分全国排名第一。
一、提升质量治理水平
(一)优化质量工作机制。整合调整上海市质量工作领导小组,纳入原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领导小组职能,明确主要职责和工作规则。持续深化标准化部市合作机制,设立标准化专家工作室,推进国家标准化创新发展试点建设。
(二)强化质量政策供给。制定《上海市促进工业服务业赋能产业升级行动方案(2024—2027年)》《高水平构建质量基础设施赋能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增强标准全球服务能力行动方案(2025—2027年)》《推动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互动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以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三)创新质量金融惠企。制定《关于做好上海市质量融资增信工作的通知》,因地制宜推出质量金融服务产品,累计授信金额超40亿元,累计放贷金额超30亿。在上海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8120万元用于支持专精特新信用贷、先进制造业企业担保贷贴息项目,降低企业贷款利率约0.6个点。制定《上海市推进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实施办法》,累计承保住房面积2.17亿平方米,提供风险保障9377亿元。发布全国首个绿色融资租赁地方标准。
(四)推进区域质量合作。发布长三角计量技术规范2项,批准筹建“先进制造数字计量”等4个长三角计量技术委员会,建立完善长三角产业计量云平台。发布长三角区域标准27项,建立长三角一体化地方标准文本“一网通查”平台。建立长三角地区CCC免办联动机制。牵头对无人机等6种重点产品实施长三角联动抽查698批次,对19种网络销售产品联动抽查1168批次。联合北京、天津、重庆市建立可靠性创新实践工作协作机制,在全国首发《产品质量可靠性管理通用指南》和《产品质量可靠性评价通用要求》。
二、服务企业做大做强
(五)提升质量管理能力。8家组织获评第五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2家组织获评上海市市长质量奖,20家组织和10名个人获评上海市质量金奖;1家企业入选首批全国质量强国建设领军企业;40家企业入围上海市“质量标杆”。全市超8000家规上工业企业完成智能制造成熟度能力在线评估诊断,全市智能工厂评估诊断整体完成率超过80%,两化融合测评和评估企业超万家。
(六)开展质量品牌建设。举办“中国品牌日”“首届中国制造品牌发展论坛暨中国品牌经济(上海)论坛”等活动,年度新增“上海品牌”27项(累计234项),发布“上海市品牌引领标杆企业”30家、“上海市品牌培育标杆企业”64家。制定《关于促进本市老字号改革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举办第十八届上海中华老字号博览会,全市共有中华老字号197个和上海老字号104个。制定《关于鼓励和支持本市国有企业品牌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形成“五个一批”国有企业优秀标杆品牌。全面推广实施《商标品牌指导站建设服务规范》,累计建设91个商标品牌指导站。
(七)壮大质量人才队伍。发布全国首个跨区域联动实施的地方标准《首席质量官评价规范》;成立首席质量官评价专业委员会,认定首批5A级首席质量官;累计聘任企业首席质量官6000余名,企业标准化总监300余名。支持企业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完成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87.14万人次。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设立标准化硕士专业方向,上海大学编制《质量和标准化管理》通识教材。
(八)助力贸易便利化。实施“一测多证”服务机制,累计为企业出具测试报告2597份,减少重复检测认证,降低企业出口成本。成立上海自贸试验区“一带一路”技术交流国际合作中心南美分中心,编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认证信息电子手册及重点出口产品国际认证指南。优化CCC免办机制,年度发放CCC免办证明14576张,占全国发证数32.7%。开展进博CCC认证服务保障,助力展品快速通关布展。
三、助力产业建圈强链
(九)强化产业质量支撑。印发《关于开展产业质量攻关活动的指导意见》,开展质量攻关项目296个。筹建国家集成电路微纳检测设备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电动汽车、商用飞机制造、数字化船舶建设、海洋动力装备等国家计量数据建设应用基地,高精度北斗导航、新能源线缆、高性能纤维材料等市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面向生成式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车规级芯片等十大重点产业链,开展检验检测赋能产业升级行动,完成检验检测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29项。筹建国家汽车芯片质检中心及医疗机器人等6个市级质检中心。
(十)发挥标准引领作用。推动设立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创意数字设计技术委员会并落户上海;成功承担“城市解析和可持续”“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等国际标准化工作组召集工作;牵头立项全球首个电子竞技国际标准、物流ESG国际标准。筹建国际人工智能标准联合会。新增主导制定国际标准23项(累计227项),培育上海标准11项(累计52项)。围绕高端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培育9个标准创新联合体,建设具身智能、光伏能源、数字化核电等10家新型标准化技术组织。266项企业标准获“领跑者”称号。发挥标准化专项资金激励作用,聚焦国际标准等重点领域,共资助162个项目2700万元。
(十一)树立绿色发展导向。举办第二届上海国际碳中和博览会。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本市产品碳标识认证服务绿色低碳供应链建设的实施方案》,聚焦钢铁、电子电器(电机)领域开展国家产品碳足迹认证试点。积极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已有绿色工厂48家,绿色园区2家。发布上海市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能耗白皮书。建设崇明森林碳汇计量试点工程,制定4项双碳领域地方计量技术规范。
(十二)加强链上质量升级。组织实施27个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项目,4个项目入选全国百个质量强链重点项目。已建成109个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项目,年累计服务企业1.8万家次。组织开展“质量问诊”活动,帮助企业解决质量问题434个。组织信息技术服务等18个行业开展小微企业质量管理认证升级,累计帮扶小微企业783家。张江机器人谷产业园区获批国家小微企业提升行动区域试点。
四、服务城市可持续发展
(十三)促进消费提振升级。举办“五五购物节”、上海旅游节,持续优化消费场景,促进商旅文体展联动,推进消费服务质量提升。“商圈购物”服务质量监测满意度85.94分,同比稳步增长。首发“上海时尚出品”创新产品目录,连续发布上海品牌100+、设计100+和时尚100+。制订《以标准提升牵引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计划》,提升60项地方标准服务“两新消费”。持续开展放心消费行动,新增线下无理由退货单位8000多家、放心消费承诺单位1.7万家、放心消费商圈(景区、街区)30个。川沙新镇七灶村等16个村成功创建新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崇明“花朝”之旅等9条线路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十四)推动民生服务改善。在全国率先发布了养老、医保等民生服务类地方标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规范》等多项地方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养老服务质量监测满意度88.71分,同比稳步增长。进一步优化医疗服务体系,新增一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提升区域性医疗中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能级,深化医联体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共享。推进交通“微枢纽”建设和公交站点品质提升,新增112条精品道路,打造61条敬老爱老公交线路。
(十五)促进工程质量提升。制定《上海市住宅工程业主房屋质量预看房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新建住宅工程设计质量管控的通知》,修订《上海市住宅质量分户验收管理办法》,不断提高房屋建筑质量。持续建设完善本市BIM技术标准体系,推动BIM技术在工程招投标环节的应用,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率。
五、守牢质量安全底线
(十六)加大质量监管力度。开展24种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行动,排查生产销售企业41662家次,查办案件1052件。开展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整治行动,查办案件847件,移送司法机关29件。开展消防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查办案件17件。开展燃气、电梯和锅炉等安全整治行动,整改问题隐患2.4万多项。开展网络市场监管促发展保安全专项行动,清理网上违法违规信息192万条。
(十七)提高风险监管能力。推进经营主体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工业产品”“电梯风险隐患”等14个专业领域企业信用风险分级分类监管机制;建立重点领域风险监测模型,生成预警信息9300余条。召回缺陷消费品65次,涉及产品数量近23万件。针对进口高风险商品和跨境电商消费品开展专项监测。
(十八)保持“双打”高压态势。推进“铁拳”行动,共立案查处民生领域违法案件8489件,移送司法机关196件。开展“守护知识产权”专项执法行动,共立案查处商标、专利违法案件1402件,移送司法机关115件。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伪劣商品犯罪,共侦破相关案件748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413名,涉案金额近59亿元;审结侵权假冒伪劣案例941件,判决1660人。集中销毁侵权假冒伪劣商品罚没物品146余吨,货值金额超2000万元。
第二部分 2025年上海市质量工作要点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上海市质量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聚焦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命,进一步发挥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作用,加快推进质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提升上海总体质量水平。
一、持续加强质量协同,凝聚质量强市建设合力
(一)强化质量政策供给。组织开展《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上海实施方案》中期评估,聚焦2025年阶段性目标全面评估工作成效,谋划“十五五”期间新一轮质量发展举措。加强标准制度型开放,深化部市标准化合作,推进国际人工智能标准联合会筹建。聚焦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研究建立上海市先进测量实验室、上海市碳计量中心等制度规范,加大质量融资增信、产品质量可靠性创新实践等举措创新力度。加强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企业产业质量调查分析,编制发布年度《上海市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市市场监管局、市质量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二)强化质量强区建设。推动各区加强质量工作统筹协调,优化区域质量激励扶持政策,深入开展质量强镇行动。研究制定本市质量强镇评价体系,总结提炼最佳实践案例,形成“一镇一品”质量特色。坚持重实效促发展,进一步简化质量考核,优化市民质量满意度测评。(市市场监管局、市委组织部、市质量工作领导小组相关成员单位)
(三)强化质量宣传交流。在“世界计量日”“世界认可日”、全国“质量月”“国际标准日”等重要活动节点,举办各类质量活动,加强质量文化建设。积极参与中国质量(南京)大会,办好ISO数字创意设计秘书处首届年会、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标准化分论坛,提升上海质量影响力。探索推动“上海标准”“企业联合标准”等出海。支持行业组织积极参与国际质量活动,讲好上海质量故事。(市市场监管局、市委宣传部、团市委、市总工会)
二、深入推进质量强企,促进企业质量变革创新
(四)培育质量领军企业。组织开展2025—2026年度上海市政府质量奖评审。开展政府质量奖培育孵化,推动导入《卓越绩效评价导则》《质量强国领军企业培育导则》。持续开展上海市“质量标杆”培育。加快标准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培育“上海标准”10项、“上海品牌”30项。(市市场监管局、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国资委、市政府质量奖审定委员会相关成员单位)
(五)推进质量数字赋能。实施智能工厂领航计划、“20035”工程,加快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推动企业提质增效。做实做强仪电智算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推进智算软硬协同、高性能互联组网技术、操作系统等技术攻关。围绕“5+6”重点领域,谋划一批开放场景,打造一批具有产业带动效应的垂类大模型中试基地。(市经济信息化委)
(六)壮大质量人才队伍。加强质量技能培训,持续推进实施首席质量官制度,加大规上企业普及比例;开展标准化总监“产教融合”、计量青年骨干培训。加强质量和标准化人才校企合作,持续推进国际标准化创新团队建设,在重点领域探索“揭榜挂帅”制度。培育申报国家计量人才实训中心,开展长三角企业注册计量师自愿注册试点。(市市场监管局、市人社局、市教委)
三、深入推进质量强链,推动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七)深化产业链质量提升。召开质量强链推进交流会。加快27个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项目建设,推进民用航空发动机、海洋动力装备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组织开展2025年产业质量攻关活动,推进产业链基础产品可靠性“筑基”、整机装备与系统可靠性“倍增”攻关。持续开展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市市场监管局、市经济信息化委)
(八)突出标准稳链作用。鼓励本市优势企业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北斗应用等领域,积极参与产业链关键核心国家标准制修订。选择重点攻关领域定向建设新型标准化技术组织。深化企业联合标准制度,吸引更多外资企业、境外主体参与组建标准创新联合体。加强绿色供应链相关标准研究,推动供应链管理和工业物流降本增效。(市市场监管局、市经济信息化委)
(九)加强能力与平台建设。加快落实《上海市促进工业服务业赋能产业升级行动方案(2024—2027年)》,出台《上海市促进检验检测认证行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布局建设高端检验检测集群。围绕重点出口产品类别开展“一带一路”检验检测国际能力验证,拓展“一测多证”试点产品类别和地域范围。加强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检测评定能力建设。加快推进国家计量数据建设应用基地建设。面向产业集聚区、产业园区、重点产业链供应链推进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市市场监管局、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科委、市发展改革委)
四、不断提升质量满意度,增强市民质量获得感
(十)提升市民消费体验。办好“五五购物节”、上海旅游节等重大促消费活动。优化上海品牌100+、设计100+和时尚100+遴选。挖掘一批时尚消费品、医药等领域人工智能垂类大模型应用的典型场景,推动AI赋能产业数智化。开展“诚信商圈”建设和放心消费行动,持续拓宽放心消费覆盖面。推进出租汽车计价器防作弊技术升级。推进商品包装和流通环节包装减量化、循环化。(市商务委、市文化旅游局、市经济信息化委、市交通委、市市场监管局)
(十一)提升城市建设品质。深入开展深基坑工程、装配式建筑等工程质量提升行动。大力推进交通工程监督信息化建设,推进平安工地、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创建工作。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培育一批智能建造试点项目。持续推进水务海洋VSM、数字微扰动压入式沉井、小曲率盾构等实用新技术科研及推广应用。全面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交通委、市水务局、市生态环境局)
(十二)提升服务质量水平。持续开展服务质量监测和提升。探索在部分重点领域组织开展服务质量承诺活动。持续优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布局,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诊疗与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能力。开展智慧养老院、家庭照护床位和陪诊师从业服务规范、专业日托服务指南等标准研制试点。推进《旅行社服务质量要求及等级划分》全面施行。(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委、市卫生健康委、市民政局、市文化旅游局)
五、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守牢质量安全底线
(十三)提升质量监管效能。进一步强化重要工业产品准入管理和源头治理,防范产品质量安全重大风险。加强对新纳入CCC目录的产品认证活动监管,加强CCC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不合格信息结果应用。严厉打击虚假和不实检验检测、虚假认证等违法行为。加强平台监管,开展网络平台专项整治工作,继续开展版权主动监测。加大对加油机、民用三表、电动汽车充电桩等重点计量器具的监管力度。加强非法一日游、不合理低价游监管整治力度。(市市场监管局、市委宣传部、市文化旅游局)
(十四)注重风险监测预警。强化重点领域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交流和处置能力建设。持续完善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监管体系;在进口服装、婴童用品、特种设备及强制性产品入境验证等领域,积极探索联合监管、协同处置,推动落实跨部门综合监管。加强消费品召回管理,提高无人航空飞行器等新产品和跨境电商、直播电商等新业态召回技术支撑能力。(市市场监管局、上海海关)
(十五)加强侵权假冒治理。持续开展“铁拳”“守护知识产权”、网络侵权盗版“剑网行动”、青少年版权保护等执法行动,组织开展侵权假冒伪劣商品全市集中销毁行动。强化知识产权案件“一案四查”综合履职机制,推动长三角地区跨区域“行刑反向线索移送”程序规范和标准统一。加强对涉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市市场监管局、市委宣传部、市公安局、市高院、市检察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