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州)、兰州新区、甘肃矿区市场监管局,东风场区工商局,各相关单位:
现将《甘肃省质量认证服务强企强链强县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6年)》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落实。
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4年12月27日
甘肃省质量认证服务强企强链强县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6年)
为贯彻落实国家认监委《质量认证服务强企强链强县行动方案(2024—2026年)》(国认监〔2024〕11号)、省质量强省建设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甘肃省“质量强链标准稳链知识产权延链X1116行动”实施方案》(甘质强组办〔2024〕1号),不断加强质量认证服务强企强链强县建设,推动甘肃省高质量转型发展,特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和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精神,聚焦企业、产业、县域高质量发展需求,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标准和方法,强化政府引导,把质量认证作为实施强企强链强县行动的重要抓手,促进企业做大做强、产业建圈强链和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努力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为“十四五”收好官、“十五五”谋好篇,推动新时代甘肃高质量转型发展。
二、主要目标
紧贴企业、产业链和县域发展需求,全面提升质量认证服务供给水平,质量认证服务能力基本覆盖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重要领域。至2026年,全省管理体系认证企业,自愿性产品认证企业、服务认证企业增长5%。质量认证行业管理日益规范,质量认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提升供给质量作用有效显现,以质量认证服务“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着力构建体现甘肃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主要产品、工程、服务的质量水平明显提升,各类企业、产业链的质量管理能力明显增强,建立起质量认证服务强企强链强县的融合创新模式,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国内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的甘肃制造、甘肃品牌以及脱颖而出部分质量强县。
三、重点任务
(一)提升质量认证服务强企强链强县供给水平
1.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围绕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鼓励各行业结合自身特点,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同时向一二三产业、社会治理和基本公共服务等领域全面延伸。发挥国有企业主力军作用,带动各行业质量管理水平整体跃升。加强质量认证行业公信力建设,提升质量认证专业化水平,发挥行业协会、专业机构等社会组织的服务职能,开展社会化、群众性质量认证服务行动。到2026年, 推动600家企业采用先进质量管理模式。
2.优化政府质量治理方式。增强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质量意识,加强质量基础建设,推广质量管理认证手段,提升质量治理能力。鼓励政府各职能部门特别是行业主管部门把建立推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引导面向社会的第三方技术评价活动逐步向国家统一的质量认证制度转变,提高行政效能和政府公信力,推动一个行业一个行业抓质量提升,最终实现整体质量水平上台阶。
3.拓展质量认证覆盖面。健全质量认证激励引导机制,鼓励企业通过认证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信誉,树立质量认证体系建设典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成果。重点围绕我省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型工业,推动石油化工、新能源及装备制造、新材料、有色冶金等产业以“集群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推行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和标识体系,推进光伏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建设,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产业综合竞争力,统筹运用产品、服务、管理体系等多种认证手段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完善食品农产品认证体系,深入推进服务认证,增加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
(二)质量认证服务强企
1.提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升级。围绕企业产品服务质量提升需求,分类实施企业质量认证提升行动。聚焦中小微企业生存发展需求,持续开展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引导广大小微企业学习质量管理先进方法,积极开展质量、环境、职业健康管理体系认证。聚焦大中型企业转型升级发展需求,鼓励引导企业开展质量管理数字化升级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加强企业管理层、首席质量官的认证培训,遴选一批质量强国建设领军企业。
2.助力环境治理和质量安全。鼓励和推动企业积极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促进企业切实履行环保社会责任,减少污染物排放。推动钢铁、煤化工、水泥、建筑陶瓷砖、纺织面料等生产企业积极开展低碳产品认证,促进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建设,增加绿色产品的有效供给。充分发挥强制性认证保安全底线的作用,强化强制性产品认证有效性抽查,推动强制性认证产品生产企业积极开展强制性产品认证,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3.服务企业提质升级。以支撑企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围绕企业产品服务质量提升需求,分类实施企业质量认证提升行动。聚焦中小微企业生存发展需求,持续深入开展“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引导产业链“链主”企业将上下游小微企业纳入共同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小微企业质量管理能力,推动先进质量理念、质量管理模式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引导大中型、平台企业协同开展质量管理数字化升级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加强企业管理层、首席质量官、质量经理、工程师等认证培训,遴选一批质量认证标杆企业。建立健全覆盖强制性认证、自愿性产品和服务认证、体系认证的质量融资增信体系,拓展企业融资渠道,服务企业升级发展。
(三)质量认证服务强链
1.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韧性。结合全省产业发展布局需求,聚焦遴选确定的全省15个产业链项目,结合各地特色和发展优势,组织开展调研,摸清全链上下游结构、地域分布、企业构成等情况,分级分类形成问题清单,绘制质量认证图谱,“一链一策”制定质量认证提升方案,形成重点攻关任务清单、质量政策工具清单,确定链长单位、链主企业、链上成员及认证机构,明确质量认证提升的目标、路径和措施。充分发挥企业和相关技术机构的作用,凝聚起政产学研合力,全力推进产业链质量提升。
2.支撑全链条质量协同升级。健全覆盖全链条、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的合格评定体系,运用国际先进质量标准和方法,在信息、环保、建筑等重点领域,推动质量认证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推行供应链安全管理体系、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合规管理体系等新型管理体系认证,加强产业链供应链质量一致性管控。优化认证服务模式和产业布局,为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提供一体化服务。支持链主企业将质量认证协同纳入产业链协同平台支持内容,深化全过程全链条质量认证数据联通共享与开发利用。
3.营造良好的集群发展环境。打破部门垄断和行业壁垒,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开展检验检测认证业务,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营造各类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依托国家级新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打造质量技术和质量管理创新策源地,培育形成具有引领力的质量卓越产业集群。推进产业链供应链跨区域协作,鼓励兰白、平庆、酒嘉、金武等区域,创新区域质量认证合作互助机制,深化质量基础设施协同建设应用,推进质量认证资源跨区域共建共享。
(四)质量认证服务强县
1.夯实县域质量基础设施。聚焦首批列入国家质量强县建设培育库的15个县(市、区)和8个省级质量强县建设名录的县(市、区),以质量认证为牵引,构建统筹协调、协同高效、系统完备的质量基础设施融合服务体系,推动质量认证与检验检测、计量、标准、质量管理等要素协调互动、协同创新、融合发展。积极开展质量认证服务基地、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基地建设,支持质量基础设施服务平台及机构提供合格评定服务。强化认证在推动其他质量基础设施要素广泛应用和持续改进的积极作用,促进质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高质量发展。
2.促进乡村振兴事业。积极开展质量认证服务乡村振兴工作,通过认证评价方式培育区域高端质量品牌,健全优质农副产品产销对接机制,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鼓励认证机构为农业产业园区、农业生产经营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户提供精准认证服务,强化乡村振兴的技术支撑。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质量认证服务县域绿色转型发展,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等领域质量认证服务,探索建立美丽乡村第三方评价体系。
3.推动涉农领域质量认证。大力推广有机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到2026年,全省农产品认证证书增长5%。立足保护生态环境、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等重点任务,促进县域经济效益提升和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在酒泉玉门市、陇南两当县、定西陇西县等适宜县区开展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活动,规范区域内农产品生产管理,提高农产品品质,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探索应用认证手段开展区域品牌建设,培育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单位要将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作为促进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做好政策衔接、规划引导和工作协调,全面加强统筹协调和综合管理,有效发挥质量认证“传递信任、服务发展”的本质作用。
(二)加强宣传引导。大力弘扬质量认证文化,广泛开展各种宣讲解读、采访报道、咨询服务等活动,传播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普及质量认证知识,推广质量认证产品,合理引导生产消费,增强市场信心,营造质量认证服务强企强链强县的良好氛围。
(三)提升服务效能。要将质量认证工作作为实施质量提升行动的重要举措,加强质量认证与计量、标准、检验检测等质量要素统筹建设与协同服务,推进质量认证技术资源开放共享,探索质量认证服务强企强链强县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