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8日,市场监管总局公布一则《关于13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情况的通告》(简称《通告》)。《通告》显示,龙贝乐婴儿配方奶粉(0~6月龄,1段)检出克罗诺杆菌属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现已被督促下架,并召回。近年来,国外也发生多起知名品牌奶粉被检出克罗诺杆菌,如美国FDA检出Cracelac配方奶粉样本克罗诺杆菌污染等。下面食品伙伴网将对克罗诺杆菌是什么、婴幼儿配方食品主要被污染途径及防控措施进行介绍。
什么是克罗诺杆菌
克罗诺杆菌属对热敏感,72℃持续加热15s即可杀死该菌。可耐受干燥和高渗透压,属于条件致病菌,对大多数人没有感染能力,但对于特殊人群,尤其是婴幼儿危害极大,能导致新生儿脑膜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并可能引起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死亡。
2024年2月8日,国家卫健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克罗诺杆菌检验》(GB 4789.40-2024),正式将“克罗诺杆菌属(阪崎肠杆菌)”修改为“克罗诺杆菌”。
2002年,国际食品微生物标准委员会就将克罗诺杆菌列为了“严重危害特定人群生命、引起长期慢性实质性后遗症的一种致病菌”。2004年,FAO/WHO将克罗诺杆菌列为婴幼儿配方奶粉中的A类致病菌。综上,确定了克罗诺杆菌与婴幼儿疾病之间有因果关系,且可能从婴幼儿食用的食品中检出。
婴幼儿配方食品受克罗诺杆菌污染的主要途径
克罗诺杆菌在自然环境中广泛存在,婴幼儿配方食品可能在生产过程、运输储运过程及冲调过程中被污染。因克罗诺杆菌能形成生物膜,抵御水、营养缺乏等不利条件,故生产加工车间的地面、干燥塔外部及包装车间等环境,均容易被污染。在运输储运环节,如包装破损,或消费者打开后储存不当,也易导致环境中的克罗诺杆菌污染奶粉,且其能在干燥的奶粉中长期存活。此外,冲调奶粉时,如双手或器具未清洗,也会导致克罗诺杆菌进入奶粉。
防止克罗诺杆菌污染的主要措施
由于克罗诺杆菌对婴幼儿群体有致病性,一些国家/组织分别制定了限量要求,具体如下:
国家/组织 | 适用的食品类别 | 限量要求 | 来源 |
中国 | 特殊膳食用食品 | n=3,c=0,m=0,M=-/100g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中致病菌限量GB 29921-2021 |
欧盟 | 为六个月以下婴儿的干燥配方乳粉和干燥特殊医学目的的食品 | n=30,c=0,10g未检测到 | 食品微生物标准(EC) No 2073/2005 |
美国 | 婴儿配方食品 | 样本量:10g(克),n=30,M=0 | 婴儿配方食品现行良好制造规范,质量控制程序,质量要素,记录报告和通知要求21 CFR PART 106 |
澳新 | 婴儿配方乳粉,较大婴儿配方乳粉除外 | n=30,c=0; 10g内未检测到 | 澳新食品标准法典-附表27-食品微生物限量Schedule 27 |
除以上限量要求外,针对婴幼儿配方食品中的克罗诺杆菌污染,还可从生产企业、监管部门及婴幼儿喂养三方面进行防控。首先,生产企业应加强婴幼儿配方食品原料的污染防控,不断完善原辅料和环境监控体系;对加工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消毒;遵守良好生产规范的同时,逐步加强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其次,监管部门应加强对生产企业加工车间、婴幼儿护理等从业人员健康状况的监督检查力度,定期开展科普宣传等。最后,在喂养环节上,由于婴幼儿的生活环境中也有克罗诺杆菌的风险,建议盛装奶粉用的瓶子和其他喂养用具应彻底地清洗和消毒,冲调应使用温度不低于70摄氏度的新沸水,且冲调后不宜置过长时间。
小结
当前,奶粉行业正面临新生儿出生率下滑的严峻形势。在这种情况下,奶粉最基本的安全及品质就可能成为品牌竞争的胜负手。企业只有加强对像克罗诺杆菌这种致病菌的控制,保证产品的安全性,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关于克罗诺杆菌的相关标法内容,食品伙伴网会持续关注,为行业及时分享相关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