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 地方法规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十四五”农业节水行动方案的通知 (陕政办函〔2022〕16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十四五”农业节水行动方案的通知 (陕政办函〔2022〕16号)

扫描二维码 分享好友和朋友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22-03-30 15:48:09  来源:陕西省人民政府  浏览次数:1346
核心提示: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指示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各项任务,加快发展节水农业,不断提升农业用水效率,促进全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现制定本行动方案。
发布单位
陕西省人民政府
陕西省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陕政办函〔2022〕16号
发布日期 2022-03-30 生效日期 2022-03-30
有效性状态 废止日期 暂无
属性 专业属性 其他
备注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陕西省“十四五”农业节水行动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组织实施。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2年3月2日

陕西省“十四五”农业节水行动方案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指示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各项任务,加快发展节水农业,不断提升农业用水效率,促进全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现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思路

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方针,立足最大程度利用自然降水、合理利用地表水、适度利用地下水、保住地中墒,以陕北、渭北旱原和关中灌区为重点,按照“政府主导、分区布局、技术集成、示范引领”的原则,强化科技支撑,优化农业产业布局,集成节水技术模式,打造高效农业节水核心示范区500万亩,建设农业节水辐射带动区1000万亩,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坚实支撑。到2025年,全省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5766提高到0.5845,年节水量约1.2亿立方米,灌溉条件显著改善,田间管理和灌水劳动强度减轻,农业生产成本降低,一定程度上缓解区域农业用水矛盾,防止水土流失,有效保护耕地质量,增加地下水补给能力,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二、建设内容

以粮食、设施蔬菜、果业、畜牧渔业等为重点,建设核心示范区,辐射带动农业节水加快发展。分区集成推广8种节水模式,每个模式突出1-2个主导品种,应用1-2项主推技术,形成一套全生产周期的技术路径和生产规范。

(一)大中型灌区渠系配套粮食作物节水模式。加强灌区末级渠系+衬砌+配套建筑物的标准化改造,加大末级渠系衬砌,提高渠系输水能力和利用系数。根据主要作物生长规律和土壤墒情,调整优化灌溉制度。在扶风县、三原县、大荔县、蒲城县、合阳县建设小麦、玉米高效节水核心示范区100万亩,辐射带动200万亩。

(二)机井灌溉区高效节水模式。改善水源条件和田间设施设备,完善灌溉管网,因地制宜发展低压管道、滴灌等节水灌溉。在西安市临潼区、兴平市、岐山县、渭南市临渭区、富平县建设小麦、玉米高效节水核心示范区80万亩,辐射带动160万亩。

(三)渭北黄土台塬区苹果节水模式。利用自然降水,推广软体集雨窖+水肥一体化技术,果园建设集雨窖,配套水质自动监测设备和高效精准滴灌系统。在铜川市耀州区、白水县、淳化县、洛川县、富县建设苹果高效节水核心示范区80万亩,辐射带动160万亩。

(四)渭北黄土台塬区玉米节水模式。在有一定水源条件的区域,推广浅埋滴灌、膜下滴灌等,配套施用水溶肥、液体肥等,实现水肥资源高效利用;在旱作区域,集成抗旱抗逆、蓄水保墒、化学调控等节水技术,因地制宜建设软体集雨窖(池),在作物生长关键期实施补灌。在澄城县、永寿县、宝鸡市陈仓区和凤翔区、铜川市耀州区、吴起县建设玉米高效节水核心示范区80万亩,辐射带动160万亩。

(五)陕北丘陵沟壑区设施蔬菜节水模式。利用棚面收集自然降水,建设集雨窖(池)。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采用滴灌和微喷灌等高效节水方式,增强节水效能。在靖边县、清涧县、延安市安塞区、宜川县、延川县建设设施蔬菜高效节水核心示范区60万亩,辐射带动120万亩。

(六)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粮食作物节水模式。推广加厚地膜覆盖垄沟种植技术和膜下滴灌等技术。在水资源相对充足区域,通过於地坝集水和打井提灌,采取膜下滴灌方式实现节水;在旱作区域,采用沟道坝蓄水+光伏发电提水+土工膜窖高位储水+膜下滴灌补水的“四位一体”集雨补灌技术模式,实现“秋雨春用、丰雨旱用”。配合土壤深松翻等抗旱耕作集成技术。在定边县、府谷县、神木市、榆林市榆阳区、榆林市横山区建设玉米、马铃薯高效节水核心示范区100万亩,辐射带动200万亩。

(七)规模化养殖场节水模式。集成推广改水冲粪为干清粪、改造升级动物节水饮水装置、改造安装圈舍棚面雨水收集储存设施设备,落实养殖场内干湿分离、雨污分离,收集回收污水过滤循环再利用再清粪为主要内容的循环技术。推广液态有机肥还田利用新模式。在陕北、渭北旱原地区建设规模化养殖节水核心示范场50个,辐射带动1000个养殖场改造提升节水设施装备。

(八)渔业节水养殖模式。推广池塘工程化循环节水养殖、稻渔综合种养生态节水技术、工厂化节水养殖技术、尾水处理及循环利用等技术,发展稻鱼共生、一水两用、一田多用,提高养殖水体综合利用率。在黄河滩池塘养殖区、渭河沿线养殖区、汉丹江及无定河流域稻田集中区等,建设渔业养殖节水核心示范点50个共1万亩,辐射带动稻渔综合种养及池塘改造50万亩。

三、技术支撑

(一)组建农业节水技术服务体系。组建由农业农村、水利水保、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等相关领域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的农业节水技术服务体系,开展技术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熟化创新,夯实技术支撑。立足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特点,加快新技术、新设备、新系统研发应用,开展农业节水种质资源、技术标准、制剂材料、设施设备等系统集成,形成一批技术成熟领先、可复制推广的农业节水模式。学习借鉴国内外农业节水技术、经验和管理方式,结合实际加快推广应用。

(二)发挥好中国杨凌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创新中心作用。充分发挥中国杨凌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创新中心的作用,支持建设创新平台,发挥中心在耕地保护、耕地质量提升和农田建设、农业节水方面的重要支撑引领作用。鼓励开展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的高效节水产业模式研究,并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开展农业节水方面的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研究,实现精细保护、精准灌溉、科学施肥、高产高效。

(三)强化龙头企业引领带动。支持和引导陕西粮农集团、陕西农垦集团、陕西果业集团等各类农业龙头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建立节水设施设备、节水灌溉技术研发平台,发挥龙头企业的科技、组织、融资、加工、市场等优势,高标准、大规模建设高效节水农田,推广应用节水技术,引领带动其他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农业节水。

(四)开展全程技术服务。依托省市县级农技推广中心、耕地环保站等单位,建设区域农业节水试验站,开展节水技术引进、集成、中试和成果转化、示范展示工作。完善土壤墒情监测网络体系,加强墒情监测分析,指导科学种植和精准灌溉。针对农田灌溉工程建设、节水设施设备应用和节水技术集成推广等,开展技术骨干和科技示范户培训指导。

四、实施步骤

采取边试点示范、边总结推广,示范引领、辐射推广同步推进的方式进行。

(一)集成技术模式(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明确工作任务,把握关键环节,分区分类集成8种节水模式,探索形成可复制、易推广的高效节水路径模式。

(二)核心示范引领(2022年1月至2025年12月)。加强节水技术研发集成,以复制推广8种节水模式为重点,建设高效农业节水核心示范引领区500万亩。

(三)全面辐射推广(2023年1月至2025年12月)。以任务为牵引,通过核心示范区引领,辐射带动高效农业节水1000万亩。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建立由省农业农村厅牵头,发展改革、财政、水利、自然资源、乡村振兴、金融等相关部门和单位参与的协调机制。市、县、区政府要把发展农业节水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政府主抓、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抓紧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工作措施,抓好推进落实。

(二)加强督促考核,压实工作责任。加强督导考核,对工作推进不力、进展缓慢的进行督促提醒。建立奖惩机制,对完成任务好的,在安排年度项目资金时予以优先支持,对不能完成任务的,责令限期整改。

(三)加大财政投入,拓宽资金渠道。制定和完善发展农业节水相关扶持政策,建立行政推动、社会参与的稳定投入机制。财政部门要加大投入力度,在原有渠道基础上,扩大农业专项资金规模,市、县、区政府要将支持发展农业节水项目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省上重点支持集成高效农业节水模式和核心示范区建设,市、县、区重点支持辐射带动区建设。整合利用农业产业发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乡村振兴等项目资金发展农业节水,农机购置补贴向节水装备和配套机具倾斜。引导陕西粮农集团等国有企业积极投资发展农业节水。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农业节水的投入力度。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牵头承担农业节水任务,鼓励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涉农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业节水。

(四)强化金融服务,助力农业节水。鼓励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把高效节水农田建设作为信贷投放重点,设计低息、量足的中长期贷款。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农业绿色金融,加大对农业节水的支持力度,创新开发针对农业节水的金融产品,拓宽抵质押物范围,推广节水设施、装备等为标的的抵押担保方式。鼓励开展农业节水机械等方面的金融租赁业务。积极争取亚行贷款黄河流域绿色农田建设项目。加强政府与金融机构合作,形成“银担”“政银担”等合作服务农业节水的模式。

(五)调整产业布局,优化用水结构。把发展高效农业节水与培育农业产业链相结合、与粮食规模化生产经营相结合、与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相结合,坚持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集中连片推进。充分发挥品种节水潜力,调整农业产业布局,优化配置水、土、种子等资源,建立与水资源条件相适应的农业种植结构。干旱半干旱区和水资源超载区要严格控制高耗水农作物种植面积。开展区域农业水资源优化利用示范县(市、区)建设。

(六)做好宣传培训,强化节水意识。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农业节水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好经验好做法,形成领导重视、部门支持和全社会参与的农业节水氛围。以水与粮食、水与生态等为主题,大力普及农业节水知识,提升农业节水技能,增强民众节水意识。

附件:农业节水模式技术规范

附件

农业节水模式技术规范

一、大中型灌区渠系配套粮食作物节水模式

主要适用于宝鸡峡引渭灌溉中心等关中灌区大中型灌区,也适用于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大中型灌区。

(一)末级渠系改造。加强灌区末级渠系及建筑物的成套、高效、耐久及标准化改造,加大渠系防渗漏衬砌,根据水源条件埋设UPVC管道等,建设农渠分水口,配备出水桩、分级测控一体化智能量水设施,修复排水沟等。

末级渠系改造应符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0600-2014)。同时,渠道防渗衬砌工程建设和管理应符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渠道防渗衬砌工程技术标准》(GB/T50600-2020)。

(二)田间道路改造提升。开展田间道路改造提升,构建便捷高效的田间道路体系,满足农业机械化生产需要。

田间道路包括田间道(机耕路)和生产路。与村村通、村组通公路建设规划相衔接,合理确定田间道路密度。田间道的路面宽度宜为3米-6米,生产路的路面宽度不宜超过3米。在大型机械化作业区,路面宽度可适当放宽。

(三)水肥一体化试验示范。开展冬小麦、夏玉米不同灌溉施肥模式试验示范,生育期量化灌溉施肥技术试验示范,测墒适时灌溉技术试验示范,不断优化灌溉、施肥的时间、次数、灌溉量、施肥量等。

二、机井灌区高效节水模式

主要适用于陕北、渭北旱原和关中灌区的机井灌区,也适用于水质较好的小型灌区。

(一)管道输水。改善灌区农田水源保障条件,根据水源和地形条件,埋设UPVC管道,铺设PE管,改造原有渠道,以管代渠,并配备低压管道(或水带)等输水灌溉。

(二)水肥一体化。优先采用分级测控智能化灌溉设施,配备水肥一体化设备,实现大面积智能水肥一体化。单个系统控制面积约1000-2000亩。

1.喷灌带喷灌技术:根据土壤质地和作物情况,采用N35、N40、N50和N60等型号的斜5孔微喷带,最大喷幅分别为100厘米、150厘米、200厘米-250厘米和240厘米-300厘米。主管道埋入地下70厘米-120厘米,每隔50厘米-90厘米设置1个出水口。以地边为起点向内半个喷幅处铺设第1条微喷带,微喷带长度不超过50米,与作物种子行平行,适宜间隔1.8米-2.4米。

2.地埋可伸缩喷灌技术:将灌溉主管和支管埋于地表以下80厘米处,可伸缩管道喷头埋于地表下40厘米处,灌溉施肥时,喷头自动伸出地面,灌溉结束后,喷头自动缩回地下,不影响地面农事作业,方便大型机械作业,可减少作业对水肥一体化管道设备的损害。

三、渭北黄土台塬区苹果节水模式

主要适用于陕北丘陵沟壑区和渭北黄土台塬区苹果种植区。

(一)水肥一体化技术。一般按500亩苹果园,配套建设50立方米(配方池)+2000立方米(蓄水池),配置水肥一体化、水质自动监测设备和高效滴灌系统及附属设施,配套物联网,完成果园水分、养分监测,实现水肥一体化自动管理。

1.环绕滴灌水肥一体化。沿每行果树布置一条灌溉支管,在距果树树干60厘米-l00厘米处,环形铺设一条滴灌管,配置滴头进行滴灌,配合水溶肥,实现水肥一体化管理。

2.小管出流或微喷水肥一体化。沿果树种植行方向铺设灌溉支管,安装直径4毫米-6毫米的毛滴管,每棵树分1-2条毛管,配合水溶肥,实现水肥一体化管理。

(二)集雨窖(池)节水灌溉技术。结合地形条件,1亩果园建1个10-15立方米集雨窖(池),用塑料布或其他材料配套建设地表集雨面,收集自然降水,储藏水源,在苹果缺水关键期补充灌溉。

四、渭北黄土台塬区玉米节水模式

主要适用于渭北黄土台塬区、关中灌区和陕北丘陵沟壑区旱作玉米种植区。

(一)水肥一体化。在渠井双灌或井灌区,采用分级测控智能化灌溉设施,实现大面积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因地制宜实施膜下滴灌或浅埋滴灌技术。单个系统控制面积约1000-2000亩。

1.膜下滴灌技术:使用覆膜播种一体机,将滴灌管置于膜下,一次性完成播种、施肥、覆盖、铺带等作业,隔一定距离压一条土带稳定地膜、实现膜下滴灌。

2.浅埋滴灌技术:采用播种、施肥、覆盖一次性作业技术,将滴灌带埋入3厘米-7厘米土层,配套水溶肥实现浅埋滴灌,既减少水分蒸发,又实现水肥精准灌溉。

(二)旱作雨养技术。旱作区,结合当地降水特点,因地制宜选择、集成、优化旱作节水技术模式。

1.抗旱抗逆技术。优先选择抗旱品种,优化调整作物结构,改良适水耕作制度,扩大与降水适配度好、水分利用率高的作物面积。

2.少免耕覆盖保墒技术。采用少耕、免耕技术蓄水保墒,减少水土流失,用秸秆、生草等进行覆盖,减少水分蒸发。播种时配套保水剂、长效肥等。

3.深松耕应用保水剂。在小麦玉米播种前,开展深松耕作业,疏松土壤,打破犁底层,结合深松耕将保水剂和肥料均匀混合底施,增加土壤蓄水保墒能力。

4.化学调控抗旱。使用黄腐酸、生根型功能肥料等,提高根系活力,促进根系生长。作物受旱时喷施抗旱抗逆剂、液体肥等,调节气孔开度,抑制蒸腾耗水。

(三)集雨补灌。适地建设(软体)集雨窖、集雨池,利用窖面、池面、道路等作为集雨面,蓄集自然降水,在严重干旱和作物关键生育期,配备移动喷滴灌设施设备,作为救命水缓解旱情,测墒补灌,稳定产量。

五、陕北丘陵沟壑区设施蔬菜节水模式

主要适用于陕北丘陵沟壑区设施蔬菜,也适用于陕北、渭北旱原和关中灌区的其他设施农业。

(一)集雨补灌。主要依托棚体周边空间布置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按一个标准大棚配建80-200立方米水窖的标准,采取“一棚一窖、两棚一窖或多棚一窖”等多种形式,建设软体集雨窖、集雨池、沉沙池等,并配置棚面雨水收集设施设备。

(二)水肥一体化+精准滴管。按照精准滴管+水肥一体化融合推进的要求,配置混肥池(桶)、注肥泵和高效灌溉、精准注肥、水分养分自动监测等设施设备,采用微喷和滴灌技术,实现集雨补灌和水肥一体化精准滴灌有机融合,增强节水效能。

(三)棚室环境调控。完善土壤和空气温湿度监测及自动调控等物联网系统,辅助配套自动放风、自动喷淋系统,同时做好其他节水配套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节水能力。

(四)其他技术集成。推行绿色防控和标准化生产技术,做好土壤改良和棚型结构改造提升,示范带动设施结构科学化、标准化、宜机化,增加土壤持水能力,促进棚型农机农艺三融合,示范探索出一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高质高效的节水设施农业发展之路。

六、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粮食作物节水模式

主要适用于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玉米等粮食作物,陕北丘陵沟壑区可参照试用。

(一)智能滴灌。采用分级测控智能化灌溉设施,配备水肥一体化,实现大面积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单个系统控制面积约1000-2000亩。因地制宜配套膜下滴灌技术或浅埋滴灌技术。玉米一般60厘米等行距种植,加厚(0.01毫米以上)地膜覆盖,每垄一条滴灌带。

1.膜下滴灌技术:使用覆膜播种一体机,将滴灌管置于膜下,一次性完成播种、施肥、覆盖、铺带等作业,每隔一定距离压一条土带稳定地膜、实现膜下滴灌。

2.浅埋滴灌技术:采用播种、施肥、覆盖一次性作业技术,将滴灌带埋入3-7厘米土层,配套水溶肥实现浅埋滴灌,既减少水分蒸发,又实现水肥精准灌溉。

(二)集雨补灌。因地制宜,采用“沟道坝蓄水+光伏发电提水+土工膜窖高位储水+膜下滴灌补水”的“四位一体”集雨补灌技术模式,修建蓄水池,配置光伏泵站,利用池面、路面蓄集雨水和沟道坝提水,实现“秋雨春用,丰雨旱用”,在作物生育关键期实施灌溉,减少地下水使用量。

(三)旱作技术。试验示范旱作节水农机装备、季节性休耕、生物覆盖保墒,并使用抗旱剂、保水剂、蒸腾抑制剂等。

七、规模化养殖场节水模式

主要适用于陕北、渭北旱原和关中灌区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

(一)建设雨水收集贮存系统。在办公楼、圈舍、草料库等房檐加装雨水收集水槽、雨水输送管道;在养殖场道路一侧(或两侧)修建集雨池;修建雨水沉淀池和蓄水池,对屋面、场面和路面雨水进行收集储存,经处理后,替代地下水浇灌绿化植物、养殖场配套饲料饲草地等。

(二)进行污水无害化处理。对养殖场污水池进行改造,增添增氧机、防渗膜等,对养殖场污水通过无氧、有氧交替曝气等无害化处理,使其达到灌溉水标准,替代地下水浇灌绿化植物、养殖场配套饲料饲草地。

(三)改造养殖场饮水系统。对传统供水管道、饮水设备进行更新改造,加强饲养管理,并加强对供水管道日常维护,杜绝滴漏跑冒现象,减少饮用水浪费。

(四)集成应用先进技术。大力推行科学饲养管理、粪污资源化利用、液态有机肥还田等技术,促进节粮、节草、节水养殖,实现种养结合、循环发展。

八、渔业节水养殖模式

主要适用于沿黄、沿渭流域池塘养殖集中连片地区、陕南汉丹江及陕北无定河流域稻田集中连片区域和秦巴山区冷流水养殖集中区域。

(一)池塘工程化循环节水养殖技术模式。在沿黄、沿渭流域池塘养殖集中连片地区,重点示范推广应用新型“IPRS”(即“漂浮式循环水养殖槽+池塘+生态浮床”)池塘循环水养殖技术模式。通过在养殖池塘中架设漂浮式循环水养殖槽,在池塘岸边建造固液分离及干燥发酵装置,去除养殖尾水中90%以上固体废弃物并实现其资源化利用。在池塘中设置生态浮床,栽种水生植物或水培蔬菜,去除养殖水体中的氮、磷等可溶性有机物质,始终保持养殖水体清洁无污染,保障鱼类健康生长需要,实现养殖水体循环利用。

(二)稻渔综合种养循环节水技术模式。在陕南汉丹江流域、陕北无定河流域稻田集中连片区域,推广应用稻渔综合种养循环节水技术模式。在稻田环沟中养殖鱼、虾、蟹等水产品,养殖过程产生的富含氮磷有机物的尾水进入稻田,促进水稻生长,同时净化水质,形成水体循环。用于养殖的沟坑占比不超过稻田总面积的10%,不影响稻谷产量,达到互利共生、一水两用、生态循环,实现水稻稳产增产、渔业增效提质、水体循环利用的目的。

(三)工厂化养殖尾水处理及循环利用技术模式。在秦巴山区冷流水养殖集中区域,开展工厂化养殖尾水处理及循环利用试验示范,利用物理方法沉淀过滤固体废弃物,采用微孔增氧曝气、生物絮团、微生物降解、水生植物净化等技术,去除养殖尾水中的可溶性氮、磷等有机物质,使其达到养殖用水标准后重新进入工厂化流水池使用,实现养殖水体循环利用。

 地区: 陕西 
 标签: 农业 
食品伙伴网提供标准法规解读、舆情监控、合规咨询、申报注册等服务。
电询:0535-2129301
QQ:2891238009
食品标法圈
实时把握食品标法动态
请扫码关注食品标法圈

声明:

① 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食品伙伴网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食品伙伴网”。
② 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食品伙伴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邮箱:law#foodmate.net(发邮件时请将#换成@) QQ:139307733

 
 
[ 政策法规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关闭窗口 ]

 

 
 
按分类浏览
国家法规 (12213) 国外法规 (3603)
地方法规 (42350) 法规动态 (12)
法规解读 (3011) 其他法规 (346)
推荐地方法规
点击排行
按国家或地区浏览

法规中心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信息服务

Processed in 0.057 second(s), 10 queries, Memory 4.73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