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 地方法规 »宁夏回族自治区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渔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宁农(渔)发【2021】7号)

宁夏回族自治区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渔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宁农(渔)发【2021】7号)

扫描二维码 分享好友和朋友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22-01-06 10:52:45  来源: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浏览次数:1578
核心提示:为推进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编制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渔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抓好组织实施。
发布单位
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发布文号 宁农(渔)发【2021】7号
发布日期 2022-01-04 生效日期 2022-01-04
有效性状态 废止日期 暂无
属性 通告公告 专业属性 其他
备注  

各市、县(区、市)农业农村局、农业农村和水务局:

为推进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编制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渔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抓好组织实施。

附件:宁夏回族自治区渔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2021年12月30日

(此件公开发布)

附件

宁夏回族自治区渔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渔业是我区农业农村重要的特色产业和基础产业,也是宁夏“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的标志性农业产业。为促进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按照《“十四五”全国渔业发展规划》《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十四五”规划》,结合实际,编制《宁夏回族自治区渔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发展成效

“十三五”期间,全区渔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及自治区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依托资源禀赋,立足区位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进渔业转方式调结构,促进渔业生产质量效益明显提高,渔业生态保护取得显著成效,从渔农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升,渔业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为丰富城乡居民“菜篮子”、保障粮食安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产业质量稳步提升。大力推进水产健康养殖,突出质量效益,转方式调结构,渔业从注重数量和产量向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转变。2020年,全区渔业面积50万亩,水产品产量16.2万吨,分别比“十二五”末下降28.3%和4.5%;渔业经济总产值达38.7亿元,从渔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42.9元,分别比“十二五”末增长18.2%和41.7%。产地水产品抽检合格率99%以上,持续多年排名全国前列。宁夏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渔业生产基地和水产品集散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80%左右的水产品外销周边省区,水产养殖成为我区农民致富增收成效最为显著的特色产业之一。三产融合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稻渔空间”模式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充分肯定。

生产模式不断创新。集成推广了一批先进使用的渔业新进技术新模式。常规品种健身瘦身提质增效技术模式开始起步,优新品种扩量增收进一步扩大,设施温棚养殖、稻渔综合种养、池塘流水槽循环水养殖和大水面生态增养殖等多种高效养殖技术模式得到推广。特别是探索创新出了具有宁夏特色的“宽沟深槽”稻渔综合种养、“设施养鱼+稻渔共作”等多种生态循环综合种养新模式,实现了肥、药、水、用工“四减少”,氨氮、亚盐、总磷、总氮“四降低”,水资源利用率、土地资源利用率、亩产值、亩利润“四提高”,“设施养鱼+稻渔共作”实现亩产“千斤稻、千斤鱼、万元钱”。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养殖实现了全程不换水、不施药、尾水零排放,亩效益达10万元以上,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种业能力明显提高。创建全国现代渔业种业示范场1个,建成国家级黄河经济鱼类种质资源场1个,改扩建省级水产苗种场2个,黄河重点保护经济鱼类保种能力达3.5万公斤,可满足本区水产苗种场亲本更换的需要。全区各类苗种繁育能力25亿尾,黄河鲤实现100%自繁自给,黄河甲鱼实现本地化批量生产,黄河鲶人工繁育技术全国领先;赤眼鳟规模化人工孵化和苗种培育关键技术取得成功。

科技支撑显著增强。建立院士工作站3个、国家大宗淡水鱼银川试验站1个、自治区渔业工程技术中心1个、自治区渔业科技创新团队1个。创建全国现代渔业技术综合示范点1个、全国水产科普教育示范基地1个、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10个。确定主推品种11个、主推技术14个;制定发布渔业地方技术标准4项。引进科研院所专家团队10多个,取得专利24个,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5项,渔业科技贡献率达60%。

渔业资源有效保护。围绕黄河生态保护,延长禁渔期,开展禁渔期多部门联合执法,严肃查处电、毒、炸等违法捕捞行为,强化黄河禁渔制度落实。持续开展黄河鱼类增殖放流工作,累计向黄河及附属水域放流经济鱼类2.3亿尾。积极推进涉渔工程生态环境补偿,落实涉渔工程补偿资金2767万元,对大鼻吻鮈等种质资源保护区进行鱼类生态环境修复。5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核心区全部纳入红线管控,实现本区内重点天然水域水生生物资源养护、重点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全覆盖。跟踪调查显示,黄河宁夏段鱼类生物量显著提高。

政策体系愈加完善。突出政策规划引领,报请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印发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20—2030年)》,联合自治区公安厅等5部门下发了《关于做好黄河宁夏段禁渔工作的通知》、联合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等10厅局(委)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区渔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印发了《全区渔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工作推进方案》《宁夏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实施方案》,从总体布局、绿色发展、结构调整、安全保障、政策支撑等方面,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科学规范产业发展。

二、发展形势

“十四五”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宁夏全面推动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的关键期,我区渔业高质量发展面临重大机遇。

在产业发展基础上,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区宜渔水域资源利用合理,水产品产量、人均水产品占有量长期位居西北地区前列,“宁夏鱼”在周边省区市场认可度高,宁夏也是外地水产品进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集散中心。渔业与观光农业、休闲旅游业、加工流通业、电商服务业互联互融,产业链不断延伸,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稻渔空间”生态循环综合种养模式等已成为产业持续发展和渔业经济增长新亮点。渔业产业发展态势持续良好,为丰富城乡居民菜篮子、保障粮食安全、助力脱贫攻坚作出了贡献。

在科技创新领先上,池塘工程化设施养殖、温室工厂化集约养殖等先进实用养殖模式丰富多样,“设施养鱼+ 循环水养殖”、“设施养鱼+稻渔共作”等新型养殖模式发展迅速,水质手机在线监管、风控投饲等智能化物质装备配套先进,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养殖、河蟹稻田-湖塘“接力式”养殖等良种良法逐步集成应用,稻渔综合种养、黄河鲶人工繁育等技术全国知名、西北领先。

在生态功能发挥上,多年来,我区跳出渔业抓渔业,充分发挥渔业生态功能,大力推进“以渔养水”“以渔改碱”,积极探索和推广稻渔综合种养、鱼菜共生等生态、循环农业,种养效益增加,化肥、农药、用水量减少,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渔业在源头治理水产养殖和水稻种植面源污染、生态治理湖泊湿地富营养化和荒漠化、以渔改碱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突显。

在政策环境优化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大指示为我区渔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八部委关于建设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的重要批复为我区渔业绿色发展明确了重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为休闲渔业大发展创造了新机遇。宁夏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20-2030年)》《关于加快推进全区渔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以及《全区渔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工作推进方案》《全区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的出台,使我区渔业发展更加规范、科学。“十四五”期间,中央渔业发展补助资金首次将宁夏纳入补贴范围,为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财政支撑。

第三节 存在的问题

虽然“十三五”期间我区渔业发展态势良好,水产品供给安全、渔业生产安全、渔业生态环境安全,从渔农民持续增收,渔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推进,在百年历史交汇点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问题和短板依然突出。

常规品种品质下降。占宁夏水产品产量比重约90%的常规品种在传统养殖方式下,产品口感品质下降,市场需求萎缩,养殖效益偏低,大流通下宁夏水产品已经形成的以鲤鱼、草鱼为主的传统市场优势正在弱化。同时,宁夏优新品种比重偏低,不能很好适应市场多元化需求。

养殖方式相对落后。一家一户小规模养殖场点养殖基础设施落后,新型渔业经营主体示范带动能力较弱,新技术、新设施、新装备普及率较低,传统池塘养殖方式占到六成以上,养殖管理粗放,基础设施落后,信息化水平低,整体效益不高。养殖尾水达标排放水平低,与高质量发展不相适应。

品牌建设严重滞后。全区注册登记的水产品品牌数量不足20个,“沙湖大鱼头”名声虽响但没有形成规模效益,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银川鲤鱼”没有显现出区域品牌优势,宁夏产地水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没有形成品牌溢价效益。

三产融合发展不够。一产比重高,二产三产合起来仅占45.1%,特别是二产只占10.1%。水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业务窄、未形成规模,本地渔用饲料加工业呈萎缩趋势,渔业流通运输业装备落后、专业化水平低,休闲渔业规模小、档次低,发展后劲不足,产业融合发展不够。

综合分析,“十四五”期间我区渔业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良好的产业基础、相对领先的渔业科技、愈加突显的生态地位、更加优化的政策环境为宁夏渔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生态优先、高质量发展,资源环境约束必然趋紧,客观上成为促进宁夏渔业尽快转变传统养殖方式、加快转型发展的强大动力,我区渔业处在实现更大、更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紧紧抓住机遇,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严格按照自治区“四水四定”部署,更加突出生态优先,更加突出高质量发展,做好渔业文章,为乡村振兴、富民增收做出新贡献。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家、自治区加快现代渔业发展的决策部署,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渔业增效、从渔农民增收、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推进为核心,主动入位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立足渔业资源禀赋,坚守渔业生物安全、生态安全和质量安全底线,坚持问题导向,突出调整优化渔业结构,实施质量兴渔工程,建设现代渔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全面提高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加快推进我区渔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充分发挥渔业在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中的生态服务功能,以水而定,合理开发利用宜渔资源。发展大水面生态增养殖,稳妥有序发展池塘健康养殖,因地制宜发展稻渔、渔菜综合种养和盐碱水特种养殖,积极推进养殖尾水治理,确保生态环境和水产品质量安全。

——坚持绿色发展。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渔业生产全过程,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积极开展鲤鱼、草鱼等常规品种健身瘦身养殖,推广斑点叉尾鮰、鲈鱼等优新品种流水槽、温棚等设施循环水高效养殖,大力发展宽沟深槽稻渔综合种养、大水面生态养殖以及池塘养殖尾水治理、“设施养鱼+ 循环水养殖”、鱼菜生态种养、休闲渔业等生态模式,加快推进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以创新作为产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加强推广部门和科研院所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激发科技人员服务基层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开展绿色养殖的思想变革、意识提升和自主创新,充分发挥科技示范基地成果转化的示范推广、发展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引领水产种业等重点领域、水产品加工等短板环节实现重大突破。

——坚持市场导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研判生产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规律,引导渔业生产者调整养殖品种、应用先进养殖技术、提供市场需求规格、充分利用网络电商平台销售产品,增加综合效益。发挥养殖企业的主导作用,提高养殖者对市场变化的判断力,优化养殖模式,调整生产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第三节 发展目标

突出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按照“稳定面积、优化结构、提质增效、绿色发展”的思路,科学利用养殖水域,合理推进区域布局,优化调整结构,水产主产区养殖尾水治理取得明显效果,资源养护手段明显提升,法律政策保障更加有力,渔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到2025年,全区渔业面积稳定在50万亩;水产品总产量稳定在18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55亿元,增长42%;从渔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300元,增长45.6%;渔业二三产业产值比重达到55.1%,增长22.2%;水产养殖常规品种与优新品种比例由90:10优化到70:30,鲤鱼草鱼等常规品种产值提高50%以上;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5个;养殖用水循环利用和达标排放率达到80%以上;产地水产品兽药残留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第四节区域布局

根据全区渔业资源区域特点及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将我区渔业发展区域优化调整为池塘绿色健康养殖区、大水面生态增养殖区、稻渔(渔菜)综合种养区和盐碱地开发利用区4大功能区域。池塘绿色健康养殖区:以引黄灌区为重点,加快改造提标传统养殖池塘,推广加州鲈、南美白对虾等优新品种设施化、工厂化水产养殖,大力发展鲤鱼、草鱼等常规品种绿色高效节水型渔业,促进从渔农民增收,保障水产品有效供给。大水面生态增养殖区:以水库、湖泊、景观水系及湿地、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实验区为重点,合理增殖鲢鱼、鳙鱼、草鱼、鲶鱼等不同生态位鱼类,以渔控藻、以渔控草,修复水域生态环境,养护水生生物资源。稻渔(渔菜)综合种养区:以水稻主产区和设施蔬菜温棚种植区为重点,因地制宜发展稻-鱼、稻-蟹等稻渔综合种养、渔菜共生等生态循环农业,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稳粮增收。盐碱地(水)养殖区:以低洼盐碱荒地、盐碱水为重点,探索发展螺旋藻、对虾等盐碱地生态种养和盐卤水绿色高端食品生产,以渔改碱、以渔治碱,提高宜渔资源利用率。

第三章主要任务

第一节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紧紧围绕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调结构、转方式、治尾水、促转型,横向调优结构,纵向调长链条,实现渔业高质高效、渔民增产增收、环境生态友好。

一、主推品种“2+3”

加快调整养殖品种结构,按照“常规品种提质增效,优新品种扩量增收”的思路,主要推广鲤鱼、草鱼2个常规品种和斑点叉尾鮰、鲈鱼、河蟹3个优新品种,因地制宜发展黄河鲶、南美白对虾等其他品种。“十四五”期间推广鲤鱼草鱼“健身瘦身”10万亩,效益提升50%以上;新(改)建设施养殖50万平方米,带动全区优新品新种比重达到30%左右,效益提升30%以上。

着力推进常规品种提质增效。针对高密度养殖、过度投喂人工饲料、水环境污染等原因使养殖鱼类肉质品质及口感下降、效益下降现状,对占全区养殖比重70%左右的鲤鱼、草鱼,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和条件,将集约化养殖达到上市规格的商品鲤鱼、草鱼通过稻田生态养、工厂化车间及流水槽、玻璃缸、砼制池等工程化流水设施集中暂养,流水健身瘦身、吊水透水脆化,使商品鱼肌肉紧致、体型健美、腥味消除,口感品质提升,实现提质增效。

着力推进优新品种扩量增效。积极发展斑点叉尾鮰、鲈鱼、南美白对虾等市场看好、价格高、效益好的品种,鼓励条件允许的企业(养殖户)新建或改建温棚、温室、流水槽、玻璃缸等设施,通过设施温棚、工厂化循环水集约养殖方式扩大养殖规模;河蟹重点实施稻蟹种养、池塘(湖泊)种草养殖,黄河鲶、黄河甲鱼实施池塘健康养殖和大水面生态养殖,推动优新品种增产增收,实现扩量增效。

二、主推模式“4+2”

加快转变生产方式,重点推广大水面生态增养殖、宽沟深槽与“设施养鱼+稻渔共作”综合种养、渔菜生态种养、盐碱地(水)养殖4项生态养殖技术模式,以及休闲垂钓渔业、流通加工业2种产业链条延伸模式。“十四五”期间推广大水面生态增养殖10万亩、稻渔综合种养10万亩、盐碱地(水)养殖1万亩、渔菜综合种养1000亩,年收入百万元以上的休闲渔业场(点)100家以上,流通加工业实现新突破。

科学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以1000亩以上天然、人工湖(库)为重点,科学评估大水面增养殖容量,按照“一湖一策、一库一策”要求,禁止投放外来水生生物物种,合理投放鲢鳙等滤食性鱼类和鲶鱼、甲鱼等土著生态修复品种,人放天养、轮捕轮放,逐步恢复、构建湖(库)生态平衡系统,在保障自然增殖的同时,提供优质生态、绿色水产品。

因地制宜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按照“稳粮增效、以渔促稻”要求,严格执行稻渔综合种养行业标准,因地制宜、科学规范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发展。支持种养大户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推进适度规模经营,重点推广“设施养鱼+稻渔共作”技术,开展标准化生产,打造稻渔品牌,形成区域优势。达到水稻不减产、亩增收1000元、效益提高15%以上,实现一水两用、一地多收。

积极探索发展渔菜生态种养。顺应循环农业发展导向,利用鱼类与蔬菜花卉的营养生理、环境、理化等生态共生原理,联合区内外科研院所、推广部门开展“设施养鱼+大棚蔬菜种植”鱼菜生态种养新技术、新模式研究、试验和示范,形成具有宁夏特色的蔬菜温棚渔菜生态种养技术模式,在规模化设施蔬菜温棚种植区复制推广,提高蔬菜大棚的利用率和产出率,拓展菜农增收渠道。

合理发展盐碱地(水)养殖。合理利用引黄灌区中北部的盐碱荒地(水),发展水产养殖、稻渔综合种养,辅助治理土壤盐渍化,提升土壤质量,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合理开发卤水区的盐碱水资源,开展螺旋藻养殖、加工和盐水卤虫规模化养殖,提高盐碱水的利用效率。

提升发展休闲渔业。川区深入挖掘“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的文化内涵,把休闲渔业与城郊旅游、科普宣传、民俗传承相结合,以休闲垂钓为主,进一步美化环境、优化服务、强化管理,构建具备休闲垂钓、餐饮娱乐、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等多功能的都市休闲渔业;山区按照“发展休闲渔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思路,把休闲渔业与乡村振兴、旅游度假、渔事科普宣传、鱼文化挖掘相结合,培育湖库垂钓等产业集群,满足城乡居民休闲旅游需求。

加快发展流通加工业。支持水产品流通企业建设产地低温直销配送中心,构建水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体系,扩大水产品的外销范围。鼓励企业打造西北地区水产品销售及中转枢纽基地,构建西北地区鲜活水产品流通体系,拓展水产品销售市场。帮助企业发展水产品电商、网络直销等电子商务新型营销业态,丰富产品销售渠道。引进培育一批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指导企业开发鲜活产品加工、预制即食菜肴、方便休闲食品等各类加工产品,生产螺旋藻、鱼籽酱等高端绿色食品,提升产品附加值。规范饲料加工企业生产行为,鼓励研发膨化和发酵饲料及符合当地养殖品种营养需求的饲料,提高饲料质量。

第二节强化科技创新驱动

深化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联合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组建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共同开展研究攻关,形成创新合力,重点围绕绿色健康养殖、优新品种育繁推、养殖尾水治理、渔菜生态种养、水产品加工运输等关键技术环节,成立服务团队和科技攻关小组,建立试验示范基地,设立试验课题开展攻关,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核心技术。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应用渔业物联网、互联网、智慧渔业等新型服务系统,通过管理平台、手机客户端,实时在线监测、数据分析和远程控制,提高生产信息化、自动化水平。围绕机械装备与水产养殖工艺融合、机械化养殖与信息化融合,设施装备运用同绿色养殖方式发展相适应,加快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全程机械化。加强基层水产技术推广骨干人才培训、高素质渔民培育,提高能力和水平。引导经营主体创新生产经营方式,壮大实体,示范带动,提升产业发展层次。

第三节 大力振兴水产种业

充分发挥国家级鱼类种质资源场的示范带动作用,推进水产原良种生产体系建设,开展基因测序、性能测定、良种多代选育等基础性工作,提高黄河鲶等地方品种和鲈鱼等优新品种的亲本保种和生产能力。支持省级以上水产苗种生产场完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和繁育技术能力,加快推进育繁推一体化发展。有序发展县级水产苗种生产,加强水产苗种生产许可管理,严肃查处无证生产经营,切实维护市场秩序。完成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和调查,查清原种、地方品系、新品种和引进种的种类、群体数量、区域分布和保护利用等情况,助力打好种业翻身仗。

第四节 科学治理养殖尾水

大力推进养殖尾水治理,严格落实养殖尾水排放属地监管职责和生产者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推广养殖尾水达标排放的生产技术和模式,科学治理养殖尾水。重点对集中连片的老旧养殖池塘进行标准化改造,建设水处理设施,改造进排水系统,形成水体内部循环和尾水闭环管理系统,因地制宜实施“三池两坝”、稻渔综合种养以及“复合生态沟塘”、工厂化水循环利用、温棚微生物降解等水质净化模式,应用沉淀过滤、植物吸收、微生物分解、生态循环等技术方法,形成2~3种投资小、易推广、见效快的符合宁夏养殖尾水治理生产模式,加大推广力度,防止面源污染,提升水产品品质和稳产保供能力。对于一家一户面积小、相对零散的养殖场点,积极引导养殖户通过降低养殖密度、改进水质调控方法、实施精准投喂或开展休闲垂钓等措施,达到减排、不排目标。

第五节 大力发展品牌渔业

支持渔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养殖大户开展水产品商标注册、品牌创建、品牌宣传推介和市场营销,提升品牌水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引导企业通过标准化基地建设、品牌化宣传推介、特色化禀赋挖掘、融合化三产发展、组织化管理运作、信息化应用展示,抓标准、强激励、严检测、重保护,培育和做大“银川鲤鱼”区域性公用品牌、“沙湖大鱼头”等知名企业品牌和“黄河鲤鱼”“黄河鲶鱼”等渔业原产地产品品牌,积极推进良好农业规范认证,提升“宁”字号水产品的品牌档次、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第六节积极推进三产融合

切实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条,提升渔业综合效益,联农带农增收致富。指导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户等组建渔业联合体、产业联盟等新型经营主体,向研发、育种、养殖、加工、储运、销售、品牌、体验、消费、服务全产业链发展。重点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开展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骨干基地认定,整治养殖基地,美化生产环境;鼓励企业积极开展水产品预制即食菜肴、螺旋藻等加工业,提升产品附加值;帮助企业发展水产品电商、网络直销等电子商务新型营销业态,创建休闲渔业品牌,搭建线上线下宣传推介平台。

第七节加强渔业安全监管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落实主体责任、属地责任和监管责任,强化渔业安全全程监管,切实抓好“粮头食尾”,打造“平安渔业”,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一、加大养殖投入品管理

强化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严格落实饲料生产许可制度、兽药生产经营许可制度及饲料兽药使用相关管理制度,加强对水产养殖用投入品质量监管和使用的执法检查,严厉打击制售伪劣水产养殖用饲料和兽药、违法用药和违法使用其他投入品的行为。开展水产养殖用药减量行动,将水环境改良剂等制品纳入管理,兽药使用量同比减少5%,抗生素类兽药使用量同比减少10%。执行水产养殖用投入品白名单制度,明确适用范围,依法发布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警示信息。

二、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落实水产品质量安全属地监管职责,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评估和监督抽查,深入排查风险隐患。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平台,执行水产品电子出证制度,实施有效监管。开展食用农产品“治违禁 控药残 促提升”三年行动,配合市场监管部门监测加州鲈、乌鳢、鳊鱼、大黄鱼,解决违法使用禁限用药物问题,遏制常规农兽药残留超标。指导生产者、经营者健全养殖水产品可追溯管理制度,构建从产地到餐桌的全过程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产地水产品兽药检测合格率98%以上。

三、保障水产养殖生物安全

发挥区、县两级水生动物疫病防控站功能,加强鱼病预测预报和风险评估,强化水生动物疫病净化和突发疫情处置。全面实施水产苗种产地检疫,执行电子出证制度,继续开展外调苗种鉴评工作。推广疫苗免疫、生态防控措施,减少水产养殖用药,对病死水生动物实施无害化处理。壮大渔业官方兽医队伍,执行水产养殖用药处方制度。开展综合执法,打击违反水产养殖生物安全行为。开展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工作,启动并完成外来入侵水生物种普查,全面摸清种类数量、分布范围、危害程度等情况,构建物种信息库。

四、深化渔业安全生产监管

严格落实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两个责任”,建立渔业安全生产问题隐患和制度措施“两个清单”,持续抓好渔业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和整改,抓早抓小,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接续开展渔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中国渔政亮剑”等重大专项行动,开展“三无”渔船清理取缔,杜绝发生重特大渔业安全生产事故。加强安全生产普法宣传,增强全社会的安全生产意识。

第八节 大力保护渔业资源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渔业资源养护和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现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助力“美丽新宁夏”建设。

一、完善黄河禁渔制度

坚持实施黄河禁渔期制度,加强部门联动,严厉打击各类非法捕捞行为。探索建立黄河宁夏段主河道全年禁渔、长期禁渔制度,切实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保护“母亲河”水生生态环境。

二、养护水生生物资源

调查黄河宁夏段渔业资源状况,监测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变化,科学开展鱼类资源增殖放流,评估鱼类资源增殖放流效果;加强5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积极开展涉渔工程影响评价,监督落实补偿措施。

三、保护水生野生动物

加强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及科普宣传。加强黄河鲶鱼等重要水产种质资源和大鼻吻鮈等珍贵濒危水生野生动物保护能力建设。开展北方铜鱼、西吉彩鲫等珍贵濒危物种抢救性保护,科学实施迁地保护,防止濒危物种灭绝和遗传资源消失。

第四章重点工程

为保障“十四五”期间渔业发展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重点实施鲤鱼草鱼提质增效工程、设施渔业建设工程、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养殖尾水治理工程、稻渔综合种养工程、渔菜生态种养工程、低洼盐碱地养殖工程、品牌渔业建设工程、三产融合建设工程、渔业资源养护工程10项工程。

第一节鲤鱼草鱼提质增效工程

推广鲤鱼草鱼“健身瘦身”养殖技术10万亩,比较效益提高50%以上。建设重点:提升现有养殖设施,改造透水吊水脆化设施,制定并统一养殖技术标准、管理办法、生产流程,集成创新养殖技术,开展品牌宣传与推介。建立鲤鱼、草鱼优质品质检测数据库。

第二节 设施渔业建设工程

新(改)建温棚、温室、流水槽、玻璃缸等设施渔业50万平方米,全区优新品种产量比重达到30%。建设重点:建设完善优新品种养殖、螺旋藻等养殖加工、鱼籽酱生产加工设施设备,完善尾水治理基础条件,开展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应用先进技术,改造生产加工工艺,开拓市场等。

第三节 现代种业提升工程

新建国家级鱼类种质资源场2个,改建自治区级水产良种场5个,黄河鲶实现规模化养殖。建设重点:提档升级基础设施和装备,开展黄河鱼类基因测序、性能测定、良种多代选育,黄河鲶等地方品种良种和鲈鱼等优新品种的原良种选育、繁殖、保护和推广,规范苗种生产经营,推进育繁推一体化发展。

第四节 养殖尾水治理工程

标准化改造养殖池塘5万亩,因地制宜推广应用养殖尾水治理技术,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100%实现养殖尾水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建设重点:开展集中连片养殖池溏标准化改造,构建养殖尾水治理系统,配备智能水质监测与环境调控设备。

第五节 稻渔综合种养工程

在长期稻作区,推广“宽沟深槽”“设施养鱼+稻渔共作”等多种综合种养技术模式10万亩,稳定面积,提升品质,提高单产。建设重点:开展关键技术的研发、示范和推广,推广应用标准化田间工程、机械化农机作业、信息化种养管理、生态化统防统治和减肥降药面源污染控制等实用技术,提升稻渔综合种养效益。

第六节 渔菜生态种养工程

试验示范推广蔬菜大棚种植+设施渔业养殖生态种养模式1千亩,水资源先养鱼、再浇菜,鱼粪肥田促生长,提升设施蔬菜的综合效益。建设重点:构建“设施渔业养殖+设施蔬菜温棚种植”生态种养系统,配置智能化生产管理设备,研究制定渔菜生态种养技术与管理规范,开展技术推广与培训。

第七节 低洼盐碱地养殖工程

发展低洼盐碱地和盐卤水养殖1万亩,建设盐碱卤水养殖基地1个,提升水、土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建设重点:开发建设盐碱地和盐卤水养殖基地,建设和改造设施温室、温棚、高位池,选择鱼虾蟹、螺旋藻和卤虫等适宜品种,选择适宜的养殖(种养)技术。

第八节 品牌渔业建设工程

新增水产商标5个,认证绿色食品5个,培育地方著名商标1个、驰名商标1个,开展有机农产品认证2个。建设重点:注册水产商标,认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定著名商标、驰名商标,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开展品牌宣传、培训和推介。

第九节三产融合建设工程

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5个,培育螺旋藻、丰年虫、鱼子酱等养殖和加工企业3—5个,新建和提升40个休闲渔业基地。重点建设:养殖环节强化标准化生产、补充提升精深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休闲渔业挖掘渔业旅游观光、休闲垂钓、研学体验、鱼文化等多种功能,培育打造都市休闲渔业和湖库垂钓等产业集群。

第十节 渔业资源养护工程

重点在黄河宁夏段、5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及其附属水体,增殖放流各类经济鱼类1亿尾、濒危物种5万尾,建设濒危物种增殖放流苗种供应单位1个,完成黄河宁夏段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实现大鼻吻鮈人工繁育和大规格苗种培育。建设重点:合理确定放流品种、数量,科学实施增殖放流,及时监测评估增殖增殖效果;定期调查监测重要水域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就地保护珍贵濒危物种;规范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经营利用行为。

第五章保障措施

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

健全自治区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确保“十四五”规划稳妥有序推进。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统筹规划编制、项目安排、自治区及中央转移支付资金使用和监督管理,各地、各部门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重视与支持,加强与财政、发改、水利、乡村振兴、自然资源、生态资源等有关单位的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要科学制定、积极争取各类强渔惠渔扶持政策,加大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项目的申报力度,实施渔业工程,采取多项措施,保证各项任务顺利实施。切实承担主体责任,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工作细则,明确目标任务,加强督促检查,做好考核评估,确保规划目标全面完成。要切实增强大局观念和责任意识,多渠道多形式宣传解读“十四五”规划,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第二节 加大政策支持

稳定自治区财政支渔项目资金,积极争取中央渔业发展补助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领、撬动的导向作用,支持市县级地方财政加大对渔业的投入。各地要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公益性、引导性、示范性渔业资金,加大对池塘绿色健康养殖、设施循环高效养殖、稻渔综合种养、养殖尾水综合治理、种业提升、“设施养鱼+ 循环水养殖”等重点工作的支持力度。积极争取水产养殖农机购置补贴财政补助范围,加快对池塘改造、良种良法、养殖装备、智能设备等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和更新换代。建立政府引导、企业自筹、社会参与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激励社会资本投入渔业建设,形成多渠道渔业投融资格局。引导金融机构根据渔业生产特点,采取养殖权抵押、养殖证质押等形式,探索金融服务渔业绿色发展的有效方式,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各类保险机构开展水产养殖保险,争取将水产养殖保险纳入国家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积极开展渔业互助保险试点,建立稳定的水产养殖风险保障机制。激励龙头企业投资建立科研创新服务平台,提升企业自主研发和成果转化能力,开展技术服务、环境监测、资源养护、疫病防控、质量检测等公益性服务,破解产业发展瓶颈。

第三节强化科技支撑

加强市、县、乡三级公益性水产技术推广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高素质专业技术人员,提高水产技术推广服务水平。发挥公益机构在科技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建立以国家推广体系为骨干,科研院所、新型经营主体为补充的联合互补工作体系,提升水产技术推广服务能力。依托院士工作站、产业体系岗位专家、科技创新联盟、渔业联合体等新型服务主体,加大绿色养殖技术集成和示范推广力度。加强区内外交流合作,引进专家团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集成示范推广一批现代渔业技术成果,促进先进实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充分利用技术骨干培训等多种渠道开展培训,全面提升渔政执法队伍、技术服务人员及渔民适应现代渔业发展的综合素质。支持龙头企业、经济合作组织、养殖大户应用物联网智能控制技术,配备现代渔业物资装备,搭建电子商务信息交易平台,发展产业互联网生产方式,促进现代渔业发展。

第四节坚持依法治渔

坚持依法治渔,依法兴渔。修订《宁夏回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办法》,为全区渔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严格落实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稳定集体所有养殖水域滩涂承包经营关系,依法确定承包期。加强普法宣传,增强渔民的法律意识。按照不动产统一登记的要求,依法加强水域滩涂养殖登记发证,依法保护使用水域滩涂从事水产养殖的权利。加强渔政执法队伍建设,推进市县区农业行业综合执法,强化执法属地责任制,完善渔业行政执法工作程序,规范渔业行政执法行为,增强渔政管理和执法能力,提高渔业行政和执法效能;多部门联合加大渔政执法力度,全面开展水产养殖生产、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渔业资源环境保护、水域生态修复、黄河禁渔休渔等方面的监督执法,维护渔业生产秩序和资源长久利用,保障养殖渔民合法权益和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为现代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附表:1.宁夏回族自治区渔业“十四五”发展主要指标分解表

2.宁夏回族自治区渔业“十四五”发展主要任务表

3.宁夏回族自治区渔业“十四五”发展重点工程表

附表1

宁夏回族自治区渔业“十四五”发展主要指标分解表

序号 指标名称 2020年末 2025年末 增长率 属性
1 渔业面积(万亩) 50 50 预期性
2 水产品产量(万吨) 16.16 18 11.40% 预期性
3 渔业经济总产值(亿元) 38.7 55 42.10% 预期性
4 从渔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3942.9 20300 45.60% 预期性
6 渔业二三产业产值比重(%) 45.1 55.1 22.2 预期性
7 优新水产品种比重(%) 10 30 200 预期性
8 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数量(个) 0 5   预期性
9 产地水产品兽药残留监测合格率(%) 98 ≥98   预期性
10 养殖用水循环利用和达标排放率(%)   ≥80   约束性

附表2

宁夏回族自治区渔业“十四五”发展主要任务表

序号 主要任务 具体内容
1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主推品种“2+3”。主要推广鲤鱼、草鱼2个常规品种和斑点叉尾鮰、鲈鱼、河蟹3个优新品种,因地制宜发展黄河鲶、南美白对虾等其他品种。着力推进常规品种提质增效,着力推进优新品种扩量增效。
主推模式“4+2”。重点推广大水面生态增养殖、“设施养鱼+稻渔共作”综合种养、渔菜生态种养、盐碱地(水)养殖4项生态养殖技术模式,以及休闲垂钓渔业、流通加工业2种产业链条延伸模式。
2 强化科技创新驱动 深化产学研联合,成立服务团队和科技小组,建立试验示范基地,设立试验课题开展攻关,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核心技术。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应用渔业物联网、互联网、智慧渔业等新型服务系统。加快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全程机械化。加强基层水产技术推广骨干人才培训、高素质渔民培育,提高能力和水平。
3 大力振兴水产种业 国家水产种质资源场示范带动,提高黄河鲤、黄河鲶、赤眼鳟、大鼻吻鮈等地方品种和鲈鱼等优新品种的亲本保障能力和原良种生产能力,推进育繁推一体化发展。省级水产苗种生产场重点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和繁育技术能力。县级水产苗种生产严肃查处无证生产经营。完成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
4 科学治理养殖尾水 落实养殖尾水排放属地监管职责,抓好生产者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加大池塘标准化改造,配备水预处理设施、设备,推进绿色、高效养殖模式,因地制宜实施“三池二坝”等尾水治理技术。
5 大力发展品牌渔业 开展水产品商标注册、品牌创建、品牌宣传推介和市场营销,提升品牌水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培育和做大“银川鲤鱼”区域性公用品牌、“沙湖大鱼头”等知名企业品牌和“黄河鲤鱼”“黄河鲶鱼”等渔业原产地产品品牌,积极开展良好农业规范认证,提升“宁”字号水产品的品牌档次、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6 积极推进三产融合 组建渔业联合体、产业联盟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养殖、加工、流通、服务全产业链发展。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骨干基地。开展水产品预制即食菜肴、螺旋藻等加工业,发展水产品电商、网络直销等电子商务新型营销业态,创建休闲渔业品牌,搭建线上线下宣传推介平台,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7 加强渔业安全监管 加大养殖投入品管理。严格落实饲料生产许可制度、兽药生产经营许可制度及兽药饲料使用相关管理制度;开展水产养殖用药减量行动 ,兽药使用量同比减少5%,抗生素类兽药使用量同比减少10%;严格落实水产养殖用投入品白名单制度。
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落实水产品质量安全属地监管职责;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平台,执行水产品电子出证制度;配合市场监管部门,加大对市场水产品抽检力度,产地水产品兽药检测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保障水产养殖生物安全。加强鱼病预测预报和风险评估,强化水生动物疫病防控和突发疫情处置;全面实施水产苗种产地检疫,执行电子出证制度,开展外调苗种鉴评工作;推广疫苗免疫、生态防控;壮大渔业官方兽医队伍,执行水产养殖用药处方制度;开展综合执法。
深化渔业安全生产监管。落实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实施渔业安全生产问题隐患和制度措施清单制度;开展“三无”渔船清理取缔;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增强安全生产意识。
8 大力保护渔业资源 完善黄河禁渔制度。坚持黄河禁渔期制度,探索建立黄河宁夏段主河道全年禁渔、长期禁渔制度。
养护水生生物资源。调查黄河宁夏段渔业资源状况,科学开展鱼类资源增殖放流,评估鱼类资源增殖放流效果;加强5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积极开展涉渔工程影响评价,监督落实补偿措施。
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加强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及科普宣传。加强黄河鲶等重要水产种质资源和大鼻吻鮈等珍贵濒危水生野生动物保护能力建设。强化北方铜鱼、西吉彩鲫等珍贵濒危物种就地保护,防止濒危物种灭绝和遗传资源消失。

附表3

宁夏回族自治区渔业“十四五”发展重点工程表

序号 重点工程 主要建设内容
1 鲤鱼草鱼提质增效工程 推广鲤鱼草鱼“健身瘦身”养殖技术10万亩,养殖效益提高50%以上。
2 设施渔业建设工程 新建温棚、温室、流水槽、玻璃缸等设施渔业50万平方米,全区优新品种养殖产量比重由目前不足10%提高到30%。
3 现代种业提升工程 新建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场2个,改建自治区级水产良种场5个。开展黄河鱼类基因测序、性能测定、良种多代选育,黄河鲶实现规模化养殖。
4 养殖尾水治理工程 标准化改造养殖池塘5万亩,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100%实现养殖尾水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
5 稻渔综合种养工程 发展多种模式的稻渔综合种养10万亩,重点提升发展品质,提高水产品单产。
6 渔菜生态种养工程 试验示范推广“设施渔业养殖+设施蔬菜温棚种植”渔菜生态种养模式1千亩,设施蔬菜综合效益提升30%以上。
7 低洼盐碱荒地养殖工程 发展低洼盐碱地和盐卤水养殖1万亩,建设盐碱卤水养殖基地1个。
8 品牌渔业建设工程 新增水产商标5个,认证绿色食品5个,培育地方著名商标1个、驰名商标1个,开展有机农产品认证2个。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宁夏水产品宣传。
9 三产融合建设工程 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5个,培育螺旋藻、丰年虫、鱼子酱等养殖和加工企业3—5个,创建自治区级以上休闲渔业示范基地10家,渔业二三产业产值比重达到55.1%。
10 渔业资源养护工程 在黄河宁夏段、泾河宁夏段、5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及其附属水域,增殖放流黄河鲶等各类经济鱼类1亿尾,建设濒危物种增殖放流苗种供应单位1个,放流大鼻吻鮈等濒危物种5万尾。

 地区: 宁夏 
 标签: 农业 发展规划 渔业 
食品伙伴网提供标准法规解读、舆情监控、合规咨询、申报注册等服务。
电询:0535-2129301
QQ:2891238009
食品标法圈
实时把握食品标法动态
请扫码关注食品标法圈

声明:

① 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食品伙伴网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食品伙伴网”。
② 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食品伙伴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邮箱:law#foodmate.net(发邮件时请将#换成@) QQ:139307733

 
 
[ 政策法规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关闭窗口 ]

 

 
 
按分类浏览
国家法规 (12129) 国外法规 (3603)
地方法规 (42100) 法规动态 (12)
法规解读 (2943) 其他法规 (345)
推荐地方法规
点击排行
按国家或地区浏览

法规中心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信息服务

Processed in 0.083 second(s), 9 queries, Memory 4.88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