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 地方法规 »安徽省水果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皖农特〔2011〕379号)

安徽省水果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皖农特〔2011〕379号)

扫描二维码 分享好友和朋友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2-03-26 16:40:27  来源:安徽省农业委员会  浏览次数:2666
核心提示:  水果是我省重要的园艺作物之一,水果产业是我省农业产业化十大主导产业之一,为加速我省水果产业的发展,在深入分析我省水果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制定了水果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发布单位 暂无 发布文号 皖农特〔2011〕379号
发布日期 2011-10-29 生效日期 暂无
有效性状态 废止日期 暂无
备注   各市、县(市、区)农委,委属各单位:   现将《安徽省水果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研究贯彻。   二〇一一年十月二十九日

  水果是我省重要的园艺作物之一,水果产业是我省农业产业化十大主导产业之一,为加速我省水果产业的发展,在深入分析我省水果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制定了水果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水果产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水果产业作为我省农业产业化十大主导产业之一,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水果生产在主产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2010年,全省水果(不含草莓)面积160.6万亩,总产量235.7万吨,总产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比2005年增产84万吨,增长64.4%。目前,主栽树种有梨、苹果、桃、葡萄、柿等。其中梨57.2万亩、96.6万吨;苹果25.2万亩、40.7万吨;桃36.2万亩、43万吨;葡萄14.1万亩、26.1万吨;柿13万吨。

  (二)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水果主产区宿州市果园面积占全省比重达到55.4%,比2005年提高了10.4个百分点。省级水果产业化龙头企业80%以上座落于宿州市。全省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果树栽培树种、品种和区域,如砀山酥梨、长丰草莓、萧县葡萄、宣城蜜枣、怀远石榴、三潭枇杷等。全省范围形成了以砀山和萧县为中心的砀山酥梨和黄桃产品生产及加工基地,以长丰县为中心的草莓基地,以萧县、庐江、合肥等地葡萄优势产区,以宣城、池州为南方蜜枣加工基地和合肥鲜食枣优势主产区,以怀远和淮北中心的石榴产品开发基地。砀山县、萧县被列为《全国梨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布局的重点县。

  (三)优质水果基地建设有力推进。从2008年开始,省财政厅、农委共同配合,每年利用国家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资金1500万元,重点在砀山县、萧县开展优质品种筛选、标准化果园建设、病虫害统防统治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砀山县选定14个专业合作社、5000亩连片果园,整体推进项目的实施,并重点在水果生产及质量检测两个环节进行资金支持,辐射带动区10万亩果园。萧县在园艺总场和黄河故道园艺场重点加强了病虫害安全控制技术、土肥管理技术、果品套袋技术、果园节水灌溉技术等新技术推广、新品种引进,以及园区基础设施、葡萄加工和保鲜冷藏能力建设。通过项目实施,我省砀山县、萧县两个水果主产县基地建设和生产技术水平都上了一个大台阶。

  (四)标准果园创建开局良好。从2009年开始,我省抢抓国家推进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的机遇,积极创建标准果园。经农业部批准,我省在水果主产县砀山县创建了2个国家级标准果园。目前,已争取中央投资50万元。为支持标准果园建设,2009年开始,我省利用国家实施的水果现代农业项目资金,砀山县、萧县的1500万元项目资金主要用于与标准果园创建相关的标准化果园酥梨生产核心示范区建设和果园病虫防治。2010年,省农委会同省财政厅制定了《安徽省标准果园创建活动工作方案》,组织各地创建省级标准果园,安排100万元资金,奖励了10个“省级标准园”。

  (五)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一村一品”快速发展。2005年,全省仅有省级水果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目前,全省水果产业化龙头企业已达到15家。全省大中型加工、生产、流通企业年果品加工能力达40余万吨,生产梨汁、苹果汁、葡萄汁、黄桃罐头和果酒等加工产品15万吨,已有800-2600吨机械冷库15座,微型节能冷库52座,机械贮藏总量达到4.5万吨,加上半地下式自然通风果窖,年贮藏能力为28万吨左右。到2010年底全省水果农民专业社已达到704个,共有25个省级水果“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镇)。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一村一品”发展带动下,基地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订单农业进一步发展,产供销一体化进一步推进,对主产区产业化发展起到较好的拉动作用。

  (六)质量安全管理进一步强化。针对2008年砀山爆发病虫灾害,导致大幅度减产的实际,2009年开始,全省结合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执法年活动,通过进一步落实监管整治责任,强化投入品市场监管,加强宣传和示范引导,加强督促检查,加大认证力度,推进标准化生产等项措施,从源头上和生产过程中控制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了标准化生产。其中,砀山县采取严格市场准入、规范广告宣传、加大抽检频次、加大电视曝光力度、全面清理农户存有的高毒禁用农药等项措施,加强了投入品市场监管,从治理源头开始,保证了产品质量安全,取得较好成效。由于质量安全管理进一步强化,2009年以来,我省水果生产再未出现大的病虫害,在农业部对我省农产品质量抽检中,水果质量安全水平一直保持较好水平。

  我省水果产业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总量规模较小,水果产业不够强。我省果园面积和水果产量在全国处于中下游水平,除黄河故道及其泛区有相对优势外,其它地方总量规模都很小,未能形成规模优势、发挥规模效益。二是科技研发与应用力度有限。主要表现在新品种的引进、选育、示范、推广有弱化趋势,苹果、梨等适宜加工品种溃乏,地方特色种质资源利用不充分,简化栽培技术的集成与研究有限,安全、优质、高效栽培管理技术的到位率较低。三是采后商品化处理、深加工与市场开拓较为薄弱。水果从果园到市场的冷链流通严重不足,简易贮藏的损耗较大、效果较差,商品果的采后处理、宣传包装、内外品质与国际标准有较大差距,招商引资力度有待加强。四是组织化程度较低。企业与果农的利益连接机制有待建立与完善,水果合作组织有待做大做强。

  二、“十二五”水果产业发展优势和潜力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水果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外观漂亮、色泽鲜美、风味浓郁的优质水果受到消费者青睐,供不应求。优质水果需求空间较大、效益显著。同时,水果的营养保健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国内外市场对果汁、罐头等加工品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我国是世界水果生产第一大国,但水果出口量在世界水果贸易总量和国内水果总产量中所占比例都很低,未来发展空间广阔。对我省水果来说,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和潜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自然资源丰富。我省地处北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地带,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热、水资源充足,适宜多种果树在我省生长和栽培,目前全省栽培的果树树种达56个。尤其是黄河故道地区,可以生产出高档优质梨和早中熟苹果,也是酿造葡萄和黄桃栽培的适宜区,可以为加工葡萄酒(汁)、桃罐头、梨汁、苹果汁提供丰富的原料。

  二是区位优势明显。我省位于中部地区,东连长三角,南近珠三角,交通便捷。优越的地理位置尤其适宜于水果等园艺作物的生产、运输与销售,既可抢占东南沿海市场,亦可开发中西部、华北及国际市场。同时,中部地区是我国农业投资和发展的重点,做大做强水果产业在同等条件下将能得到国家更多的支持,有利于我省水果产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是人力资源充裕。水果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优质水果需要大量的人工投入,如人工授粉、套袋、采收及采后处理等。我省是农业大省,农村劳动力丰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水果的生产成本明显低于发达国家,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也具有明显优势。因此,无论是水果生产或以水果为原料的以浓缩果汁、葡萄酒、罐头为主的加工品也具有明显的出口价格优势。

  四是产业链条较为完整。通过几十年的发展,我省水果生产已具有相当规模,特别是黄河故道地区已形成规模优势,果品贮藏、加工业更是有了长足进步。我省水果从育种育苗到栽培、贮藏、加工和销售已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基地的建设、龙头的壮大、贮藏加工设施的完善、种质资源的贮备、栽培管理技术的集成为我省“十二五”期间加快水果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

  三、“十二五”水果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任务

  (一)指导思想。坚持在稳定面积、优化结构、稳定产量、提升品质的基础上,继续以市场为导向,在优势或特色区域优先发展的非均衡发展战略,通过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和专业分工,快速提高优势区域和优势产品的产业比重。通过标准果园的创建活动,推进水果标准化生产;通过加强基地建设,引导产业布局;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水果专业合作组织,推进产业化经营;通过增加科技投入,提升产业档次。尽快将我省水果产业做精、做强、做出特色,增加农民收入。

  (二)主要目标。创建30个省级标准化果园,逐步实现名特优水果生产区域合理布局、适度规模生产;扶持8家水果加工、流通龙头企业,培育5个国内知名品牌;引进、筛选一系列优新品种,加强配套栽培管理技术的研究与集成,并组织集中示范与推广。到2015年,全省果树总面积稳定在160万亩,总产量达220万吨。

  (三)主要任务

  1、加强基地建设,优化产业布局。一是建设鲜食与加工兼顾果品基地。立足我省黄河故道及其泛区已有的产业基础,稳定梨、苹果、桃、葡萄等水果总面积,适度发展设施促成栽培,重点是提高品质、更新品种、优化结构、节本增收,加强排灌设施、贮藏保鲜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砀山酥梨基地40万亩,加工黄桃基地10万亩,早熟苹果基地20万亩,葡萄基地5万亩。二是建设鲜食果品基地。本着规模适度的原则,在长丰、淮南等地建立草莓基地15-20万亩;在合肥、淮北、蚌埠等地建立鲜食葡萄基地5万亩,提倡发展设施栽培;在怀远、淮北建立石榴基地5万亩;在宣城、广德建立早熟梨基地3万亩;在皖西南和皖南山区建立柑桔、枇杷、杨梅基地3万亩。三是探索建立城郊休闲观光水果基地。依托大中城市,在城市近郊发展生态旅游观光果园,引导水果产业发展与城市旅游观光的有机结合,拓宽经营渠道,增加果农收入。在大中城市各建1-2个规模适度的休闲观光水果基地。

  2、扶持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发展。一是发展深加工。重点扶持宿州科技食品、砀山海升果业、欣诚食品、丰原集团、砀山倍佳福食品、砀山兴达罐业等果品深加工企业,给予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到2015年,年生产浓缩果汁7万吨、果汁饮料8万吨、罐头5万吨。二是发展贮藏保鲜。重点扶持砀山隆泰果业公司等水果贮藏企业,新建总贮量5万吨的恒温气调库和适用农户的小型冷藏果窖,改良现有的半地下式自然通风窖1万个。提高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初步建立果品流通冷链系统,实现保鲜增值。三是拓展市场建设,增强产业活力。在巩固和完善产地批发市场、拓展外地销售窗口的基础上,加大新型流通方式创新力度。建设果品流通冷链系统,构建城市果蔬配送中心,统一向零售网点、连锁商店、伙食团体开展鲜果、净果、鲜果汁等配送服务。推行“超市+合作经济组织+基地”等经营形式。同时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完善服务功能,逐步形成产地市场、外地市场、网络销售等多元化的销售形式。

  3、增加科技投入,提升产业档次。一是建立良种引进与繁育体系。重点扶持以宿州市果树良种苗木繁育场为主的3-5家种苗繁殖场,增加优质脱毒种苗的培育、供给,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研究和推广。扩建温室、网室、大棚、实验室,购置仪器设备,争取每年引进新品种20个以上。二是加强科技研发、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充分挖掘和整合现有科技资源,加强果品优质安全高效低耗生产管理技术、设施栽培技术、水果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贮藏保鲜技术及深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梨、苹果、葡萄主推早中熟品种,适度发展加工品种;草莓主推优质丰产抗病、耐弱光、耐贮运型品种;枇杷主推抗寒防冻品种。重点推广优质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水果套袋技术、设施栽培技术、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平衡施肥、简化修剪技术、果园生草技术、果-草-牧-沼-肥和枝-菌-肥生态循环技术、节水灌溉技术、果品商品化处理、气调及冷藏运输技术等。

  4、加强标准果园建设,夯实产业基础。坚持优势区域发展战略,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全面推进水果综合生产和产业竞争能力。在水果主产县砀山县创建的2个国家级标准果园,争取用5年时间,创建30个省级标准果园。做到责任落实到园、标准普及到园、统一服务到园、管理制度到园、标牌树立到园、宣传引导到园、资金整合到园。强化“两个推进两个转变”,即推进标准化生产,确保产品安全,质量100%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推进集约化生产,农药使用量减少30%以上,节本增效10%以上;转变生产方式,提升产业素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转变经营方式,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实现产量稳定、质量达标、标准化生产、农民组织化水平提高、增产增收的目标。

  四、政策措施

  (一)加强对水果产业发展的领导。各级政府及农业部门要根据当地水果产业发展的要求,加强对水果产业的组织领导。制定和落实有利于水果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引导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并完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营机制,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支持、引导、推动水果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二)加大投入扶持力度。要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列出专项经费扶持水果产业,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对购买优良种苗、实施水果套袋、应用设施栽培、建设贮藏设施的果农给予适当补贴。统筹安排财政支农专项资金,增加水果产业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大力引导、鼓励工商资本、民间资本以及外资进入水果产业领域,切实执行国家已经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重点扶持优势龙头企业、优势水果生产基地建设等。

  (三)建立完善的社会化服务网络。一是健全质量保证体系。组织龙头企业和相关部门制定水果生产、加工、流通的相关标准。加快水果市场的质量检测装备建设,完善水果质量监测体系,通过监测水果生产投入品及加工品质量,实现水果生产、加工、流通的质量监控管理。县设立监测站,主产乡镇设立监测室,对生产资料选用、生产过程、包装运输进行全过程的监控,确保果品达到优质无公害的标准。二是建立技术推广与培训体系。建立市、县(区)、乡技术推广、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科技培训体系,按系列化、产业化的要求,调整技术推广、技术培训方式和内容,全面提高基层干部和农民的科技素质。鼓励各级科技人员开创科技型企业及开展技术承包,增强自身实力及服务功能。三是发展行业协会和经济合作组织。遵循“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鼓励龙头企业、能人大户、合作组织采取土地使用权入股、转让、租赁等形式进行土地流转,实行规模经营。引导社会各方力量,牵头创办农民果业合作经济组织,探索“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努力提高果农的组织化程度,规避市场风险。

  (四)探索、创新金融服务方式。鼓励保险机构拓展农村商业保险业务,将果业生产列入保险范围,降低自然灾害对果业造成的损失。探索发展果园使用权抵押贷款等新型模式,增强金融支持果业发展力度。

食品伙伴网提供标准法规解读、舆情监控、合规咨询、申报注册等服务。
电询:0535-2129301
QQ:2891238009
食品标法圈
实时把握食品标法动态
请扫码关注食品标法圈

声明:

① 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食品伙伴网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食品伙伴网”。
② 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食品伙伴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邮箱:law#foodmate.net(发邮件时请将#换成@) QQ:139307733

 
 
[ 政策法规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关闭窗口 ]

 

 
 
按分类浏览
国家法规 (12147) 国外法规 (3603)
地方法规 (42154) 法规动态 (12)
法规解读 (2958) 其他法规 (345)
推荐地方法规
点击排行
按国家或地区浏览

法规中心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信息服务

Processed in 0.148 second(s), 10 queries, Memory 4.68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