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 地方法规 »巢湖市食品加工产业发展规划(巢政〔2010〕20号)

巢湖市食品加工产业发展规划(巢政〔2010〕20号)

扫描二维码 分享好友和朋友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1-06-15 03:13:44  来源:巢湖市人民政府  浏览次数:2271
核心提示:食品加工业作为涵盖第一、二、三产业的全局性产业,正逐渐发展成为集农业、制造业、现代物流服务业于一体的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已成为事关我国农业全局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构建和谐社会的突破口。我国食品加工业已进入全面扩张和高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发布单位
巢湖市人民政府
巢湖市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巢政〔2010〕20号
发布日期 2010-02-26 生效日期 暂无
有效性状态 废止日期 暂无
备注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中央、省属驻巢各单位,市开发区管委会:   现将《巢湖市食品加工产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〇年二月二十六日
  前言
 
  食品加工业作为涵盖第一、二、三产业的全局性产业,正逐渐发展成为集农业、制造业、现代物流服务业于一体的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已成为事关我国农业全局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构建和谐社会的突破口。我国食品加工业已进入全面扩张和高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为深入推进工业强市战略,结合巢湖市食品加工业实际,科学制定《巢湖市食品加工业发展规划(2008-2020)》,全面提升食品加工业的发展水平,对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稳定和发展农业生产、扩大就业、调整经济结构、带动其他工业行业以及物流第三产业的发展、建设小康社会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规划中的食品加工业,主要指粮食加工业、油脂加工业、畜禽加工业、蔬菜加工业、水产加工业,也包括其他行业,如酒和饮料制造业等。
 
  本规划的范围为巢湖市行政区域范围,总面积9423平方公里。
 
  本规划的基准年为2007年,规划期为2008-2020年。其中,近期:2008-2010年;中期:2011-2015年;远期:2016-2020年。
 
  本规划的编制依据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品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农产品加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农产品出口“十一五”发展规划》、《安徽省2008-2015年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安徽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农业产业化“532”提升行动的意见》(皖政〔2008〕46号)、《巢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巢湖市千亿元工业振兴计划》、《关于巢湖市农业产业化提升行动的实施意见》(巢政〔2008〕22号)等。
 
  一、巢湖市食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
 
  (一)发展基础
 
  1.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巢湖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南滨长江,怀抱巢湖,周边与合肥、六安、安庆、滁州、南京等市接壤,隔江与马鞍山、芜湖、铜陵三市相望,地处皖江开发开放的中心地带,是合芜宁“金三角”腹地;淮南铁路、合九铁路及合裕、合浦、合铜等高等级公路和沪蓉、合巢芜、合黄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芜湖公铁两用长江大桥、铜陵长江大桥、正在建设的南京长江三桥和即将修建的马鞍山长江大桥进一步拉近了巢湖与江、浙、沪等长三角发达省市间的时空距离;巢湖距合肥骆岗机场和芜湖朱家桥外贸码头距离为60公里,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120公里,拥有便捷的空中、水上外联通道。
 
  2.农产品资源丰富,优势产业带逐渐成型。2007年巢湖市主要农产品产量分别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501.82万亩,总产211.33万吨,其中稻谷产量约177.96万吨,位列全省第四位;油料播种面积达200万亩左右,总产量23.55万吨,其中油菜籽产量21.68万吨,位列全省第一;全市家禽饲养量4945.1万只,列全省第二位,全市家禽良种普及率91%,其中水禽饲养量占家禽的51%;蔬菜总播种面积达84.95万亩,总产量131.26万吨,总产量位列全省第五位;水产养殖面积达91.8万亩,水产品总产量15.35万吨,产量位居全省第二,其中特种水产养殖面积和产量分别占54%和32%,产量居全省第一。巢湖市四县一区均为安徽省沿江江南水稻优势区、沿江“双低”油菜优势区及沿江肉禽优势区;和县及无为县为安徽省大棚反季节无公害蔬菜优势区;居巢区、庐江县、无为县及和县为沿江水产品优势产区。
 
  3.无公害基地、标准化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疫体系初步建立,安全农产品认证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市已开发安全农产品基地200万亩,建立标准化家禽养殖小区20个。认定安全农产品83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66个、绿色食品16个、有机食品1个。2008年,庐江县稻米标准化生产基地、居巢区无公害水稻生产基地、含山县油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庐江县无公害肉鸡养殖基地、无为县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县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6个基地获得首批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称号。和县成为国家级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无为县成为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庐江县、和县、居巢区成为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大平油脂有限公司含山分公司承担的无公害优质“双低油菜”生产标准化示范区为国家标准委发文确定的我省40个第六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之一。
 
  4.龙头企业的数量逐年增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初步形成了以国家级与省级龙头企业为引领、市级龙头企业为主体、中介服务组织为纽带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2007年,巢湖市省级及以上食品加工龙头企业(组织)22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农副食品批发交易市场2家,市级食品加工龙头企业(组织)73家,涵盖优质粮、油、菜、禽和水产五大主导产业以及瓜果、茶叶、水生经济作物等特色产业。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中民营企业占97%,形成了民营经济占主导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2007年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企业58家,实现产值41.3亿元,比06年增长55.4%。其中,粮食加工企业22家,油脂加工企业14家(其中麻油4家),水产加工企业2家,畜禽加工企业4家,蔬菜加工企业5家,其他11家(主要是酒类、茶叶等)。农产品出口生产加工企业16家。2004-2007年各分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增减不一,发展速度有快有慢,油脂加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的总产值贡献率均为最高,其次为谷物磨制。
 
  5.品牌战略成效显著,名牌产品数量增加,市场竞争力逐步增强。全市已涌现出省名牌和省级名牌农产品60个,中国名牌产品2个。有8家企业的30多种农产品进入北京、上海、广州、南京、合肥等地的知名超市和国际超市(沃尔玛、家乐福等)。
 
  6.流通体系不断完善,农产品营销水平逐渐提高,农产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不断发展,外埠销售窗口建设不断加强。全市已建立农产品交易市场115处,其中综合市场8处,专业批发市场40处。目前巢湖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亚父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以建设成为巢湖市乃至长三角大农贸产业的示范工程以及“买、卖全国”的农副产品交易集散地为奋斗目标,和县皖江蔬菜副食品批发交易市场已发展成为全国性农副产品物流、价格形成和信息交流中心之一。同时在上海、南京等地设立巢湖市农产品展销“专区”、“专柜”、“一条街”、“专卖店”等外埠农产品销售窗口。每年全市有9万多吨无公害水产品直供“长三角”市场。
 
  7.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2007年,市政府开始建立农业产业化发展引导资金,资金数目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年增加。各县区也纷纷参照市里的做法,相继建立农业产业化发展引导资金。市政府还通过推进实施“农业政策性金融合作协议”,帮助龙头企业申报项目、申请贷款。同时,市政府大力培育民营型龙头企业,通过一系列扶持政策(降低门槛,放宽准入,制定优惠政策,在税收减免政策上落实到位,在新上项目上优先安排,对重点龙头企业实行挂职帮扶,鼓励和支持兴办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成立主导产业行业协会等)为民营型龙头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存在问题
 
  尽管巢湖市食品加工业有了一定基础,但是还存在诸多问题。
 
  1.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能力较低,精深加工产品比例小,整体水平亟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巢湖市食品加工中的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加权平均)不到50%,其中,粮食的加工转化率为86.5%,二次加工比例为6.3%;油料转化率为93.5%,二次加工比例为63%;主要农产品粗加工率仅为55.2%,精深加工转化率不到13%;经过商品化加工处理后进入流通领域的蔬菜还不到10%;水产加工转化率仅为12%;畜禽仅为17%。食品加工很大程度上停留在粗加工水平,缺少精加工产品,行业总体上仍属于传统工业。
 
  2.企业组织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品牌有待进一步整合。目前巢湖市食品加工业中小加工厂数量多,龙头企业规模小、自主开发能力较弱、竞争力和带动力不强。真正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极很少,品牌杂、小、弱的状况仍未得到大的改观。
 
  3.资金、人才匮乏。食品加工业原料收购季节性强、资金用量大、需求集中,而食品加工企业大多利润率不高,靠自我积累发展的能力不足。而涉农企业、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有限,贷款困难,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龙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员工的文化层次普遍不高,本科及以上学历所占比例不到5%,由于很多企业所在地都在县或者乡镇,尽管待遇不错,仍留不住人才。   专栏表格下载.doc

  二、巢湖市食品加工业发展环境分析
 
  (一)发展机遇
 
  1.加工食品需求空间大。2007年我国人均GDP已达到2456美元,正在向消费型国家过渡。国内消费市场总体空间进一步扩大,食品消费结构进入了加速调整和升级的重要阶段。在农产品直接消费减少的同时,对加工制品出现了数量和质量上的巨大需求,食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的市场环境已经形成。一是目前我国城镇居民饮食消费中工业化食品只占1/3,而美国高达90%,西欧也达85%,可见,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空间很大。二是据国内外有关专家预测,未来5-10年内我国将是全球收入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至少有一亿家庭(三亿多人口)进入年收入一万美元以上的行列,这将会形成巨大的食品消费市场。三是人口持续增长给食品加工业带来发展空间,根据预测,2010年我国人口规模将达到13.7亿人,2020年将达到14.5亿人,中国城镇化水平有望达到56%,城镇人口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居民的自给性消费将逐渐弱化,商品型消费逐渐增强,从而导致全社会对加工食品消费需求增加和消费比例增多。
 
  2.宏观环境有利。第一,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将中部地区定位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有利于巢湖市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型食品加工业;同时,国家大力倡导发展循环经济,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将更加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所面临的宏观环境将越来越好。第二,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以及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资源日益紧张和商务成本上升,产业和资本加速向内地转移成为必然趋势,巢湖市地处长三角近邻和纵深腹地,劳动力成本低廉,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和一定的配套能力,对外资有较强的吸引力。第三,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加快沿江城市群和省会经济圈建设,也明确表示支持巢湖沿江工业带建设,制定了一些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有利于巢湖市食品加工业与周边城市加强合作,提高资金、人才和产业等资源的共享度。第四,2007年巢湖市食品加工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0亿元,在巢湖市各工业行业中排名第三(销售收入前两名为电工器材、建材),同时巢湖市一直致力于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加强专用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促进农业由生产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加工导向型转变,推动农产品生产专业化、优质化和区域化,为食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第五,国家高度关注“三农”问题,建设和谐社会,而发展食品加工业正是落实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因此,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都高度重视发展食品加工业。
 
  3.营养健康食品形成巨大需求市场。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的恩格尔系数降到40%以下,食物消费结构将发生迅速变化,居民食品消费总体上将从单纯地满足生理需要向重视营养与健康的需要转变,越来越多的居民将接受并重视“饮食讲营养、吃饭保健康”的理念。由于加工食品顺应了人们收入水平提高对营养和健康的要求,未来需求增长潜力巨大。营养食品产业是目前尚未普及的食品产业,也是一个朝阳产业,每个人都将是营养食品的忠实消费者,因此,全球对营养健康产品的需求产生了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给中国食品工业创造了发展的重大机遇和增值的巨大空间。
 
  (二)面临挑战
 
  1.食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食品加工企业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外国资本进入我国食品加工业十分活跃,利用其技术和资金优势,争夺国内市场,提高市场垄断能力,对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资金实力不强的国内食品企业造成重大威胁。另一方面,很多国家提高进口食品的检测标准,食品国际贸易的技术门槛和环保要求日趋提高,有些成为保护本国产业的非关税贸易壁垒。随着涉及的产品范围越来越广,监管措施越来越具体,我国食品出口面临的阻力也在不断增大。如欧盟和日本于2006年启动了更加严格的食品检测新标准,对我国食品出口构成不利影响。
 
  2.环保要求高,资源消耗量大,食品加工业发展成本增加。一方面,巢湖市食品加工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远没有达到合理的经济规模,一部分企业难以支付污染治理的成本。另一方面,食品加工业部分行业的能耗和水资源消耗比较大,不利于资源节约利用。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未来食品加工业发展面临着加强环保治污和减少资源消耗的双重压力和约束,这将提高食品加工企业的行业准入门槛。
 
  三、巢湖市食品加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思路及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大力推进“东进西迎、双向融入”,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挖掘传统资源优势、发挥劳动力优势,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区域合作为纽带,扶持优质原料生产基地,壮大食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完善食品产业流通体系,加快推动巢湖市食品加工业“5322”目标的实现。
 
  (二)基本原则
 
  1.市场引导,合理调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引导生产要素向食品加工业流动。把国内外两个市场作为食品加工业的市场战略方向,积极引导食品加工企业既要瞄准现实需求,也要着眼潜在需求;既要顺应市场发展趋势,又要积极引导消费、努力创造市场;既要突出提高生产集中度,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又要根据食品优质、营养、方便、多样化发展需要,积极、灵活地进行新产品研究与开发。
 
  2.优化结构,规模经营。目前产业结构优化的重点是支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按照市场原则,推动企业并购、重组、联合,发展规模经营,提高产业集中度。
 
  3.突出优势,合理布局。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比较优势、产业联动性强的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发展特色经济,推动产业链延伸和产业集聚,形成特色产业区或产业带,提高优势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4.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正确处理食品加工业发展与资源环境及社会全面进步的关系。全面树立循环经济理念,降低资源消耗,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和持续利用。大力发展资源深度加工,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拓宽食品工业发展的空间。
 
  5.标准先行,保障安全。参照国际标准,根据国家食品标准和统一、规范的食品认证体系,完善食品安全检测和监控系统体系。在加强部门协调的基础上,强化食品加工业的市场准入管理,确保食品在原料、加工、包装、运输和食用等全过程中的卫生和安全。
 
  (三)总体思路
 
  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方向,引导企业走“规模化、系列化、特色化、品牌化”的发展道路。
 
  1.“规模化”的发展思路。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食品企业,培育一批主业突出、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高、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骨干企业梯队。
 
  2.“系列化”的发展思路。将种养殖业、食品加工业、饲料工业、餐饮业、食品流通业、食品机械工业、食品包装业、食品检测、食品科研教学等组织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形成大规模的现代化、国际化、集团化的企业组织形式。
 
  3.“特色化”的发展思路。各县区要立足于当地特色资源和食品加工基础,突出外向型工业和民营工业的发展导向,确立一两个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经过3-5年的努力,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
 
  4.“品牌化”的发展思路。采取联合兼并、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促进企业重组,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加大当地品牌的培育与整合力度,加快名牌产品开发步伐,突出产品设计与包装,实现商品品牌、注册商标与企业形象的统一,强化品牌延伸与宣传,扩大市场规模,提高品牌知名度。
 
  (四)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本规划的总体目标为“5322”:即重点发展粮食加工、油脂加工、畜禽加工、蔬菜加工、水产加工“5”大主导行业,2015年食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3百亿”元;实现“2个最大、2个知名”,即经过5-10年的发展,力争成为全国最大的菜籽油生产基地和长江中下游最大的蔬菜生产加工基地、全国知名的芝麻油产业集聚区和全国知名的家禽生产和加工基地。
 
  2.主要目标
 
  (1)规模和效益持续快速增长。2010年,食品加工业总销售收入从2007年的40亿元增加到90亿元,年均增长30%;2015年总销售收入增加到300亿元,年均增长27%;2020年总销售收入增加到700亿元,年均增长18%。
 
  (2)企业组织结构逐步优化。通过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资源整合,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2010年销售收入超20亿元的企业达到1家,10亿元的2家;2015年培育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企业1家,超30亿元的2家,20亿元的4家,10亿元的3家。2020年培育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1家,超50亿元的4家,超30亿元的3家,20亿元的2家,10亿元的4家。
 
  (3)加工水平明显提高。粗加工比例到2010年提高到50%,2015年提高到65%,2020年提高到85%;二次以上加工比例2010年提高到15%以上,2015年提高到30%以上,2020年提高到45%以上。
 
  (4)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鼓励引进名牌和培育名牌。2010年,中国名牌产品由2007年的2个增加到3个,省级名牌及省级名牌农产品由2007年的60个增加到70-72个;2015年,中国名牌产品增加到9-10个,省级名牌及省级名牌农产品增加到85个;2020年,中国名牌产品增加到13-14个,省级名牌及省级名牌农产品增加到100个。
 
  (5)食品安全水平大幅度提高。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企业获得食品安全的相关认证率(%)(GMP、HACCP)2010年达到30%,2015年达到80%,2020年达到95%。
 
  (6)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食品工业“三废”排放达到国家规定的指标范围。在2007年基础上,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单位产值能耗降低12%,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18%,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80%,单位产值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6%;在2010年基础上,2015年单位产值能耗降低2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90%,单位产值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5%;在2015年基础上,2020年单位产值能耗降低18%,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5%,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95%,单位产值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2%。   专栏表格下载.doc




食品伙伴网提供标准法规解读、舆情监控、合规咨询、申报注册等服务。
电询:0535-2129301
QQ:2891238009
食品标法圈
实时把握食品标法动态
请扫码关注食品标法圈

声明:

① 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食品伙伴网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食品伙伴网”。
② 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食品伙伴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邮箱:law#foodmate.net(发邮件时请将#换成@) QQ:139307733

 
 
[ 政策法规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按分类浏览
国家法规 (11400) 国外法规 (3603)
地方法规 (40066) 法规动态 (210)
法规解读 (2643) 其他法规 (508)
推荐地方法规
点击排行
按国家或地区浏览

法规中心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信息服务

Processed in 0.425 second(s), 10 queries, Memory 4.7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