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推进全省城郊型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促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现就进一步加快养殖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养殖业发展的目标任务
1、明确目标任务。2007年,全市肉类总产量46万吨,蛋类总产量9.8万吨,奶类总产量3.6万吨,水产品总产量14.5万吨;规模养殖的比重达到50%,畜禽良种饲养率达到85%,加工业总产值与养殖业总产值之比达到1.5:1;养殖业增加值28亿元,占农业增加产值的比重达到55%,为农民人均纯收入提供1000元的份额。2012年,全市肉类总产量71万吨,蛋类总产量12万吨,奶类总产量9万吨,水产品总产量18万吨,养殖业增加值40亿元,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7%,加工业总产值与养殖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1,为农民人均纯收入提供1500元的份额。
2、理清发展思路。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按照建设全省城郊型农业示范基地的方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提高养殖业的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和生态化水平,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逐步把合肥建成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畜禽水产品生产、流通、加工基地。
3、坚持五条方针。坚持以工业的理念发展养殖业,主攻精深加工和园区建设,拉长产业链条,提高规模效益。坚持以市场的导向发展养殖业,把培育、开拓和占领市场放在首位,以科学的市场定位,引导和组织生产。坚持以效益的原则发展养殖业,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中心环节,把增收富民作为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坚持以开放的办法发展养殖业,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开放促调整、促开发、促发展。坚持以生态的模式发展养殖业,统筹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 二、加快养殖业发展的重点工程
4、区域化工程。重点发展壮大生猪、肉禽、肉羊、奶牛、水产等5大主导产业,建设以长丰为主的肉猪、以肥西为主的肉禽、以肥东为主的肉羊、以城郊为主的奶牛、以沿湖为主的水产水禽5大产业带,形成县县有支柱产业、区区有主导产品的区域化发展格局。围绕主导产业,依托畜禽良种场、加工企业、养殖场、交易市场和专业协会,建设8大养殖基地:以长丰水湖、朱巷、陶楼和肥东元疃等4个乡镇为核心的瘦肉型猪养殖基地;以肥西小庙、大柏、官亭、江夏和长丰曹庵等5个乡镇为核心的肉禽养殖基地;以长丰水家湖农场、水湖镇为核心的蛋禽养殖基地;以肥东费集、响导、陈集、解集、桥头集等5个乡镇为核心的肉羊养殖基地;以包河大圩、义城、义兴和肥西三河、农兴等5个乡镇为核心的水禽养殖基地,以长丰下塘、肥西清平、肥东长乐和包河大圩等4个乡镇为核心的龙虾养殖基地;以肥东长临、长乐、撮镇,肥西丙子、四合、清平,长丰孔店、孙庙等8个乡镇为核心的特色渔业养殖基地;以肥东店埠,瑶海磨店,长丰岗集、双墩、罗集,肥西南岗,庐阳大杨、杏花,蜀山井岗等9个乡镇为核心的奶牛养殖基地。2007年,在各类基地内,共建立40个专业养殖小区、400个规模化养殖场、5000个养殖大户。
5、园区化工程。建立养殖园区是实现传统小生产方式向现代大生产方式转变的有效形式,是发展规模化养殖的有效载体,也是提高养殖业集约化水平的根本途径。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围点扩面、分步推进、适度规模、连片发展”的要求,在5年内,建成林草畜生态养殖、无公害生猪养殖、大棚肉禽养殖、两湖高效水产养殖、城郊奶牛养殖等5个产业园区。养殖园区建设要借鉴工业园区建设的经验,把园区建成养殖业产业化的增长极、现代化的生长点、市场化的示范区和外向化的主窗口。坚持高起点规划一步到位,高标准建设分步实施。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自愿、效益优先的原则,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中介组织、经纪人、养殖大户等各类市场主体共建产业园区。整合财政资金、金融资金、民间资金、外资等各方面力量,加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营造优良的投资环境和生产条件。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强园之首,提高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和投产率,实现“跟踪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的良性循环。建立与产业化、市场化、外向化相适应的现代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以创业辅导、资金融通、技术支持、市场营销、管理咨询、人才培训、信息提供等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体系。
6、产业化工程。大力发展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经济实力雄厚、牵动性强、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扶持一批龙头企业跨入“国家队”,2007年,培植龙头企业40个,其中年营销收入超亿元的1―2个。引进国内外先进设备、技术和工艺,以龙虾、奶类、肉类、禽蛋等为重点,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业,建立与生产和流通相适应的养殖业加工体系,2007年,肉类加工率提高到50%以上,乳加工量达到3万吨,石塘驴巴、吴山贡鹅、义城巢鸭等地方名特优产品的精深加工形成系列。大力开发特色、无公害、绿色和有机畜禽水产品,创建一批省级以上名牌,提高畜禽水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2007年,形成2个在国际市场具有一定影响、5个在国内市场有较大影响、10个在省内市场有较大影响的名牌产品。大力发展板桥家禽、朱巷仔猪、广兴牲畜、高刘白鹅等区域性、产地型专业批发市场,推行产销直挂、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网上销售、订单销售等现代流通方式,积极培育专业协会等市场中介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建立和完善畜禽水产品市场体系,2007年,建成年交易额1亿元以上的专业批发市场4个,5000万元以上的8个,建立5个市级、20个县级专业协会,形成2000人的农民经纪人队伍。
7、安全化工程。适应我国加入WTO后的新形势,以优质、营养、卫生、安全为目标,以技术标准化为核心,以生产环节为重点,下大力气抓好养殖业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全面提高畜禽水产品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建立和完善畜禽水产品产地环境、生产技术、加工包装、运输储藏等质量标准体系,使各个环节都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并逐步与国家、国际标准接轨。全面启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着力抓好生猪、牛羊肉、禽肉、龙虾等主要畜禽水产品的无公害生产,积极培育一批实行标准化生产的养殖示范户和示范基地,推动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认证、HACCP计划认证,创建一批实行标准化加工营销的绿色企业,开发一批AA级食品。加快制定和实施动物防疫体系和防疫队伍建设规划,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加大全市“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力度,完善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立重大动物疫病应急机制、预防保障机制,提高疫病免疫、诊断、监测、控制和扑灭能力。建立质量认证、动物免疫标识、产地标签、转基因产品生产许可登记、销售标识制度和外埠动物、动物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市县两级畜禽水产品监测中心和重点乡镇监测站建设,加快建立健全加工经营企业自检、社会中介机构接受委托检验和执法机关抽检相结合的检验检测体系,对畜禽水产品质量卫生安全实行全过程监控和管理。加大防污治污力度,按照“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的要求,对畜禽粪便进行科学处理和综合利用,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工艺和生态养殖模式。2007年,基本解决畜禽产品的兽药残留和水产品的污染、有害物质超标等问题,实现动物防疫规范化、制度化,无公害、绿色产品的比重分别达到30%和5%。
三、建立养殖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8、健全服务体系。按照组织网络化、内容系列化、经营产业化、运作规范化的要求,加快建立健全市、县、乡三级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养殖业发展提供良种供应、市场信息、技术指导、资金筹集、加工运销等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建立健全主要畜禽水产良种繁育体系,引进、选育、保护、开发并举,重点扶持5个畜禽良种场建设,培育15个种苗基地,加快实现种苗繁育网络化和生产专业化。结合农业信息入乡工程建设,以建立产品市场、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电子政务等信息服务应用系统为重点,加快构筑全市养殖业信息平台和网络体系。结合县、乡综合性农技推广中心建设,健全和完善养殖业科技服务体系,依托主导产业,调整和完善服务内容。建立健全动物防疫、兽(渔)药、饲料、种畜禽、草种、渔政等执法体系,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水平。
9、推进科技进步。依托大学、科研院所和基层站所,加快建立养殖业技术创新、推广体系。以国家级和省级为重点,加大养殖示范园区和科技园区建设力度,增强科技开发和转化能力,发挥示范引导、辐射带动功能。以种苗工程为龙头,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和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品种,重点抓好标准化、无公害和绿色食品、动物生物工程以及保鲜、加工、包装等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广泛开展养殖科技对外交流与合作,大力实施养科教统筹和产学研联合开发,对重大科研和开发项目实行招投标制和首席专业负责制。培育养殖技术成果交易市场,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以示范性职业学校、示范性专业、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为重点,建立健全养殖业职业教育网络和培训体系。建立畜牧兽医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进一步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深入开展“科技进村入户”活动,加强对养殖户的技术培训,造就一批养殖业致富带头人。各级财政支农资金都要安排专项用于养殖户职业技能培训。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分期分批选派一批技术骨干到国内外进修或从事合作研究。
10、扩大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积极“走出去”,加快形成养殖业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以大开放实现大调整、大开发、大发展。紧紧抓住沿海发达地区养殖业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的机遇,充分发挥我市的区位、资源、交通等优势,主动出击,加快主导产业和优势资源的对外开放,重点选择一批畜禽水产品开发、加工项目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和民间资本,力争在引进大项目、大企业上实现突破。在卫生安全、环境保护和综合开发等领域积极利用国外优惠贷款。完善养殖业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制定优惠政策,加强队伍建设,健全招商制度,强化目标管理,加大考核力度。推行以商招商、网络招商、代理招商,实现招商主体多元化和招商方式多样化。建立一批出口生产基地和外向型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创汇养殖业。
11、创新运行机制。采取“公司+小区”、“公司+中介+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组织模式,发展养殖业产业化经营,引导龙头企业与养殖户通过“送养回收”、“反租倒包”、“联合建场”等多种途径和利润返还、股份制、保护价收购等多种形式,建立紧密型的利益联结机制。运用市场经济的办法,经营土地、资本、技术、品牌等生产要素,推动养殖户、龙头企业向园区发展,通过资源的合理整合和优化配置,提高养殖业的集中度,实现规模效益。引进竞争机制,对龙头企业实行动态管理,择优扶持一批骨干龙头企业,组建一批跨所有制、跨地区、跨行业的龙头企业集团。坚持民营化的方向,对国有、集体龙头企业、良种场、养殖场的进行改制,通过产权置换、经营者收购、资产重组等途径,加快“双退”步伐,实现机制转换,增强发展活力。按照“民办、民有、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大力发展农民协会等中介服务组织和民营服务实体。合理区分县畜牧水产部门的服务职能与行政职能,公益性工作由财政确保经费,经营性业务推向市场,放开搞活。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建立以各级财政投入为引导、各类业主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12、加大扶持力度。对养殖业发展实行以下扶持政策:各级政府按照高于财政增长的幅度,逐年提高财政预算、支农专项资金新增部分用于养殖业的比例。养殖基地、养殖场和养殖园区所需用地视作农业结构调整用地,用地性质不变,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由乡镇政府组织流转;建设生产用房、管理用房,地表固化程度符合要求的,按临时建筑、用地办理报批手续。动物防疫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逐年提高。省、市已经出台的有关扶持养殖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确保落实到位。养殖业招商引资的鼓励政策和奖励办法比照市里有关规定执行。对获得无公害、绿色、有机畜禽水产品认证的养殖基地、养殖场、养殖园区和养殖业致富带头人及专业协会的奖励按照市里有关规定执行。
13、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把加快养殖业发展作为城郊型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的重点工程和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富民工程来抓,切实加强对养殖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推进,及时研究解决养殖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立足实际,加快研究制定本地区5年、10年养殖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加强检查督促,狠抓工作落实。要层层建立领导责任制和目标责任制,把养殖业发展作为各级政府年度经济目标考评和奖惩内容,并加大考核份量,做到责任到位、工作到位、服务到位、考核到位、奖惩到位,确保全市养殖业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合肥市人民政府
二○○四年六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