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 地方法规 »转发阜新市经委关于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阜政办发[2008]89号)

转发阜新市经委关于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阜政办发[2008]89号)

扫描二维码 分享好友和朋友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1-04-09 11:23:38  浏览次数:2505
核心提示:农产品加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市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农牧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充分发挥我市资源优势,推进经济转型振兴,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突破辽西北”战略的重要举措。为贯彻落实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座谈会及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座谈会工作情况汇报会精神,加快推进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结合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发布单位
阜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阜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文号 阜政办发[2008]89号
发布日期 2008-11-03 生效日期 暂无
有效性状态 废止日期 暂无
备注 暂无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中省直有关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市经委《关于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八年十一月三日

  关于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农产品加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市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农牧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充分发挥我市资源优势,推进经济转型振兴,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突破辽西北”战略的重要举措。为贯彻落实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座谈会及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座谈会工作情况汇报会精神,加快推进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结合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2007年,全市生猪饲养量278万头,出栏量171万头。肉牛饲养量27万头,出栏13万头。羊饲养量达到110万只,出栏量57万只,羊毛产量1550吨。肉驴饲养量34万头,出栏量9万头。白鹅饲养量达到533万只,出栏量450万只。肉鸡饲养量654万只,出栏量520万只。蛋鸡饲养量1650万只,出栏量905万只。兔饲养量8万只,出栏量4万只。奶牛存栏达到4万头。年产猪皮171万张,牛皮13万张,羊皮57万张,兔皮4万张。全市肉、蛋、奶产量分别为21万吨、8万吨、13万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5亿公斤,是辽宁省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之一。

  近年来,我市依托资源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涌现出一批起点高、成长快、规模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截至2007年底,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达700余户,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8户,比2003年增长171%,年均增长34.1%;完成销售收入51亿元,比2003年增长340%,年均增长68%;实现利税4亿元,比2003年增长310%,年均增长62%。涌现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户,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2户,从业人员5万余人,带动农户25万户。现有主导产品17大类,近千个品种规格,重点包括肉制品加工、木业加工、皮革加工、粮食加工、植物油、各种酒类、淀粉加工、调味品、食用菌、乳制品、饮料、果品加工、方便速冻、纺织服装、中药材等,农业产业化经营已成为农产品加工业的主要经营模式,作为转型接续替代产业的农产品加工业已初具规模,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我市农产品加工业虽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与省内兄弟城市和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是产品结构不合理。精深加工产品及高附加值产品匮乏,产品档次低、品种少、包装差、更新换代慢。二是产业集聚效应不强。由于基础薄弱,现有的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数量少,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得不到充分发挥。三是区域性产业链不健全。从农产品基地建设、原料配套到农产品深加工完整的产业链条尚未真正形成,产品结构单一。四是技术装备水平落后。80%企业加工设备的装备水平处于上世纪70-80年代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不足5%,一些传统名特产品大多是作坊式加工,传统式生产。上述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亟待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解决。

  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基本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基本思路

  以项目建设为中心,以招商引资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和改善投资环境为突破口,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立足优势资源,按照市场需求,依靠科技进步,走农工科贸一体化和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积极培育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增强产业竞争力,逐步实现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传统加工工艺向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转变,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10年末,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力争达到下列目标:

  ——总量快速增长。全市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力争达到300亿元,其中:食品加工业计划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林木加工业计划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皮革加工业计划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纺织服装业计划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新增就业岗位10万个。

  ——布局更加优化。加快建设彰武林产品加工园、彰武农产品加工业园、阜蒙县农产品加工园、清河门区皮革加工园、高新区农产品加工园、高新区纺织工业园等6大专业园区建设,引导优势企业向优势区域集聚,建设一批高标准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带动农户进行标准化生产,提高质量和安全水平。

  ——产业实力明显增强。 培育壮大35个重点骨干企业,形成5个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10个超5亿元、35个超亿元的加工型龙头企业,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 方向发展,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

  ——产品竞争力不断提升。省级以上(含省级)名牌产品达到20个,中国驰名商标达到1个以上。

  三、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重点

  根据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条件和发展要求,未来三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要重点发展食品加工业、林木产品加工业、皮革加工业、纺织服装业等4大产业;培育壮大35个重点骨干企业;规划建设彰武林产品加工园、清河门皮革加工园、高新区农产品加工园、阜蒙县农产品加工园、彰武农产品加工业园、高新区纺织工业园等6大专业园区。

  (一)食品加工业

  重点发展肉制品、粮油、特色农产品、酒类及饲料、乳制品加工业,到2010年,全市食品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

  ——肉制品加工业。加强畜禽养殖基地建设,提高工业化屠宰集中度,增加畜禽加工产品的生产规模,大力发展冷鲜分割肉、熟食制品、副产品深加工等三大类主导产品。双汇肉类年屠宰达到300万头,阜新六合年屠宰肉鸡达到3500万只,美中鹅业年屠宰量达到1500万只。重点扶持阜新双汇、阜新六合、美中鹅业、德美客、丰侨、关东肉业、兴尧驴业等龙头企业。到2010年,全市肉类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70亿元。

  ——粮油加工业。充分发挥阜新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和农作物加工的基础优势,重点开发粮食深加工系列产品,加强优质大豆、花生、葵花籽等油料作物基地建设,研究植物油低温冷榨制油新技术,开发生产优质精炼油、高级烹调油、色拉油、调和油、专用油和营养保健油,并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开发花生、大豆蛋白等深加工系列产品。同时,要积极发展饲料工业,促进粮食加工、转化与增值,带动饲料作物种植和养殖业的发展。鼓励开发新的饲料添加剂,加快发展混合料、浓缩料,开发非常规饲料资源和特种动物饲料。重点扶持铃兰味精、华丰公司、鑫吉粮油、阜新植物油、维远公司、振隆土特产公司、科威饲料等企业。到2010年,全市粮油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45亿元。

  ——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以南瓜、蔬菜、食用菌、特色杂粮等加工为主,打造具有特色资源的加工业。以振隆公司、实维天公司、申博公司为龙头企业,重点开发果蔬速冻深加工系列产品。以田园实业、阜新华农、三江公司为龙头企业,重点开发食用菌深加工系列产品。到2010年,全市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4亿元。

  ——酒类及饮料加工业。培育壮大现有企业,白酒生产以三沟酒业为龙头,年产量达到5万吨;啤酒生产以阜新梅雪集团为龙头,年产量达到10万吨;果酒生产以长白山奇为龙头,年产量达到1000吨。饮料生产以啤酒厂饮料分厂、香香集团、爽仙饮料公司和蒙古贞酒业为龙头,各种饮品年产量达到5万吨。重点扶持三沟酒业、蒙古贞酒业、梅雪啤酒和香香集团等企业。到2010年,全市洒类及饮料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

  ——乳制品加工业。加快优质奶源基地建设,重点加快阜蒙县、高新区等乳制品产业的发展,扩大阜新伊利、辉武乳业、绿山羊奶等企业的生产规模,加快发展液体奶、酸奶、配方奶和高品质奶粉等主导产品。重点扶持阜新伊利、辉武乳业、绿山羊奶等企业。到2010年,全市乳制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8亿元。

  (二)林产品加工业

  全市林产品加工业要以彰武林产品加工园区建设为重点,一是加快推进园区的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招商领域,积极吸引各种生产要素集聚,要为龙头企业搞好配套,有效拉长产业链条。二是把建设林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和规划建设沈彰新城结合起来,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为企业发展提供基础条件。三是在培育现有企业的同时,迅速增加总量,重点引进各种板材,建筑模板、木塑、木制家具等木材深加工企业,园区企业发展到30家,全力把彰武打造成全国重要的林产品生产加工集散地。四是在建设彰武林产品加工业园的同时,重点扶持新金隆木业、住林木业、银茂木业等龙头木材加工企业。

  到2010年,全市人造板的总产量达到400万立方米,其中:胶合板类产品230万立方米;高(中)密度纤维板70万立方米;刨花板45万立方米;其它材料55万立方米;各类家具24万套。全市林产品加工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

  (三)皮革加工业

  依托我市年产170万张猪皮、60万张羊皮和4万张兔皮的资源优势,重点建设清河门区皮革加工园区,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采取边建设边招商的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主动承接南方沿海地区皮革产业转移所带来的企业和项目,招商重点放在温州、海宁、无锡等皮革发展集中区域,园区以制革、制鞋、皮衣、皮件及其制品为主导行业,以皮革化工、皮革五金、皮革机械、辅料等为配套行业,重点发展质量好、档次高、品牌好的绿色环保型产品,全面提高皮革及制品、配套产品的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全市皮革加工业重点以清河门区皮革加工园为载体,构建园区型皮革工业体系,把清河门区皮革工业园区建成东北最大的皮革生产加工业基地。

  到2010年,园区基础设施达到“七通一平”,日污水处理能力1.5万吨,制革能力达到500万标张。全市皮革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

  (四)纺织服装业

  紧紧抓住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和辽宁省支持发展服装产业集聚地建设的有利机遇,充分利用我市劳动力成本较低、政策优惠的优势,加大技术改造和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快速发展。一是纺类产品要充分发挥现有存量资产优势,淘汰陈旧设备和落后的生产工艺,引进涡流纺、复合纺等高水平的纺纱技术,努力提高高支、精梳、无接头等精品纱和高档纱的比重。二是织类产品要紧紧围绕无梭布、高档面料和高档装饰材料等产品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引进喷气织机和剑杆织机等先进的自动化生产设备,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市场竞争力和生产能力。三是印染类产品要紧紧围绕为中高档面料染色配套,重点发展柔软、仿真、涂层、功能性整理等高附加值产品。四是服装类产品要积极推进“珂曼”等公司与世界知名服装企业的合作,组建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集团公司,大力弘扬北派女装文化,注重打造“珂曼”、“贝丹琦”、“典特”等品牌服装,利用我市北派服饰在国内有一知名度、影响力的优势,借助外资、外力、外智来做大做强骨干企业。重点扶持福棉集团、超懿集团、珂曼公司、贝丹琦公司等企业。

  到2010年,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

  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制定和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

  要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业规划工作,各县区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今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重点培育的龙头企业。一是在产业发展上要处理好初加工和深加工的关系,初加工普及,深加工集约,使初加工和深加工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在区域布局上要处理好大中小企业的关系,合理布局市、县(区)、乡镇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三是在行业布局方面,重点行业要建立起若干个覆盖面广、起到行业支撑作用的大型加工龙头企业,各县区都要围绕主导产业培育[Page]2—3个加工重点龙头企业。

  (二)积极培育农产品加工业主导产业

  我市具有较好的工业基础和明显的农牧资源优势,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主导产业提供了坚实基础。结合我市农业的优势产品和优势资源,积极构筑以食品加工、林产品加工、皮革加工、纺织服装等4大产业为重点的农产品加工业新格局。一是各县区要结合自身资源特点和传统优势,调整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发展切合本地区实际的主导产业,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产地加工。二是要大力推广采用农产品采后处理及精深加工技术,重点突破酶工程、生物工程、现代发酵工程以及新型高效杀菌、防腐、保鲜、冷冻、干燥等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开发新型、高附加值工业产品和医药中间体、功能性健康食品和配料等,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三是要大力发展利用农产品加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循环利用,做到物尽其用,不断拉长和加宽产业链条。四是要充分发挥生物制药、传统蒙药、中成药的比较优势,积极推动阜新仙鹤制药有限公司、阜新蒙药有限公司及阜新柏德生物制药为代表的医药企业快速发展。

  (三)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农产品加工业要实现突破性发展,必须依靠大企业拉动、大项目支撑。要集中土地、资金、人才、技术、政策等各种要素资源,重点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打造一批能带动行业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鼓励企业通过合资合作、整合重组等多种形式,将企业做大,将产业链拉长,将产品做精做深。积极扶持企业的大项目建设,各县区、各有关单位要争取每年扶持2-3个高水平的大项目,不断提升产业规模和企业竞争力。目前,我市够规模的龙头企业还不多,年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企业仅有15家。下一步,一是要发展壮大一批重点企业,对双汇集团、美中鹅业、新金隆木业、振隆土特产、维远食品、三沟酒业、福棉公司等35户重点企业予以大力扶持,尽快把它们培育建设成为销售收入超20亿、超10亿、超亿元的企业。二是要引进大企业、上大项目,尽快形成一批有优势、有特色、有前景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坚持大中小一起上、生产型市场型中介型一起上、外引内育一起上,有计划、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发展一批龙头企业。三是对具有一定生产技术、生产工艺的闲置资产,要力争启动盘活一批,并注重发挥其传统优势,用好原有的品牌。

  (四)加快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建设步伐

  一是各县区和相关部门要做好对农产品加工园区规划的指导工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龙头企业向园区集聚。要加快推进彰武林产品加工园、清河门皮革加工园、高新区农产品加工园、阜蒙县农产品加工园、彰武农产品加工业园、高新区纺织工业园等六大具有地域特色的专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工作。二是要加强现有农产品加工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和鼓励国内、国外投资者到我市开发农业资源,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彰武县要重点引进林产品加工企业,尽快将彰武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林产品加工集散地。高新区要重点培育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和纺织工业园,推进乳类、果蔬类、方便速冻类和肉类产品群的做强做大,加快纺织工业发展。清河门区要重点建设皮革加工园,做好产业定位,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尽快达到企业入园标准,要采取边建设边招商的方式,全力打造北方皮革生产基地。三是各县区要围绕双汇、六合、伊利、美中鹅业等重点企业,建设一批外向型食品工业园区,承接国内外食品企业的辐射和转移,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促进园区向集群化方向发展。

  (五)加大招商引资和全民创业力度

  进一步加大农产品加工业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精心筛选、包装、推出一批重大项目,运用各级工业园区的优惠政策,面向国内外积极开展招商引资。一是明确农产品加工业招商重点区域,食品加工业招商重点区域重点放在长三角、珠三角、闽南地区,林产品业招商重点放在广东、河北、浙江、山东、吉林一带,皮革加工业重点放在温州、海宁、无锡等地区。二是各县区要结合地区资源优势,明确农产品加工业重点招商产业,创新招商机制,改进招商方式,打造良好的招商平台,吸引更多的境内外农产品加工企业、资金、技术、人才进入我市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业领域。三是大力推进产业链招商,围绕产业主导产品、配套产品来招商引资,促进产业纵向专业分工和横向竞争合作,实现由单个项目招商向产业集群招商转变,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以促进产业集群快速发展。四是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一县一品、一镇一业,建立标准化的优质原料种植和养殖基地,并与园区建设和产业集聚相结合,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实现产、加、销一体化,形成专业协作和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

  (六)大力实施特色品牌战略

  一是通过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分行业确定重点打造、重点培育对象,实行重点支持,抓好优质特色农产品加工品牌的国内外注册,促进品牌向名牌转化。二是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将做大品牌战略与做强龙头企业战略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鼓励支持企业争创品牌政策,发展一批大中型优势特色品牌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三是要引导企业树立品牌意识,积极争创省市名牌。各县区、各部门要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围绕提高产品质量,注重改进包装水平,按照名牌产品评定要求,加强服务和辅导,积极跟踪推进,组织申报,使更多的产品进入国家和省、市名牌产品行列。

  (七)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扶持力度

  当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业正处在扩大总量规模,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加大扶持力度至关重要。一是抓好政策落实。我市已出台一系列扶持食品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措施,各县区、各部门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将各项财、税、土地等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精心包装符合产业政策,高标准、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加工业项目,积极争取国债资金支持,同时要继续加大省技改财政贴息资金对我市农产品加工业项目支持的争取力度,用好用足国家和省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产业项目贴息及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专项和节能减排等优惠政策。三是加大融资扶持,缓解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难问题。各有关部门要积极为企业和金融部门搭建好银企对接平台,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市中小企业担保机构要进一步做好对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融资担保服务。四是加强人才技术培养,支持和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科技创新中心,鼓励企业建立技术中心。

  (八)切实加强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组织领导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我市经济工作中一件带有全局性和方向性的大事。市经委做为全市经济综合协调部门,具体负责食品工业的规划、组织、指导、协调、监督、管理工作。市农委、食品办、农业产业化办、农业综合开发办、绿办等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协作,转变职能,改善服务,各县区要把农产品加工作为一项重要经济工作来抓,动员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形成合力,推动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附件:1.阜新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目标分解表(略)

  2.阜新市农产品加工业重点企业发展目标表(略)

  市 经 委

  二○○八年十月二十八日

 地区: 辽宁 
 标签: 牧业 农产品加工 
食品伙伴网提供标准法规解读、舆情监控、合规咨询、申报注册等服务。
电询:0535-2129301
QQ:2891238009
食品标法圈
实时把握食品标法动态
请扫码关注食品标法圈

声明:

① 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食品伙伴网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食品伙伴网”。
② 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食品伙伴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邮箱:law#foodmate.net(发邮件时请将#换成@) QQ:139307733

 
 
[ 政策法规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按分类浏览
国家法规 (11418) 国外法规 (3603)
地方法规 (40136) 法规动态 (210)
法规解读 (2650) 其他法规 (511)
推荐地方法规
点击排行
按国家或地区浏览

法规中心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信息服务

Processed in 0.150 second(s), 10 queries, Memory 4.69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