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 地方法规 »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山西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山西省“十三五”食品工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山西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山西省“十三五”食品工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扫描二维码 分享好友和朋友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7-05-23 08:20:19  来源: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浏览次数:3987
核心提示:《山西省“十三五”食品工业发展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发布单位
山西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山西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布文号 暂无
发布日期 暂无 生效日期 暂无
有效性状态 废止日期 暂无
属性 专业属性 其他
备注  http://www.sxdrc.gov.cn/xxlm/fzgh2/zhdt/201701/t20170106_177694.htm
各市发展改革委、经信委,省人民政府各委、办、厅、局:
 
  《山西省“十三五”食品工业发展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山西省“十三五”食品工业发展规划
 
  食品工业关系国计民生,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在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扩大劳动就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六大发展”的战略部署,加快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食品工业持续较快发展,结合我省实际,制订本规划。
 
  一、“十二五”时期发展回顾
 
  (一)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我省食品工业面对国内国际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依托区域特色资源优势,加快优化产品结构,加大技术创新和投资力度,全行业实现稳定、较快发展,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
 
  1.经济指标稳步增长。2015年底,全省食品企业2600余家,从业人员20余万人,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95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48.6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0.6%,占到全省工业总量的4.5%。2015年规模以上企业主要产品产量白酒(折65度)8.36万千升、食醋67.3万吨、液体乳45万吨、软饮料117.8万吨,分别比2010年增长-25.4%、26.9%、2.9 %及9%。
 
  2.企业实力有所提升。一是龙头企业增加,带动效应明显,全省主营业务收入亿元以上的食品企业24家,5亿元以上12家,10亿元以上6家,其中:杏花村汾酒集团白酒产量占全省总量的63.6%,山西水塔老陈醋集团食醋产量占全省总量的30%。二是产品结构更趋合理,产品的附加值、技术含量和档次水平均有所提升,“十二五”期间食品行业新增“紫林”、“双合成”等12个中国驰名商标。
 
  3.技术水平持续增强。一是研发和技改投资增加,规模以上食品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逐年增加,占全省科研经费支出比重约1%。二是创新平台数量增加,“十二五”期间食品行业新增8个省级技术中心。三是企业研发实力有所提高,汾酒集团固态发酵白酒生产技术,通宝醋业老陈醋净化技术等一批攻关项目取得突破,山西佰和园食品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被农业部认定为主食加工示范企业。
 
  4.产业集聚效应显现。“十二五”期间,我省食品工业突出产业特色,围绕酒、醋、乳、干果、饮料等重点行业,产业集聚能力明显增强。汾阳、文水、祁县白酒产业集群,清徐、榆次食醋产业集群,雁北、晋中乳品产业集群,运城、晋中、大同果蔬产业集群,永济食用油脂产业集群,东西两山干鲜果、小杂粮产业集群等六大类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其中,清徐食醋产业集群产量占到全省食醋产量的61%、全国食醋产量的13%。
 
  (二)存在问题
 
  1.产业总量不大。食品工业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4.4%,低于全国9%的平均水平,主营业务收入、企业户数、利润总额、从业人员占全国比重均不足1%。全省食品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由2010年的0.53:1增长到2015年的0.77:1,但低于2015年全国平均水平2:1,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2.5:1,我省食品工业虽有所发展,仍明显低于农业发展速度,农副产品消化吸纳能力有限。
 
  2.企业竞争力低。90%食品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均在2000万元以下,技术装备水平、产品科技含量、生产效率较低,品牌效应、综合利用、经济效益较弱,“小、散、低”仍是我省食品企业的主要特点。部分食品企业仍采取家庭作坊式生产和家族式管理,自我监管能力较差、质量检测水平偏低,产品多为初加工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低下。
 
  3.创新能力不足。骨干企业对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投入力度不足,研发资金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低于1%。企业自主研发和引进、消化、应用适用技术的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竞争力。企业产品结构单一,对传统食品和特色资源的研发力度不够,高附加值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少。行业整体装备技术水平、生产工艺不高,传统产品工艺提升和产业链延伸进展缓慢。
 
  4.综合利用水平低。近年来,食品行业虽然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发展势头,但发展过程中的原材料投入量大、生产用水电有效利用率低、废弃物回收再利用不足、产业链延伸不到位及环保压力大等问题,使得食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严重制约。肉制品、粮油、果蔬加工等行业的副产品综合利用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
 
  二、“十三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阶段,引发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问题,如实体经济空虚化、流动性过剩、经济结构失衡等依然存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继续推进,各国经济逐步呈现多极化发展态势,新技术革命推动经济实现创新簇群式发展,催生了新的产业和产业链。低碳发展和绿色发展成为全球经济的必然选择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全球食品工业竞争格局也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一是食品工业向多领域、全链条、深层次、低能耗、全利用、高效益、可持续方向发展。二是食品跨国集团通过资本整合,迅速将人才、技术优势转化为核心竞争力,采用兼并、控股、参股等手段实现食品工业重组,垄断全球20%以上的食品市场。三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引领的技术创新催生了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及商业模式,为食品工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
 
  从国内看,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增长速度换挡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已到了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期,同时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新常态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我国食品工业也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困难,但前景良好。食品安全是基本公共卫生问题,已受到各级政府的普遍重视。食品行业由生存型向健康型、享受型消费转变,由过去的吃饱、吃好向食品安全、便利、满足食品消费多样性转变。与此同时,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技术、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不断转化成食品生产新技术,发酵工程、酶工程等技术与食品工业的融合,催生了传统食品工业化、新型保健与功能性食品产业、新资源食品产业等新业态,促进食品行业朝着高端化、多元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党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均GDP达到7800美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5%,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农民人均收入将超过10000元。这个阶段正是需求拉动最为强劲、居民消费结构变化最为明显、对食品工业产品数量和质量要求更高的阶段。城乡居民对食品的消费需求将进入一个高速增长期,这将成为拉动食品工业持续增长的强劲动力。
 
  从省内看,省委省政府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确定并实施“六大发展”、“三个突破”、做好煤与非煤“两篇大文章”的战略举措,为全省加快发展明确了思路、方向和路径。2015年全省民营经济发展推进大会提出,破解转型升级难题,推动民营经济做大做强。全力推进科技创新、产品创新、企业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着力解决好民营企业小、散、短、弱的问题,全力支持食醋、面食等传统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这为我省食醋、面食乃至整个食品产业“十三五”发展指明了方向。省政府发布《山西省食品产业三年推进计划》(2015-2017年),出台多项措施推动我省食品工业快速发展。由此可见,在煤炭、冶金等传统支柱产业因产能过剩及需求放缓等因素影响下,全省工业发展受到一定制约,而作为我省重点培育发展的食品工业,正面临着发展的重大机遇期。
 
  三、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围绕省委、省政府“六大发展”总体要求,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提升传统食品、特色食品、现代食品三大产业,加快信息技术与食品工业的深度融合,促进技术创新与食品工业的深度整合,实现智能制造与食品工业的高度结合,构建产业结构优化、战略布局合理、地域特色鲜明的食品工业体系。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今后五年我省食品工业发展要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创新发展。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完善创新体系,推动科技、产品、管理、业态协同创新。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促进产品由价值链低端向高端跃升。
 
  --坚持协调发展。发挥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上中下游产业协调发展。统筹食品工业各细分行业和领域,实现食品工业质和量的协调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推进食品行业绿色升级改造,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的推广应用,提高能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动力。
 
  --坚持特色发展。围绕我省特色资源和特色产品优势,加大科研和新产品开发力度,增加产品品种,开发具有山西特色的功能食品、休闲食品和绿色食品。
 
  --坚持安全发展。坚持以质量为本,在重点领域实施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和质量追溯制度,建立与行业发展相适应的检测监管体系,切实保障食品安全。
 
  (二)主要目标
 
  到2020年,我省食品工业的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资源综合利用率明显提高,安全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产业整体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产业总量较快增长。食品工业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15年的4.4%提高到4.8%,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00亿元,年均增长13%。其中:酿酒300亿元,食醋50亿元,乳制品100亿元,肉制品200亿元,其他行业550亿元。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重点企业的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科技贡献率进一步提升,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数量新增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数量新增6家。
 
  --企业规模有所扩大。培育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重点食品企业,形成辐射带动效应,主营业务收入超30亿元企业达到2户以上,超10亿元企业达到15户以上,亿元以上企业达到50户以上。
 
  --节能减排水平提升。积极引导食品企业实现绿色发展,规模以上食品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用水量实现三下降,分别比2015年下降18%、22%、23%,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由2015年的65%提高到73%,污染物排放持续稳定达到国家要求排放标准。
 
  --安全体系基本健全。基本建成符合国家食品安全体系要求的食品标准体系、食品安全法规体系、控制技术和检测技术体系、食品安全认证体系、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体系,以及较为健全的食品企业诚信体系和食品安全信息体系。
 
  四、发展重点
 
  (一)做强三大传统产业
 
  1.酿酒。白酒行业注重发挥杏花村酒业集中发展区的示范效应和汾酒集团的带动作用,巩固提升汾酒等知名品牌地位。加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在传统发酵工艺中的运用,重点开发不同香型融合型白酒。加快白酒用高粱种植基地建设,加大酒糟利用率,延伸养殖产业链发展。葡萄酒行业积极培育优良品种选栽、庄园式生产、文化旅游及品牌营销等四大经济增长点,形成产区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葡萄酒生态园格局。果露酒行业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水果资源,开发苹果酒、山楂酒等特色产品,引导发展竹叶青、山茱萸、龟龄集、菖蒲、玫瑰汾、白玉汾等具有山西特色的健康养生酒。啤酒行业大力推广无氧酿造、无菌过滤、无菌灌装等新技术,提高啤酒品质的稳定性和新鲜度,开发风味纯正的纯生啤酒等优质产品。
 
  2.食醋。推进太原、晋中两大食醋产业集群建设,鼓励年产5万吨以上的优势企业,按照市场化原则实施兼并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加大科研和技术改造力度,推进陈醋、老陈醋、熏醋等优势产品标准化生产。在保持老陈醋品质风味基础上,推广采用高新技术与传统酿造相结合的生产工艺,发展保健醋、功能醋、饮料醋等附加值高的产品。
 
  3.乳制品。加强并规范朔州、忻州、大同、太原及晋中等市奶源基地建设,推进奶牛品种的选育改良和标准化规模饲养,提高冷链运输储备能力,稳步提高原料奶的质量和产量,加大巴氏奶、酸奶产品比重。推广应用膜分离技术、酶工程、发酵工程、检测及冷冻干燥等先进工艺技术。发展液体乳制品、脱脂奶粉、全脂乳粉、乳清粉等产品,开发枣味奶、核桃奶、荞麦奶等功能型、营养型奶制品。
 
  (二)做精五大特色产业
 
  1.小杂粮加工。顺应当今社会健康绿色的饮食理念,充分利用我省小杂粮的优势,扩大晋北、东西两山小杂粮生产区加工规模。提高小杂粮资源利用率,推动小杂粮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生产。发展杂粮复合面、熟食等主食化食品和小杂粮饼干等休闲型食品,积极开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小杂粮生物营养素产品。
 
  2.肉禽加工。大力发展肉类精深加工及畜禽副产品综合加工,实施产品差异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策略,形成平遥、永济、文水和清徐四大肉类加工区。加强真空处理、冻结浓缩、保鲜、清洗、消毒等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鲜肉制品向预冻肉、小包装、细分割方向发展,熟肉制品向多品种、系列化、全营养、精包装、易储存方向发展。
 
  3.干鲜果蔬加工。开发和生产各类绿色环保食品,提升产品附加值。发展核桃、红枣、山楂等干鲜果品,形成品种多样的系列产品。做好芦笋、食用菌类等蔬菜粗加工,发展低温脱水蔬菜、速冻果蔬、保鲜蔬菜汁、复合果蔬汁等产品。推广连续真空冻干、无菌灌装等先进工艺和设备,加大对果蔬皮渣的综合利用。
 
  4.功能食品。突出特色纯天然资源,加快产业化、标准化生产步伐,建设晋北(苦荞、杏仁、藜麦等)、晋西北(苦荞、长山药、杏仁、薏仁、燕麦等)、晋南(银杏、杏仁、桃仁等)三大重点功能食品加工区。发展苦荞、银杏、山药、杏仁、桃仁、薏仁、燕麦、藜麦等农林产品,积极开发具有功能成分的营养保健食品。
 
  5.食用油。发挥区域优势,提升特色食用油的深加工水平,建设晋北、晋西北、晋东食用油加工集聚区,逐步形成以豆油为主体、胡麻油、核桃油、杏仁油、沙棘油、玉米胚芽油等为特色的食用油产品格局。继续提高精炼油、专用油品种比重和油料的综合利用水平,开发生物活性物质、油料蛋白等高附加值产品。
 
  (三)做优三大现代产业
 
  1.方便食品。发展适合不同消费群体的方便主食和方便副食,培育太原、晋中、吕梁、长治四大方便食品产业集群。推广冷冻干燥、微波灭菌、生物工程等先进技术,加快研发食品形态、营养保持、保鲜、抗老化和无菌包装等关键技术。发展冷冻、冷藏及常温保藏的开袋即食食品,营养配餐及厨房加工的半成品。加强快捷方便、营养丰富的方便食品新品种的开发力度,提升方便食品的生产规模和产品档次。
 
  面食加工是方便食品产业的重要分支,将山西特色面食打造成我省民营经济的示范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用现代食品制造技术改造传统工艺,实现手工向机械化、初加工向深加工的转变。重点扶持一批率先实现工业化、具有技术优势的领军企业,支持和鼓励面食加工企业与餐饮企业、原料生产、物流配送等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实现要素资源合理配置。发展速冻面、速冻水饺等品种,配套开发面食配料系列产品,提升面食产品的受众面和附加值。
 
  2.淀粉制品。加强淀粉生产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建设长治、忻州两大淀粉产业集群。大力推广以酶工程、微生物工程技术为核心的淀粉转化技术,推动替代进口的食品级和医药级氨基酸及其衍生物、高附加值酶制剂、有机酸、功能性淀粉糖等产品的开发,实现淀粉及衍生物与食品配料、食品机械、医药原料、营养保健品等相关行业的链式发展。
 
  3.饮料制造。发挥资源优势,发展植物蛋白饮料,建设晋北、东西两山核桃露、杏仁露等植物蛋白饮料基地。发展果蔬汁饮料和乳饮,提高果蔬产品综合利用率和技术含量,建设晋城、运城复合果汁、果蔬汁饮料基地。依托优势山泉水资源,建设饮用矿泉水生产集聚区。
 
  五、主要任务
 
  (一)集聚产业发展新动力
 
  以龙头企业的优势产品为核心,延伸精深产业链为方式,培育和创建一批空间集中开发、资源集约利用、产业集群发展、服务集聚配套的食品工业园区及产业集聚区。积极推进杏花村酒业发展集中区、山西老陈醋生产基地等一批特色鲜明、基础雄厚的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使其成为我省食品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强化市场在集聚区内对原材料、产品、技术的动态调控,降低企业生产运营成本,提升集聚区内的企业竞争力。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平台,抓好试点示范引领,探索链式招商,构建链条完善、设施完备、合作共赢的园区经济,实现产业集聚、集群发展。
 
  (二)增强创新驱动新活力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指导企业制定创新战略规划,鼓励企业建设国家级、省级食品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开发,促进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食品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挥龙头食品企业的主导作用,会同高校、科研院所等专业力量,联合开展关系产业发展全局的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加快实施一批关键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强化技术转移和技术交易机构的能力建设,完善技术成果信息发布、共享、对接和交易服务平台。
 
  (三)拓展智能制造新空间
 
  把握“中国制造2025”战略机遇,紧抓两化融合这一主线,充分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实施改造升级工程,促进食品产业向智能化、网络化、高端化发展。坚持将智能制造作为融合发展的主攻方向,制定食品工业智能制造发展计划,加快自动化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等技术和装备在酿酒、乳制品、饮料等重点食品行业生产环节的应用。支持在重点领域开展数字化车间及智能工厂的试点建设,最大限度优化资源配置,缩短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开展食品行业智能检测监管和全产业链追溯体系建设,提高食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四)培育产业延伸新业态
 
  推动食品企业增加服务环节投入,鼓励发展全生命周期管理、个性化产品定制及在线支持等服务,推动生产型食品制造向服务型食品制造转变。联合互联网企业发展移动电子商务、网络精准营销、在线定制、线上到线下等创新商业模式,实现食品制造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依托杏花村酒业发展集中区、山西老陈醋生产基地等产业集聚区,建设一批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共享基础设施、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实施科技服务和生产服务并重策略,发展研发设计、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和第三方物流、节能环保、检验检测、融资租赁、品牌建设等服务业态。
 
  (五)打造低碳绿色新生态
 
  推广应用先进节能环保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实施食品行业的能效提升、清洁生产、节水治污、循环利用等绿色改造提升工程,促进生产过程的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建设绿色工厂,实现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打造食品绿色供应链,加快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营销、回收及物流体系,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加强节能预测预警,加大节能执法监察力度,推进节能考核从事后监督向事前预测、事中调控转变。严格执行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加强能源消费源头控制。
 
  (六)扩大开放合作新局面
 
  紧紧抓住“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环渤海经济圈等战略机遇期,利用山西品牌丝路行、境外合作园区、东盟自由贸易区、沿黄经济带、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等载体,全面推进交流合作,拓展食品产业开放发展新空间。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与企业主体作用,把引进资金与引进技术、人才、管理经验结合起来,搭建引进发达地区和国外先进生产要素的平台。完善“走出去”服务支持体系,支持上下游关联产业企业联合“走出去”,鼓励企业以绿地投资、并购投资、证券投资等多种方式开展国际合作。增强企业自营出口能力,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引导企业建立国际营销网络。
 
  (七)发展品牌战略新水平
 
  发展全省品牌战略,围绕品牌定位、推广、延伸等重要环节,推进食品工业品牌建设工作,培育绿色、特色品牌,创建国家驰名商标和省著名商标。加强对名、优、特、新食品的商标注册管理和知名品牌的产权保护,完善质量管理机制,鼓励企业追求品质,引导企业提高自主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步形成具有较强品牌影响力的骨干知名企业。加大对山西省食品工业产品的宣传力度,经营品牌文化,打造竞争力强、信誉度高的企业品牌,让更多消费者了解山西食品,提升我省食品工业的品牌效应和食品行业的整体实力,树立山西品牌形象。
 
  六、保障措施
 
  (一)优化发展环境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动简政放权,减少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干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质量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完善经济运行监测预警预测体系和纠偏机制,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一步规范涉企收费和行政执法行为,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优化资金、技术、土地、环境容量等要素配置,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二)强化政策引导
 
  加强政策统筹和创新,研究制定支持食品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推进机制创新,积极利用产业基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加快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企业创业基地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认真落实国家及我省支持经济发展的财政、税收、金融、创新、人才、创业、土地及减负等各项政策,切实提高政策执行度。
 
  (三)促进多元融资
 
  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加大对食品产业的支持力度。创新投融资模式,支持企业采用TOT、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实现融资。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引导金融机构、投资基金加大对食品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发挥省民营企业创新转型投资基金作用,支持食品产业技术创新、改造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平台建设、园区开发等。
 
  (四)完善体系建设
 
  大力推进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加快构建食品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及诚信信息评价体系,推动酿酒、食醋、肉制品、饮料、食用油等行业的重点企业开展诚信体系评价工作。完善食品企业的安全监控、质量管理、检验检测等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社会舆论资源,营造食品安全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确保食品生产和消费安全。
 
  (五)认真组织实施
 
  各市要依据本规划,结合实际制定本市规划及实施意见。加强对规划的贯彻宣传,做好协调服务和实施指导。在规划实施中,要注重与《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衔接,重视与各项省级重点专项规划以及各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协调,确保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食品伙伴网提供标准法规解读、舆情监控、合规咨询、申报注册等服务。
电询:0535-2129301
QQ:2891238009
食品标法圈
实时把握食品标法动态
请扫码关注食品标法圈

声明:

① 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食品伙伴网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食品伙伴网”。
② 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食品伙伴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邮箱:law#foodmate.net(发邮件时请将#换成@) QQ:139307733

 
 
[ 政策法规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关闭窗口 ]

 

 
 
按分类浏览
国家法规 (11804) 国外法规 (3603)
地方法规 (41719) 法规动态 (94)
法规解读 (2884) 其他法规 (536)
推荐地方法规
点击排行
按国家或地区浏览

法规中心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信息服务

Processed in 2.153 second(s), 10 queries, Memory 4.7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