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 地方法规 »福建省农业厅关于做好2013年种植业工作的若干意见(闽农种植〔2013〕37号)

福建省农业厅关于做好2013年种植业工作的若干意见(闽农种植〔2013〕37号)

扫描二维码 分享好友和朋友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3-02-22 15:35:47  来源:福建省农业厅  浏览次数:1812
核心提示:2013年,福建省种植业工作要深入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和全省农村工作视频会议、农业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稳定粮食生产为基础,以提升特色园艺产业为重点,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转变种植业发展方式,调整产业布局,优化品种结构,提升产品质量,积极推进标准化、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信息化、专业化,促进现代种植业持续稳定发展。
发布单位
福建省农业厅
福建省农业厅
发布文号 闽农种植〔2013〕37号
发布日期 2013-02-07 生效日期 暂无
有效性状态 废止日期 暂无
备注 http://www.fjagri.gov.cn/html/hypd/zzy/zwxx/2013/02/07/101897.html

  各市、县(区)农业(茶业)局,平潭综合实验区经济发展局,厅各相关处室、有关厅属单位:

  今年是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的关键之年。保持我省种植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对于稳定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意义重大。2013年,福建省种植业工作要深入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和全省农村工作视频会议、农业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稳定粮食生产为基础,以提升特色园艺产业为重点,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转变种植业发展方式,调整产业布局,优化品种结构,提升产品质量,积极推进标准化、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信息化、专业化,促进现代种植业持续稳定发展。稳定粮食种植面积1800万亩、总产在650万吨以上,水果产量增加5万吨,蔬菜产量增加5万吨,茶叶产量增加1万吨,食用菌总产量(鲜重)增加5万吨。

  一、突出稳定粮食生产。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发展粮食生产加强粮食安全工作的意见》,积极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着力抓好“一稳定、二提高、三推进”,稳定粮食生产。

  “一稳定”,就是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要认真贯彻省政府《关于发展粮食生产加强粮食安全工作的意见》精神,严格落实粮食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落实好对种粮农民的农资综合直补、农作物良种补贴、水稻种植(制种)保险、种粮大户补贴、再生稻催芽肥补贴、农机具购机补贴、粮食订单直补、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等各项惠农扶粮政策,鼓励、扶持、引导农民投入粮食生产,在全社会营造发展粮食生产的良好氛围。要强化对粮食生产的组织领导,对省政府办公厅下达的全省粮食生产指导性计划,要尽快分解下达到到乡、到村、到户,强化责任落实,千方百计保持我省粮食播种面积的稳定。

  “二提高”,就是提高粮食单产和粮食优质率。一是提高粮食单产。要着力推进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在总结高产创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组织开展粮食增产模式攻关,在更大范围推广成熟技术模式,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在我省粮食主产区建立100个以上的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推进整建制高产创建试点。通过高产创建示范片建设,在项目集约和技术集成上下功夫,普及推广优良品种,集成、示范和推广高产栽培技术,促进粮食生产向规模化、良种化、机械化发展。积极扶持和引导种粮大户和专业合作社参与高产创建活动,促进高产创建向更高层次发展,辐射带动全省粮食单产的进一步提高。二是提高优质率。进一步调整优化粮食内部结构,着力示范推广一批高产高效的粮食优质新品种,建设一批优质水稻、甘薯、马铃薯示范基地,增施有机肥,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打造一批优质米地方特色品牌,提高优质率水平。

  “三推进”。一是推进水稻集中育秧。集中育秧对推进规模经营和良种应用、扩大水稻面积、培育壮秧、降低成本和促进增产增收具有重要作用。要建立“行政推动、市场带动、补贴促动”的机制,扩大集中育秧规模。各地都要建立一批水稻机插秧、抛秧和湿润育秧示范片,集中连片、统一品种、科学管理,保障秧苗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机插秧覆盖面。要重点突破机插秧育秧技术,提升水稻机械化插秧水平。二是推进再生稻发展。在再生稻主产区筛选一批生育期短、萌芽率高、适合再生稻头季机收的杂交水稻品种,建设一批再生稻头季稻机收示范片,增强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在闽东南沿海早稻区,利用夏季稻田闲置期,建立一批适宜机收的早稻—再生稻千亩示范片。三是推进关键增产技术推广。加大超级稻、机插秧、脱毒种薯、马铃薯稻草包芯、专用配方肥、专业化统防统治等关键技术推广,推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提高关键增产技术进村入户率。

  二、加快发展园艺产业。要坚持“六化引领”,在提升园艺产品质量与安全水平、增加产业效益上下功夫,促进特色园艺产业加快向高效农业转变,构建现代种植业产业体系。

  1.调整优化品种结构。以大宗果类和特色水果为重点,着力调整果树品种结构,优化早、中、晚熟品种比例,重点建设1万亩果树品种结构调示范片。加快柑桔无病苗的繁育、示范、推广,加快台湾水果新品种的引进示范、扩大种植面积。推广一批优质、高香及制优率高、适制性强的优新茶树品种,突出发展区域特色明显、生态、安全、高效、市场前景佳的名优茶生产,提高名优茶比重。强化茶树种质资源保护工作,突出抓好优异茶树品种的开发与利用。发展大棚设施蔬菜和高山反季节蔬菜生产,积极选择、引进适合当地栽培的大棚设施和高山反季节蔬菜品种,进一步优化蔬菜品种结构。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以差异化、专业化、科技化发展地道药材生产,打造名优产品。

  2.推进设施农业建设。在“一区两园” (现代农业示范区、台湾农民创业园和福建农民创业园)和蔬菜、水果和食用菌生产优势区域,依托有基础、有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建立有一定规模、集中连片、不同类型的高标准设施农业示范基地。扶持集约化育苗基地建设,扶持建设连片百亩以上,规模化、标准化钢架大棚设施蔬菜基地和蔬菜标准园,建设智能化温控大棚、自动化水肥一体化等科技含量高的设施,提升科技水平,并努力做到适度集中连片,规模集约经营。探索百亩以上蔬菜钢架大棚生产基地保险补贴措施,打造一批上规模、上档次、出效益的设施蔬菜示范基地。重点培育食用菌工厂化、专业化生产,积极推广自动化瓶(袋)栽生产线和智能化温、湿、气调控设备,提升工厂化、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水平。重点扶持一批连片百亩以上标准化菇棚生产基地建设,提升栽培设施化水平。

  3.稳步提升产业水平。组织推广水果营养诊断、矫形修剪、果实套袋、完熟栽培等技术,提高果品质量;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建设果品清洗、分级、打蜡、保鲜(冷藏、气调)、包装等商品化处理中心,建立健全果品采后处理体系和从产地到市场的冷链体系,着力发展果品深加工,开发新产品,研究新工艺,提升果品加工水平。以现代茶产业项目为抓手,组织开展生态茶园建设、茶叶初制厂清洁化改造、茶叶清洁化加工生产线建设等工作,改善茶园生态环境和生产加工条件,提升茶产业经济效益;开展现代茶庄园建设试点,突出生态观光、标准化生产、文化旅游等主题特色,发挥品牌优势,建立茶叶质量可追溯体系。推进现代食用菌产业发展,注重现代瓶栽、节能、智能化技术在工厂化生产中的应用,大力引导瓶栽发展;大力推广节能降耗、绿色防控、废菌料再利用技术、新装备,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争取在绣球菌、灰树花、滑菇等种类工厂化栽培上实现栽培规模、产量、产值新的突破;积极推广代用料栽培和废菌料再利用技术,着重抓好新机具新设备在代用料栽培的集成与应用。加快名优地道中药材发展,建立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地道中药材生产基地,打造一批区域性中药材知名品牌;重点抓好金线莲等兰科药用植物种业创新与产业化示范推广项目,推动金线莲、铁皮石斛等兰科药用植物生产发展。

  三、集中资源培育亮点

  1.在项目集约上求亮点。按照集中资金办大事、集约项目促发展的要求,将粮油高产创建、标准农田、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园艺作物标准园、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质提升、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良种示范推广等项目集约统一投入,形成集群效应。选择基础条件较好、技术力量较强、农业部门领导重视的主产区,建设10个以水稻产业为重点的县(市)、10个以园艺作物为重点的(市),10个以特色产业基地为重点的县(市),在项目集约上求亮点,形成项目聚集效应,切实发挥示范效果,辐射带动产业整体发展。

  2.在技术集成上求提升。选择关联度大和带动性强的多项技术进行集成组装,实现良种良法相结合、农艺农机相配套,构建科技含量高、实用性强的技术体系,通过技术集成,统一推广,发挥技术增产潜力,努力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要求。

  3.在标准化上求质量。着力推进种植业标准化,在设施标准化上建设一批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设施大棚、工厂化生产车间;在生产标准化上做到统一种植标准、统一操作规程、统一技术规范,大面积推广区域化、规范化的高产技术模式;在管理标准化上,推进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做到可控、可追溯、可量化。进一步提高农业部园艺作物标准园和省级种植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建设水平,从生产源头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强化技术培训,加强品牌培育,把关键技术、生产标准、质量管理等各项工作和措施落实到位。在茶叶、蔬菜、水果优势产区,以园艺作物标准园、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农产品出口基地为载体,集成应用生态调控、化学诱控、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对20个县(市、区)开展茶树、蔬菜、果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推广。

  4.在规模化生产上求效益。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逐步推动土地向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增加种植效益。积极引导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等新形式,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设施农业项目,建立合理的农民与龙头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扶持“公司+合作社+农民”或“公司+农民”经营模式,引导流转土地的农民在得到地租的同时留在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生产基地工作,并加以培训,使之成为职业农民,推动适度规模经营,提升效益。

  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要以高产创建示范片建设为平台,推进优质稻品种、栽培技术、测土配方专用肥、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集中育秧、机械化耕种收等技术集成。以果树品种结构调整、现代茶产业发展、蔬菜集约化育苗、标准园建设为重点,推进园艺产业健康稳定发展,提高现代化生产水平。集成推广高产高效控量施肥技术模式,引导肥料企业安全生产专用配方肥,提供全程、个性化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服务和配肥供肥服务,推进配方肥到田到园。认真落实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组织实施紫云英(蚕、豌豆)等示范基地建设和稻田秸秆还田腐熟项目,实现肥田增效。选择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福建农民创业园、经济作物主产县,在有较高附加值的蔬菜、水果、茶叶等园艺作物产业推广自动化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水肥有效利用率。要加快推进种业创新,扶持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和省级重点种子企业做大做强,提高商业化育种能力,建设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集约化的育制种基地。要加强农作物新品种示范推广,省级精选优质、专用、高产、多抗农作物新品种16个,建立省级新品种核心示范片6万亩,辐射带动全省建立农作物新品种示范片20万亩,推广新品种1800万亩以上,重点落实好10个水稻重点县新品种展示与示范。进一步完善有害生物预警与监控体系,建立覆盖病虫发生源头区、孳生区和粮食主产区的病虫监测网络体系,开展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数字化管理建设试点。要积极扶持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培育一批上规模上水平的“五有”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鼓励专业化组织跨区作业服务,扩大统防统治规模。在基础条件较好的14个水稻重点县(市、区)开展水稻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全程承包服务补贴试点。组织实施16个粮食产能项目和30个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重点开展对规模连片山垄田的改造,努力建成一批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高产稳产农田。

  五、提升服务“三农”水平

  要继续开展“五新服务促春耕”活动,强化技术措施落实,为全年粮食生产奠定良好基础。要通过组织编写技术手册、制作技术光盘、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咨询指导等形式,多方位、多层次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增强农民掌握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新农机具水平,提高技术普及率和到位率。在关键农时组织广大农技干部和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抓好关键技术推广应用。要创新联系基层机制,坚持深入实际、深入乡村、深入农户,及时总结提练基层成功做法与经验,增强工作时效性和针对性。要创新服务机制,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技术,通过网络、手机短信、电视等多元化、快速便捷方式,为农民、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提供病虫害预警、农产品市场供需、自然灾害防范等信息。

  六、强化防灾抗灾工作

  我省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冻害等自然灾害多发易发。要一手抓增产技术的推广,一手抓防灾措施的落实。要因地制宜建立防灾减灾预案和应急响应制度,加强与气象、水利部门的联系,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加强分类指导,提出有效应对措施,主动避灾、科学抗灾、及时救灾。要加强农情调度工作,根据天情、苗情,适时启动应急响应,及时提出防灾减灾措施,指导农民科学抗灾,抓好灾后恢复。据农业部专家预测,今年稻飞虱、稻瘟病等重大病虫将呈偏重发生态势。我省作物种类多、气候条件适宜各类病虫害的发生,特别是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马铃薯晚疫病、茶小绿叶蝉、柑桔黄龙病、桔小食蝇等重大病虫发生频繁,要切实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分作物、分地区、分病虫制定病虫害防控预案,强化预测预报,做到防控主动、防治有力,最大程度减少病虫灾害损失。要根据抗灾救灾需要,及时搞好种子、肥料等生产资料的调剂供应。

  七、加大产业政策宣传

  要创新内外协作机制,强化产业宣传力度,认真贯彻宣传省人大颁布的《福建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和落实省政府《关于推进现代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推进现代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积极争取领导重视、部门支持和群众的认可,争取出台优惠政策,争取项目支持和资金投入,促进资金、项目、技术向种植业倾斜,促进相关产业发展。要加大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发挥政策效应,提高农民农业生产特别是种粮的积极性。

  福建省农业厅

  2013年2月7日

食品伙伴网提供标准法规解读、舆情监控、合规咨询、申报注册等服务。
电询:0535-2129301
QQ:2891238009
食品标法圈
实时把握食品标法动态
请扫码关注食品标法圈

声明:

① 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食品伙伴网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食品伙伴网”。
② 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食品伙伴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邮箱:law#foodmate.net(发邮件时请将#换成@) QQ:139307733

 
 
[ 政策法规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关闭窗口 ]

 

 
 
按分类浏览
国家法规 (12215) 国外法规 (3603)
地方法规 (42351) 法规动态 (12)
法规解读 (3011) 其他法规 (346)
推荐地方法规
点击排行
按国家或地区浏览

法规中心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信息服务

Processed in 0.168 second(s), 10 queries, Memory 4.68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