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 地方法规 »潍坊市蔬菜产业振兴规划(2011-2015年)(潍政发〔2010〕50号)

潍坊市蔬菜产业振兴规划(2011-2015年)(潍政发〔2010〕50号)

扫描二维码 分享好友和朋友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1-01-08 10:17:03  来源:潍坊市人民政府  浏览次数:1605
核心提示:为加快提升我市蔬菜(含食用菌)产业发展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实现蔬菜产业高端、高质、高效、生态、安全、可持续发展,制定本规划。
发布单位
潍坊市人民政府
潍坊市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潍政发〔2010〕50号
发布日期 2010-11-16 生效日期 暂无
有效性状态 废止日期 暂无
备注 暂无
   为加快提升我市蔬菜(含食用菌)产业发展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实现蔬菜产业高端、高质、高效、生态、安全、可持续发展,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一)蔬菜产业。近20年来,我市蔬菜产业依据市场需求,按照产业化经营思路,以设施蔬菜发展为重点,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区域布局,规模化、区域化、标准化、专业化、国际化经营格局初步形成,面积、产量、效益、加工、出口等位居全省乃至全国前列。2009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318万亩,占全省蔬菜总面积的10.4%;总产量1184万吨,占全省的11.2%;总产值167.2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50.1%;出口创汇3亿多美元,占全省蔬菜出口创汇额的14.9%,占全国的4.7%,出口量占全国的10%左右。设施蔬菜面积156.9万亩,占全市蔬菜播种面积的49.3%,占全省的12.1%,占全国的2.4%。但从目前情况看,要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我市蔬菜产业发展优势地位,持续稳定增加农民收入,还面临不少困难和不足,主要表现在:标准化生产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重产量轻质量的现象依然存在;设施蔬菜土壤盐渍化、酸化、土传病害严重等连作障碍问题日渐突出;棚室设计建造不规范,旧棚改造更新换代任务艰巨;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偏少;农民组织化程度偏低,没有形成竞争力强的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机构;产业链条短,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低;周边地区蔬菜产业发展迅猛,市场竞争压力增大。
 
  (二)食用菌产业。食用菌产业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的显著特点,其产品具有较高的营养、保健价值,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近几年,利用作物秸秆生产食用菌等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了食用菌产业的迅速发展。2009年,全市食用菌种植面积1.7万亩,总产量达10.3万吨、总产值5.5亿元,出口创汇225万美元,分别占全省的4.9%、5%、4.4%和1.1%,食用菌产业已发展成为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的新兴产业。但从发展现状来看,食用菌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生产经营方式比较落后,产出能力较低;加工能力不强,精深加工发展滞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珍稀菇类研发能力较弱。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高端、高质、高效"的发展理念,以保障市场供应、确保质量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通过转方式、调结构,进一步加快科技自主创新步伐,全力推进园区化建设、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全面提升蔬菜(含食用菌)产业的加工出口增值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再创潍坊蔬菜(含食用菌)产业发展新优势。
 
  (二)基本原则。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坚持科学布局,合理优化产业结构;坚持品牌发展战略,积极拓展市场空间;坚持因地制宜,大力培育地方名优特产。注重能力建设与机制创新相结合,稳定提高产量,确保质量,完善风险控制、产销衔接和市场预警机制;注重生产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积极推进生产方式转变,实现生产能力提高,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三)发展目标。
 
  1.蔬菜产业。到2015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320万亩以上,其中设施蔬菜面积扩大到200万亩左右;蔬菜总产量达到1250万吨,总产值达到180亿元,年出口额达4亿美元以上;新增蔬菜标准化基地1000个,建设蔬菜质量安全生产示范园区150处,培强10个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蔬菜产品抽样检测合格率达到99%以上,"三品一标"产品认证数量增加50%以上;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蔬菜龙头企业达到30家,产品商品化处理和精深加工率达65%以上;通过蔬菜产业的提升发展,使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400元左右。
 
  2.食用菌产业。到2015年,全市食用菌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总产量、总产值分别达到18万吨、9亿元;食用菌生产水平显著提高,建设10个高标准示范园区,标准化生产率达到85%以上;食用菌产品加工比重达到45%以上;"三品"产品认证数量增加30%以上;通过食用菌产业的提升发展,使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00元以上。
 
  三、发展重点
 
  (一)蔬菜产业。
 
  1.建设一批高标准的蔬菜生产基地。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引导优势区域建设蔬菜设施化生产基地。引导和支持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改善生产设备,提高科技含量。严格落实新建蔬菜基地面积,确因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征用的,应及时补充新建基地。推行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备案与企业出口基地备案制度衔接,确保出口蔬菜保质足量供应。鼓励和扶持蔬菜生产基地建设集约化育苗场(中心)。在寿光、青州、安丘、诸城、高密、昌乐、昌邑等蔬菜集中产区建立核心示范基地,在潍城、奎文、坊子、寒亭、滨海、经济、高新等七区建设都市农业示范基地。
 
  2.打造一批知名度高的优质蔬菜品牌。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巩固老品牌,争创新品牌,打造知名品牌,发挥品牌效应。注重整合品牌资源,打造大品牌新形象;建设品牌挂钩基地,抓好基地与龙头企业对接,引导蔬菜生产逐步向品牌企业靠拢;制定外观等级标准,规范包装标识,提高品牌信誉和消费者对品牌蔬菜的认识;鼓励和扶持蔬菜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三品一标"认证,打造国内乃至国际知名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
 
  3.培育壮大一批竞争力强的蔬菜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和推动蔬菜龙头企业与科研教学单位相结合,加快加工设备的更新换代,促进精深加工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重点对脱水蔬菜、速冻蔬菜、保鲜蔬菜、功能性食品等蔬菜产品进行研制开发,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大对出口蔬菜企业扶持力度,发展壮大出口产业集群;扶持高密、诸城、安丘、昌乐、青州、寿光、坊子、寒亭等地发展外向型蔬菜精深加工企业。
 
  4.改造提升一批功能齐全的批发市场。构建以区域性批发市场为中心,农贸市场为终端,数量充足、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管理规范、产品安全的蔬菜流通网络体系。加快现有批发市场升级改造步伐,加强场地环境、设施设备、追溯平台、规范管理等方面的标准化建设;支持蔬菜生产基地根据需要统筹规划新建、改建产地批发、零售市场;强化产销衔接,鼓励农贸市场、连锁超市与蔬菜加工、流通企业和生产基地实行对接,减少流通环节。
 
  5.新建升级一批高质量的蔬菜示范园区。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园区建设,按照"龙头+基地(合作组织)+农户"的组织形式,实现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有效结合;要有明确的界限,集中连片,具有一定规模,水电路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园区周边农业生态环境良好,没有直接工业三废、农业废弃物及生活垃圾污染,环境条件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标准;实行农资专供,建立农业投入品的购进、使用、保管登记制度;建立健全生产管理档案;产品必须取得绿色食品或有机农产品认证,检测合格率达到100%。
 
  6.发展一批组织化程度高的蔬菜专业合作组织。引导蔬菜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专业合作组织的快速发展,鼓励农民参加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和协会,提高农民社会组织化程度;依托蔬菜专业合作组织加快蔬菜专业技术普及推广力度;鼓励各类蔬菜专业合作社按照区域规划、品种布局成立联合合作社,壮大合作社规模,提高共同抗御市场风险能力;鼓励合作社加强与产销地企业、超市、农贸市场对接,提高合作社(联社)产品综合竞争力。
 
  (二)食用菌产业。
 
  1.增量提质。着眼于提高食用菌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水平,在平菇优势区(以寒亭、青州、寿光、高密、临朐为核心区域)、双孢菇优势区(以青州、临朐为核心区域)、金针菇优势区(以青州、寿光、高密、临朐为核心区域)、黑木耳优势区(以高密、诸城、昌邑为核心区域)、珍稀菇类优势区(以寿光、临朐、青州为核心区域),打造一批集约化程度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示范园区,建设一批高标准、规范化的菌种繁育场(基地),扶持一批有特色的、专业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发展一批规模较大、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工厂化生产企业,推动全市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壮大。
 
  2.增收增效。围绕提高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培强壮大一批工艺先进、科技含量高、出口能力强的加工龙头企业,建设一批区域性强、覆盖面广的专业化批发市场,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优品牌,发展一批组织化程度高、运作规范高效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增强食用菌产业的加工增值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实现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双赢。
 
  3.创新育才。提升食用菌产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引进选育一批品质优、产量高、适应性强的新品种,研制推广一批先进适用的新成果、新技术。培养培训一批业务精、素质高的专业技术推广人才和新型农民。
 
  四、政策措施
 
  (一)加大技术创新和推广力度,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1.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加大蔬菜良种研发工程和重大应用技术创新研究实施力度,启动蔬菜产业技术体系、蔬菜良种研发基地、蔬菜产品精深加工体系等建设项目,建成寿光市国家级蔬菜种业基地1处,创新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加快蔬菜种子国产化、名优品种改良国际化步伐;挖掘提升地方名产蔬菜,以潍县萝卜、昌乐西瓜、青州银瓜、寿光桂河芹菜、寿光独根红韭菜为重点,搞好品质改良和开发利用;加大食用菌名特优和珍稀品种选育力度,实施种质资源数据库建设工程,搞好当地种质资源的调查、采集、保护、驯化和开发利用,解决生产中存在的科技难题,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2.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的集成与推广,提高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新材料的入户率和转化率。大力实施蔬菜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财政支持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和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利用5年时间,遴选设施蔬菜安全生产关键技术、蔬菜集约化育苗技术等十项技术成果,在蔬菜主产乡镇进行推广,全面提高项目区蔬菜产品质量,增加经济效益。在食用菌生产优势区域,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实际,合理配置各种生产要素,建设10个高标准示范园区,推进菌渣高效利用,构建"动物、植物、食用菌"的高效生态循环产业模式,充分发挥示范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着重进行20个新品种展示和10项新技术示范。
 
  3. 健全技术指导服务机构。建立健全市、县、乡三级蔬菜技术推广服务机构。深化基层蔬菜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逐步构建起以政府蔬菜技术推广体系为主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基础,分工协作、功能完善、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基层蔬菜技术推广体系。成立由市农业主管部门牵头,农业科研、教育和涉农企业等单位专家组成的全市蔬菜专家顾问团,承担蔬菜产业调研、生产指导和技术培训,组织开展科技攻关和科技创新,充分发挥指导蔬菜生产的参谋助手作用,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4. 加强技术指导培训。大力实施科技入户、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等培训项目,重点针对标准化生产、病虫害防控等开展农民专业技术培训,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新型农民。同时,加强对专业技术推广人员知识更新培训,有效加快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提高核心竞争力,丰富产业技术储备,提升产业科技含量
 
  (二)改善生产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1.加快老旧棚室升级改造。大力推行结构合理、性能优良的新型棚室,科学选用棚室骨架、覆盖材料,提高采光保温性能,增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积极推广机械卷帘、肥水一体化以及食用菌拌料、装袋、接种、喷灌、通风等自动化控制装备,提升机械化操作水平,降低劳动强度,提高规模化生产能力。推进设施蔬菜生产中综合利用沼气技术,实现循环、低碳生产。力争5年内,完成老旧棚室改造10000个,升级改造食用菌菇房5000个。
 
  2.大力发展集约化育苗和菌包繁育。培育一批管理规范、技术先进、销售和服务网络健全的集约化育苗中心和食用菌良种繁育基地,大幅度提高集约化育苗在蔬菜生产上的应用比重。
 
  3. 配套冷链物流设施。鼓励和扶持企业、基地、市场配套建设冷藏保鲜和流通加工设施,实现采后快速预冷、商品化加工处理和上市旺季入库冷藏保鲜,完善专业化、社会化冷链配送体系。
 
  4.改善田间基础设施。在设施蔬菜、地方名产蔬菜集中产区和食用菌重点产区,加强生产道路、排灌沟渠等设施的修整改造,配套齐全的路、水、电设施,为生产提供保障。
 
  (三)加快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升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防范能力。
 
  1.建立健全标准化生产体系。加快制订、修订和完善蔬菜行业标准和技术规程,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在继续抓好寿光、青州、诸城、昌乐4个国家级标准园区建设的同时,再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地方蔬菜标准示范园。加快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原材料工厂化生产基地建设步伐,强化"三品一标"认证。推行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物资统一供应、产销对接等专业化服务。开展标准化生产宣传培训,推动放心农资进村入户,指导建立生产档案。力争5年内新建300亩以上蔬菜基地1000个,新增基地面积30万亩,"三品一标"认证总数达到1200个。
 
  2.健全质量监测监管体系。加强产品质量监测机构和监测点的建设,建立健全市、县、乡、企业(基地、市场)四级监管检测网络,变产后检测为产前检测,提高监测质量,节约检测成本,缩短供求期限。按照重心下沉、监管前移的原则,加强监管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和硬件建设,不断提高监管能力。
 
  3.健全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支持建立蔬菜产品全程质量追溯信息平台,并在生产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建立完善全程质量追溯信息采集系统,逐步形成产地有准出制度、销地有准入制度、产品有标识和身份证明、信息可得、成本可算、风险可控的全程质量追溯体系。鼓励园区采用二维码、EAN/UCC(产品标识系统)、RFID(电子标签)等条码识别系统。
 
  (四)深化产业化经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1.培育壮大龙头企业。5年内,着力打造30家加工能力强、生产工艺先进、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蔬菜龙头企业,提高企业科技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
 
  2.扶持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大力推广"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化运作模式。
 
  3.加快市场网络改造升级。按照"完善配套设施、规范市场管理、增强服务功能"的原则,加强对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升级工程的规划引导,防止重复性建设。
 
  4.加快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园区建设。结合新一轮镇村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因地制宜研究出台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园区创建规划,加快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园区建设步伐。
 
  (五)完善投入机制,提高政策保障能力。制定扶持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对示范园区和种苗繁育基地建设、质量监控、技术研发与推广等方面重点扶持。加大农业良种工程专项资金对蔬菜育种的投入,产业化扶持资金重点向加工龙头企业倾斜。完善各类项目配套资金,按照要求及时足额配套到位。完善信贷担保抵押模式和担保机制,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创新保险机制,逐步扩大保险试点范围和试点险种,降低生产风险。要积极引进和利用外资,争取和动员社会资金,增加对产业的支持。
 
  (六)加强组织领导,提高规划执行能力。各级政府要把振兴蔬菜产业发展作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突破口,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实行政府主要领导负责制,建立各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分析研究、协调解决规划实施的重大问题。农业、财政、工商、质监、检验检疫、商务、水利、交通等有关部门既各负其责,又密切配合,协同推进蔬菜产业发展规划顺利实施。各县市区、市属各开发区也要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动蔬菜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和生态、低碳、可持续的要求和目标跨越发展。
食品伙伴网提供标准法规解读、舆情监控、合规咨询、申报注册等服务。
电询:0535-2129301
QQ:2891238009
食品标法圈
实时把握食品标法动态
请扫码关注食品标法圈

声明:

① 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食品伙伴网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食品伙伴网”。
② 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食品伙伴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邮箱:law#foodmate.net(发邮件时请将#换成@) QQ:139307733

 
 
[ 政策法规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按分类浏览
国家法规 (11418) 国外法规 (3603)
地方法规 (40136) 法规动态 (12)
法规解读 (2650) 其他法规 (511)
推荐地方法规
点击排行
按国家或地区浏览

法规中心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信息服务

Processed in 0.173 second(s), 10 queries, Memory 4.69 M